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Q&A》巴勒斯坦知多少



【聯合報╱綜合整理】2009.01.03 03:09 am


Q:什麼是哈瑪斯(Hamas)?

A:正式名稱為伊斯蘭教抵抗運動(Harakat-al-Muqawima al-Islamiyya,英譯名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是個巴勒斯坦軍事組織,以消滅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人的伊斯蘭教國家為宗旨。1988年由亞辛(Sheikh Ahmad Yasin)所創建,領導班底來自「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成員。哈瑪斯主要從事軍事活動,基本立場認為巴勒斯坦不能屈服於非穆斯林,堅決反對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與以色列簽訂的和平協議。

Q:何謂intifada(抗暴行動)?

A: 阿拉伯語意為「搖動」。專指1987年至1993年發生在巴勒斯坦的群眾暴動事件,起因是反對以色列占領加薩走廊(Gaza Strip)和西岸(West Bank)。最初原只是對以色列占領20年及經濟惡化的單純抗議事件,不久即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手指揮,整體策略包括罷工、杯葛以及迎戰以色列部隊。根據國際紅十字會估計,在1991年即有80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擊斃,其中至少有20人未滿16歲。該次群眾暴動的壓力後來促成1993年的以巴和談,簽署巴勒斯坦自治的協議。但以巴協議在2000年有進一步突破之際,以色列國會議員夏隆卻在選舉前強行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以致引發巴人對以色列的另一次暴動,史稱阿克薩抗暴行動(Aqsa Intifada)。

Q:什麼是法塔(Fatah)?

A:Harakat al-Tahrir al-Watani al-Filastini(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倒過來的字首縮寫,阿拉伯語意為征服。巴勒斯坦的政治和戰鬥組織。1950年代末由阿拉法特和其他一些老戰士建立,此運動主要靠游擊戰和零星的恐怖行動來達到解放巴勒斯坦、脫離以色列控制的目的。

-------------------------------
布希力挺 以色列地面攻擊箭在弦上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3日外電報導】2009.01.04 03:09 am


美國總統布希3日發表每周例行廣播談話,嚴辭譴責控制加薩走廊地區的哈瑪斯組織,指哈瑪斯以火箭攻擊以色列為「恐怖行動」,布希指控哈瑪斯先以火箭攻擊挑起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繼之又藏身平民之中致使死傷人數增加,他要求哈瑪斯立即停止火箭攻擊。

這是布希在以色列對加薩進行一周的空襲,造成至少435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後,首度對這波以巴衝突發表公開評論。

布希並未譴責以色列造成了平民傷亡,他呼籲各方向哈瑪斯施壓,停止對以色列發射火箭,並且建立監督機制,切斷將武器走私到加薩地區的管道。

布希說,除非走私武器到恐怖組織手中的活動受到監督和制止,任何和平協議都無法接受。

布希8年任內大體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並譴責被美國政府列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和其他反以色列組織。布希曾誓言在任內完成中東和平計畫,但早在這波衝突之前,即已放棄這項承諾。

布希政府並放手讓以色列決定是否對加薩發動地面攻擊。根據倫敦泰晤士報報導,以色列讓加薩地區的外國人離開後,準備出動陸軍和戰車對加薩發動閃電地面攻擊,清剿哈瑪斯組織的軍事部隊。

以色列政府已動員逾6000名後備軍人,並獲准再徵召近3000人。以色列軍事專家說,任何地面攻擊都會威力強大、速戰速決。

以色列繼元旦炸死哈瑪斯五大領導人之一拉揚後,又在2日的夜間空襲中炸死哈瑪斯資深軍事領導人賈梅爾(Abu Zakaria al-Jamal)。拉揚2日下葬,哈瑪斯領導人在葬禮中呼籲繼續攻擊猶太城市和屯墾區,把聖戰堅持到底。

哈瑪斯已在以軍必須穿越的地區埋設地雷,並挖掘隧道以利游擊隊從外翼包抄。

儘管以色列地面攻勢已如箭在弦上,哈瑪斯2日仍繼續以火箭攻擊以色列南部,誓言絕不停止已持續多年的火箭攻擊行動。

-------------------------------

專家:以色列、哈瑪斯將死傷慘重

【聯合晚報╱法新社耶路撒冷三日電】2009.01.04 02:56 pm


專家表示,以色列向加薩走廊發動地面攻勢,將遭遇哈瑪斯激進分子的頑強游擊戰術抵抗,導致雙方死傷慘重。

以色列近日的大規模空中和海上攻擊,已對加薩走廊的激進哈瑪斯統治者及其軍事能力造成打擊,摧毀其建築物,擊斃其一名領袖,造成460餘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但是,哈瑪斯激進分子絲毫不屈服,繼續向以色列南部發射火箭,且比以前更深入,造成四名以色列人喪生。

鑑於哈瑪斯已在加薩構築難以對付的防線,以色列巴伊蘭大學 (Bar Ilan University)學者殷巴爾說:「以軍可能將有數十人在地面攻擊中喪生。巴勒斯坦激進分子的死亡人數將為三倍到四倍。」

以色列國內安全機構首長迪斯金警告,以軍將面對先進的反坦克火箭攻擊、地雷陣、伏擊、戰壕,以及由訓練精良激進分子指揮的加強鞏固陣地。

其他觀察家指出,以色列擁有的裝備、兵員、戰技優勢,將因8000名受過精良訓練的哈瑪斯戰士而大打折扣。以色列至少動員了9000名後備軍人。

以色列軍方高層與專家幾乎一致認為,發動地面攻勢是終止哈瑪斯向以方發射火箭的唯一方法。但他們也了解,一旦攻勢展開,雙方的傷亡將會激增。加薩是全球人口最稠密區之一,而哈瑪斯在此已構築堅強的防線。

以色列已從2006年在黎巴嫩攻打什葉派真主黨民兵之役得到教訓,深知儘管有優秀的空軍,無法獨力完成任務。以色列也領教了訓練精良、探挖戰壕游擊隊的厲害。

台灣掀起藍綠紅媒體戰爭 (呂一銘)

2009年01月02日蘋果日報
論壇

2008 年「520」二次政黨輪替的前後,是台灣媒體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也就是說,媒體已由「工具」轉變為「武器」,變成政治鬥爭外的新戰場,過去注重的新聞專業或新聞倫理,乃或扮演社會公器的角色等,變得模糊和混淆不清,並因兩岸的開放,台灣又掀起了紅、藍、綠的媒體競技角力場。一旦媒體因政治掛帥,失去了維護民主公平正義人道(人權)的職責,那麼媒體已不復為媒體,反使民主多元社會變成盲目失聰,甚或心盲,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如果翻開台灣的媒體史,解嚴和報禁開放前後,媒體是催生民主化、本土化的巨輪動力,到了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像黨政軍退出媒體,設立公共電視網等,可說是社會的主調,可惜變成半吊子,直到今天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藍紅吹捧兩岸和平

而2004年總統大選為了兩顆子彈,泛藍政黨不服選舉結果,政局始終動盪不安,亦造成媒體非關新聞專業的對幹,復以民進黨政府發生若干涉貪事件(包括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費弊案),爆料特多,烏龍亦多,更形成不負責任的「爆料」歪風,幾無視新聞專業及倫理,變成被社會詬病的公害和亂象。

直到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國民黨已是完全執政,復以新黨國姿態,變本加厲,不僅將國家電台、公共電視、通訊社等「黨政化」,猶開放中國黨公營媒體駐點,無怪半年多來,只要與兩岸有關者,無論「國共論壇」、「連胡會」、「胡蕭會」、「吳胡會」、「江陳會」,或參加北京奧運、外交休兵、倡國防守勢,以及快速開放大三通等等,紅、藍媒體皆空前絕後地相互唱和,大鳴大放,創造一股和平氛圍,連「台灣」也不見了,只剩「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還硬拗主權沒矮化。即便是「江陳會」在台發生流血衝突事件,或陳雲林稱呼馬英九為「您」,香港和中國媒體仍強調:「馬英九面子和裡子都有了」,足見「520」後,台灣媒體的版圖亦一樣輪替了,而且藍、紅色的影響區塊更大。

簡而言之,二次政黨輪替亦是媒體角色的轉換,像親綠媒體就變成在野黨,轉守為攻,批判火力不亞於扮演先前的執政黨;就政治角度而言,藍綠畢竟屬於島內的媒體,自家兄弟鬩牆,反易為紅色媒體所乘,不如回歸新聞專業,才是正辦。

媒體可以有政治顏色,但新聞則只有遵守報導「真實」的普世鐵律,不得摻有一絲虛假或顏色。遺憾的是,在「520」前的新聞錯假,或有聞必錄、夾議夾敘等缺失,泰半是查證不足或消息來源有誤,或未能平衡報導等,屬於新聞專業規範的問題;但「520」後,除了老毛病未變外,「主觀建構」式的編寫現象嚴重,譬如涉及兩岸政經新聞,報紙便增擴好幾個版面,加油添醬,日積月累下來,亦自然成了「催統」的有力工具;若是涉及政治性、司法案件,更扮演「媒體審判」角色,還能「指揮辦案」及「未審先判」,無疑成了政治鬥爭的「武器」。

新聞最重視公信力

加拿大萊爾森大學新聞系傑出客座主任傑弗瑞˙德佛金(Jeffrey Dvorkin)教授最近來台訪問就指出,新聞報導最重要的就是「公信力」,必須正確、公正與平衡,使媒體善盡社會責任;而公信力更繫於媒體的獨立性。北美報紙雖有政治立場,但僅限於社論或評論,新聞報導本身還是中立的。

不可諱言的,現階段台灣媒體已裂解成藍綠,與中國媒體成了「三國演義」般的戰爭,朝野政客往往利用媒體專業(像主觀建構的編寫)擔綱政治殺手,漸失「公器」的理想,且無視民主、國家尊嚴、自由人權淪喪的危機,這才是令人憂心的所在。


作者為前《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呂一銘

辣蘋果專欄:總統最愛說廢話(余艾苔)

2009年01月02日蘋果日報
辣蘋果專欄

二○○九年的馬英九,不能再說廢話當濫好人。否則無能將成馬政府不治之症。

馬總統說,公務員要效法觀世音聞聲救苦的慈悲心。這番話苦口婆心,但也是空口白話、無聊至極。官員會假裝聽不懂這種期許其實是批評他們冷漠,就算聽懂,也認為批評的是別人,事不干己。這種沒焦點的廢話,是典型馬式風格

從市長到總統,馬英九儘管律己甚嚴,但他官當到哪裡,螺絲就鬆到哪裡,政府靠他「沒有功勞只有苦勞」的悲情形象硬撐,但他愈不休假,底下官員就愈敢集體公休,反正任何事都有他頂,他則用備極辛勞的表象,換取人民原諒。

評鑑首長泛道德

馬英九評鑑首長很泛道德,不貪污就是好官,無能是老實,失言是不會宣傳。他不對下屬疾言厲色點出問題,當然也不會對五二○以來政府表現有自省與批判,只會一再自誇政府多努力多辛苦。難怪首長對民間疾苦反應遲鈍,還常在傷口撒鹽,馬英九、劉兆玄及政務首長卻自我感覺良好,和人民感受脫節,民意支持度當然慘不忍睹。馬表面對下屬寬厚,實際是對自己放水。

濫好人並不是要討好別人,而是想要別人放過自己。
濫好人並不是要討好別人,而是想要別人放過自己。
濫好人並不是要討好別人,而是想要別人放過自己。

余艾苔

司馬觀點:國共內戰何時了 (江春男)

2009年01月01日蘋果日報
司馬觀點

胡錦濤的對台談話,內容比以前務實,語氣也較友善,但基本架構不變,仍把台灣視為國共內戰的遺留,並以一中原則為兩岸和平的前提。許多話聽來十分不舒服,但他講話對象是大陸人民,目的在穩定政局不在爭取台灣民心。

最明顯的是,他再次向民進黨喊話,盼民進黨認清情勢,停止台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這種八股教條徒增台灣社會反感,對大陸鷹系卻有安撫與壓制作用。多虧胡錦濤的提醒,否則陷在扁案泥沼的民進黨,幾乎忘記他們與台灣命運有約,應在兩岸的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不應讓它走回國共內戰的時光隧道

藍綠對一中看法不同

民進黨與國民黨對一中架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對民進黨的價值而言,主權與人權像空氣和水一樣重要,一日不可無之。對國民黨而言,生活比人權還重要,主權則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有之固然可喜,無之亦不可悲,反正日子還是會過的。在一中架構下,台灣把所有權交給中共,中共再讓台灣擁有高度自治,台灣本來是屋主,現在突然變成房客。中共以房東身分允許台灣這個房客長期免費住在原來的房子,且幫你裝修冷氣,修補屋瓦,甚至幫你繳交土地房屋稅,好處多得不得了。你說幹不幹?但是,國民黨可能也不會接受這種「優惠」的條件吧!

幸運的是,民族國家的主權觀念在全球化的不斷衝擊下,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制約能力愈民主化愈全球化的國家,愈能超越主權迷思。在此時聽到胡錦濤重提「國共內戰」,令人不知所云。不過,別太在意,這些話不是講給台灣同胞聽的,因台灣還不是他們的同胞。

江春男

蘋論:胡錦濤講話的軟與硬

2009年01月01日蘋果日報
蘋論

今天是中國發表《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昨天胡錦濤在北京發表重要講話,呼籲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增進在國際、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認為,兩岸尚未統一,不是「領土與主權的分裂」,而是內戰延續的「政治對立」,但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這個說法,與馬英九的兩岸觀點大同小異,頗有唱和挺馬之意。更重要的是,因為不是主權領土分裂,所以兩岸問題不適用中國的《反分裂法》,因此法理上不必動武。這主要是說給中國內部,特別是解放軍的鷹派聽的。相信這樣的說詞,會讓汲汲於推動兩岸和平協定的馬政府頗感鼓舞。

內容方面,胡對馬最關切的外交休兵,國際參與、經濟合作和軍事互信機制都有正面回應,是歷年來所沒有,顯示中國已選擇支持馬的政策,企圖使馬有機會連選連任。但還是卡在「一中原則」上,將使進度大受限制。中國可能陷入一種焦慮:馬顧忌內部反應無法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兩岸就在各方面難以大規模突破,對2012年的馬連任助益不大若給馬放水太多,馬卸任後若民進黨執政,中國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這當中的分寸折磨,相信中方極為神傷。胡錦濤既放寬政策又緊抓一中,左右思量、沉吟琢磨,正顯示這種焦慮。

人民對馬政策不安

我們支持馬總統的兩岸政策,應該在各領域開放互動;但就和中國一樣,必須服從一個大原則:台灣主權。維護台灣主權,主要的目的是維護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亦即一個保護個體不會被集體吃掉的體制。胡錦濤昨天的說話是在他大原則下,中國歷來所能做的最大讓步,善意十分明顯。馬英九的難局與胡錦濤類似,對台灣主權不敢鬆動。兩岸人民對民族主義極為敏感,領導人多少都被民族主義所綁架,只能在條條框框裡活動。

台灣最新的民調顯示,台獨人口反而上升,表示人民對馬的兩岸政策焦慮不安。但是,既然馬以700多萬票勝出,意味台灣大多數人支持他的政策,包括兩岸政策;那麼我們應該給予馬在與中國交往上最大的自由,把台灣主權原則的定義縮緊,並監督馬對主權的基本尊重與捍衛。如果中國也如此,兩岸可以發展的前景還是光明燦爛的。

(轉)總結2008金融海嘯的教訓與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2009.01.03 02:26 am


日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發表名為「提振經濟,美政府須長期努力」之專欄,指出短期間在美國赤字財政的政策下,美國在2009年底,經濟應該開始穩定;但美國要擺脫財政支撐或泡沫式復甦,就得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然而在美國製造業價格競爭力已遙遙落後的情形下,可能是一條漫漫長路。

之前2008年11月在華府所舉行的G20經濟高峰會中,以法國、俄羅斯為首等國,要求改革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但日本首相麻生卻明確指出,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全球的「經常性收支」不平衡,因此,該處理的是全球經常性收支不平衡的問題,而非針對美元體系做改革。

事實上,這是一體兩面的議題;過去亞洲以低匯率低價商品銷至美國,美國初期還能以服務及智財商品作為交換,但以中國大陸出口每年20%甚至30%的成長幅度,而2001年ICT泡沫破滅後,美國哪還有那麼多的服務及智財可供交易?最後可供交換的便只有借據(債券)及所虛構出來的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這就是我們看到金融海嘯前,美國經常性貿易大量逆差、美元及金融商品氾濫,及低儲蓄的情境;相反地,亞洲卻擁有大量的貿易順差、擁有最多的美國資產、超高的儲蓄率。

事實上,中國大陸及其他亞洲國家也嘗試以歐洲市場取代美國;但事實證明歐洲可供交換的商品或服務,比美國更匱乏。因此,國際間長期經濟發展的正常化,還是得回歸到亞洲與美國間不平衡問題的解決上。對亞洲而言,次貸風暴所引發的金融海嘯損失,過去的認賠也就算了,但未來生產出來的商品還得源源不斷地再賣到美國嗎?亞洲自己的市場在哪裡?這才是亞洲未來最大的困境。

美國與亞洲間之所以會讓此不平衡趨勢不斷持續甚至擴大下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機制受到長期扭曲或僵固;這包括亞洲與美元間匯率,及亞洲各國間為了競逐美國市場,而刻意壓抑生產成本,在囚犯困境的賽局競爭下,誰也不敢先停止割喉。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人認為國際經濟價格,早已脫離實質供需或貿易所決定,而被金融流動所主導,關鍵的問題便在此。當國際間貿易的供需交易,失去了對其相對價格的影響力,那麼,就可能產生在某一個價格下,產生不斷地或過度供給,而這樣的價格便是透過金融操作而達成。當比較利益或貿易價格機制遭到人為極度扭曲時,所呈現的貿易與競爭,當然也就無法長期持續。也就是說,實質面的供需,雖然不再是國際交易的唯一關鍵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偏離實質供需太遠的人為價格必然無法長期支撐。

金融海嘯所得到的教訓,有些人會認為,市場經濟並不可靠,政府干預才是王道;孰不知今天之所以發生海嘯就是因為各國政府在經濟競爭中,過度及不當的干預所造成。金融海嘯發生,政府的介入,也應以救市與救窮為主,而非試圖干預市場機制;事實證明,想要管制或控制物價、股價、工資或匯率,都是失敗,並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就以台灣勞動市場的薪資為例,無薪休假人數已超過20萬,倘若沒有這項變通的降薪機制,可以想像,今天的失業率可能早已飆過5.5%以上。

倘若克魯曼的非泡沫式復甦,是美國未來必走之路;那麼,過去亞洲過度依賴美國商品市場,及仰賴美國創新及金融服務,勢將有所調整。台灣在亞洲供應鏈裡,大量生產及出口零組件及中間原料,賺取外匯以支撐經濟成長的模式,似乎也已臻極致。如何重新釐清亞洲未來市場需求及定位台灣,是海嘯後更大的挑戰。

【2009/01/03 經濟日報】

(轉)羈押者的人權 要保障

2009-01-03
中國時報
【吳景欽】

 陳前總統再遭羈押,再度引發諸多爭議,這些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羈押乃屬於最嚴厲的強制處分手段,其對人權侵害最為嚴重,且長久以來,關於羈押被告或者受刑人的人權保障,一向受到特別權力關係的桎梏,而受到忽略,甚至否定,而大法官在近來所做出的釋字第六五三號解釋中,即在這一波關於羈押爭議中,最受忽略的羈押者人權保障提出呼籲。

 特偵組在起訴陳前總統與其他共犯後,所有被告皆已不再羈押,唯獨針對陳前總統無保釋放提抗告,若以此次法院裁定羈押理由看,似乎在於被告有湮滅證據,勾串或威脅他共犯或證人之可能,惟檢察官既已起訴被告,則也代表證據蒐集已完備,以此理由羈押是否失去證據保全的即時性?

