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轉)總結2008金融海嘯的教訓與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2009.01.03 02:26 am


日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發表名為「提振經濟,美政府須長期努力」之專欄,指出短期間在美國赤字財政的政策下,美國在2009年底,經濟應該開始穩定;但美國要擺脫財政支撐或泡沫式復甦,就得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然而在美國製造業價格競爭力已遙遙落後的情形下,可能是一條漫漫長路。

之前2008年11月在華府所舉行的G20經濟高峰會中,以法國、俄羅斯為首等國,要求改革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但日本首相麻生卻明確指出,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全球的「經常性收支」不平衡,因此,該處理的是全球經常性收支不平衡的問題,而非針對美元體系做改革。

事實上,這是一體兩面的議題;過去亞洲以低匯率低價商品銷至美國,美國初期還能以服務及智財商品作為交換,但以中國大陸出口每年20%甚至30%的成長幅度,而2001年ICT泡沫破滅後,美國哪還有那麼多的服務及智財可供交易?最後可供交換的便只有借據(債券)及所虛構出來的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這就是我們看到金融海嘯前,美國經常性貿易大量逆差、美元及金融商品氾濫,及低儲蓄的情境;相反地,亞洲卻擁有大量的貿易順差、擁有最多的美國資產、超高的儲蓄率。

事實上,中國大陸及其他亞洲國家也嘗試以歐洲市場取代美國;但事實證明歐洲可供交換的商品或服務,比美國更匱乏。因此,國際間長期經濟發展的正常化,還是得回歸到亞洲與美國間不平衡問題的解決上。對亞洲而言,次貸風暴所引發的金融海嘯損失,過去的認賠也就算了,但未來生產出來的商品還得源源不斷地再賣到美國嗎?亞洲自己的市場在哪裡?這才是亞洲未來最大的困境。

美國與亞洲間之所以會讓此不平衡趨勢不斷持續甚至擴大下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機制受到長期扭曲或僵固;這包括亞洲與美元間匯率,及亞洲各國間為了競逐美國市場,而刻意壓抑生產成本,在囚犯困境的賽局競爭下,誰也不敢先停止割喉。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人認為國際經濟價格,早已脫離實質供需或貿易所決定,而被金融流動所主導,關鍵的問題便在此。當國際間貿易的供需交易,失去了對其相對價格的影響力,那麼,就可能產生在某一個價格下,產生不斷地或過度供給,而這樣的價格便是透過金融操作而達成。當比較利益或貿易價格機制遭到人為極度扭曲時,所呈現的貿易與競爭,當然也就無法長期持續。也就是說,實質面的供需,雖然不再是國際交易的唯一關鍵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偏離實質供需太遠的人為價格必然無法長期支撐。

金融海嘯所得到的教訓,有些人會認為,市場經濟並不可靠,政府干預才是王道;孰不知今天之所以發生海嘯就是因為各國政府在經濟競爭中,過度及不當的干預所造成。金融海嘯發生,政府的介入,也應以救市與救窮為主,而非試圖干預市場機制;事實證明,想要管制或控制物價、股價、工資或匯率,都是失敗,並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就以台灣勞動市場的薪資為例,無薪休假人數已超過20萬,倘若沒有這項變通的降薪機制,可以想像,今天的失業率可能早已飆過5.5%以上。

倘若克魯曼的非泡沫式復甦,是美國未來必走之路;那麼,過去亞洲過度依賴美國商品市場,及仰賴美國創新及金融服務,勢將有所調整。台灣在亞洲供應鏈裡,大量生產及出口零組件及中間原料,賺取外匯以支撐經濟成長的模式,似乎也已臻極致。如何重新釐清亞洲未來市場需求及定位台灣,是海嘯後更大的挑戰。

【2009/01/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