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人間異語:情人熱中走後庭 我就滿足他

人間異語:情人熱中走後庭 我就滿足他
2009年07月17日蘋果日報

公主
第三者

Q:在三角關係中,妳如何穩固妳的地位?
A:我愛上了一個喜歡肛交的男人,他樣子普通,卻很溫柔,在這段關係裡,我是第三者。沒辦法,誰叫我和我的baby相識太晚,否則我會是元配。和他交往3年多,我有把握,他遲早會將我扶正,因為他的量每周都自動庫存到我這兒,他那個大學就交的女友,可能已經守了好幾年活寡了吧。

撒嬌得靠智慧

我和他在同一家證券公司上班,但是我們很低調,甚至會在同事面前刻意裝不熟,這份曖昧也算是一種娛樂。我從小就喜歡被男人寵,而這種女人只需要兩種特質:一是會撒嬌、二是能做愛。

大多數的女人總是成群結黨,約聚集、喝下午茶,然後大肆抱怨找不到好男人,交不到男朋友或者是誰又劈腿誰,但是都沒想過在妳身邊的男人老是硬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很多女人誤以為溫柔婉約才是王道,其實撒嬌絕不是女人的天性,得靠智慧,像我從不監督我baby的大小事,遇到我想知道或我想要的,我會先擺低姿態,說反話,他自然會照我的心意做。

我和他相處的重點在親密關係,當我的身體和他愈是緊密契合,他就愈離不開我,自然而然他也會把每周製造的量,存到我這裡來。我和我baby除了正規的性交,我也讓他和我肛交。

Q:妳為什麼願意?
A:因為我愛他。他的興趣就是看A片,A片拍攝異性戀交的情節愈來愈多,他大概是有樣學樣,前2、3次確實不太舒服,他可能是太刺激又很爽,5、 6分鐘就射精了,我沒什麼特別感覺。後來他覺得肛門蠻緊實的,在出入過程很有感覺,又持續做,幾次後我就適應了。逐漸我有那種陰道與肛門共生共存的快感,而且他的激情會加速帶動我的激情,後來他兩個洞輪著做,每次都讓我高潮到快瘋掉。

我baby在性方面喜歡新鮮和刺激,我每次和他做愛,就像是在打戰,從我套房的客廳到廚房,從樓梯間再到頂樓,從浴缸內轉往後陽台,全都是我們做愛的場所。性交姿勢更不用說,除了李安發明的迴紋針式,大家想得到又符合人體工學的,我也都讓他用了。

相愛就要盡興

不管肛交或各種嘗試,我都不排斥,原因很簡單,兩個相愛的人在做愛,如果不盡興,還要想那麼多,久了就會出問題,男人外食的主因就是這個。女人自己想想,如果妳的男人在妳身上可以獲得全然的滿足,他還會有餘力去外面打砲嗎?

Q:道德上妳不會愧疚?
A:我知道我的行為有點像妓女,可是我的自信在於:就算我被這個男人擁抱,在我的認知裡我卻不屬於他,這樣我會更樂在其中。男人對女人就是這種心態,得不到的最好,我對我baby都是保有一種疏離感,讓他每次見到我,就像遇到新的女人一樣,我愈是如此,他愈走不開。道德在感情裡,不過是顆氣球,一戳就破。

◎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
多麼真實又衝擊道德價值的文章啊~
就這樣大刺刺地刊登載報紙上!
這樣的社會,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男人與女人~


-----------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法官錯了 小民怎麼辦(江雅綺)

法官錯了 小民怎麼辦(江雅綺)
2009年07月15日蘋果日報

扁案三度延押的裁定,毫無意外地,又引起沸沸揚揚的社會議論。但若不針對此個案,吾人更關心台灣現行的司法審判程序,法官和當事人的力量已失衡。各項制度設計過分保護法官的獨立性,而較少顧及當事人的人權。

當事人訴訟成本高

《憲法》規定法官是終身職,是為了保障法官的獨立審判空間。若無違法失職受監察院彈劾或受公懲會撤職處分,法官認事用法就算有失誤,只是判決被上級審發回重審,工作和待遇不受影響相比之下,天平另一端的當事人,則須花大量時間、精力、金錢上訴,更可怕的是許多事證在各級審判往返間,早已愈來愈模糊,訴訟時間愈長,真相便愈不明。套一句流行的法律經濟分析來說,訴訟時間對當事人的成本相當可觀,但對法官卻沒差;而法官認事用法的失誤,則因受到獨立審判的保障,被認為是可容許的差誤,因此法官不會因為判決被上級審駁回受到懲罰,但當事人則會因為案件來回各法院之間,浪費時間和金錢。

台灣法官的遴選是透過考試,理由也是為確保這些法官不受其他勢力影響,既是公開考試,便是人人憑本事,沒有走後門、政治任命不中立的問題,立法目的亦是要保障法官獨立,依自己的想法審判、不受外界力量干擾。但根據司法院網站「一般民眾對法院服務滿意度」調查統計,不管人民有無實際到過法院,都把「辦案品質」和「法官操守」列為不滿意的第一、二名。這顯示,考試制度可以保障法官任用時的獨立,卻不能確保日後審判的品質,也看不出法官個人的品德。可是這兩樣條件,對當事人的官司卻有關鍵的重要性。

英美法官都由菁英、資深的司法人員中選任,同時還有陪審制,由陪審團負責事實判斷,法官則扮演解釋運用法律的工作。一方面是控制法官不致獨斷獨大,同時也確保法官既有知識又已具相當人生資歷。但台灣法官一畢業就可參加司法考試,且在法庭上獨挑大樑,既負責判斷事實、又負責適用法律,一角獨撐全場。於是一個初出校門後沒有其他人生經驗的法官,在審判中的意見,對當事人卻是聖旨。因為同樣套句流行的經濟分析來說,法官若認為當事人主張的是錯的,因為有終身職和審判獨立的各項保障,他下判斷的成本很低;但當事人若和法官的意見不同,則因為要自負上訴、抗告、訴訟遲延的成本。因而在法庭上當事人和法官,權力和保障實在不成比例。