 至於他共犯與證人的保護,藉由羈押被告只是方法之一,檢察官不能僅思此一途徑,而必須同時依據證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對於相關證人為保護計畫,果若被告如法院所言,被告仍有相當影響力,難道羈押在看守所就不能施展其通天本領,而對他人產生影響?至於以犯重罪之理由為羈押,在無罪推定原則之下,何能僅以檢察官所認定的重罪而為羈押,此理由的違憲性已明顯。

 長久以來,我國司法沿襲德國特別權力關係想法,認為公務員、學生、軍人、受刑人等,因身分特殊,所以不能與一般公民享有同等基本權保障,不僅其基本權保障受到限縮,同時也不允許其有救濟權利,但自大法官釋字一八七號解釋以後,大法官已逐步破除此種相當不合理且不正當的魔咒,釋字第六五三號即是在上述基礎下,繼續破除特別權力關係的魔咒。

 關於羈押中被告,若對於所方的處遇有不服,根據羈押法第六條第一項,得對法官、檢察官或視察人員為申訴,且依據羈押法施行細則第十四條第一項,也有針對申訴事件如何處理的規定,所以從此觀察,似乎無任何不妥當之處,惟若被告的申訴遭駁回,則羈押法中並如何救濟的規定,而依據現行的司法實務,對於被告或受刑人提起訴訟為救濟,乃以法無所依之理,而否定其救濟權

 此種想法乃受到特別權力關係的想法所導致,認為羈押被告不能與一般人享有同等的人權。但在釋字第六五三號解釋中,大法官首先提出,羈押乃屬於最嚴厲的強制處分手段,因此必須基於一種最後手段性,這代表羈押不僅必須慎重,更不應成為偵查犯罪最優先的手段,而成為押人取供的工具。

 即便羈押被告,在基於無罪推定原則下,除維持羈押目的之外,其與一般人並無不同,因此羈押被告不能與受刑人為相同對待,同時也不能動輒以維持秩序為由,而限制其與外界的接觸,尤其是其與律師的接觸。被告若受有不當對待,不能僅有屬於內部自我審查的糾正機制,因此種內部自律的申訴制度,是以檢察官為主導,不僅缺乏司法制衡,也必然使被告完全在檢察官的掌控之下,因此,此種申訴制度實質意義不大,既然被告乃屬無罪之身,何能否定其向司法救濟之權,更何況容認檢察官恣意的將羈押當成偵查手段之理,這正是大法官在此號解釋中,所極力呼籲的少數保護想法。

 被告既便犯行惡劣、罪證確鑿、違法亂紀、毫無悔意,但現代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象徵即是,只要在有罪判決確定前,其受到無罪推定的保障,即便千夫所指,司法者亦必須中立與客觀的依據法律而審判。司法者的可貴,正在於藉由少數保護來使正義的天秤得到平衡,重點不在於被告是否為卸任總統,而在於這個被告,有一天可能是你、我、或者是任何人,這或許才是扁案中,大家該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真理大學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

-----------------------

(轉)我見我思:救也未必配當總統

2009-01-03
中國時報
【呂紹煒】

 馬總統說:政府必須救DRAM,原因是它是台灣主力產業,養活很多勞工,政府是為了救這個產業及勞工。他還強調:如領導人對此視而不見,就不配當總統。這番話,是有點重了,但也有不少值得討論深究之處。

 依照總統要救DRAM的邏輯,台灣現在的主力產業,應該是「竹筷、塑膠玩具、聖誕燈泡…」等勞力密集產業,否則,台灣的政府就該破產了。因為,當年台灣的主力產業正是這些勞力密集產業,養活最多人口;客廳即工廠、家家皆投入。當民國七十年代,這些產業逐漸被淘汰之際,政府應該「力挽狂瀾」的救這些養活最多勞工的主力產業。

 如果政府挽救政策成功,咱們現在的主力產業就是這些產業了,不會有DRAM、LCD等燒錢的科技產業。否則,就該是政府破產了,因為投入挽救的錢一去不回。

 謝天謝地。那個時候,「還沒有馬總統」;蔣經國總統是說「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我們也要跟著變」;經濟主軸是「自由化、國際化」,產業政策是要升級。結果是不升級的傳統產業出局,科技產業萌芽。今日的矽島在傳產的出走、衰敗中萌芽成長。

 從產業的前後關鍵性、戰略價值、產業發展與獲利前景…等方面看,實在看不出DRAM有非救不可的理由。也因此,政府都要特別強調:主要是為了「救勞工」。這理由,成立嗎?

 依照馬總統悲天憫人胸懷,任何一勞工失業─包括我家巷口柑仔店倒閉讓老阿嬤失業,都令人心痛,都該盡量救助。但,政府資源有限,總不能要養活所有失業勞工吧。因此,政府該設法援助基本生活出問題的失業勞工,而不是透過救企業讓勞工不失業,因為,後者花費可能更大且有社會公平之問題。

 例如,單是力晶要求政府挹注的金額,就可能接近千億元,但,去年全年失業給付,只有五十多億元;千億救力晶,保住力晶五千名左右的勞工飯碗,但,過去DRAM廠大賺時,員工分紅也是數十億,這些員工,應該不是最弱勢的勞工,相對是較有能力度過寒冬者。請問:政府這種「投資」,合理嗎?

 更何況,哎,砸大錢後是否救得活,還有很大的疑問哩。據國內外過往的例子顯示,大部分案例都只是苟延殘喘較久,沒有讓政府救活的案例。

 很悲哀的是:政客們可能終究沒那個「種」,讓DRAM倒個一、兩家,所以,我們只能期望、祈禱,政府在援救與注資時,可以多點智慧與技術,不要被大股東坑陷,少糟蹋納稅人血汗錢。

 其實,就如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一樣,倒了一家後,其餘家都會加速找活路;但,在總統擺出「一馬當先」、非救不可的態勢後,大家都賴著等政府了,嘿,DRAM股票甚至上漲哩。總統可要當心,搞不好救DRAM,捅出後遺症,就真的是「不配當總統」。不要說沒有人先跟你說哦哦哦!

------------------

我喜歡這位這作者
能夠痛陳當中利害
也能在失望之餘帶些戲謔

馬總統一定會證明
"貪污犯罪並沒有施政無能來得可怕"
"最可怕的是... ... "

用2000億去作風聲大雨點小的遊戲才剛剛開始
嘿嘿嘿

媽的
我好想移民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孫維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聯合報╱孫維新 2009.01.02 03:20 am


有三個人搭乘火車,在英國的原野上觀光,一個人是工程師,一個人是物理學家,一個人是數學家。經過一處鄉村,三個人看到窗外草地上站著一隻黑色的羊,一動也不動。工程師首先驚訝開口:「沒有想到英國的羊是黑色的!」物理學家說話了:「我必須要糾正你,你應該說,你所看到的這一隻羊是黑色的。」數學家說話了:「我必須要糾正你,你應該說,你所看到的這一隻羊,這一邊是黑色的!」

三個人裡面,數學家最嚴謹而周延,他的信念就是科學工作者所遵守的原則:只能就自己所觀察到的部分作出結論。雖然我們從來沒有看過一隻羊,一邊黑色,一邊白色。

我在課堂上會問同學:「在杳無人煙的深山裡,一棵大樹倒下,會不會發出聲音來?」多數同學舉手說會,但結果只會悵然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個「科學」問題!「杳無人煙」的前提已經告訴我們,沒有「觀察」或「實驗」的可能,但從伽利略以降,「親身觀察」和「動手實驗」已經成了科學發展的主流,所以即使以前倒下的一千棵樹都曾經發出巨響,但這不能保證第一千零一棵樹會產生同樣的現象。科學只能「歸納」,不能「演繹」,理論上可以提出無數可能,但最終還是要以實驗來作出結論。

柳丁繞太陽 一樣要三六五天

自然界的客觀「事實」永遠存在,人們靠著長年努力,不斷提出「理論」來解釋這些「事實」。但是隨著科學發展,用來描述「事實」的「理論」常常需要汰舊換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牛頓所提出的「萬有引力」。我在課堂上問:「牛頓是『發現』了萬有引力,還是『發明』了萬有引力?」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會舉手說「發現」,另外百分之十的學生不見得知道正確答案,只是覺得老師的問題太過簡單,話裡一定有詐。

牛頓說,地球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萬有引力」。但如果移開了地球,剩下太陽光桿一個,那是否還有「萬有引力」?今天物理學家逐漸用更周延的「時空曲率」來包容「萬有引力」的概念:太陽的存在,造成了它周遭「時空曲率」的改變,任何天體接近太陽,就只能沿著這個改變了的「時空曲率」運行,這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行星軌道。的確,地球繞太陽一圈要三百六十五天,把地球移開,同樣位置換上一棵柳丁,繞太陽一圈也要三百六十五天。「時空曲率」的改變,讓天體運行在表象上看起來就是「有力」!

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個人划船,分別從台灣和夏威夷前往南極,最後會在南極碰頭。兩個人在茫茫大海中,看不出地球表面的「曲率」,只會覺得兩船越來越近,自然會作出結論:兩船之間有「引力」相吸!其實只是因為他們所航行的表面不是平的。

思考太周延 失去冒險的樂趣

但是理論的提出和篩選,也會讓「詭辯」出現。西元前四百五十年希臘哲學家季諾所提出的詭辯,告訴我們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阿基里斯(就是布萊德彼特啦!),在賽跑中永遠無法追上一隻先他出發的海龜;這個詭辯的另一個版本,是「飛馳的箭永遠無法抵達終點。」因為一枝箭要射到紅心,需要先經過旅途的一半,然後還要經過剩下旅途的一半,還有一半的一半…,有無數個一半在前面等著,因此這枝箭永遠無法射到靶上!

科學的進展是讓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瞭解更清楚,解釋更周延,但是思考太周延,就有可能失去了冒險犯難的樂趣。一個物理學家和一個數學家,看到長廊彼端站著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子,物理學家想上前搭訕,數學家搖搖頭:「根據季諾的詭辯,我們永遠也到不了她站的位置。」物理學家說:「不要緊,只要夠近就好了!」

(本文作者為台大物理系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王道還:科學是承先啟後的事業

【聯合報╱王道還】2008.12.30 02:53 am

國人論科研成就,動輒以諾貝爾獎為最高判準,卻忽略了:任何科學突破都是承先啟後的一環,絕非無中生有。得到諾貝爾獎的成果,像是冒出海面的冰山;前人與同儕的研究業績,猶如沒入水下的冰山本體,肉眼看不見,卻碩大無朋。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雖然比擬不倫,意思到了。

過去,識字、受教育的人不多,從事科研的人更少,知識要累積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可能到達突破的臨界點。即使四百年前,在西方的科學革命時代,刻卜勒提出了行星三定律,近八十年後,才成為牛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關鍵靈感。

到了廿世紀初,現代型教育體系成立,科研的基礎建設完備。知識累積的速度因而大幅提升。在同一領域中,許多組人馬同時在做研究,成為常態。在知識生產上,他們都有貢獻。但是世人論功行賞,偏好「第一」,使他們的互補關係非轉變為成王敗寇不可。只可惜成敗之機,有時連後見之明都難以洞悉緣由。而先馳者未必得點;個人條件如天賦、勤勞,以及經費,未必就是勝券,都是科學史常識。今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兩位法國得獎人,是現成的例子。

發現愛滋病毒的故事

今年是發現愛滋病毒(HIV)廿五周年。諾貝爾基金會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生醫獎的一半獎金,頒給了當年發現愛滋病毒的團隊———法國病毒學家蒙坦耶與巴瑞—西諾希。

話說一九八一年,愛滋病驚動了美國疾病管制局,立即成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蓋羅(R. Gallo)的首要研究問題。蓋羅在前一年發現了第一個由反轉錄病毒導致的人類疾病(一種罕見的血癌),後來因此得到美國生醫界的最高榮譽拉斯卡獎。誰知福兮禍之所伏。他的成功反而成為他邁向諾貝爾獎的絆腳石———他一直相信,愛滋病毒與他發現的血癌病毒有親緣關係。

反觀蒙坦耶,當年已五十一歲,比蓋羅大五歲,名氣卻不相當,擔任巴斯德研究院一個病毒實驗室的主管,手下人少錢也少;巴瑞—西諾希只是他實驗室裡的助理。憑資歷,兩人不太可能申請到「攻頂」經費。然而巴黎幾家醫院裡的年輕醫師與研究人員,自行組成了一個研究群,想揪出導致愛滋病的病原。他們只缺有經驗的病毒學家,找上了蒙坦耶。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位卅三歲的男同志因為淋巴腫大與身體倦怠而求診。他承認一年的性伴侶在五十名以上,到過北非、希臘與印度;最近一次到紐約,是三年前。研究群的醫師很機警,在他腋下、股溝採集了腫大的淋巴結檢體,過完新年就送到了蒙坦耶的實驗室。

蒙坦耶等人從檢體中找到一種從未發現過的人類反轉錄病毒,即HIV,與蓋羅的血癌病毒不同。他們的論文在五月廿日出版。不到一年,其他實驗室證實他們的發現。

追本溯源,若不是巴黎那個由年輕朋友組成的研究群,蒙坦耶怎麼可能得到關鍵檢體,而有領先群倫的發現?

資源不應集中少數大學

現代科學的基地在大學,因為科研無必勝之道,需要更多參與者,以分散風險。研究者從事教學,是義務也是責任;整理既有知識、訓練後起之秀,承先啟後,教學相長。參與科研的人多了,科學界對相關問題、資訊的敏感程度自然提升,突破的契機隨之增加。這是大數法則。我國科研人口有限,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實驗室,甚至少數大學,無異豪賭;社會獲益的機率不高。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轉)2009 作一個令人驚奇的政黨

自由時報 2009-1-2

◎ 蔡英文

任何一個政黨之所以能在社會中存在,都是因為它團結人民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如果一個政黨不再成長、不再往前、不再回應人民的期待,那麼這個政黨最終將失去人民的託付與信任。

從 就任黨主席以來,我就是抱著上述的信念兢兢業業在盡我的本分。我感覺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民進黨」,都比前一天更加體認到這個政黨對台灣的責任。這兩百多個日子裡,我跟大家一起經歷過許多事。我們一起擦乾眼淚,努力從敗選挫折中站起來。我們一起看著陳前總統在八一四開的記者會,我們一起在八三○走上街 頭向無能的馬英九政府怒吼,我們一起在一○二五吶喊這個政府道歉下台,我們一起在一一○六參加圍城,一起向世界大聲宣告,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自由民主國 家。

我心裡很清楚,是你們的支持讓我變成一個更好的黨主席,而我的責任就是把民進黨變成一個更好的政黨來回報大家。這些日子,我握過無數隻熱情的手,與無數個期待的眼神交會,這些人也許彼此都不認識,不過他們都共同傳達給我一個訊息,台灣的前景是這麼危險艱難,民進黨要站起來,台灣需要民進 黨。

二○○九年,民進黨應該積極回應多數人的期待,破繭而出,重新扮演推動社會進步的火車頭。民進黨的社會責任已經很清楚了,如果在馬英九執政下的台灣社會是對立而分化的,民進黨就應該扮演凝聚人民的角色;如果這個政權的性格是保守而威權的,我們就應該扮演自由民主的角色;如果這個社會是向 財團傾斜的,民進黨就應該為廣大的中產、勞工、農民階級發言;如果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迅速向中國傾斜,民進黨的責任就是要捍衛台灣的主權,並且連結民間力 量擴大台灣主體意識的基礎來與他對抗。

二○○九年對民進黨來說是關鍵的一年。不是因為二○○九年年底有縣市長選舉,而是因為台灣社會在馬英 九執政下的迅速後退,導致了人民對政黨政治的冷漠與無奈。馬英九的失敗與無能並不會自動為民進黨帶來選票,民進黨人要讓台灣人民看到我們的反省與改變,看 到我們對台灣社會的犧牲奉獻的精神。

在這個意義下,民進黨的下一步就是台灣的下一步。二○○九年,我們將在以下的面向提出民進黨的主張與路 線:黨內改革、國家體制、國土規劃、經濟治理、兩岸政策、社會分配。民進黨的主張與路線不會只是報紙上的幾篇文章,我們期待它成為一種「運動」:不只是民進黨的運動,還是整個社會的運動。換句話說,我們要提出整套對台灣的想像與規劃,用這一套完整的想像跟規劃與台灣的知識份子、社運團體、勞工大眾對話。

這是民進黨重新站起來的基礎,唯有清楚告訴社會大眾民進黨的主張與立場,並且與人民直接對話,彼此激勵,互相成長,讓思考台灣的未來成為整個國家的全民運動,這樣我們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來挽救瀕臨危機的台灣社會。今年我們要與民間社團舉行民間國是會議,匯集社會主流意見,來對抗國民黨政權的傲慢;我們 將舉辦小型論壇,邀請知識菁英一起來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我們將舉行「全國失業者大會」,讓這些在經濟不景氣下的失落者有個向政府要求自身權利的平台;我們 將密集拜訪知識份子,邀請他們站出來,捍衛這個美麗的家園;我們將密集下鄉,向人民解釋民進黨下一步的路線與主張;我們將一起與社運團體走上街頭,向傲慢 的政府提出我們的不滿。這就是我們的行動力,二○○九年,如果民進黨還在原地踏步,我們將失去台灣人民對我們最後一絲一毫的期待。

親愛的同 志們,長久以來,民進黨就一直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政黨,當別人以為我們沒有希望的時候,我們偏偏就站得比誰都屹立不搖,當別人都認為我們會永遠陷在泥淖裡面 時,我們往往就用異常的速度重新整隊出發。民進黨要繼續向前走,終究會向前走,也會一直向前走。讓後來的歷史記載我們二○○九年勇敢的蛻變,我相信,下一 次台灣人民再把權力交給我們時,我們一定會做得更好。

(作者為民進黨主席)

-------------------------

自由時報 2009-1-2

民進黨體質改造

◎ 陳宜群

今年底大選的本質就是全國各地方派系的地盤爭霸戰,比的是誰平日在基層的組織做得強大穩固!因此,民進黨絕對不能用嘴巴喊些空洞的口號而不耕耘,或南北舉辦數場勞師動眾的嘉年華會造勢,讓少數特定政治人物在全國螢光幕前出盡鋒頭,然後把動員來的支持者解散回家,勝利就會隨之到來。要打贏年底選舉,吾人有兩點建議。

首先,「活化民進黨各鄉鎮市三級黨務組織」:長期以來,民進黨組織文化一向集權集錢,蔑視鄉鎮市黨部經營管理,造成黨的神經末梢只達縣市黨部,便無法深入各鄉鎮村里向黨員去發號施令。如今要向基層抓取新生力量,就得用心整合綠營板塊本身基層組織,民進黨領導高層必須嚴肅解決目前三級黨部的黨務瓶頸,正確且務實地授權和給錢(每鄉鎮黨部每年至少一百萬黨務經費),少辦一點華而不實沒效果的造勢晚會,讓鄉鎮市地方黨部主委去增聘黨工人手,全力開拓新票源以衝刺地方選戰,別老是養了一堆肥貓,瘦了馬,一再找藉口不肯給鄉鎮市黨部充裕財務去耕耘基層,讓最前線的地方將士飽受彈盡援絕之苦!落得被各個擊破而兵敗如山倒。

其次,「嚴選清新優質有競爭力的選將出征」:民進黨必須小心謹慎提名最清白和具有競爭潛力的地方戰將,同時將黨內地方接班梯隊的世代交替納入提名因素考量,運用正確的選戰技術來輔選,以團結綠營地方山頭勢力,蒐集對手動態情報,壓制藍營抹黑分化伎倆,全黨上下總動員去勤跑基層,拜訪家戶做好固樁的防務工作,再吸取游離中間選民,這樣子相信我們必可以守住本土的地方政權。綠營地方政客平日是否貪瀆弄權或營私舞弊等情事,多半遭對手嚴密監控建檔列管,打算趁年底選戰前夕揭發突擊,以司法來圍剿綠營地方民代,故初選時,民進黨現任民代必須拿捏進退之道,切莫迷惘於個人利益和權力慾望而飛蛾撲火。(作者為民進黨台北縣黨務專員 )

------------------


(轉)李慶安退黨 刑責難免

聯合報╱梁文傑/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北縣永和)
2009.01.02 03:20 am


社會壓力和國民黨預備開鍘之下,李慶安終於聲明退出國民黨。此案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AIT回函明確指出,「李慶安,出生日期一九五九年一月十七日,在國務院紀錄中是擁有美國護照的美國公民,且並無喪失美國公民的紀錄」,所以李慶安現在依然擁有美國國籍是沒有爭議的。李慶安現在想爭取的,是請求國務院依據她在外國政府服公職的行為,判定其已經喪失美國國籍,並追溯到她十四年前就職市議員之日。

李慶安確實可以要求美國國務院這麼做。根據「美國移民與國籍法」第三四九條,美國人民如果在外國政府擔任需要宣誓效忠的職務,美國國務院「」取消其國籍。但這個程序並不是像李慶安宣稱的「自動生效」,而是要根據該法第三五八條,由美國駐外領事館向當事人確定其真的有放棄美國國籍的意願。當事人必須填寫一份書面表格和自願放棄國籍聲明,再由領事館送到美國國務院審查。如果核准,則國務院將發證明給領事館轉交當事人,並另發一份證明給美國總檢察長備案。

由於李慶安始終沒有辦理過這些程序,所以她的美國籍當然還是有效。現在李慶安必須到美國駐外領事館填寫表格和自願放棄國籍聲明,由於台灣AIT不具領事館地位,她就必須像陳師孟一樣就近到泰國去辦理。

但問題是,就算她趕得及在一月三十一日(立委就職一年內)以前取得喪失美國籍的證明文件,也一樣不符合我國國籍法的規定。根據國籍法,「中華民國國民兼具外國國籍者,擬任本條所定應受國籍限制之公職時,應於就(到)職前辦理放棄外國國籍,並於就(到)職之日起一年內,完成喪失該國國籍及取得證明文件」。所以,就職前的辦理,以及就職後一年內提出證明文件,是法所明定的兩個要件。李慶安沒有在就職前辦理是很明確的事實,就算她能讓美國國務院用特急件處理,她這一屆立委的就職依然無效。

如果國務院判定李慶安十四年前就已喪失美國籍,則又如何?答案是,沒有用。國務院的追溯時間點只是李慶安和美國政府的法律關係發生改變的時間點。例如,李慶安可以要求美國國稅局退還她十四年來繳的稅款,但美國國稅局也可以要求李慶安返還十四年來享受的社會福利和健保支出,更可以根據「一九九六年健保可攜性及責任性法案」第五一一條規定,追繳李慶安在喪失國籍時間點以前十年內的所得稅。但這一切都不影響李慶安和中華民國政府的法律關係。李慶安十四年來五次就職時都有美國籍,故其所犯之「詐欺罪」和「使公務員文書登載不實罪」都屬既遂犯,不會因為美國國務院現在的追溯而使犯罪事實消失。她現在唯一能主張的,就是「詐欺罪」和「使公務員文書登載不實罪」的追訴時效都是十年,希望使她第一次和第二次就職時的犯罪行為不受追訴,並以「不諳美國法律規定」為由減輕其刑。

依法論法,李慶安難逃刑責,退不退黨或國民黨處不處分都不重要。她會不會滯留國外不歸反而才是重點。

【2009/01/02 聯合報】@ http://udn.com/

------------------
真像是一場肥皂泡泡連續戲

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劉曉波與權威主義的同路人(杜念中)

2008年12月31日蘋果日報
論壇

劉曉波又坐牢了。這不知道是劉曉波1989年來第幾次坐牢。坐牢、書寫、抗議、批評已經是劉曉波生命的基本結構。這樣的生存方式在20年前的東歐、蘇聯是一種常態,哈維爾、米克尼克、賀里希帝、沙卡洛夫都過著這樣的生活。現在這些東歐與前蘇聯的知識份子早已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或者從政當了總統,或者成了媒體事業的龍頭霸主,或者從容地過著正常人的日子,他們不再是異議份子,或者說異議份子已經在政治體制中絕跡了。

但是中國依然是個鐵籠,依然有著意識形態的框架,政府依舊相信它有能力,而且也應該左右人民的思想。或者說,中國的當權者,無論在經濟上展現了多麼出色的成果,始終信心不足。他們甚至相信幾個讀書人的聯名信就足以動搖國本。曾經拿出過人氣魄主辦奧運的大國,畢竟還是有它極為虛弱的一面。

劉曉波發起《08憲章》,邀請一些人簽名,就這樣他進了牢房。看看《08憲章》的內容,其實提到的都是已經在民主社會中落實的價值和實踐。憲章的簽名者包括老中青,絕大多數是作家學者,要說造反,這些人成不了氣候。就如戴晴所言,這個憲章充其量是紙宣言,而不是什麼行動綱領,既沒要組黨,也沒有進一步號召。但中國當局就是無法包容這樣的理念。中國這幾年的知識界,也產生過有關普世價值的爭論,但是這些參與辯論的知識份子都安於自己的職位,上級一旦喊停,爭論也就無疾而終,沒人因為涉及論戰被送進大牢。

永不退讓令人激賞

80年代末期東歐蘇聯相繼揚棄共產主義開始民主化後,中國繼續維持威權統治,那時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異數,是個例外,是個繼續製造異議份子的社會。劉曉波不幸成為這種結構的一部分。不過當中國經濟的發展開始讓國際豔羨,中國不但不是異數,反而被看成一個成功的發展模式,這也就是高盛公司的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所說的「北京共識」。

北京共識在中國國內得到新左派學者的支持與推薦,在國際上得到共產中國新同路人的重視。國際上的同路人絕大多數是西方在中國工作的高階經理人,當然也包括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若干專制國家的領袖。和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當前共產中國在國際上的同路人絕大多數是右派,他們歌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他們讚揚一個有效能的集權政府,他們欣慰於中國在國際上的興起,但他們絕沒有對烏托邦體制的浪漫幻想。

而且這些同路人還不乏替中國專權熱情辯護的知名學者。例如洛杉磯加州大學法學教授裴文睿(Randall Peerenboom)就認為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權概念,因此無所謂普世價值,只有相對價值。他讚美中國講的「以法治國」,所謂以法治國充其量指的是程序的完善,而不包括尊重人權、民主。裴文睿反對西方中心主義,甚至認為壓制人權和政治權利有助於經濟發展。他認為中國的發展經驗不但成功挑戰西方的模式,還足以成為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典範。

是在這樣子對中國威權體制的一片歌頌聲中,劉曉波的異議才被凸顯出來。他的《08憲章》哪怕了無新意,也是對這些新權威主義同路人的當頭棒喝。劉曉波原本可像許多人一樣選擇與威權妥協,換取地位利祿。但是他卻選擇一再入獄,人生原地踏步,用糟蹋自己才華的方式讓世人理解中國人民並非次等人種。劉曉波的境遇令人同情,但他永不退讓的勇氣令人激賞敬服。


作者為《蘋果日報》社長

給曾金燕的一封信(張鐵志)


2008年12月31日蘋果日報
論壇

胡佳(右)入獄後,妻子曾金燕(左)仍不斷為人權奔走。

金燕妳好:
整整一年前,妳的先生胡佳被安全部門帶走拘留。那時,你們第一個小孩才剛滿月吧。今天是胡佳被捕滿一周年,想必妳心中充滿無限煎熬。

但我也知道,妳始終是勇敢而堅強的。

雖然妳說過,妳也曾恐懼過、沉默過。然而,「06年的失蹤和軟禁事件中我開始學著反抗後,漸漸地不再恐懼了。因為我終於意識到,如果最心愛的人我都不能守護,我還有什麼可以失去呢?如果人不能有尊嚴地活著,苟且隱忍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段話,是2007年5月美國《時代》雜誌把你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時,妳在獲選感言中所說的。當時台灣媒體對妳的入選卻沒有任何報導,我只能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讓更多人知道。

我們都知道,胡佳先是從事環保工作,然後從事愛滋病維權,並不斷為弱勢者努力奔走,但卻一步步遭到政府阻撓、打壓,乃至後來被政府一再拘押或軟禁。當我看到他削瘦而堅毅的臉孔時,我知道,那是屬於一個勇者的形象。

諾貝爾和平獎落榜

很顯然,這個國家害怕你們,所以如此對待你們,但你們卻不害怕他們。或者說,正是因為你們無所畏懼,所以他們才感到害怕。

例如,面對軟禁,你們竟然拿起攝影機,把這段經歷拍成紀錄短片《自由城的囚徒》。是的,沒有比這更諷刺的,就在你們居住的名為「自由城」的社區,你們的人身自由被禁錮了,但禁錮不了你們的熱情與決心。

也正是在影片中,我「見到」了妳,看到妳勇敢地質疑監視你們的國保,也看到了妳和胡佳一樣清瘦的身影,瘦得讓人心疼。

即使軟禁,國家還是害怕你們,所以在去年12月底以「顛覆國家政權」之名逮捕胡佳。在政府動員全國張燈結綵迎接2008的奧運時,胡佳被判刑三年半。

7月,在台北的搖滾音樂季「野台開唱」中,我們辦了一個人權舞台。那晚,我們買了蛋糕,點上蠟燭,遙遠地為當天生日的胡佳慶生。

10月,胡佳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提名。公布頒獎那天晚上,我和朋友們最終只能鬱悶地舉杯相對。但是這當然不會讓你們氣餒。

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人和台灣人來說,你們似乎處於一個不存在的中國,處在人們看不到的黑暗角落。但正是因為如此,你們才要秉持著燭火,去照亮那些黑暗陰冷的角落,去面對那些不正義與壓迫。

12月,胡佳獲得歐洲議會頒發的沙卡洛夫思想自由獎。議員們當然看不到胡佳出現,但他們看到了妳出現在鏡頭前,看到妳要把5萬歐元獎金捐助成立支持維權者家屬的基金會。

妳說:

這個獎項是頒發給中國所有的維權者以及他們遭受磨難的家人的。在中國,始終有一批良心之士,孜孜不倦地追求司法公正、社會正義。在漫長和艱難的維權道路上,這些維權者和他們的家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被壓制、被孤立、被解僱、子女被迫失學或失業……

看到這段話,我們無法不掉淚。

妳也提到妳去獄中探視胡佳的時候,他說「我希望自己是中國最後一個因言獲罪的人,我不希望任何人再因為說出自己的觀點而失去自由」。

然而,就在頒獎前10天,著名知識份子劉曉波先生因為和其他300人提出一份主張民主與人權的《08憲章》,而被捕入獄,許多人也被騷擾、打壓。然而,另一方面,卻有更多人站出來簽名支持憲章。顯然越來越多中國人民願意用道德與勇氣來對抗建立在繁榮與謊言上的政權,來展現哈維爾所說的「無權力者的權力」。

守護人權永不孤單

金燕,站在遠遠的台灣,或許我們能給予你們的幫助十分有限。我們只能讓更多台灣的朋友看到你們手中微弱但巨大的光亮,看到你們奮力照亮的、那些在繁榮表面下努力掙扎的弱勢群眾。
我們所能做的,是讓你們知道,你們並不孤單。


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張鐵志

< 宗教裁判所>的影響

宗教裁判所 小說作者:八部浮屠


這本書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而我根據近來中國的時事發展
和作者在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東西
綜合來看
我猜作者是為了
"人的自由意志"來做書寫
即是"人對於思想自由的討論"

主角的名字叫做"羅桐柴爾德 奥古斯丁"
羅桐柴爾德 應該是出自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借用 (Rothschild family)
奥古斯丁 則是

----- 奥古斯丁(Aurelio Agostino d`Ippona, 354-430): 基督教神學是逐步建立的有許多的教士對建立'天主三位一体''位格'等等的哲理探討,但最重要的人物是奥古斯丁對聖經提示的”原罪”;”人的自由意志”;”罪責";”絕對權利”; ”絕對尊嚴”的本源做了深刻的詮釋,在奧古斯丁以後的所有神學家,直到馬丁路德、加爾文,沒有一個不以奧古斯丁的思想為奎臬。


---------------------
用小說來啟發閱讀者的心智是令我折服的地方

長期被教化的人民要重新獲得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
不可不謂艱辛
因為要重新推翻以前所信仰的一切
等於刞否定從前自己所做出的決定跟意義
而這樣的過程是痛苦的 是精神上的重新組成

請讀者去參考歷史上奧古斯丁的生平
可以發現他對於宗教信仰上有相當強烈的質疑
進而不斷去探討去辯證去思索
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所在

----------------------
中國劉曉波跟胡佳就像是書中的異端一樣
被當時的最高領導機構--教廷--給抓入宗教裁判所
相互比較大家可以了然於心
-----------------------

其實, 我怕作者這書沒過多久會被勒令停筆....
恐怕有"顛覆國家政權"之虞
會被請去作筆錄吧

------------------------
引申閱讀: 百度百科--奥古斯丁 http://baike.baidu.com/view/35058.htm

著作概述

  奧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講章,他的學識躍然見於紙上。而當他每與一異端爭辯時,他的神學奇才更是顯露無遺,惹起神學界的注目。其實早在他受洗之時,他就立論攻擊摩尼教;及後,又與當時盛行的幾派異端邪說爭辯,維護真道,力主教會合一,且幫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觀念。

  其著作可歸納為五大類;神學、釋經、倫理證道、哲學和自傳。傑出者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前者乃奧氏的自傳,他以親身經驗來見證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與神親切來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經驗著述之典範、世界之名著,傳誦直至今代。

  《論自由意志》(391~395)

  《懺悔錄》(394~400)這是一本以禱告自傳手法所寫的悔改故事,當中描寫早期奧古斯丁歸信時的內心掙扎及轉變經歷。 (在書中變成奧古斯丁的教父所寫的"教誨")

  《三位一體論》(399~412)主要是介紹心理學模式的三位一體論,把神的統一與人的統一作對比,以及神的三位格與人的三方面作比較。

  《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論述神聖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及永垂不朽的,而並非是這世界任一國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說是第一部教會歷史哲學。此書顯示出奧氏不但是哲學家、神學家、護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時是文學家和戲劇批評家、時代和歷史之評釋家。此書左右了整個中世紀的政治發展。全書共二十二卷,歷十四年(412-426)光陰才完成。首十捲為基督教作有力的辯護,反駁異教主義及羅馬愛國主義;後十二卷論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發展及指歸,地上之城因不自愛藐視上帝終必衰弱,上帝之城則以神愛為本必然興旺長存。


傳世名言

  信仰是去相信我們所未見到的,而這種信仰的結果,是看見我們所相信的。

  不論人的靈魂傾向於何方,只要不是向著上帝,就離不開痛苦。

  一個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樣被安置在一座極其宏偉美麗的建築的一角,他將難以察覺他僅僅作為其一部分的這一建築的美。

  萬物的和平在於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

奧古斯丁的作品及簡介

  《懺悔錄》(The Confessions):相當著名,是奧古斯丁初為主教時寫的,屬讚美之歌的屬靈自傳。對原罪懺悔只是頌讚副帶產生的結果,關於神憐憫主權如何吸引浪子歸回,因著奧古斯丁對這點快速的頓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詮釋自己的過往。書中最突出的是報導他虔誠的母親莫妮卡,這是古代文獻中最迷人的母子關係。這是一部深富靈性之美的作品,《懺悔錄》讓我們看到一副強有力的頭腦和豐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

  《天主之城》(The City of God):這部書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寫作期間超過十二年,首先奧古斯丁護教性地答辯基督教應為411年羅馬之恥負責的控訴,他認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對苦難與天命感到困惑。本書展現世俗與神聖、帝國與聖經,從創造到最後審判的歷史全景。

《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來世,真正的平安與公義社會只在天上尋見,這是一群愛神之人的命運。他們在地上的朝聖之旅,認同感及財富,與「地上之城」的人們無分別地混雜著,在教會與社會均無區別。奧古斯丁充分警覺人類生存的模棱兩可。

  《三位一體論》(The Trinity):這是奧古斯丁唯一不涉及當時代爭議性話題的巨作。他致力於探索默想教義,是自拉丁教父以來一套極具份量的三一論神學作品。與希臘早期長老的教導相反,他非常重視神聖的「三位」是完全平等的,只在彼此的關係上有分別。他認為聖靈是「愛」,使父與子聯合,因此也把三位一體與教會結合在一起。藉著新柏拉圖主義及聖經的啟示,他探討三位一體在人身上的類比,即記憶、理解力與意志的內部關係。

  《信、望、愛手冊》(The Enchiridion on Faith, Hope and Love):與前者不同,這是奧古斯丁撰寫最接近袖珍書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對近世有極大的魅力,代表了他以文字教導的最短記事。

  《基督教要旨》(Christian Instruction):是闡釋與理解聖經的指南。這本書討論基督教教師屬世訓練的價值,如修辭學,因此提供了人文與基督教神學結合的嚴謹原理。從中古到近代,這看法長期影響西方教育。

(轉)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下)

http://blog.udn.com/TomasTso/2497040
TomasTso 的部落格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FT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

2008-12-09

張力奮: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陷入金融困境的國家都認定,應該為本國銀行機構紓困。 另一方面,比如說,即便在歐洲和歐元區內部,各國的對策上又存在很大分歧。 例如,德國和法國並不相信削減增值稅會刺激消費。 歐美之間在政策層面上一致行動,談何容易? 一些國家,比如英國,正對其經濟政策做根本調整,幾乎是180度轉彎,犧牲原定基本立場。 布朗(Brown)領導下的新屆工黨政府拋棄了已奉行十多年的審慎的公共財政政策。 病急投醫,它們會成功嗎?

馬丁.沃爾夫:這裏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西方各國對財政刺激的確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些有意採取財政刺激措施的國家,恰好是最不具備這種能力,而那些可以負擔這種做法的國家,又不會採取此類措施。 因此,如果德國人袖手旁觀,這可能會使失衡更為嚴重。 這正是讓我頗感擔憂的事情。 歐洲內部存在巨大分歧,而且分歧不只局限在歐洲大陸人與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之間。 歐洲各國最終所達成的全部刺激措施可能是杯水車薪,這就是西方各國在相互協調方面的現狀。 真正令我擔憂的是:我們最終將看到全球失衡並未改變,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財政狀況卻明顯惡化。 這多少可謂是種災難性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是某種程度上英國將出現何種情況? 顯然,工黨政府已拋棄自己全部的原則,他們推行的政策實際上比我們大多數人所意識的更具擴張性。 這種做法如何起作用? 我認為誠實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 工黨政府採取這些非常措施的理由是:我們所處的境況非同尋常,面臨通縮以及由通縮帶來的一場真正的經濟崩潰風險。 我認為,美國的處境也一樣。 這種局面下,你不能再袖手旁觀。 政府擴大財政赤字,只需從央行借款為其提供融資即可,我們知道這麼做就會有效果。 好的,那麼就這麼做。 當然它也可能在某個時候帶來爆發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 工黨政府的觀點是:像英國這種負債水準的國家,無法承受陷入通縮的風險。 我贊同這一觀點。 通縮的確非常危險,歷史將證明這一點。 我們不希望最終出現這種局面。 因此,我希望工黨政府的措施,能收到效果。 如果它沒有奏效,我們可真要陷入最糟糕的境地了,這不僅是因為政府的財政狀況,還因為我們將落入通縮性債務陷阱——這意味著債務的實際價值始終在上漲,而家庭收入卻沒有增長——這是非常糟糕的。

張:許多人現在將投行視為引發當前這場危機的壞孩子、但也導致了自身的解體,是一大悲劇。 2008年一季度後,國際投行的業務幾乎已經消失,整個行業也聲名掃地。 是否那麼可以說,投行作為一個行業,是否已走到盡頭,可以向它告別。 它不再能夠以以前的運作模式存在了?

馬丁•沃爾夫:是的。純粹意義上的獨立投行已經消亡,不論怎麼說,它都已經成為過去。 唯一兩家以獨立機構身份倖存下來的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也已成為商業銀行。 從技術角度看,它們現在是美聯儲體系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它們將受到與銀行相同的監管,不能再以過去的方式行事。

從這個意義上說,投行作為一個獨立行業已不復存在。 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行業務的消亡,因為所有銀行的內部都設有投行部門,從事大量投行業務——或者說,過去從事過大量投行業務。 所以更深刻的問題是:中間業務會在多大程度上被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所取代,以及某些形式的資產證券化和證券(含衍生品)交易會在多大程度上持續下去——衍生品顯然是證券一個重要的部分。 在目前階段,我還是認為,我們不知道結果將會怎樣。 我傾向於認為,如果處理得當,資產證券化還是有價值的,前提是這類證券是以一種透明的方式打包、在交易所而非場外市場(OTC)交易、有透明的標準、出售給自身杠杆比率不高或至少擁有長期債務的機構——這為金融體系增加了大量約束,理論上應會起到效果。

現在,如果資產證券化以這種形式出現,央行和監管機構顯然就會在監管這類市場的流動性上發揮作用。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投行業務就將存在下去。 當然,諸如為並購提供諮詢等其他類型的投行業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 眾多衍生產品市場也將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

因此,我認為會有大量基於市場的業務,而不是基於資產的業務(會存在下去)。 當我們度過難關時,銀行的表內業務仍將是任何設想中金融體系的核心部分。 也許經歷過這場可怕的動盪,我們最終會擁有一個更健康的金融架構。 不過目前看起來,我們不太可能重新回到一個純粹意義的投行時代了。這對銀行監管來說,就造成了一個很大問題——。 其原因是:倖存下來的機構往往是那些極龐大的巨型銀行,它們內部的結構非常複雜,從事著所有你能想像到的業務。

這就引發了三個風險:

第一,這是一種寡頭壟斷,對競爭極不利。

第二,因為它們所從事的業務太多,非常不透明且難於管理。

第三,出於同樣原因,它很難監管。 因此,危機過後,出現這種由巨型銀行構成的寡頭壟斷不是理想結果。 這些巨型銀行之所以能倖存下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那類商業銀行都能從政府獲取資金。

我覺得,這意味著我們應該讓投行以某種形式繼續生存下去,但要對於它們的運作方式、它們所參與的市場的監管方式、金融產品的監管方式和交易場所、以及資本化——都必須重新考慮。

張:另一件事,就是看美國人下一步將如何行動。 奧巴馬(Obama)已公佈了他的財經團隊,其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出掌經濟復蘇顧問委員會(Economic Recovery Advisory Board)主席,拉裏•薩默斯 (Larry Summers)當上了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 你與薩默斯很熟,是私人朋友他還是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從該團隊人選看,可否察覺奧巴馬經濟政策的走向?

馬:首先,這個團隊的特點非常明顯。 他們都是極聰明的人,這一點不容置疑。保羅•沃爾克將發揮很大作用。 如果說到該團隊的全部人選,我還要把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新任主席克莉絲蒂娜•羅默(Christina Romer)加進來。 這些人真的非常非常聰明。

其次,他們都是很務實的人,並不特別在乎意識形態。 我認為他們屬於中間偏左人士,但偏中間路線。 他們非常務實和靈活——做事不會受制於意識形態,只要有實效,他們就會去做。

第三,他們非常偏重於美國自身,希望美國早日復蘇。 他們首先關注的是美國的不平等現象——遠比他們在克林頓(Clinton)任內時更為關注這些問題。

第四,雖然他們非常側重美國,但他們也都具備國際經驗和國際視角——這一點很重要——並致力於一個大體上自由的國際經濟。 他們根本不是那種持貿易保護主義立場的民主黨人,他們堅定致力於鞏固美國的自由國際主義傳統。 不過,他們也會很強硬。

張:但是,奧巴馬是個新人,但是在支持全球化的問題上, 他的個人記錄並不突出。 人們也許會說, 他在本能上或許更傾向於貿易保護主義?

馬:我認為這很有可能。 但我必須說,他是否真的想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我以前也曾經這麼認為過)? 如果他真想那麼做的話,那他可實在沒有選對政策顧問。 事實表明,他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倒向貿易保護主義,他也是個十足的實用主義者,會去做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 實際上,羅奈爾得•雷根(Ronald Reagan)也許是過去30年中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美國總統。 他推出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比其他任何總統都多,但這並非因為他是一位貿易保護主義者,而是因為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這實際上與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不同。 奧巴馬可能會採取貿易保護主義,但他對上述人士的任命非常明確的表明,他不會在意識形態上固守這一立場。 如果他想那麼做的話,他就不會選擇上述人選。 如果他固守這一立場,那麼會非常愚蠢。 我認為他也會非常務實,並具備傳統的美國式自由國際主義的廣闊視野。

不過他知道,美國正陷於可怕的困境,會出現大量貿易保護主義遊說活動,他將不得不在某些事情做出讓步。 我確信將會出現貿易保護主義行動。 但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立刻採取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我會感到非常吃驚。 不過,我確信,美國人會在其中一個領域有所表示——他們會對那些像中國這樣擁有大量經常帳戶盈餘的國家說:你們必須要減少順差,你們必須加大國內支出。 他們不會在這件事上和顏悅色,而會非常咄咄逼人。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中國幾年後仍沒有動作,經常帳戶盈餘也未縮小,美國人就會說:行,我們可要開徵進口附加稅了。 他們對日本就是這麼做的,或者說在上世紀70年代初曾以此威脅過日本。

因此,我認為新一屆美國政府會如我所說的那樣非常苛刻,對待貿易夥伴會非常強硬。 但我不認為,這僅是一屆只關注本國事務、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政府。 對這一點我是相當清楚的:如果奧巴馬想那麼做,他選擇這群幕僚的決定就非常奇怪,因為那實在不是這些人所擅長的。 他們是更傳統、更持自由國際主義立場的民主黨人。

但正如我所說,他們也都是實用主義者,我想順便提一句,奧巴馬也是如此。 奧巴馬不是一位經濟學家,他對經濟學考慮得不多,我推測這就是他選擇這些聰明人的原因。 而他顯然也喜歡這些聰慧的顧問,我推測他在做決定時會以這些人給他的建議為基礎。 而他從這些人身上得到的建議也會很相似,我認為他不可能全盤拒絕。 他會在很大程度上遵從他們的建議,並從他們身上汲取經驗。 奧巴馬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向貿易保護主義偏離,但是這個程度不會像我此前認為的那麼大。

張:依你之見, 奧巴馬走馬上任,百日之內, 會最先推出什麼樣的經濟方案?

馬:我們肯定會看到,奧巴馬將宣佈一項龐大的經濟刺激計畫。 他們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這個。

我預計他們還將採取下列措施:會表示要對醫療進行認真改革;他們肯定還會表示,將如何應對長期預算的挑戰;他們將出臺一些認真的方案,處理美國家庭債務和銀行收回房產問題。 我不清楚具體內容,但其中肯定會包括一些針對此類問題的措施;他們還可能會對某些企業進行紓困,尤其是汽車製造商。

我預計,他們接下來會相當仔細的制定對金融部門整體重組的方案,而不會再像我們以前看到的那樣只做些小的修補。 我還預計——並且希望——他們會出臺一項迅速解決金融機構的的方案。

雖然他們不會立刻制定出有關國際經濟體系的方案,但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兩大問題上。

首先是解決全球失衡,像中國、日本和德國這類貿易盈餘國家需要加大力度刺激本國需求。這類國家在此問題上會面臨很大壓力。

我還認為,他們對全球監管的前景和運作方式會很感興趣。但我不敢說這會在奧巴馬上任頭100天內展開——不過,在頭100天內宣佈有關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的重大舉措是有可能的。

如果他們要討論氣候變化,那麼焦點問題之一就是讓中國和印度接受非常苛刻的限制條款,而這一過程本身也相當棘手。 全球上下的普遍看法是,奧巴馬政府上臺後,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事情會變得更容易,但我認為這種看法大錯特錯。 新一屆美國政府將更高效。 很明顯,奧巴馬是一個很有效的組織者。 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認為,新一屆美國政府會比我們在過去八年中看到的這兩屆更投入、積極和苛刻。 在這八年中,頭四年的那屆美國政府非常積極,奉行單邊主義,一意孤行;而後四年的這屆美國政府則沒有多大作為。

現在,我們將迎來新一屆積極奉行多邊主義、非常投入和非常苛刻的美國政府。 因此,全球其他國家會發現:對新一屆美國政府要比應對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更棘手,而不是更為容易。

編輯說明:本訪談於11月26日在倫敦金融時報總部進行。 本採訪記錄是根據英文錄音編輯、整理、補充而成。 譯者/汪洋)

(轉)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上)

http://blog.udn.com/TomasTso/2497040
這一次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原因,就連經濟學家都還在”瞎子摸象”,但政府的執政者不得不”想法子”拯救經濟避免災難,在這過程中,我們除了看”熱鬧”外,可以認真的關注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看看這次的經濟大危機在往後幾年是如何被化解的,這過程可以提升我們”掌握事實”的能力!!

------------------------------

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上)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FT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

2008-12-09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一位同事說, 眼下的金融危機, 讓原本覺得不可思議的變成了不可避免的。

張力奮(以下簡稱張):2008年,全球經濟經受了重創,正陷入二戰之後近六十年裏最深重的一場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對此大家已有基本共識。 這場金融危機緣起美國的次貸問題,之後波及幾乎所有西方投資銀行體系,美國房價也出現自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跌幅。

(I.E. 哀哉,這個提問以”現象層面的感知”太簡化了問題的深度!! ) 我們看到,全球信貸流枯竭,銀行被迫國有化,經濟秩序受到根本挑戰。如果說全球經濟“生了重病”,你會如何診斷這樣一位“病人”?

馬丁•沃爾夫(以下簡稱馬):嗯,現在我們回頭看,似乎一切已很清楚,遺憾的是,我們當時在預測時並沒能看明白。 我認為,我們正經歷的稱得上是一場完美的經濟風暴。 在這場風暴中,一些非常強有力的因素彙集在一起,導致了一種極為緊張的金融態勢。(I.E. 很有深度的否定了這個提問!!)

這種金融態勢又與一些十分重要的經濟體的緊張經濟態勢交互影響。 尤其是美國和英國。

張:但是,我們到底是如何落到今天這般境地的?

馬:如果我們回頭看,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都處於通脹相對較低、衰退幅度很低的環境中,在發達國家尤其如此,這使得人們對經濟基本面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信心,特別是在投資領域。 整個金融市場的增長實際上已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相當景氣,金融市場的資產規模大幅擴張——這些現實也支撐了上面談及的自信心。 以美國為例,其金融體系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倍。(I.E. 現象面的”感覺”。)

其次,我們擁有一個非常有利的低通脹環境,而中國在這方面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 原因是人民幣匯率曾一直盯住美元,美元下跌也導致了中國出口價格的不斷下跌。

(I.E. 這是對”低通脹環境”事實,進行理性內部關系分析後的”認識”。)

第三個因素,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儲蓄過剩”,即一些國家——中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出現的巨額經常帳戶盈餘。 其實新興國家並未借走這一大筆錢。 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接近2萬億美元,美國、英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吸收了其中大部分——大約占到三分之二,而上述國家全都存在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而這類住房泡沫又是以一種新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就是資產證券化方式來提供融資的,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

(I.E. 題外話 : 理性”認識事實”就必須對各種因果元素之間的關聯性描述清楚----就像要認識”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能釐清因果關係才能有答案!!----只有在細胞分裂(Cell division)的過程造成細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變異,而細胞分裂的過程只能發生在受精卵孵化的21天間,認清了這個因果關係,才能深刻正確的認識了”事實",就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次經濟危機原因之ㄧ,是因為”消費需求”造成“全球儲蓄過剩”? 還是因為“全球儲蓄過剩”推動了”消費需求”? 釐清這個因果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認識”事實”關鍵!! 這是ㄧ個還牽涉到”價值觀”的因素,更有政治的因素”攪和”在其中---有的吵了!!)

金融領域總會出現一些創新的東西。 因為人們走得太遠,這些創新往往十分危險。 人們原本認為這次情況會相對安全些,因為證券化資產散佈在銀行體系之外。 因此不會在金融體系和銀行體系內引發通常的那種體制上的風險。

張:但是,在今年第一季度前,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從美聯儲、各國央行,到金融管制機構以及直接首當其衝的投資銀行,當然也包括財經媒體,幾乎對正在逼近的這枚金融“定時炸彈”毫不察覺(I.E. 這又是ㄧ個現象面的”感覺”的提問!!),直到信貸開始斷流才恐慌應對。 是什麼直接因素迫使這場危機浮出水面,而後人們看到的是事態急劇惡化,自二戰後建立的金融體系幾乎毀於一旦?

馬:與這些巨額經常帳戶盈餘相對的,是家庭領域——尤其是美國與英國家庭的入不敷出。 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述變化帶來的非常寬鬆的信貸流鼓動,吸收了這些儲蓄。 所有這些事情絞結到一起,就埋下了這次危機爆發所需的條件。 我認為觸發危機主要是兩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資產價格開始下跌。

(I.E. 這是第ㄧ性質的因素!! 而且各銀行已將”房屋貸款票劵化”,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各種”衍生金融商品”又將”現時債務轉換為未來可償還的希望”再度票劵化,甚至於在進ㄧ步加上”品牌信用”後再創造新的”衍生金融商品”------例子:雷曼兄弟的在亞洲賣得很好的金光黨商品”保本連動債務基金”;各銀行發行的可贖回”保證固定利息”的銀行基金-----ㄧ旦資產價格開始下跌,就像原子彈釋放能量的原理,ㄧ個中子的撞擊造成”臨界”物質的原子會釋放更多的中子,連續的反應瞬間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國中央銀行用”直升機撒鈔票”---幾乎零利率的供應流動資金,後遺症非常大的救市手段---就是要避免市場資金流鏈的斷裂,阻斷金融崩潰的連鎖反應。)

隨著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開始下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類證券可能會虧損。而當虧損開始出現,卻無人知道到底是哪里出現虧損。 持有這類證券的大多數實體都陷於嚴重的資本金不足,銀行自身也是如此,市場一團渾濁,理不清頭緒,整個金融體系中價值無法確定的資產到處都是。 最初持有這類資產的實體——比如在正式銀行體系之外的所謂“影子銀行體系”——開始不斷倒閉,原因是它們無法再得到融資,也沒有人會再向它們提供任何資金。(I.E 甚至於抽回資金---如 : 開放式的基金,投資者ㄧ定要求贖回。)

許多銀行被迫將此類資產放回自己的資產規模中,便長期陷於資本不足,再籌資金。 它們在2007年和2008年初成功爭取到大量主權財富基金的資金。隨著虧損不斷出現及資產價格持續下跌,就觸發了這場危機。

此外,至少到今年夏季,大宗商品價格還在大幅上漲,富國中進口國的實際收入因此大幅減少,發展中國家也削減了支出。 因此,伴隨著局部地區的金融衰退,這開始製造出實實在在的衰退壓力。 上述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使我們步入這場真正的危機。 今年9月,美國政府的一系列臨時措施使美國成為這場危機的焦點。 而危機引發的大量不確定性迫使華盛頓做出決定,讓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

事實證明,這一決(定)造成了恐慌局面,雷曼的許多(甚至所有的)交易對手都意識到,自己可能已陷入一場或許需要很多年才能弄清真相的破產案中。 由於這些交易對手完全不清楚誰的財務狀況好些、誰的狀況較差,就索性取消了對所有機構的信貸。 金融體系開始全面解體,所有投(資銀)行的資金都已耗盡,不得不變身為商業銀行,向美聯儲(Fed)尋求資金援助。 因為找不到其他任何形式的資金,這就造就了一種非同尋常的新型危機,最終導致整個發達世界對銀行進行緊急資本重組和國有化,尤其是在歐洲和美國。

(I.E. 投資銀行的財務杆桿平均高達33倍----遠遠高過ㄧ般商業銀行的10~12倍的規模,全球股票市場的調整就是去財務杆桿的過程----日本的股票由四萬多點,在政府的干預下,十八年逐步下降到今日的八千多點,緩慢而痛苦的過程!! )

在過去的一、兩個月中,顯然已見證了上述情況。 當然,在此背景下,衰退壓力最終戰勝了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趨勢,那類“脫鉤”理論也走到了終點。

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暴跌(至少從有利於最終復蘇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好消息),全球因此即將陷入、或者已經開始陷入一場深度經濟衰退。

我們就是這樣落到今天這般境地的。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一過程的波及範圍和影響力都很大。 我認為復蘇會非常緩慢,全球經濟衰退的時間會很漫長,可能要持續若干年。 這並不意味著負增長,新興經濟體將繼續增長。 但這可能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幅度不會明顯高於1%——增幅甚至可能更低,如0-1%。

(I.E.許多有能力”認識事實”的人們根據許多研究結果,ㄧ直在不斷的提出”警告”,在世界或設會大趨勢的氛圍下----是無效的!! 就如同二戰前國家社會主義的盛行,戰爭必然發生!! 人類的集體的瘋狂---ㄧ定要走到沒路了,才會回頭的!! 只是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Proletariat)””毫不察覺”!!)

張:正如你提到的,多重因素導致我們落到目前這般境地。 這場危機背後最具主導性的直接因素,是否應該歸咎于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尤其是資產證券化的氾濫? 你是否認為,這類產品已嚴重損害了現代經濟學與經濟活動最根本的遊戲規則?

馬:我不這樣認為,資產證券化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具有革命性。 首先,交易簡單金融產品的證券市場已有很長的歷史。重要的是要記住一點,我們習以為常的債券和股票,曾經都是新生事物。 通過把一些證券捆綁一起,你就能將大量小額貸款打包成一隻證券。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瘋狂做法,如果組合恰當,這種做法顯然有可取之處。 但顯而易見的是,資產證券化進程讓現在的金融狀況變得更糟糕。

但我們應該問自己,如果這些貸款全部通過銀行體系發放,現在的情況是否會截然不同? 即使通過銀行體系發放貸款,也仍會出現巨大住房泡沫,因為驅動泡沫的是貨幣因素和其他的影響力因素,而非資產證券化本身。 銀行的資產規模自然要大得多,也可能更容易就此與相關方重新協商,但這些貸款仍會帶來大幅虧損,銀行仍將陷入資本流失的境地,除非政府對資本化施行完全不同的監管政策。 因此,我的觀點是,即使沒有資產證券化,仍會出現非常嚴重的銀行業危機和很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相當合乎情理。 歸根結底,要擺脫這般境地,唯一出路是防止泡沫和抑制信貸增長。 我不認為資產證券化本身能夠詮釋這場危機,它不過是誘發危機的因素之一。

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經濟史上也許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收入水準和信用評級都很低的個人或家庭,能夠以零首付購買一套或兩套住房,甚至可從銀行借貸高達個人收入六倍的按揭金。 這類借款而後可被打包後進入100多隻證券,是否近於瘋狂?

馬:是的,這顯然做得太過火。 讓我們再次假設沒有資產證券化的情況。 這確實是個問題,我不知道它的答案。 我認為房價無論如何都會大幅上漲,因為實際利率降低,資金也容易獲得。

(I.E. 這是第ㄧ性質,全球化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活動,造成貿易的失衡,貿易順差的國家又將龐大的累積外匯以”負利率”的方式支援美國的消費,這場必然發生的金融危機----全球都是共犯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政策怎會變得更嚴格? 重要的是,多套住房擁有者人數增多——你所講到的——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利率過低、人們負擔得起更多貸款所致。 雙薪家庭數量大幅增長,也使人們認為自己能夠負擔更多貸款。 許多人都認為房價的大幅上漲將持續下去,這似乎使貸款變得相當安全。 儘管我確信資產證券化使情況變得更糟,但我絕不相信,如果沒有它,我們就能改變歷史。(I.E. 以辯證的觀點認識的很透徹!!)

各國情況也有所不同。以西班牙為例,他們甚至在沒有資產證券化的情況下,製造出非常龐大的住房泡沫和房地產投資熱。 西方世界的住房泡沫無處不在,並不總是出現在存在資產證券化的國家。 還特別需要記住另外一點:美國國會確實有項特別政策(I.E. 1982年; 加恩-聖日爾曼法案(Garn-St. 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可參考http://blog.udn.com/TomasTso/2489289),鼓勵窮人成為房主,這些人實際上本不應被鼓勵買房;而我還是認為,即使沒有資產證券化過程,這些人也會找到其他的一些方式。 不要忘了,許多這類虧損最終都出現在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帳面上——按我的理解——因為這兩家機構也被政府鼓勵幫助窮人買房。 因此,我認為不能將當前的困境僅歸咎於資產證券化。 事情沒那麼簡單。

我一直注意到,金融體系是非常脆弱的,最近幾年的感覺更為明顯,在我最新的一本書中有所提及。

金融體系之所以非常脆弱,是因為它所依賴的是人們執行承諾的能力——而這些事情發生在不確定的未來。 金融體系要與不確定的未來打交道,這使人們有時過於樂觀、有時則過於悲觀,也使金融體系自身變得極為脆弱。

另一個問題是由金融體系的基本特性引發的,即所謂的期限轉換(Term Transformation)、到期日轉換(Maturity Transformation)。 人們貸給銀行短期資金;他們預計自己的資金會很安全,能在任何時候取出。 銀行則貸出長期資金,這顯然從根本上講就是一項不穩定的業務,需要大量資金才能確保適度安全,且需要獲得央行支援。 很顯然,監管機構給銀行資本基礎的崩潰開了綠燈。 而銀行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政府最終會救援它們,債權人也知道政府可能會救它們。

張:馬丁,你向來信奉市場自由主義,大力宣導全球化。 當前這場金融危機,是否讓你開始修正自己對全球現行金融體系的看法? 是市場的機制失靈了嗎? 現行金融體系為何如何脆弱,不堪一擊?

馬:西方國家70多年來——大約有75年吧——都未發生過類似的危機。 也就是說,目前健在的人當中,沒有誰真正經歷過這種事態。 我當然也沒經歷過。 即使是上世紀30年代的危機,也不同於此次。 那些此前對我來說只在理論上可能出現的東西,那些你腦中想像過的情況,那些原在認為只會在金融市場欠發達的新興經濟體出現的情況,突然間就成了現實——令人難以置信的現實。 它還讓我領悟到某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很明顯,上述危險遠超出我的想像,也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

我從中汲取的教訓是,我們必須對金融體系中的市場失靈現象給予更多的關注。

(I.E. 非常能掌握”辯證法則認識論”的答案---“發生了什麼事?”及”為什麼會發生?”都”鬧”不清楚,就必須先對” 金融體系中的市場失靈現象給予更多的關注”!! 否則,ㄧ定是”以偏概全”!!)

在我看來,這根本不會削弱自由貿易的合理性——自由貿易讓技術得以在世界各地傳播,讓與金融體系無關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得以遍及全球——但它的確意味著,金融一體化甚至比我想像的要困難得多。

張:下面,我們來談談紛紛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 美國、英國、歐盟和中國都各自公佈了資金規模頗為龐大的經濟刺激方案。 最近的一項來自於華盛頓,總額逾5000億美元。 北京也公佈了旨在防止中國陷入嚴重經濟衰退的刺激方案,規模高達5800億美元。 基本的思路是進一步降息,下調增值稅,鼓勵人們更多地消費。 大體上是各國政府以借款大規模增加公共財政,也就是巨額財政赤字。 這是場豪賭! 西方國家與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是否能通過刺激消費,避免在經濟衰退中陷得太深?

馬:老實說,我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上述做法的一個理由是,當私營部門減少支出時,家庭部門就會加大儲蓄。 我們將陷入嚴重衰退的原因之一是,除了金融體系運轉失靈之外,家庭部門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要加大儲蓄——因為該部門一直儲蓄不足。 這會導致消費大幅下降,並進一步引發惡性循環。 幸運的是,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跌——這將提升實際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影響。

但是,金融機構危機與家庭部門需要加大儲蓄。 這意味著,需求將大幅下降,這就是我認為衰退將曠日持久的原因。

在此背景下,政府的上述做法似乎變得合理起來——它可以以很低的利率輕易借到資金,並擴大需求、下調稅率和加大支出,以此抵消家庭和私營部門的影響。 這就是我的觀點。 當然,家庭和企業可能也會回應政府的上述做法。 由此產生的巨額財政赤字暗示著未來稅率將會更高,這就是我們要盡可能加大儲蓄的原因。 政府的上述做法最終並不會對刺激經濟做出顯著貢獻,而只是將問題拖延到以後解決。

(I.E. 信用卡的盛行,擴大了”個人財務杆桿”,債務不會自行消失的,歸根究底就是要回歸到自然界”時間能繁衍增生有機物”的法則來解決這困境!! )

我們不知道政府的這種做法能否奏效。

結果可能是:政府只是積累了更多債務,卻未能刺激經濟增長。 這些債務最終將使我們在通往大規模財政危機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這是當前這種混亂的終極局面。 因此說,政府是被迫進行一場豪賭,他們還將面臨另一種困境:政府試圖說服人們在本已債臺高築之時更多支出,但債臺高築同樣也是加大儲蓄的一個充分理由。

我認為,各國政府已處於近乎無可奈何的境地。 如果他們沒有動作,那麼極可能出現更嚴重的衰退,他們會因此受到指責。 如果他們採取措施,雖然會贏得讚賞,但這些作為可能不起根本作用,可能只是短期內推遲了衰退降臨。 隨後,當債務狀況變得更糟時,衰退還是會最後降臨。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當前這場危機極嚴重,我們可能很難避免一場漫長的衰退,甚至會面臨更糟的局面。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場政府不得已的賭博,而政府的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是應該收到成效的,尤其是對金融體系的資本重組並使其恢復正常運轉。 我不認為,為此進行一、兩年的嘗試會造成多大損失。 但是, 如果這些拯救措施沒有收到實效,他們就會中止這種拯救的嘗試。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人間異語:情殺不是為愛 而是為性

2008年10月07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王大鵬 作家

Q:為何台灣常上演情殺事件?
A:你要殺她,因為她不讓你玩了,就這麼簡單。你說你愛她愛得要死?唉,不要騙我啦,世上沒愛情、只有性,愛情只是人性的包裝,只是大家不肯承認而已。

女生大多說「先有愛才有性」,其實如果妳沒性慾,根本不會愛上任何男人。妳會愛他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妳性慾衝動,月經到了或吃了較催情的食物;二是他剛好符合妳對美好對象的幻想。
男人想搞時都對妳很軟,搞完後就對妳毫無興趣,只想妳趕快回家,所以才洗澡、抽菸來掩蓋他的空虛。我以前也這樣,不好意思叫女人回家,就乾脆睡覺。

Q:你真的愛過女人嗎?
A:有。分手多年之後,我還是很懷念她,但即使如此,我的悲傷程度也蠻淡的;我從沒被愛所困,只有被性所困。

婚後女人都變女傭

我曾是愛情主義者,很年輕就結婚,現在50多歲了,連我幾歲結婚、何時離婚都想不起來,你就知道那段婚姻不長。後來我修行,一層層撥開腦袋裡裝的社會資訊後,發現以前的信念幾乎都錯的,人會結婚是因沉迷在愛情包裝裡,但婚後人性終究會勝過包裝,外遇的念頭始終存在。

Q:失戀的痛苦只是性荷爾蒙無法滿足
A:對。等男人性慾淡了,就不那麼思念對方了,就不愛她了。女人也是這樣,只是女人把這種心理隱藏得很好。

Q:那為何無性夫妻分手時依然會難過?
A:那也不是愛,只是情感寄託。男人看到美女時那地方都會翹起來,但如果那美女每天躺在身邊,不出幾天他就玩膩了,想逃了;玩不下去了還非得繼續玩,婚姻就這麼殘酷。

Q:女人難道不膩?
A:所以台灣女人痛苦極了。我做過市場調查,發現25歲到50歲之間的女人有過高潮的不到3成;婚後女人都變女傭,男人高高在上,只會在性方面胡說八道,不管妳怎麼愛撫他,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趕快進去讓自己射精。

我問女生為什麼做愛要閉上眼睛?答案讓我很訝異,她們都說:「方便性幻想。」一個女生說,她先生就那幾招,所以她都躺在那裡應付公事,假裝高潮,順便幻想對方是劉德華之類的明星,等她先生完事後去洗澡,她就在床上自慰,等她先生回來時她剛好自慰完畢。

Q:她們不能調教人夫嗎?
A:問題是太多男人不聽老婆講話。婚前怕妳不嫁給我,妳的話我都聽,但有婚姻約束後,妳已是我的,我幹嘛還聽妳的?妳講妳的身體需求,我只會表面認同,心裡覺得沒面子。那妳要離婚,我也不願意呀,因為妳是我的玩具,怎能給別人玩?

仍幻想和男人終老

Q:即使這玩具已逼得他快發瘋,也不行?
A:對,就算因此害我不能出去玩,我也甘願,反正我就是要控制妳就對了,但男人永遠不會承認這點,只會說鬼話:「我太愛妳了,不忍心讓妳離開我。」

Q:那女人把男人當什麼?
A:賺錢工具、情感的依賴。很多女性還是瓊瑤式愛情神話的腦袋,幻想和男人終老一生,不然就是為孩子犧牲,這也蠻偉大的,但如果妳了解人性,就不至於活在愛情的夢裡。


記者李宥樓採訪整理

---------------------
一切有待重新定義

人間異語:恐怖牢籠 打手槍都要報備

2008年10月11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阿易 更生人

Q:軍事監獄有多恐怖?
A:什麼都嘛恐怖。司法監獄的受刑人可以有電氣用品,但軍事監獄不行,假日也不能在舍房睡覺,全部集合在工場,坐得一板一眼看電視,你隨便動就會被打罵。當兵的做開合跳100下就軟了,我們每天一起床就要做1600下,再做伏地挺身200下,做完就吃飯,吃完就工作,摺紙袋、做電子零件或鍊子;它規定5分鐘縫1雙鞋底,幹部在旁邊一直催你,做不好就被打,做太慢也被打。

水管插喉整士官長

軍事監獄不准入珠,你入24顆也一樣,進去第2天就把你弄掉。我15歲在少監入了3顆,到軍事監獄也是被弄掉。弄掉很簡單,把陰莖的皮抓起來,用刀子很快地往珠子部位劃破,珠子就自動飛走,只要不割破血管就不會流血,結果幫我弄的軍官是白癡,讀過醫學院,拿美工刀還發抖,我叫他切大力點,他不敢,結果1顆珠子他切了8下皮才慢慢裂開,而且裂一半而已喔,我用手按下去,珠子才跑出來,蠻痛的。

裡面的(受刑人)老大有20多個幹部,每個身材都像健身房出來的,你一關進去就要把你壓下台,叫你立正、眼睛閉起來,站不好就打你,那你看不到東西就會恐懼呀,不管在社會上多衝、多兇,被整一下骨氣就沒了。

Q:誰能當幹部?
A:敢死、有能力就當大的,不然就永遠當奴隸勞工,做任何事都要跟幹部報備,連拿一張衛生紙、打手槍也要報備。

我剛進去也會怕,可是我打不贏那些幹部還繼續打,老大看我很敢拼,拉我當他左右手,後來我都不用打掃,每天床舖有人幫忙鋪得好好的。

Q:幹部怎麼打人?
A:拳打腳踢,桌子、盤子、什麼都拿來打,不然就用牙刷棒彈你,拿美工刀加辣椒醬刮你,拿剪刀戳你,每次被抬出來的人身上和臉都是血。

有個士官長關了3年多,我們看他老,給他方便,結果他在工廠跟人吵架,吃中飯時我們就把他拖到水龍頭旁邊打,他求我們別打了:「我得內傷,快死了。」我們說:「得內傷喔?喝清茶尚好。」就把他頭壓進水池,把水管插進他喉嚨一直灌水,弄到半死才送醫。

Q:憲兵都不管?
A:憲兵在門口看我們打呀,他們都不管事,裡面就是這麼垃圾,是全台灣最黑暗的地方,所以每個受刑人都偷磨刀子藏起來,隨時準備拼。

信教對抗內心懦弱

Q:這種恐怖讓你想重新做人?
A:對。你打人多狠?不要騙人啦,過年過節也是想哭。我爸有3個老婆,我關進去後,我媽離開我爸,有次她寫信給我:「今年過年我沒回娘家,一個人騎車,不知要去哪裡,等紅綠燈時就哭,我也不曉得我為什麼哭。」那封信讓我蓋著棉被哭了一星期,不敢讓人知道。

我想靠宗教解決內心的懦弱,在裡面受洗,但在那種環境能禱告什麼?到生日那天,突然想吃素,把功德迴向給我爸媽,獄方沒提供青菜時就只吃白飯,沒想到之後我爸媽就身體好很多,過了5個月我就被減刑假釋。

出獄後我發現社會很現實,有錢才是老大,做兄弟的到頭來也是要賺錢,以前的路都走偏了。


記者李宥樓採訪整理

人間異語 對美眉戒慎恐懼 她們各個不簡單

2008年10月29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Fun 婦產科醫師

Q:作為婦科醫師,成天看婚姻外的性行為發生,你怎麼看婚外情?
A:社會不景氣,失婚女人又越來越多,她們沒有經濟能力,需要一個依靠,所以中年男人的婚外情太多了。在我看病經驗裡,醫生是跟護士、機長是跟空服員、泥水工老師傅就跟女助理、司機跟車掌小姐、開垃圾車的就跟後面撿垃圾的歐巴桑……都是有些依賴關係的兩人。處於弱勢的失婚女人有天就跟男人擦出火花,他們之間有性、有物質,也有精神上的愉悅,這種吸引力很難讓他們分開。我以醫生立場覺得,你們好就好,所以我常跟女病人說,就默默走下去,不要妨礙到元配、不要曝光,是最甜美的。

有首歌不是叫《遲到》,既然妳比較晚到,就照順序排老二等著,人家給妳快樂、安慰,帶妳去玩,應該覺得滿足,不要想去爭取地位。這種事講出來就是很難聽,很難看。我很保守,因為看太多了,婚姻一破碎都是孩子遭殃,所以為了孩子,只要維持住婚姻,這些潛在水面下的愛情也沒錯。

看見大奶想到乳癌

Q:真是男人都想外遇,只是不敢?
A:坦白說,獵豔的心存在於每個男人心裡,尤其4、50歲男人婚姻經過2、30年墨守成規,已經很陳腐了,他覺得到這把年紀還是有點魅力,給女人錢、性跟快樂,好像拋出俠義之心幫助她們,不認為自己做錯事、越軌。

尤其一般人受到誘惑,很難煞車,能踩煞車的大多是公職人員,因為規範嚴格,一踰矩就完蛋。像法官、檢察官跟警察一外遇就調職,一輩子無法升遷;軍職人員也是。

Q:你為什麼沒有?
A:我是看到女人就累,覺得工作負擔太重。我1年看3萬個病人。每次接電話,都是女病人打來問「我的危險期?做愛沒避孕怎麼辦?會不會懷孕?有性病?」快樂沒我的份,做完愛就開始吵我,煩得要死。

一般男人看到大乳房就倒,我一看就想,她有沒有乳癌。其實女人乳房有什麼好看?她是癌症的故鄉耶,在外國7個女人1個得乳癌,台灣1年6000個乳癌,我們看到胸部是戒慎恐懼。

女人絕對各懷鬼胎

女人來一講下體有分泌物、出血,我馬上想「妳有沒有做抹片?是不是子宮頸癌?」「肚子痛,會不會卵巢長癌?」尤其現在賣春女人越來越多,她們每天被男人撞到這裡痛那裡痛,都拖到很嚴重才來找我,我是一個頭兩個大。像息肉腐爛,太嚴重都上天堂了。每個月我做兩百多個抹片,都會找到1、2個癌症。所以我才認為,婚外情還好,至少性伴侶固定的比較安全,否則男人到處亂趴女人,像地鼠隨處亂打洞,搞到女人全身傷、性病一大堆,很可憐。

Q:不少女病人對你示好,真沒動過心?
A:老實說,我有些女病人真的比名模還漂亮,但我很守戒律,天下沒白吃的午餐,女人沒這麼簡單,絕對各懷鬼胎。而且,會來看婦產科的絕對跟性有關,背後都有一個男人,我們何必參一腳?所以我看病之外,絕不跟她們互動。豔福非福,哪天光屁股被人貼上網,任人宰割多不值,要謹慎。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人間異語:一個男友給我愛 多位炮友給我性

2008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Sandy 女炮友

Q:妳有男友,為何還需要這麼多男炮友?
A:高中開始,我認識第一個炮友。我很叛逆,又是單親家庭,我媽根本管不動我,我爸大概被撞死了吧,從小他就跑走了,是我媽養大我。

愛用電動按摩棒

高中我喜歡一個超帥的男同學,我想追他但沒成功,應該是我長的普普,很俗。可是我還是一直對他示好,後來他覺得我像哥兒們,我們就常聚一塊。畢業旅行,他和我就在旅館浴室做愛,超刺激,我第一次給他好值得;之後他會找我去他家看書,看2小時書,我們可以做好幾次,我還蠻喜歡讓他上的。上大學後,我們各自交男女朋友,但還是會call出來打炮。他說他女友是玉女,放不開,才找我,我喜歡他所以願意。

我活著就是要快樂。我27歲,和男友交往快8年了,我們念不同大學,我又外宿,所以大一在學校我就同時和5個男生約過炮,後來我留下3個表現優的。他們都台台的,就是我喜歡的陽光型男生。我男友和我協議好,彼此都可以玩,只要會擦嘴。我想把握年輕享受青春,不想把自己弄得像黃臉婆。

Q:最難忘的經驗?
A:有一次,我和男友在我租屋處爽完,準備要去上課,走出房門就碰到隔壁男室友,那天應該是他剛好聽到我和男友愛愛的聲音慾火焚身,所以我就又到他房間跟他做1次,好刺激,我想叫又不敢叫,怕被我男友聽到。

我也曾碰過一個很會玩的炮友,他是社會人士。有次去汽車旅館,他說要玩異物置入,靠!一聽就讓我痙攣加高潮,他喜歡旅行蒐集各國銅板,就把銅板投入我的陰道,再用手伸進去摳出,算是嘗鮮,其實感覺還好。

還有一次是別科系的男生跟我約炮,秀出日本買的螺旋電動按摩棒,整根長又粗,長滿刺,就像矽膠之類的軟性物品,還可控制旋轉速度,我們第一次使用情趣用品玩的超開心,感覺很舒服,我對他的表現大加分。

維持半年就淘汰

Q:當妳炮友有何原則?
A:我對炮友要求就是互相順眼就好,絕對不能讓他中出,這是我的大禁忌,也順便考驗炮友忍功。就曾有個白痴爽過頭,直接射我體內,我當場推開他痛罵他一頓,事後害我吃好幾天避孕藥。

和炮友關係絕不能固定,我通常半年內就會淘汰幾個炮友,再透過網路、交友認識新的。炮友固定下來,時間拉長都會出狀況,兩人會有感情,我又不是需要感情,只是想嘗試每種可能,享受快樂的性。我男友和我就是家人,性對我們來說,變的微不足道。

Q:不會愛上炮友?
A:很難,我自己有分寸,對方也懂,而且我們非單身,通常感情都有寄託了,大家會約打炮都只是好玩。炮友和一夜情不同,一夜情是短時間的性激情,炮友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互相討論彼此的性需求,滿足彼此。想建立炮友關係,就要知道踩煞車。

Q:真的快樂嗎?
A:蠻快樂的,我男友應該也是,和一個開心的人生活,怎會不開心?我現在更愛我男友,因為我們都想看到對方很享受的生活著。可能我沒爸爸,原本就較沒安全感,也想獲得更多男生的愛,而且我看我媽也有別的男人,對性就相對開放很多。


特約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人間異語:防男友偷吃 正妹狂嗑A片練功

2008年11月01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喪彪 A片擁護者

Q:妳曾誇張說自己「一日不看A片,則七孔流血」,為何這麼愛看A片?
A:我比較敢去承認自己的渴望,A片其實很健康,跟吃飯、喝水一樣是必需品,沒必要有太奇怪眼光。

十幾歲看A片是好奇想探索,現在是熟女了,比較成熟看A片。這一方面能刺激感官,我很在意性技巧,覺得男女朋友或夫妻性若配合不夠,感情很容易出問題。像我很多男性朋友會去嫖妓或一夜情,我以前會覺得你們都有伴侶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尤其當我還是少女,覺得男女相愛不是眼中只有彼此嗎?怎麼還會想跟別的女人發生關係?面對陌生女人,怎麼硬得起來?後來人生愈走愈不同,就發現每個男人都渴望有個淫蕩女人。

看片增情趣 維繫關係

可是好多女生一看A片就覺得害羞或噁心,跟男人做愛時就沒辦法配合男方要求;有很多女人甚至不懂享受魚水之歡,很討厭性,都拒絕男人;當男人沒正常管道紓解,遲早爆炸。所以大家應多藉A片精進性技巧跟知識,男女關係才能維持長久。

Q:A片能怎麼增進性技巧?
A:現在A片走痴女路線,女人很放蕩,不再被動害羞等著男人做,而是主動撲上去扒光男人衣服,女人這麼衝動飢渴,帶給男人新的感官體驗。女人A片看久了,也比較放得開。以前我也不敢口交,可是看到A片裡面女生跟男生口交,從那種表情聲音我可以感受雙方都很享受。當你愛一個人,會希望他享受,他也會希望我享受,兩人做完很淋漓盡致的愛後,會更愛對方。

我曾在部落格大膽為文讚譽「清除口交」,就是打完砲後,把老二推到女伴嘴邊,讓她輕柔舔乾淨,女人又愛又討厭的神情,絕對是男人從視覺到感官的頂級享受,當然這要建立在男女情趣的互動上,而不是踐踏女性尊嚴上。

我觀念會變,也是因為走過一些人生經驗,被情感折磨過。20歲前,我完全不知道性可以享受,那時就覺得「我愛你,所以給你弄。」後來認識一個大我6歲的男友,他讓我了解性的美好。我很愛他,可是他劈腿,兩邊都不願意放,我還目睹他跟那女人赤裸躺在床上,這曾讓我好痛苦,可是我逐漸發現人的慾望很複雜。

我有個朋友有次就跑來問我,可不可以跟他發生關係?我覺得很奇怪,他明明有女友。他說他女友對性很淡,他都會邀約砲友。我問他砲友都哪些人?他說有學妹、朋友、朋友的朋友……遊戲規則就是不干擾對方生活。他女友不知道,他們感情還是很好。

心靈雖契合 卻缺肉體

說實在我還是無法接受一夜情,覺得要跟一個人做愛要有點感情基礎,所以就問他不愛女友嗎?他說很愛。那為什麼?他說:「心靈很契合,但肉體沒辦法。」所以人很奇怪,有時也會遇到性很契合,心靈很不契合的,那怎麼辦?要找到心靈契合、肉體也契合的,真是太困難了。性很重要,現實又不完美,所以要抓到一個平衡點。那些女砲友當然也跟他一樣。

我不會反對男友去嫖妓,我反而希望他去要讓我知道;或我帶他去都可,因為隱瞞秘密反而更危險。我太了解男人了,你無法只用一招鎖住他,要繼續勤練性技巧。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人間異語:成全心愛男人愛別人 才是真愛

2008年11月03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徐小虎 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

Q:妳是中德混血,分別受東西方文化的洗禮,對愛情看法會比較自由嗎?
A:我父親徐道鄰是中國國民政府官員,曾留學德國完成憲法論文,1937年發生南京大屠殺,父親叫我母親把我帶回柏林娘家。1年後父親被指派到義大利,4年後又因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搬到重慶,養成我後來也習慣到處走。我母親很規矩,我結婚後她要我這樣那樣的,這一套對我不管用啊,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有自個兒的想法,就和不同年代的古畫有不相似的筆法一樣。

為愛成全丈夫離婚

上帝所造的第一對男女亞當與夏娃因為受到誘惑,嘗了禁果,才開始有你我、開始劃清界線,我的愛不要有界線啊!現代男女都把慾望當成愛,我沒有慾望,只要愛,愛是要給予、付出的。我前夫在獲得終身教職後和我離婚,因為他想跟他女友結婚,當年我暫時放棄念博士,支持他得到PHD,因為他說過:「家裡有一個 PHD就夠了,妳不需要。」結束這段婚姻時,我對他說:「我會一直愛你,但這並不表示我需要你,我希望你和她家庭美好,那我們的離婚就值得了。」

儘管如此,我最後又再問他:「假如我要死了,只剩幾個月,你會過來台灣跟我一起嗎?」他回我:「肯定會的。」

Q:妳覺得婚姻跟愛不同?
A:婚姻是種利益,現代很多年輕人都不結婚就是不想建立這層關係,人與人一旦有了利益就產生私心、會有分別,這種人會懂愛嗎?我很感激愛我前夫的那些女人啊!她們幫我照顧他、愛他,多好;我對她們說,我們可以一起愛他,但是他不願意,他想要完全獲得自由,我愛他,所以讓他走,他們可以更快樂。

教育給界限不懂愛

Q:如何看待現代男女的愛情?
A:我離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不久,發生了博士生情殺案,在爆發這事之前就已經有另一個男同學因為愛不到他喜歡的女同學,而在飲水機內下毒。我們的教育體制給了太多界線,學生只會考試,卻不懂愛,當時校方唯一的做法只是開除男同學。優秀的青年想獲得的企圖心更強,複製到他(她)們的感情,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就毀掉它。

前陣子,我花錢請工人整修我租住的房子,房東看我花這麼多錢在他的房子,覺得划不來。這跟愛是同樣問題,愛是不分界線的啊!為什麼不能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呢?為什麼我只能夠愛自己的房子,而不能去愛別人的房子呢?

經過這麼多年代,世界上有哪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呢?就像我研究古畫,每次在典藏創意空間跟學生分享時,我都說,「古書畫有些局部和我的眉毛一樣,顏色淡掉就需要補筆。」我只是希望去愛藝術品本身,而非它被附加的利益價值,更何況沒什麼東西是不會變的。當年我剛嫁我前夫時,他說:「我愛妳,需要妳。」但是他要跟我離婚時,我跟他重提一遍當年這句話,他只說了三個字「I’m change.」變了就變了,但我還是可以愛他,不需要分得那麼清楚的,人類的界線才是一種罪。


特約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人間異語:牛郎無真愛 要壞才惹貴婦愛

2008年11月21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Peter 牛郎

Q:為何做牛郎?
A:我家住屏東,17歲時我媽胃癌死後,就跟阮老仔說:「我不想念書,想出去賺錢。」我拿了幾千塊我媽的手尾錢就到台北找朋友。那時去到林森北路,才知道晚上可以這樣熱鬧,每個人都穿得好有錢,我開計程車的朋友透過一些人介紹我到鴨店上班。剛開始我幹服務生做雜工,可是我本來就不是乖乖牌,看人陪喝酒就可以賺錢誰不要,蹲快半年就自己跑到另一家店應徵公關,開始牛郎生涯,現在我24歲了。

當紅牌要能歌善舞

幹這行沒底薪又沒檯費,就靠女客人賞酒喝。之前台北市抄過牛郎店,現在牛郎店都改變經營型態轉成小規模,我們店內才收10幾隻鴨,因應不景氣,5000塊就可以進來消費,俗又大碗。想當紅牌公關,就要能歌善舞、會喝敢玩,重點是face要優、體格要好。

你看坐在包廂內的女人哪個不寂寞?都快乾死了,所以說牛郎嘴巴甜會講話最吃香,像我從不說真話,見一個讚美一個,對女人要攻心,女人通常就會上鉤。現在我接受出場,才有賺頭,不然在店內被抽得很兇。晚上是老人場,通常客人年紀較大;凌晨客人就是OL和年輕妹居多。

Q:你的接客經驗?
A:告訴你啦,「牛郎歡場無真愛,壞壞比較惹貴婦愛。」這些女人通常沒有男人、沒有性生活,外加有錢,所以牛郎眼色要夠;大多數女客都會抱怨生活、丈夫或男友,這些我都會聽,而且和她們聊,熟了她們下次自然會再點我。陪那麼多女客人,我覺得這些老女人相同點就是「很寂寞」「想做愛又不敢講」,她們來都會想帶牛郎出去開房間,只是我不敢私下賺那些已婚或有男人的,容易出事。

我做愛一定戴保險套,有時候還會套兩個超薄的,這點會讓女客感覺被照顧到;至於技巧還好,女客多數喜歡前戲和口交,我發現老女人很少被男人口交過,所以我很寶貝我的舌頭,而且我幫女客口交前會先用薄荷口味的漱口水漱口,一方面避掉異味,一方面女的那裡會蠻涼爽的。其實我每月性交易的不多,政府說要節能減碳,我們是要省力存精啦!而且現在時機真的太差,我開始改成給固定女人包養。

Q:怎麼被包養?
A:假日我在店內有固定客源,平常晚上就被一個金控女主管半包養,她快50了,沒結婚,長得矮胖,重點是很有錢,來店裡消費我一次就上癮,之後我們談好價錢一個月8萬,周一到周四只要她想幹炮,我就去陪她。我開的車就是她的,她說這樣我去找她比較快,你看她多ㄍㄧㄥ,就是沒碰過男人的屌才會這樣,我隨便弄她,她就爽得跟什麼一樣。

不交女友只想賺錢

我們也不是每次都上床,有時陪她晚飯、看電影,她一個人住市區,寂寞到害怕吧。我是當服務業做,不會愛上她,至於她對我有感情那是她的問題,我每月只要領到錢就好,也不會得罪她,因她是我的錢主,一隻黑鮑魚贏過好幾尾粉紅鮑,懂了吧。

我應付各式各樣的女客人,嫌她們是一定會的,但只能幹在心裡,我現在不交女友,就是想多賺點錢,因為這行都撐不過30歲,有得賺先賺,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特約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

喔喔喔

人間異語:有AV男優 幹嘛還要男人


2008年11月19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小芳 OL上班族

Q:為何妳談過一次戀愛後,就一直維持單身?
A:20幾歲時我交往過一個念汽修的男友,相處後發現他不僅自大,還很自私,非常大男人,跟他做愛沒有前戲,也不會有高潮,很像在跟動物交配, 2、3次後,我心理、身體都對他有嚴重的排斥感。我討厭粗魯的男人,也不喜歡太柔的,偏偏在現實生活裡,我又找不到剛柔並濟的男人,所以和他分手後,我就沒和別的男人交往過,一晃眼我也35歲了。

有一次跟男人交往的經驗,我發現我並不喜歡被那種男人碰身體,後來一個人習慣久了,就覺得有沒有男人對我來說都沒差了。其實從小我從我爸那裡,就對男人印象很負面。我爸是職業軍人,從小對我和我弟就很嚴厲,他對我們不是打就是罵。

幻想著是被他摸

以前在學校我和我弟的功課、操行成績都拿優等,因為只要我或我弟犯錯被我爸發現,就會被毒打。我記得我弟讀國小時,有次因為忘了把課本帶回家,被我爸拿藤條抽打到整個背都黑掉,躺在醫院一個多禮拜。我媽在家根本就是我爸的奴隸,比菲傭還不如。我一直都很討厭我爸的粗暴,後來都選讀女校,就是不想和男生相處。

我如果有慾望,就看A片來滿足自己,我很早之前就迷上又高又帥的日本AV男優南佳也,開始狂買他演的A片來看,店家買不到的,就從網路上訂,要不就自己上網下載。看他演的A片,比我和男人實際做愛還要濕。所以說,如果有像南佳也這樣的男人要和我交往,我會很快答應,可惜就是沒有。

Q:看A片男優做愛,真的比和現實中有溫度的男人好?
A:當然,我每天都在忙工作,最大的期待就是放假可以把自己關在房間看南佳也的新片,南佳也是我的精神支柱耶,他就是演的優,才會被叫男「優」。

每次我要看他的A片之前,都會先洗好澡,只穿睡衣,因為他的A片都有劇情,我都會戴上耳機,跟著他想像自己是裡面那個被他欺負的女優;我邊看邊自己摸,再幻想著是被他摸,我很喜歡他的舌頭和手指,很快很靈活。

每次看他伸舌頭時,我也會伸出來和他一起攪,而且他性技巧很豐富又會叫,騎女優的時候,都可以一手摸她陰部、一手捏奶、還吐舌親嘴,我有算過,他進入到射出都約10至15分鐘,沒有特別久。

已35歲擇偶不易

可是重點就在他前戲都把我們女人弄得很好,溫柔體貼又有耐心,看他的片,我如果有用按摩棒自慰,真的很容易就高潮。

Q:你現在對男人的想像,都投入在A片嗎?
A:也沒有,在我生活周遭,還是會看到很不錯的男人,他們外型可能也有長得像南佳也的,棕色長髮、高帥強壯,但我今年35歲了,對男人太過主動也不是,不夠主動就又錯過。現實中的男人給我的想像力實在少的可憐,反而迷南佳也給我比較多的激情。我覺得這樣也無所謂啦,反正我已經讓南佳也佔有我全部的身體了,現實生活裡我該有的我都有,又會自己賺錢養自己,我還要男人幹嘛?南佳也就夠了。


特約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

現實中找不到的我們寄望於幻想

但幻想畢竟只是幻想

我們是活在現實中的人

人間異語:良家婦女的高潮告白

2008年11月26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林麗萍 職業婦女

Q:妳跟先生結婚15年,還有3個小孩,怎麼還有閒情逸致每月固定1、2次上汽車旅館?
A:我跟我先生在同公司上班,幾乎每天在一起,怎能不增加一點情趣?當然要用心經營,否則我們還有好幾10年要一起過耶!以前小孩子還小,我們都在家做,可是都做得很草率,因為跟婆婆住一塊,三合院隔音又不好,怕她跟孩子聽到,我都不能叫的很開懷。

後來到汽車旅館,才發現嘉義怎會有這麼好的地方,床好柔軟、還有好大的按摩浴缸,像豪宅,各種羅馬、義大利風房間,我們都會嘗試,3小時只要花680~1180元,可以盡情泡澡,而且真的可以叫很大聲。

常買情趣內衣嘗鮮

不過也有例外啦,有次到汽車旅館,隔壁進來一對夫妻帶著小孩,我們聽到孩子的叫聲,想奇怪,怎會隔音這麼差?後來我們開始辦事,我不自覺叫床越叫越大聲,只是覺得怎麼隔壁嬉鬧聲全停止了,原來他們都靜下來聽我叫床,我停下問我先生:「被人家聽到怎麼辦?」他說:「管它!反正汽車旅館就是要這樣。」

6年前,我們不是這樣。那時孩子才讀國小、幼稚園,花費很大,也很會吵;那時也不知為什麼,工作同事讓人煩心,我每天就是很緊張要做這做那,生活現實壓的我們夫妻很累,就常吵架。可是你又想透過性抒發情緒。所以每次我跟我先生劍拔弩張後,就狂暴做愛,其實那只是發洩,也是很痛苦。我後來跟先生說:「我對你好膩!」他很無助,就說要不要上汽車旅館試試。

Q:很多夫妻都過著無性生活,為什麼你們光汽車旅館就能解決這問題?
A:我比較幸運,跟先生性很合,加上孩子大了,兩人就比較有餘裕經營,像你不要看我們住鄉下地方,其實我常會買情趣內衣,我先生還會買按摩棒、情趣男模特兒讓我嘗試,他常說:「人有兩張嘴,一定都要吃飽。」

我知道很多無性夫妻,有些是因工作壓力,有些是根本性就不合。無性會讓人有種絕望感,好像生活只有現實,可是若偶爾有次淋漓盡致的高潮,這男人又是你愛的,真的會讓人有種希望的感覺。像我每次跟先生約好要去賓館那天,一早就會帶著精油跟情趣用品先去上班,這一天會很值得期待。

其實,女人身體很奇怪,不像男人射精只是幾秒,一嘗到高潮甜頭就覺得很棒,會一直想延續。像我婚前就有性經驗,可是不曾高潮,直到遇到我先生,才體會高潮的美妙。

身體成熟性更開放

尤其隨著時間,我越來越能體會高潮的箇中滋味,像我現在40歲,身體成熟了,人生經歷、感觸都比較多,更放得開了。每次在高潮即將爆發前,很像搔癢,身體處在很興奮狀態,當高潮爆發,我的子宮非常溫暖飽和,感覺能量一直從腹部擴散出來,還可以衝到頭頂。那一瞬間我腦袋全部空白,完全釋放,覺得自己軟綿綿漂浮在白雲之上。

到現在我才體會人家說的身體跟心靈結合,以前我都很懷疑,兩個不同個體怎麼可能?可是真的可以,我的靈魂跟我男人的靈魂可以凝結在一起。現在,我常處在飽滿狀態,這種無形能量讓我越來越快樂。我現在還想生第四個寶寶呢!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

人生人生

人間異語:經歷一百個法官 冤獄困我半生

2008年12月03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柯芳澤 冤獄受害人

Q:為何聲請冤獄賠償兩次被駁回,仍陳情司法院長堅持要國家賠償?
A:我70歲了,花快半輩子在爭取清白。30年前,我是一銀襄理,負責擴展外匯業務,為完成銀行交辦任務,我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每年為銀行賺進4、5千萬元,沒想到我卻被檢調以公務員圖利廠商起訴,跟兩名同事成被告。

到死都要爭取清白

這案歷經更12審,一百多個法官,我被羈押2 年半,在法庭流浪30年才獲判無罪。出事時,我二女兒才6歲,現在她36歲,我從黑髮打到白頭,法院還我清白了,但它曾關我兩年半,卻不願賠償我,就表示我有罪;銀行不復職就表示我做錯才被fire,我還是沒清白,所以我到死都要向國家、銀行爭取清白。

Q:背負冤情30年,一般人早瘋了,你怎麼撐過?
A:那時壓力大到喘不過氣,快崩潰時,就去廟裡找菩薩溝通。多虧有信仰,我很坦然,否則在收押那一剎那,我整個人就碎了,就像杯子摔破了,是空的,什麼也不是。收押那晚我難以成眠,寤寐間夢到自己躺在路邊全身長蛆都爛了,我二姊在哭,突然白衣大士觀世音現身叫我姊別哭,祂會救我。祂拿水往我身上灑,我就好了。我醒來覺悟到這輩子要走的路,不是去銀行當總經理 、董事長,我有我的使命。後來我每天念大悲咒、金剛經。

Q:三個孩子呢?
A:為了開庭,我只能打零工,錢賺很少,可是孩子沒怨過我,很踏實過日子。他們受到很多歧視,若不是很努力找自己要的,大概一直往下墮落。我二女兒就曾放棄自己,覺得這種家庭讀什麼書,打算高中畢業就去賺錢幫家裡。我說:「妳現在賺錢只補貼家裡一點點,而且賺這麼點錢,以後結婚連維持夫家生活都很困難,怎有能力照顧我們?而且人家會覺得,反正這種家庭出身就這樣,那時妳會比現在還難過。」我女兒一聽很努力準備大學聯考,後來考上台大法律系,畢業考上律師,30歲存到錢就申請到哈佛法學院,現在在外商公司當副總裁,有能力照顧我們了。

依靠宗教信仰支撐

若沒宗教信仰,我們絕對會散掉(另個被告林泰治就出現幻聽幻覺)、孩子會變壞,我跟老婆也會走極端。像人家看我銀行來的,都想找我去跟銀行騙錢,若我走極端真可能去做。

我才會遇到好法官陳憲裕。案子經這麼多審,法院該查的都沒查,我沒勾結廠商、沒倒帳過,沒證據一再說我有罪,每次判決都三審抄二審、四審抄三審……抄到最高法院都說報表印太多次了,難以辨識。官司經過24年,民國92年,陳憲裕第一次在庭上問我狀況?我說:「我像個活的木乃伊。」看到一個官司把我凌遲到這麼蒼老,他很受震撼,就花1年調查弄清楚案情,我獲無罪判決,真的好感謝他。

佛家說沒有昨天、明天,只有當下,面對這麼大冤屈,我希望不要有人再像我這樣,我聲請冤獄賠償重審就是想立下範例,寫陳情書給賴英照也是希望打醒那些法官檢察官,沒證據別輕易羈押,因為若這人真的沒罪,對他是多大迫害啊!這是生命,請謹慎。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人間異語:小男人能屈能伸 大女人才爽快

2008年12月16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恆春兮 機車行老闆

Q:怎麼趴到大你7歲的老婆?
A:我參加御書房周年慶,看到阮查某人,直覺她是我要的型,就鼓舞她:「我這人不錯,妳參考看麥。」她說她不要,她在貿易公司上班,我是修機車的,可是我整晚拜託她:「我不太愛乾淨,有點懶惰,可是我不會去色情按摩和喝花酒,因為我怕癢,喝花酒很貴,所以妳參考看麥。

她受不了我勾勾纏,就跟我去看表演,看完出來剛好下雨,我趁機拉她的手趕快跑,她也沒答應交往,但就默許了。後來約會我都帶她去爬山。她埋怨我沒帶她看電影,問題是她愛看的電影我不愛看,那我愛看吃人肉的殭屍片,她又不敢看,所以她自己去看就好嘛。

交往半年上門提親

過半年,我爸說要去她家坐一坐,我想坐一下沒關係,哪知我爸一去就提親,我心想:「哭夭咧,怎會這麼快?」她當場也沒說話,我岳父很煩惱女兒都36歲了、嫁不出去啊,就答應。結果我媽和阿嬤反對我娶年紀太大的,我舌辯群孺:「好壞我自己擔,妳煩惱什麼?不然妳說年紀大有什麼不好?」她們說不出來,我就結了。

Q:不擔心外表差距或生育問題?
A:隨便啦!她小粒籽(個子小),看起來比我小。她要生小孩就生,不生就拉倒;如果她變高齡產婦,也不是我害的。結婚7年,朋友問我想不想生?我都說:「我去檢查,醫生說我沒子宮、沒卵巢,沒法度生啦!」

Q:姊弟戀的相處之道?
A:看她想怎樣嘛,做得到的我才答應。我們散步,月光很美,她以為我要吟詩,結果我唱「愛肝、愛肝,一罐20元……」,她翻臉,我就改唱台語歌。我不愛看電視,她認為正常夫妻就是老公要陪老婆看電視,那我就有一搭沒一搭陪她看啊。她不准我亂吃不健康的東西,我在她面前不吃,自己爬山時才偷吃。餅乾掉地上,我都撿起來吃,她很生氣罵:「髒髒喔」,那她罵她的,反正我沒騙她,婚前已經先講我很髒了,婚後也沒變啊。

如果是她愛吃的,就不管健不健康了,那我就不講話,每隔一陣子就買她愛吃的開心果,還跳舞助興、模仿海狗、獅子、毛毛蟲,跪在床上爬啊、叫啊,這樣她會吃得比較愉快。

Q:你從不跟她吵?
A:一般夫妻都想吵贏,但就算吵贏,浪費力氣又沒獎品,這種我不愛做。這不是阿Q喔,是等冷靜後再講。相罵是不揀話的,有時把話說重了,把對方逼到死路,她沒台階下,就是離婚啊。

加減白目取悅老婆

像阮查某人不時講離婚,我都「危險跳走,英雄原在」,趕快去做我愛做的事,等她罵到不想罵,自然會跟我講:「好啦,你卡有風度。」

Q:懂得取悅大老婆,是小男人的智慧?
A:我是加減白目啦,好玩就好。可是她要很斯文、很正經的男人。她常說:「我本來不想結婚,要結也不是找你這種。」我勸她:「嫁這種也不錯。對婚姻不要有期待。期待越多,失望越大。妳很聰明,最笨的事就是嫁給我;我很笨,可是我最聰明的就是娶妳。嫁到算妳倒楣,哈哈,後悔也來不及!」


記者李宥樓採訪整理

--------------------

追女孩子果然臉皮要厚

機會是給有膽識跟準備的人!!!


暗戀鄰家美豔少婦 小五生藏高跟鞋示愛




自由時報 2008-11-3

學偶像劇 留愛慕字條

〔記者丁偉杰/嘉市報導〕嘉義市一名11歲小五男童小新(化名),偷藏一名少婦的14雙高跟鞋,再仿效偶像劇情節,留下類似「愛慕」紙條;東窗事發後,竟撲在少婦胸前大哭認錯,還說出「我喜歡你」。少婦知道男童缺乏家庭關懷,不見得是壞小孩,當下給他一個擁抱,選擇原諒。

警方調查,小新因父親工作忙,母親上大夜班、白天又打工,在家裡疏於管教和關懷下,產生了偏差行為,才會把對母親的愛,轉投射在這名少婦身上。

這名少婦是中國籍配偶今年才30歲出頭,身材豐滿、皮膚白皙,總是笑臉迎人,小新因家住附近,常在她家的大樓廣場玩耍,不過兩人並不相識;上個月30日,小新跟在少婦後面,進入她住的大樓,電梯裡只有他們兩人,少婦問小新「要去幾樓」,小新謊稱「他住8樓」。

隔天一大早小新就跑到少婦家,按電鈴進門後,急忙說「阿姨,妳的高跟鞋掉到樓下」,之後立即出門,拿了2雙高跟鞋回來給她後,就跑走了。少婦心想高跟鞋都放在門口鞋櫃,不可能掉下去,出門一看,鞋櫃的14雙細跟高跟鞋,竟然都不翼而飛。

這時少婦發現鞋櫃上頭留了一張字條,寫著「你不要高跟鞋就算了,若要高跟鞋,就穿昨天那件藍色的衣服,到5號B1地下室停車場找我」,原以為是壞人所為,調閱大樓監視器影帶,細細回想後,疑是小新惡作劇。

坦承愛慕 哭倒婦懷抱

1 日上午,少婦身穿淺藍色洋裝、腳踩細跟高跟鞋前往派出所,希望警方協助找「鞋」。警方把小新找來,母親也趕來派出所,小新見紙包不住火,哭了起來、撲在少 婦胸前認錯說:「我喜歡妳,於是就把鞋子全藏在13樓頂樓,純粹是好玩。」母親坦承自己太忙了,常不在身邊、疏於關懷,才讓小新產生偏差行為。

-------------------------------



嘉義榮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黃敏偉表示,小新因家庭生長背景缺乏關懷、讓他產生了不安全感,缺乏自信心;這時笑臉迎人的少婦,讓他有親切感,而偷藏高跟鞋的行為,主要在吸引少婦注意,希望因此得到更多關懷。

他說,小新惡作劇地把少婦高跟鞋藏起來,留下類似「愛慕」紙條,並主動跑到少婦家告訴對方,東窗事發後,說謊合理化其單純動機,大人無須刻意指責。

黃敏偉表示,小新是正在成長的小孩子,需要有模仿學習的對象,父母親因工作忙碌,讓他缺乏學習對象,才把少婦當成是喜歡的人,導致行為有所偏差。
-------------------------------

人小鬼大!嘉義市一名小五男童,喜歡上時髦的鄰居美豔少婦,竟偷藏對方擺在家門口的十四雙高跟鞋,藉以和少婦接觸攀談;少婦報警查出是男童搞的鬼,男童被帶到警局向少婦道歉時,還把頭靠在對方胸口上。少婦覺得好氣又好笑,原諒他說:「下次不可以再這樣了。」由警方交其母親帶回管教。

警方調查,這名小五男童(十一歲)因父母在外工作,疏於照顧,曾多次流連網咖不回家。被害少婦年約三十歲,皮膚白皙、面貌姣好,常穿低胸洋裝、腳蹬細跟高跟鞋,火辣裝扮讓鄰居側目。

有鄰居近來注意到小五男童常到社區廣場玩耍時,只要見少婦進出,即尾隨在後,似有意窺探少婦住處。 上周四晚上,男童尾隨進入少婦住的公寓,當時電梯裡只有他們兩人,少婦以為是同棟樓住戶,還親切問:「你要去幾樓?」男童看見少婦按的樓層,謊稱住她樓 下,未料男童繞彎上樓,等少婦進門後,即將少婦擺在門口鞋櫃裡的十四雙高跟鞋都拿到頂樓藏起。 第二天上午,男童取回兩雙高跟鞋,到少婦家按門鈴向少婦說:「阿姨,妳的高跟鞋掉到樓下了。」放了鞋就跑下樓,少婦出門一看,發現鞋櫃裡的高跟鞋都不翼而飛,鞋櫃上卻有一張字條寫:「妳不要高跟鞋就算了,若要高跟鞋,就穿昨天那件淺藍色衣服,到五號B1地下室停車場找我。」 少婦認為是男童搞鬼,周六便依指示穿著淺藍色低胸洋裝到地下室停車場,要男童還鞋,但男童不肯,少婦只好報警。 警方將男童帶回派出所要辦他竊盜罪,男童才嚇得哭起來,頭靠在少婦胸口道歉,少婦拍拍男童肩膀原諒他,男童簽下切結書後由家長領回。

男童母親昨已請老師協助輔導兒子,並多次打電話聯絡少婦,但對方沒接。男童母親指少婦鞋櫃上的字條筆跡不是兒子的,且兒子有遺傳性色盲,不可能指定少婦衣著顏色,疑有其他共犯。

-----------------------------

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這是內心強烈的驅使







【推薦序】構築司法的「坦塔羅斯之石」

流浪法庭30年(《司法無邊》增訂本)

作者/陳長文(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

……我們就要將心比心,在執上帝的權杖時,以良知與專業、以同理心辦案審判,才能無愧良心、無愧法律、無愧天地。


我始終覺得,法律應該是協助社會更公義,讓社會大眾生活更幸福的一個重要社會機制;法律人有時雖然不免會以「法律」為工具,一種理性的工具,但更不能時刻或忘法律所要追求的目的,唯有如此,作為理性象徵的法律,及維護這般法律的法律人,才能贏得尊敬。

也正因我對法律有如此深刻的體認、對法律人有如此深切的期待,當我看完這本書的「前身」──《司法無邊∼三名老人流浪法庭廿七年的真實故事》時,我內心的震撼,實在難以形容。

現在,這本書的「完結篇」──《流浪法庭30年!∼台灣三名老人的真實故事》終於完成。當我掩卷之時,內心除了仍是「震撼」以外,更有一股複雜的情緒:既心疼又痛心!

我的震撼來自於:這部二十萬字的司法血淚史中,法律不僅無法成為百姓幸福生活的工具,反而成為殘害人民的「刑具」;而且,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雖然沒有明確指控,但已然描繪出來的一幅畫面:法律人親手處決了法律!

我心疼的是,書裡三名老人和他們的家屬,翹盼司法的正義竟然長達三十年而不可得;他們就這麼生活了三十年,司法折磨了他們三十年!我也有理由心疼許許多多處於相同狀況下的被告和他們的家屬。

這本書的作者江元慶不是法律人,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窮追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件官司打了三十年?從三名老人問到法律人、從法律人問到出家人,他得到的答案,我們在書裡都看到了:「太離譜了!」這是一個任何有良知的市井小民都能感同身受的答案,可是,法律人卻讓這種事情發生了!這也無怪乎,書中,元慶為百姓發出警語:「小心這些穿國家制服的人!」

不管是身為法官、檢察官,或者是律師,我們反躬自問這些法律人:如果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因案涉訟,尤其是刑事案件,官司一打就是三十年,你能接受嗎?我確信,答案必然是:「當然不能接受!」既然我們都不能接受,身為法律人的我們,又怎能任令其發生?即因如此,我深感痛心;痛心我們的法律教育、痛心以法律為職業的這個共同群體,竟然會帶給人民如此這般的痛苦!

這本書裡的「第一銀行押匯弊案」,從起訴到無罪定讞,歷經近三十年,三名被告和他們的家屬過著夜夜飲泣、日日凌遲的生活,當初起訴這個案子的檢察官鄧增男、一百多位遲遲無法查出真相或是無法妥速審判的法官、長達兩百天寫不出上訴理由書的高檢署檢察官呂光華等等,現在全案判無罪了,這些站在法律面具後頭不爭氣的法律人,對得起被告和他們的家屬嗎?良心不會難安嗎?

這次四川大地震,馳赴現場督災的中共總理溫家寶,朝著救災的官兵說了一句話:「你們看著辦吧,你們都是人民養的!」我借用這句話質問三十年來參與偵查、審判第一銀行押匯弊案的近百位法官及檢察官:左手拿著人民供養的薪俸,右手卻拿著法律凌遲百姓,不慚愧嗎?對得起人民嗎?對得起法律嗎?

相對於這些不負責任的司法官,我不由得對改判這個案子無罪的三位法官:審判長黃瑞華、受命法官陳憲裕、陪席法官蔡明宏,致上我的敬意。因為有這三位法官,至少讓我們看到司法體系中,還是不乏有良知與勇氣的「爭氣的法律人」。

再者,這件官司竟然一打就是三十年,顯見我們整個司法體系有問題,我要請問從民國六十八年開始的歷任司法院長:林洋港、施啟揚、翁岳生(黃少谷已逝),及歷任法務部長:李元簇、施啟揚、蕭天讚、馬英九、廖正豪、城仲模、葉金鳳、施茂林(呂有文、陳定南已逝),這個延續了三十年的案子,為什麼始終是你們當時任內的進行式,而且還讓它成為未來式?而其中,任期愈後的司法首長的責任愈重,因為這件案子所凸顯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更明顯。

請包括法務部長在內的司法首長不要告訴我:「這是制度的問題!」因為,這本來就是領人民薪水的國家公僕要解決的問題,責任不在於人民。何況,人民是因你們的不作為,以致無辜沉冤,無法及時昭雪。因此,我要告訴現任及未來的司法首長們:當為而不為,甚至根本無心為、不願為者,請下台!

另外,我想對以法律人自豪的馬英九總統呼籲,只有馬總統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進行司法改革,而司法的「妥速審判」(speedy trial) 就是其一,這個議題做不好,你的司法分數就不及格!還有,我也要對司法院賴英照院長、法務部王清峰部長請命,當審判體系還有法官當「推事」、當檢察官的定罪率不及格卻還能繼續好官我自為之,你們的司法分數也不及格!

而且,我更要建議賴院長、王部長:請你們儘速在內部全面清查,究竟還有多少陳年老案是因為法官更來換去、或因為檢察官儀式性起訴和上訴所造成的?甚至勇敢的查出到底還有多少是因為法官或檢察官惡劣的採取拖延訴訟,以致長時期纏訟不休、懸而不決的案子?真正為人民而存在的司法,起碼應該有一個態度:當案件已窮盡調查之能事,法官就應該做出終局判決,或檢察官就該放棄上訴,讓人民停止司法煎熬的苦痛!

溯源探究書中這件三十年的官司是怎麼打出來的?問題難道不在於當初起訴此案的檢察官?如果檢察官是基於「罪疑唯輕」、「無罪推定」,或許就不會演變致此。因此,我必須再呼籲王清峰部長:指示所有檢察官對於沒有定罪把握的案件,不可枉法草率起訴,更不可出現「奉命起訴」或拖延訴訟的荒謬情景。對於濫行起訴或該起訴而不起訴的檢察官,請對他們繩之以法,萬萬不可官官相護了。

這本書也點出了一個冤獄賠償的問題──為什麼過去數十年來,冤獄賠償金額已經給付了十數億元之多,也就是以納稅人的錢彌補了司法的錯判冤案造成的損失。可是,卻從來沒有一位法官、檢察官負起責任、乃至依法被求償過?我要請問賴院長、王部長的是: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否應該給人民百姓一個交代?

我常常以黎巴嫩大文豪紀伯倫所說的一句話慰勉法律學子:「把手指放在善惡交界之處,就可以碰觸上帝的袍服。」我是要讓法律學子們知道,法律人一輩子的工作就是「把手指放在善惡交界處」,善與惡之間的定奪,這本是上帝的權柄,法律人越而代之,能不慎乎?既然不能不慎,我們就要將心比心,在執上帝的權杖時,以良知與專業、以同理心辦案審判,才能無愧良心、無愧法律、無愧天地。

這本書裡,作者用了諸多希臘神話,不禁讓我想起另一個希臘神話:有一位叫坦塔羅斯(Tantalus)的國王,因殺死兒子觸怒天神宙斯,宙斯因此降下懲旨,令坦塔羅斯永生永世站在一塊搖搖欲墜的巨岩之下,讓他時時刻刻感受到巨岩隨時會從他頭頂掉落的恐懼。

人民,是司法的主體。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穿著法袍的人,凌遲著自己的子民,彷若一個個坦塔羅斯。因此,台灣的司法亟需一塊「坦塔羅斯之石」,讓身著法袍、凌遲子民的法律人,切身感受壓力,在善惡交界之處,審慎從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最後,我要慎重的推薦這本書,這是一本法律人應該要看的書,因為,它喚起法律人的良知與靈魂。這也是一本非法律人要看的書,因為,唯有讓人民更懂得法律,更了解法律的真正意義,才能匯聚力量構築一塊台灣司法的「坦塔羅斯之石」!

書籍:流浪法庭30年

http://3men3decades.blogspot.com/

書籍作者:江元慶
出版社:報導文學

這件官司,從民國68年2月打到民國96年8月,刑事終於定讞。
後續衍生的冤獄賠償官司,到民國97年6月,終告確定:
三名老人,僅有一人拿到冤獄賠償!



下文作者:周馥儀

是怎樣的司法謬劇,讓三名老人打了二十多年的官司都還沒結束?是怎樣的官司,感動《商業週刊》的資深記者辭去工作、放棄優渥的薪水,投入追查,而這一投入就是三年七個月?

三年多前,資深記者江元慶在《商業週刊》擔任主筆,偶然從法官口中得知有一件官司纏訟二十多年卻還沒結束,比曾轟動一時的「華定國弒母案」還久,好奇心的驅使,讓他找到一則500字的新聞剪報,才得知1979年2月28日爆發的「第一銀行押匯弊案」—這件在台灣司法史上訴訟時間最長的刑事案件,三名被告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歷經99位法官、更12審,官司仍沒有定讞。這三名老人曾是國家計畫栽培、前途看好的銀行主管,卻淪為「第一銀行押匯弊案」的代罪羔羊,大半輩子漂流在司法洪流中等待審判,一天天被司法啃噬掉生命的希望……

原先,江元慶只想以「一期週刊專題的幾頁篇幅」報導這場官司,預計三個月就能完成,但他在走訪這三名老人後,卻越感到台灣司法的諸多問題,覺得應該要寫成一本書,最後變成用3年7個月寫成《司法無邊》出版。

書中不僅寫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這三名老人的故事,江元慶也採訪報導同樣被司法拖磨至老的華定國,追蹤當年「華定國弒母案」的真相,為何地方耆老、街坊鄰 居都站出來為華定國到監察院陳情,紀錄這場官司如何創下「更十八審」紀錄、155位法官仍定不了案,歷經12次死刑、7次無罪,華定國最後仍被判無期徒刑,他卻已耗盡青春、為了官司賣光土地……

除了以感人的文筆,述說台灣司法如何毀了這四名老人的一生,江元慶也抽絲剝繭台灣司法的諸多弊端,在感性、理性中交織出動人的法律報導文學,《司法無邊》也因而入圍2007年金鼎獎。巧合的是,在《司法無邊》榮獲金鼎獎入圍頒獎後的隔六天,這場官司終於三審定讞、三名老人獲判無罪確定。然而,江元慶沒有停止,他繼續紀錄這三位老人爭取「冤獄賠償」的故事,更將《司法無邊》擴充到20多萬字的《流浪法庭30年!》。

從一則500字篇幅的剪報資料,最後發展出20多萬字的著作出版,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江元慶的預料。

最初接觸這三名老人,江元慶可是吃足了閉門羹。張國隆完全拒絕江元慶的採訪,林泰治雖然勉強接受訪問,但常遇到問到一半、情緒爆發的尷尬情況,江元慶只好離開、無功而返,直到四、五次採訪後,林泰治夫妻才願意卸下心防,「他們後來才告訴我,因為之前沒有記者去採訪過,他們一直在猜我是哪個單位派來的?是檢察官那邊、還是法官這邊?尤其,林泰治從看守所放出來後總會疑神疑鬼,在大馬路上常會東張西望,看有沒有人跟蹤他」,江元慶回憶道,多年來司法審判的折磨, 未定的「貪污」冤名,摧毀了這三個老人對人的信任。

司法摧毀的,不僅是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他們對人的信任,還有他們的家。

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原本都是第一銀行中山分行的主管,案件爆發後,他們被收押後,家中頓失經濟支柱,除了張國隆的妻子在國小當老師有固定收入,林泰治的妻子、柯芳澤的妻子都當起保母,靠照顧別人的孩子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她們總是先把別人的孩子照顧好,才敢照顧自己的骨肉。一肩挑起全家的經濟重擔、又要照顧孩子已很辛苦,還要想辦法抽出時間趕去看守所面會丈夫,這一路更是折磨。

在林泰治被解除禁見後,林泰治的妻子林秦月每隔兩天就帶著水果、菜餚到看守所面會,總要千里迢迢轉好幾班公車,往往到看守所探視完丈夫,再趕回家時已是下午一點多。一次,林秦月趕回家煮飯,孩子們卻告訴她已經吃過了,「你們吃什麼?」孩子們答:「冬粉泡開水」,她問他們:「配什麼菜?」,老三天真地說「鹽 巴」。林秦月一怔,緊抱著孩子痛哭失聲:「你們為什麼會這麼命苦!」,日後當江元慶採訪林秦月,她道述這段往事,仍忍不住淚流滿面,哭聲撼動天地。官司在 二審、三審間擺盪,長年下來,讓林秦月處於朝不保夕的憂慮中,久而久之她患了重度憂鬱症。

柯芳澤的妻子也悲憤地跟江元慶說,「二十九年來,我們像是飄浮在大海,沒人來救….當時,我們家一夕間什麼都沒有了….丈夫不見了,我爸爸也中風了…..這個案子發生後,連小學同學、美國朋友都知道 了,此後我們再也沒有參加過同學會,什麼都不見了、沒有了…..我丈夫為國家賺了這麼多的外匯,為什麼,為什麼國家要這麼對他!我丈夫是一個很愛國的公務 員,當年中美斷交,他激動氣憤到流淚…..」。

一審判決後,好不容易一千多天後,法官准許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交保,他們的妻子以為丈夫從看守所出來後,可以減輕家中的經濟重擔,但仍在進行的司法審判卻將他們三人烙下「有罪的案底」、法院的傳喚總中斷他們的工作。

除了張國隆到親戚的工廠做事外,林泰治、柯芳澤靠打零工過活。張國隆這二十多年賺得每一分錢,不是交給老婆,而是直接交給律師幫忙打官司,累積的金額已經無法計數。柯芳澤則是今天挑磚、明天擺地攤、後天蓋水泥,隔天要住在哪都不知道,他的妻子每次拿到他打工的薪資,都會問他去哪裡工作,可是他就是不願讓家人知道。

林泰治做過的零工更不勝枚舉,去電子公司抽銅絲、洗碗盤、跑堂、當大廈管理員…最難堪的是變成「討債份子」,工作的公司認為他當過銀行襄理,比較清楚如何討債,那陣子他走出家門,總要天人交戰一番,要繼續往前走、幫公司討債?還是調頭往回走?但一回家,就沒有收入,孩子的學費、一家人的生活費怎麼辦?

他們三人和家人的心靈,被「司法審判未決」凌遲二十多年的苦痛,江元慶在書裡以極為豐沛的情感,細膩地描寫著,每個章節讀來不禁讓人眼淚直流,深刻體會一被捲入司法苦海、就難以上岸的苦楚。

而難以理解的複雜案情、枯燥的法條,在江元慶淺白、易懂的層層剖析下,成了個個精彩生動的推理,讓人清楚明白台灣司法的諸多問題。

他 細心追查,「第一銀行押匯弊案」之所以在高院和最高法院間來回、無法終結,竟是因為「判決書的附表文字、數字模糊不清」,一審判決後的7年11個月,最高法院才首度發現「附表內容難以辨認」,之後,更五審到更十一審,經過了16年、卻仍沒更正這樣的錯誤,遲遲未更正的附表裡,有著案情關鍵的押匯金額筆數。 這樣的「審判品質」不禁令人疑惑,歷審法官是根據什麼審理此案?並且還能做出判決?

江元慶在書裡也旁舉了不少台灣司法的謬劇:民國90年 到94年,公務人員被依「圖利罪」起訴,三審無罪定讞率高達七成五,被控圖利罪的被告,每四人之中,就有三人是無罪之身,但他們卻早賠上一輩子的清白;在檢察官「原則起訴,例外不起訴」的辦案心態下,以民國93年為例,經檢察官起訴而進入司法審判的案件,約為十二萬四千件,平均每天有340件刑事案件由檢察官提起公訴,數量遠超過民眾自訴的平均每天4件;在司法案件暴增衝擊下,認真的法官輕則長期積勞成疾,辦案辦到洗腎、視網膜剝離、罹患乾眼症、流產;重則拖著罹癌的病體應付源源不絕的案件,一邊和病魔搏鬥、一邊開庭、寫判決書,為台灣的司法燃燒到生命終了那一刻;也有不肖的法官當場威嚇被告、在上班時間買股票、收賄、無故拖延裁定、關說、嫖賭而被彈劾。

三名老人的大半輩子,就被這樣荒謬的台灣司法層層網住,雖然在更12審後,他們終於獲判無罪,卻只有林泰治拿到冤獄賠償,柯芳澤、張國隆還在繼續為自己的清白與公道「再上訴」,法院還在「討價還價」兌現給這三名老人「遲來的正義」……

司法可以如此永無止盡審判一件官司嗎?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華定國的故事,卻只是台灣司法的冰山一角,這樣的台灣司法現況若再不改善,你、我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流浪法庭30年」的受害人……

--------------------------
封閉的體系內最容易滋生腐敗

權力者的傲慢來自於旁觀者的沉默

星期專論:一碗麵裡的一只臭蟲

曹長青

14年前,在美國那個著名的辛普森涉嫌殺人案中,當時洛杉磯檢方查獲大量辛普森殺人的證據。案發後,辛普森還駕車逃跑,並用槍頂著自己腦袋,想自殺。但在眾多確鑿證據下,辛普森卻被判無罪。因為辯護律師引用了這樣一個取證原則:「一碗麵裡的一只臭蟲」。這是一個比喻:我們吃麵條時,如在碗裡發現一只臭蟲,絕不會再去找第二只,而是把整碗麵都倒掉。在司法中,如檢方有不法取證,違背無罪推論原則,那麼無論他們已掌握多少確鑿證據,這個案子也無法成立。

辛普森的辯護律師指出並證明:司法人員在偵查過程中,有些關鍵證據的取得明顯不合程序,甚至故意要給嫌犯定罪。而且那個涉嫌移動了證據、參與辦案的白人警探有過種族主義言論,被認為出於歧視而栽贓。於是,由於一兩樣證據不是合法獲得,結果所有的證據都不被陪審員採信,辛普森獲判無罪。

美國司法的這種做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證嫌犯的個人權利,最大程度地制約檢方濫權。因為嫌犯作為個人,一旦落到代表政府權力的警方、檢方手裡,如果他們濫權,其對個人權利的危害,是遠比個案犯罪要嚴重得多的問題。

德語作家卡夫卡的著名小說《城堡》和《審判》中所描繪的,就是個人面對巨大的權力那種完全的無奈、無望,只有被宰割和踐踏的命運。對於個人權利意識相當強烈的西方人來說,在保護嫌犯、甚至罪犯的權利和容忍司法濫權之間,他們必定選擇前者。而對習慣專制制度、個人權利意識淡漠的亞洲人來說,經常是在對涉嫌的犯罪行為痛恨的同時,忽略甚至完全不顧嫌犯的個人權利。

●馬英九早給扁案「定調」

今天,被國際輿論關注的陳前總統一案,已遠不是「一碗麵裡一只臭蟲」,而是滿碗都是「臭蟲」:首先,檢方明顯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扁案曝光後,媒體上的爆料,幾乎都是只有特偵組才能掌握的細節。所以早有司法專家指出,這是輿論定罪,完全違背「無罪推論」的法治原則。其次,檢方押人取證,用隔離恐嚇、帶手銬、剪長髮等摧毀嫌犯人格尊嚴的手段,獲取口供。

而近日公佈的扁案起訴書,不僅其煽情、渲染、個人攻擊的情緒化語言像討扁檄文,而且多處提到關鍵的賄款金額時,都是空格,顯示早在結案前起訴書就已寫好,是定罪在先,取供於後。這種手法,讓人想到當年主張台獨(提出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的雷震被關押後,蔣介石就下令定調,甚至包括判幾年。今天對扁案,給蔣家做秘書出身的馬英九,早在起訴前就定調扁是「馬可仕」。所以才有八個檢察官在記者會誓言,辦不出結果就下台,等於公開回應「最高領袖」的定調。僅這一條,這個案子就是政治案。

●制度和文化的雙重陷阱

同樣是面對司法濫權,但陳水扁案和辛普森案還有很大不同。首先扁案不是殺人,也不是全斗煥盧泰愚的政府血案。其被控的犯罪行為,有相當的司法認定空間。這裡有兩個制度層面的問題:第一是國家層面,由於台灣半個多世紀的國民黨專制,政商之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已成為一個惡劣的傳統,政治獻金和賄賂之間的判斷的確十分困難。所以檢方濫權判案的餘地十分大,而且已經在做:送錢者不當賄賂者處理,而接受者則按受賄者起訴。第二是民進黨內層面,政治獻金到底是給個人還是給政黨的,沒有什麼區分。民進黨內清楚政治獻金多數到了陳水扁那裡,搞活動或競選需要錢就去扁那裡要,但卻沒有嚴格規定把黨產和其個人資產分開,於是造成一個巨大的模糊空間。這裡面陳水扁有沒有責任?當然可能有。但今天,侵吞億萬國家財產(不當黨產)的國民黨政府,拿這兩個制度層面的嚴重缺陷來清算陳水扁,是完全沒有任何公平可言的。

其次是文化層面的問題。在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政治獻金都是走支票,來往帳目清晰。而台灣是現金文化,紅包文化。誰要能在這種現金、紅包堆裡理出一條清晰、清廉的從政道路,的確得有點聖人的德行、天才的本領。這個文化層面的問題,台灣大小官員全部心知肚明,今天馬政府拿出一副包青天的氣勢痛宰陳水扁,不知會不會做噩夢。

●「中國」司法人員審台灣總統

第三,在辛普森一案中,檢方的不合法取證,是個別辦案警探,不是檢方的集體行為。而扁案的違反程序正義,是來自整個檢調機構,來自執政黨、總統府。

第四,辛普森案中的歧視問題,只是一個白人警探有過歧視黑人的言論。但在扁案中反映的,是國民黨當局代表的「在台中國人」這個群體,對台灣人的歧視。他們對陳水扁上台的不容忍、不接受,世人皆知。在如此嚴重的歧視背景下,再由歧視者一方主導判案,等於是讓三K黨審理黑人案,其荒謬只能令人啞口無言。

第五,辛普森案只有種族歧視問題,卻沒有國家認同的政治問題。而扁案的政治背景像藍天綠地一樣清晰。由認同中國的司法人員,審判只認同台灣的前台灣總統,談司法公正是天方夜譚。如果檢方有種,讓認同台灣的台灣人來審理這個案件。當然,這得等太陽從西邊出來那天。

綜上所述,扁案已是滿碗臭蟲,即使檢方拿出陳水扁貪污了半個台灣國庫的證據,也沒有了任何意義。但令人恐怖的是,陳水扁面對的不是美國,而是那個可以把他和所有相關人員都吞噬的卡夫卡的城堡和審判。面對這種情形,綠營難道就要容忍自己(和藍營一道)把這滿碗臭蟲的麵吞下去嗎?

原載台北《自由時報》2008年12月28日「星期專論」

2008-12-28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轉)扁案起訴書露「馬」腳

曹長青

扁案起訴書面世,內容全然不令人驚奇,因全都被泛藍媒體爆料過,可見所謂司法「偵查不公開」,在該案中完全不存在。

兩百頁的起訴書,主要指控有三大項:一是貪污國務機要費,二是接受賄款,三是洗錢。第一項是「歷史共業」,又有馬英九同性質的特支費獲判無罪的先例,顯然很難定罪;而第三項,只有錢是非法所得,才算洗錢,否則在銀行轉多少次,都不構成犯罪。對於第二項的「賄款」則值得探討,而這一項可爭議之處頗多,除歷史遺留的政治獻金制度缺陷等問題之外,僅起訴書本身,就有諸多令人質疑之處:

首先,說扁家拿錢的「證人」辜仲諒,是人所共知的通緝要犯,在扁案關鍵之際「突然」從日本包機回台作證。馬政府和這名通緝犯明顯像有幕後交易。一名多年通緝犯,回台後既沒被羈押,更不被起訴,甚至還允許飛往日本,台灣還有沒有司法?這難道不是太明顯的為給陳水扁定罪而不擇手段嗎?

其次,龍潭購地案主角、辜家的另一後人辜成允,則把扁家認為的政治獻金咬定為佣金,即檢方認定的賄款。起訴書論證說,辜成允公司資金困難,「背負巨債,當然不可能給陳水扁政治獻金」。但在同頁起訴書上,辜成允作證說,他當時給了國民黨政治獻金;在同樣資金困難下,給國民黨政治獻金就有錢,而給陳水扁政治獻金就「不可能」,邏輯在哪裡?而且既然檢方認定辜成允是賄賂,那為什麼不起訴行賄者?唯獨起訴另一方,這不等於把送錢的人當政治獻金者,卻把接受人當受賄者,有這種邏輯嗎?

第三,特偵組事先就想給扁定罪的意圖早被人質疑,在這次起訴書中更顯露無遺,因裡面居然有和陳述事實完全無關的形容詞句:貪得無厭、品行甚差、大肆干政、貪婪成性、濫用權勢、敗壞官箴等等。這哪是法律語言?如此非專業實令人目瞪口呆。能把泛藍媒體上名嘴的仇恨、煽情語言坦然寫進起訴書,以這種心態辦案,此案還有任何公正可言嗎?

第四,更荒唐的是,在指控扁家貪污的幾個關鍵處,金額上都是空格。例如「佣金應在新台幣X億元」,「約新台幣X億元賄款之流程如下」等。在真正的司法制度下,這個起訴書應是無效的,因連「賄款」多少都沒有,你起訴什麼?在遭廣泛質疑下,新版本才添上了金額。這說明,包括檢察總長在內的特偵組成員,對起訴書全文都沒有仔細看一遍就急於公佈,完成年內交差的誓言。面對如此國際關注的大案,特偵組之草率、之不專業、之急迫的心態,一目了然。而這種「金額空格」更啟示人們,起訴書在偵結前就已寫好,給扁的罪也都定好,只等金額數了,否則不可想像這種嚴重疏漏。

第五,起訴書沒有提出求刑多少年,而是打破慣例地提出「給予最嚴厲之制裁」。這是清楚地事先留下最大的量刑空間,到時候馬政府可根據政局來彈性處理扁案,從五年到無期。哈佛法學博士、曾做過司法部長的馬英九,早在扁案被起訴前就把陳水扁定性為「馬可仕」;這不僅是未審先判,給檢方變相指令,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司法白癡景觀。而起訴書露出的清晰「馬」腳,也等於再次展示此案的政治性。

原載臺北《自由時報》2008年12月15日“曹長青專欄”

2008-12-15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曹長青:獻給我的英雄的美國

作者:曹長青 文章來源:觀察 更新時間:2008-12-25 2:47:49

今年是我和妻子一起來美國整整20週年的紀念。我曾在自己的視頻節目「長青論壇」做了一集題為「獻給我的美國」的評論,表達這20年來我對美國的感受和認識。在美國面臨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經濟危機和各種挑戰的情況下,在全世界更多的人譴責美國、聲討資本主義制度之際,我對美國的熱愛和對美國的信心,尤其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不僅沒有動搖,而且更加堅定。

所以我把那集長青論壇的文字整理出來,並補上了當時視頻節目中沒有做進去的內容,形成這篇文章,做為我寫給美國的一封情書,表達我對美國汪洋之情中的一個點滴。

美國——美麗的國家。我可以想像那位第一個把America翻譯成「美國」的華人該是多麼地熱愛這個國家。他如果按照音譯,應該譯成「阿麥瑞卡」什麼的。但他譯成了美國——美利堅合眾國。美、利、堅,每一個字都是又好又棒又帥氣。你不得不感嘆:這個華人真愛死美國了。在迄今為止全球的二百個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其它國家的名字被中譯得這麼妙極。他把一個最漂亮的名字給了世界上最配得上這個名字的國家。我無法不向這位祖先致敬!

20年前,我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驚喜且戰戰兢兢地第一次見到了美國這個美麗的國家。在隨後的20年裡,美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讓我眼花繚亂地發現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一個又一個神奇。

這 20年,我和美國像談了一場極其過癮的戀愛:從認識她、到發現她那些令人著迷的優點,到瞭解她的某些不盡人意的缺憾,到宣誓入籍跟她結婚、確信她會給我帶來人生最大的幸福。這20年來,無論近距離讓我看到了美國的多少缺點,她都不僅沒有令我失望,而只是讓我更清晰了她那迷人的、令無數人追求的原因。而這種清晰更千百倍地加深了我對她強烈的熱愛。

我被不少人說過是「極端親美分子」。我不僅很高興被這樣認為,而且自我宣稱並想霸住「最親美的華人」這個稱呼;所以我最想努力做的,就是給華文讀者介紹一個真正的美國,希望這個稱號不被別人搶去。

我為什麼這麼親美?美國到底好在哪裡?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你熱戀她20年,不僅不疲憊,反而越來越來勁了?美國的好處實在太多,從精神到物質、到數不清的生活細節。

全世界無數人謳歌過美國,他們熱愛美國的理由成百上千,各有不同,但歸根到底是兩條:美國的自由、美國的個人主義精神。自由給人的創造力提供了可能;個人主義精神又使美國人以英雄的姿態充分地發揮自己、實現自我。而這些具體的個人實現自我的過程,就創造出今天這個多樣、繁榮、刺激、永遠給人以新鮮感的國家。

美國的自由主要體現在「思想自由」和「自由市場」。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自然對美國的言論自由感觸最深、最強烈。美國有言論表達自由,這點人所共知。但大概很少有人仔細想過,當一個國家的法律不禁止燒國旗,也就是說,燒國旗無罪,你可以用燒國旗來表達對這個國家的不滿,這是多麼大的言論表達自由。這是言論自由的頂峰。當這面國旗代表的那個國家允許你燒這面國旗的時候,恐怕你只想把它高高地舉起,為它感到驕傲。所以,我的個人網站(caochangqing.com)一直高舉一面飄揚的美國國旗,因為它不僅是代表這個國家,它更是自由的象徵!高舉這面旗幟,是高舉自由的火炬!

你看好萊塢那些著名的美國演員,經常到全世界去罵美國。這點大家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但你注意過沒有,你還見過哪個其它國家的明星、名人們敢到外國去大罵自己的國家?也許你可以罵,但罵了你還能回去嗎?即使那個國家不制裁你,百姓群體也會把你吞了。

但你看那些美國明星,無論他們怎麼罵美國,都照樣回到美國,照樣拍他的電影,照樣做他的明星。這就是美國的偉大、美國的健康所在。無論有多少美國民眾討厭那些明星們的言論,但你從來見不到美國人對反美的個人、或者世界任何地方的集體反美風暴,有過任何群體的反應和回擊。有個人主義意識的人,不會有民族主義心態;身心健康的人,不會因為有人批評幾句就發神經,就歇斯底里。那些最得罪不起的人和群體是最虛弱的。美國是全世界最得罪得起的國家,任人痛罵;美國人是全世界最得罪得起的人,被痛罵以後只會聳聳肩。

所以,在美國,你有不熱愛美國的自由,你有反美的自由;你有罵總統的自由,你也有罵上帝的自由。在這裡,你只要不傷害他人,我想像不出你還有什麼不自由,除了沒有不繳稅的自由以外。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明星們罵完了美國,還一定要賴在這個國家,更絕不會放棄這個國家的國籍。因為他們也清楚,美國的自由,美國的優越,是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所以,沒有比那些成天罵美國的人一定要堅持留在美國這個事實本身,更能證明美國的魅力、美國的偉大!

那些懷揣著美國護照,卻痛斥美國的人,實在是天下最大的偽君子。他自己享受著做美國人的自由,卻用罵美國,來讓別人安於做奴隸,鼓勵那些沒法懷揣美國護照的人感覺做奴隸比做美國的自由人更幸福。

20 年前,我拿到中國護照的過程可謂艱苦卓絕。但12年前,我成為美國公民的當天,就用「加快」拿到了美國護照,第二天我就用這本護照飛到了歐洲。或許只有體驗過不被允許離開一塊土地的痛苦,才會強烈地感覺到可以自由飛翔的喜悅。凡是到過美國的人都知道,離開美國不需要任何手續,沒有「出海關」這一說。離開中國的這20年來,我去過歐亞和拉美的許多國家,還沒遇到一個國家像美國這樣,隨便出境。而正因為美國允許我自由地離開,所以我一定要回來!

回來,回到美國,當然永遠比離開美國更令人興奮。記得有一次剛把美國護照遞給一個年輕的海關官員,他掃了一眼我的護照,然後熱情洋溢地說:「Welcome home!(歡迎回家來!)」當時真是感動得差點流出眼淚。那塊我曾生長的土地,僅僅因為我說了幾句她不想聽的話,就不允許我回去;但這個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國度歡迎我「回家來!」

這個歡迎我回家來的自由國家,不僅給了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創造能力的機會;同時由於她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給了每個人自由「交易」創造成果的園地,於是物質繁榮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而物質的繁榮,又反過來給了人更大的經濟自由,使更多的人有條件在更多的領域發現、發揮自我,創造新的成果。所以現在無論全世界有多少人反對、抗衡資本主義,但全球都在走向這條道路,這已是無法阻擋的現實。資本主義是從美國開始的,Capitalism 這個詞本身就是美國的發明。

資本主義這個詞彙,在過去一百年來被嚴重污名化,好像它代表剝削、代表貧富不均、代表不道德。這完全是錯誤的!事實上,資本主義代表自由,代表機會,代表最「道德」的財產分配原則:那就是多勞多得。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劫富濟貧」基本都是「劫」創造者、「濟」懶惰者。這道德嗎?不僅不道德,而且把創造者的動力全「劫」沒了。

政治自由和自由市場的最大好處,就是給你實現自我的機會。無論你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才能,你都有機會去發展一下;而只要勤奮努力,你就絕對有成功的可能。所以美國更是一個英雄主義的國家,一個遍地出英雄的國家。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英雄。我們每一個人,生來身上都有英雄的種子,都想創造點什麼。因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有創造的能力;在創造的過程中,你不僅證明自己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你更是快樂的。能創造的人是快樂的,這是人的規定性。所以,在自由的意願下、自由地創造著的人們是最幸福的。但無數的人,如果不是絕大多數的話,都由於受到政權或群體的壓迫而無法實現自我,或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如果你分析一下自己,或者周圍的親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任何一個人的沮喪,都和他無法發揮自己、無法實現自我有直接的關係。美國不盡完美,但和任何一個其它國家相比,她給人提供了最大的實現自我的可能。所以美國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在美國實現了自我的個人英雄遍地都是。你看政壇上,從奧地利來的移民阿諾.史瓦辛格,他說帶著濃重口音的英語,不僅可以成為好萊塢的明星,還可以當上美國最大州的州長。再看剛當上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他父親是肯尼亞的黑人,他在毫無背景的白人母親家庭長大,居然可以成為最有權力的白宮的主人。這種事情只可能發生在美國。無論全世界有多少人攻擊美國的種族歧視,奧巴馬走到這一步的事實,比任何言論的回擊都更有力量。

在企業、商界的成功者,更是無以計數,沒法提了。就說大家都熟悉的體育明星,中國的姚明和台灣的王健民吧。姚明是進了NBA之後才在世界成名;王健民是在美國的洋基隊裡讓台灣家喻戶曉。兩個亞洲人,卻都是在美國的土地上獲得最大的個人成功。

但我絕不認為只有成了明星、名人才是英雄。任何一個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勤奮地工作著、創造著、感覺到幸福的人(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在我的眼裡都是成功者,都是英雄。比如那些從福建偷渡到美國的民工,當然我首先堅決反對偷渡,但我想說的是,即使那些偷渡到美國的人,那些地位最低下的人,因為他們既沒有合法身份,又不懂語言,也沒有什麼技術,都能找到創造和實現自我的機會。我曾採訪過一些從福建偷渡來到美國的中國人,他們不僅不會說英語,普通話也不會說,只會說福建方言,你還得通過翻譯和他們交流;而且他們的表達能力又十分差,半天也講不清楚一件事。但就是這樣一些普普通通的中國人,通過自己勤奮的努力,不必去給官場磕頭作揖塞紅包,照樣可以迅速還清幾萬塊偷渡費,而且很快自己做老闆,開餐館、花店、衣場、商場和超市。他們又何嘗不是展示了自己創造能力的英雄?

在這塊土地上,你隨手一撿,都是一把一把的英雄的故事。所以感覺生活在美國,是生活在一個製造英雄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裡。這個國家給任何一個願意勤奮工作的人成為英雄的機會。所以我有時會想,美國真應該叫做「個人英雄共和國。」

在美國,你不僅可以擺脫來自政權、國家的壓迫,還可以擺脫來自社會、群體的壓迫。這點亞洲人應該感覺更強烈。因為亞洲非常是一個群體文化主導的地區。你的行為如果沒有按照那個社會的要求,沒有得到那個群體的認可,就會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你周圍那個群體特別關心你,你買什麼房子、開什麼車、哪筆投資賺了多少、賠的多慘、是否結婚、何時生子、兒子考上哪個大學、女兒是否嫁了富豪,等等等等,統統都有人關注。於是你就要為別人的看法活著,為面子活著,那虛榮心就像火箭一樣衝天而去,時時刻刻把你吊在半空中。那個活法實在太累、太本末倒置了。

而在美國,你願意怎麼個活法,就怎麼活。你成天開著奔馳在大街上晃蕩,也不會有什麼得意感,因為根本沒人多撇你一眼;你騎個自行車送外賣,也不會感覺什麼心酸,因為你也不會遭到什麼冷眼白眼,下了班,你照樣有一疊鈔票。沒有同事、朋友跟你攀比。大家下了班,各自享受自己的天倫之樂,才沒閒功夫管那麼多別人的事兒。

像我自己,如果不是在美國,即使不因言獲罪被關進監獄,恐怕也是今天這個同事跟你說,你這個觀點不符合國情;明天那個朋友忠告,你那個政治立場太偏激了;後天某個親屬善誘:寫文章惹麻煩、得罪人,還兩袖清風;你要是去經商,早就發了多大多大的財,等等。於是為了迎合這一堆關心你的好心人,你就住嘴吧。你的個性、你的思考,就被那個群體的思維吞沒了。

所以,在群體主義主導的地方,人民很多,「人」很少。在群體主義橫行的社會,個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你成為那人群中的一個。最大的收益者是那個群體、那個國家的統治者。在泯滅各種不同聲音之後,才有「群體的聲音」,才有主導群體的權威。

在美國,你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比任何一個其它地方都更能擺脫來自社會群體的壓力,這是又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自由。而這個自由給人帶來的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起碼我個人對這點的感覺很強烈。

中國作家劉亞洲說,「美國是由千千萬萬不愛自己的祖國的人組成的國家、但他們都很愛美國。」他說得很準確。

美國人非常愛國,是全世界最愛國的一群人,但他們卻不是民族主義份子。這絕不僅是因為美國由各種民族組成,而是因為美國人「愛國」的內容是愛「自由」。美國是最自由的國家,所以他們才愛。在自由這個概念裡面,沒有血源、沒有種族、沒有宗教、沒有群體。所以說,美國人愛國的核心是愛「自由的價值」。

美國沒有民族主義,也可以有「國家主義」呵,但美國也沒有。你看美國人從來不會為贏了或輸了一場和「外國」的體育比賽而全國歡騰,或全國暴怒。但是,當美國運動員勝利、美國國旗高高昇起的時候,美國人也會很高興、很激動,因為他們熱愛那面護衛著他們的「自由」的旗幟;而不僅僅是一面代表土地、血緣、民族和國家的旗幟,因為:

對土地的愛是有盡頭的,如果那塊土地使你遍體鱗傷;

對血緣的愛是有盡頭的,如果血緣帶來的苦難多於幸福;

對民族的愛是有盡頭的,如果你的所謂偉大的民族把你變成渺小的個人;

對國家的愛是有盡頭的,如果你的號稱強大的國家要你犧牲做它的奴僕。

我想無數遍強調的是:人們對美國的愛,既不是對土地的愛(哪裡都有美麗的山河),也不是對血緣的愛(哪個人種都有俊男美女);既不是對民族的愛(哪個民族都有自己驕傲的特色),更不是對國家的愛(獨裁者的天下總有最大的愛國理由)。熱愛美國,是對自由的愛。而一個人,只有對自由的愛才會永不疲倦、永無盡頭!所以,捍衛美國,是捍衛「我自己」的自由——在一個人所有的動力中,沒有比捍衛自己的自由更大的動力。所以,儘管艱難,自由在一路地勝利。

有一位匈牙利人在共產時代帶著全家逃離匈牙利以後,本來可以被西德接受,但他一定要到美國來,兒子問他為什麼。他說:「兒子,我們是生錯了地方的美國人。」

我也有完全同樣的感覺。雖然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幾乎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對這個社會、文化也都是陌生的。但我從來就沒有過任何一丁點的不適應感;一下子就十二分地喜歡上這個國家。我的思想有過重大的轉變,但對美國的愛、對美國的忠誠,卻從來沒有過絲毫的動搖。而在瞭解、熟悉、真正認識美國以後,更清楚了:我本來就是美國人,只不過生錯了地方。

股票大亨巴菲特說,他出生在美國,就中了一生中最大的樂透獎。因為據說從總體人類數字來算,一個人出生在美國的機率比中樂透獎的機率還小。但是,在美國以外,卻有數不清的、生錯了地方的美國人。

所以,定義一個人是不是美國人,不在於他是否生在美國、住在美國,是否美國公民,而在於他是否認同美國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就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制度。個人主義就是「人」,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自由」。做美國人就是做自由人!所以,朋友們,不管你今天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只要你認同美國價值,你就是美國人。做美國人的道路就是一條跋涉向自由的道路。人類古往今來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做自由人。美國就代表著做自由人的方向。

美國的方向也是人類的唯一希望。美國會一直沿著自己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的傳統往前走。當然,明顯地,今後美國遇到的內外阻力、挫折都會越來越大。但是,阻力越大,挫折越重,戰勝了阻力和挫折的英雄就越高大。英雄從來都不是天生的,英雄是創造的,是在困境中自我錘煉、自我塑造而成的。在我的眼裡,美國本身,就像那些美國電影中的「獨膽英雄」一樣,在這個地球上披荊斬棘,戰勝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踰越的艱難,但最後一定會勝利。那些對美國的謾罵、詛咒、阻撓等等,都是在給美國創造一個又一個成為世界英雄的機會。所有真正的英雄,都是在戰鬥到遍體鱗傷之後,仍然站立、仍然勝利。這,就是美國!我的英雄的美國,向你致敬!

2008年7月初稿,2008年12月修改

(作者為知名作家,居美國。)
-------------------------------
我從懂事開始探索世界後
就對一個問題感到好奇跟困惑
為何"美國只有3億人口但卻如此強大"
而"中國擁有13億人口卻是顯得弱小"

中國困在歷史的思想泥濘中

大多數人在回憶跟古書中尋找慰藉
對於威權有種莫名的恐懼跟不安
"何謂自由??"

中國歷代思想中有這樣的討論嗎??






劉曉波:黑暗權力的顛狂

——有感於騰彪被綁架 作者:劉曉波 文章來源:觀察


在奧運年,在兩會期間,在自己家門口,騰彪博士遭遇公然綁架!

中共十一屆人大開幕了,早已排定的換屆大戲上演了。看電視報導,人民大會堂正面的國徽很莊嚴,會議大廳裡的燈火很輝煌,代表們的表情很燦爛,送給溫家寶的掌聲很熱烈。

然而,3月6日晚上八點半左右,天早就黑了下來,但比自然界的黑暗更黑的是人世。綁架者是身份不明的黑人,綁架所用的汽車也是黑色的,騰彪就被這樣的黑暗所吞噬。

現在,失蹤四十一小時的騰彪,終於回家了。

擔驚受怕的妻子,有理由不再堵心;關注騰彪命運的朋友們,也有理由鬆口氣。然而,當在電話中聽到騰彪報平安的聲音,我非但沒有任何慶幸的感覺,反而被一種黑乎乎的毒素浸透。

我生活在怎樣的國家?我每天面對的是怎樣的權力?我還要見證多少同胞毫無緣由地突然失蹤?

沒有傳喚證,也沒有拘留證,更不告知家人,一個大活人,說綁架就綁架了,甚至沒有任何公開的說法!

四十一小時後,說釋放就釋放了,還是沒有任何公開的說法!

他們也真幹得出來,不必給理由,也不必找說法,甚至連歪理都不講!

號稱崛起大國,居然如此猥瑣地踐踏人權;號稱和諧社會,居然如此偷摸地撕裂善惡;號稱親民政權,居然如此卑劣地威脅國民;號稱依法治國,居然連惡法都不講。

不必問,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麼黑暗的國家;我們每天就是必須面對這麼瘋狂的政權。黑暗釋放的陰冷和恐怖,如影隨形地緊貼著我們。因為,獨裁製度具有先天的黑暗性,黑暗產生恐懼,恐懼製造敵人,敵人思維必然導致權力的瘋狂,權力的瘋狂用到極限,終將導致整個社會的瘋狂。

一個合法性匱乏的政權,先天的疾病就是內在的虛弱和恐懼,極度的虛弱必然以動用強硬的暴力來平衡,極度的恐懼必須以讓所有恐懼來安慰。

獨裁政權是高度警覺的,警覺到時刻瞪圓專政的眼睛,毫不懈怠地尋找敵人,不會酣睡、不會小睡、不會打盹、甚至不會打個哈欠。沒有敵人也要尋找敵人,只要尋找就一定能找到,因為它會本能地製造出敵人,否則的話,看不到敵人的獨裁者將更加惶恐。特別是在獨裁政權大搞自我加冕的慶典之時,它每時每刻都處在黑暗之中,每個白天都能看到陰影,每個夜晚都可能被噩夢驚醒。

獨裁者與熱愛自由的人性相反,具有把公權力變成私權力的極端渴望,是人性向殘暴、多疑、嗜血、虛偽的畸變。獨裁者從不會高枕無憂,而不會高枕無憂的原因,不是因為客觀上失眠,而是主觀上就不想睡好。它非但不討厭噩夢連連的夜晚,反而熱愛充滿噩夢的夜晚,越恐怖的噩夢它就越喜歡、越沉迷、越陶醉,以便能夠儘早被噩夢驚醒,連夜發佈追捕「敵人」的命令。這是獨裁製度異於其它制度的獨家創新,更是獨裁者異於正常人性的畸形心理圓滿。

「噩夢」中的「敵人」讓獨裁者恐懼,也是他實施恐怖政治的最大理由,不製造敵人的獨裁政權,便失去了濫用暴力和實施恐怖的藉口。權力的內在恐懼必然轉化為無孔不入、無時不在的外在恐怖,獨裁者為了緩解他個人的內在恐懼,必然把億萬人置於恐怖政治的威懾之下,只要與獨裁權力沾邊了的人群和土地,皆無法逃脫恐怖的陰影。因為,獨裁者的邏輯是:「不管其他人是否喜歡,我的噩夢連連的夜晚,必定就是所有人的夜晚;我個人的恐懼,必須由所有人來分擔。

權力的黑暗是獨裁政權的癌症,無論它曾經多麼蠻橫和強大,或遲或早,它必然被這黑暗所吞噬。

2008年3月8日於北京家中

(轉)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儘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遊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儘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 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
   
     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髮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瞭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
   
    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瞭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鍾每小時鍾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鍾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鍾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鍾、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註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
   
     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