呼籲推動《法官法》

打官司對當事人而言,可能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最後又得不到預期的結果。當事人之所以會忍痛選擇上法院,都是因為案件對自己十分重要。而這麼重要的事情,如果法官錯了怎麼辦?在此誠摯希望剛被檢察官搜索的立法院,司改團體呼籲已久、要改革法官來源、建立法官退場機制的《法官法》,不要再拖了。

作者為英國里茲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山寨版法院(姚人多)

山寨版法院(姚人多)
2009年07月16日蘋果日報

台灣真是一個怪地方,不只手機有山寨版,super junior有山寨版,連法院也有山寨版。每天晚上九點,當正版的法院與檢察機關已休息時,一批山寨版的法官與檢察官正在喝茶漱口準備粉墨登場。

這些山寨法官的原始職業是「名嘴」,他們有的剛與建商吃完魚翅,不過,九點一到,他們抹一抹嘴巴上的腥味,立刻變成全世界最熟悉司法內幕的專家,喋喋不休、口沫橫飛、正氣凜然。

從陳哲男案、吳敦義緋聞錄音帶案、高捷案、郭瑤琪案、到周占春不羈押陳水扁的案件,山寨版法官的「有罪推定」觀點與正版司法機關的判決有極大差異。不過,強悍的山寨版法院永不認輸。他們挾著媒體長期連續放送優勢,以假亂真,反客為主,正一步一步導致台灣正版法院的山寨化。

在現代法治主義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允許司法私有化,更不用說媒體每天私設刑堂,針對個案永無止境的審判。長期有兩個司法機關的台灣社會當然沒有變得更健康,藍綠的分裂與猜忌,在政黨輪替後依然如陰魂一樣盤據在台灣上空。正義的最後一條防線變成兩條,不同的人選擇相信不同的「法院」,台灣的價值徹底被相對化與政治化。

節目來賓一成不變

據我觀察,這些山寨版法院有幾個共同的特色。首先,他們的「判決」會依「被告」的政黨背景而作調整。這幾年下來,他們與正版法院唯一相同的「判決」是針對馬英九的特別費。大家不妨回憶,當初侯寬仁檢察官起訴馬英九,這些政論節目的名嘴是如何踐踏與侮辱他。這一點不難理解,前幾天,山寨版法官中的某一位已毫不避諱公開為馬英九競選國民黨主席站台助選。

第二、就歷史而論,這些山寨版法院的「前身」都是那些在阿扁執政時期口口聲聲說「誰有權力就監督誰」的政論節目。民進黨狼狽下台已一年多,這些節目邀請的來賓還是一成不變,討論的議題也多半在攻擊只剩下半條命的民進黨。

人們不斷在問:為什麼這些節目不多花點時間去討論與監督馬英九?這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在台灣「御用名嘴」與「御用節目」總是大家輪流作:不談馬英九就是對馬英九最好的護航。

第三、他們是全台灣社會最不願意與陳水扁切割的人。從去年814以來,這些政論節目「不」討論陳水扁的天數,可能僅僅維持在個位數。政權轉移之後,這些原本批判扁政權的節目,理應全面批判與監督馬政權,可是他們的收視率卻一路下滑。在轉型的困窘與尷尬期間,扁案如救星一般出現了。每天「扁」一下,就成了例行事務。

他們每天矯情地批判陳水扁的政治操作,其實他們個個心知肚明,如果沒有阿扁,那麼全世界最痛苦與失落的人,將是他們。

第四、他們帶著極強的法西斯色彩。世界上只有他們可以評論扁案,且只有他們是對的,任何不同法律見解的人,全部被打成扁的「暗樁」。所以,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在節目上痛批周占春的裁定,民進黨則不能發動司法人權的救援運動。山寨版法院告訴世人,他們永遠是正義的表現,其他人都是在干擾司法。

名嘴永遠審判別人

從「資深媒體人」到「名嘴」,再從「名嘴」到「山寨版法官」,這些人如同變形金剛,永遠在資本主義的商業體制下尋求出路。唯一不變的是,在台灣人民心中,他們始終是社會亂源。他們永遠在賺錢,台灣社會卻永遠在淪落,他們永遠在審判別人,卻不允許別人審判他們。亂象必須終結,山寨版法院須退位,請把阿扁還給司法機關,請把司法機關還給全台灣人民。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轉載:台北捷運全球最怪


台北捷運全球最怪

「全世界沒有一條興建、營運分開的捷運!」《捷運白皮書》作者劉寶傑說。這個奇怪的捷運系統指的就是「台北捷運」。

內湖捷運通車不過幾天就「出包」連連,從試車開始的行李卡在走道中央,到通車後七百人因斷電被困高架軌道上五十分鐘;官員承認尚未驗收完畢、系統還沒穩定、整合還要進行、列車停靠的位置還待對準…。

大家突然發現:啊!原來花了五百九十四億元的重大工程,竟然是個還沒做完的大麻煩。所有問題的源頭,來自於一個求快的心態,造成了六個政策荒謬,在民國八十九年就種下今日的亂象主因:中運量的錯誤決策。

當時身為市長的馬英九,為了「順應」民意盡快蓋內湖線,在三年內、他第一任市長任期結束前能通車,一切決策思維都以求快為主。從長遠規畫,內湖線本就是高運量才夠負荷。因此,選擇中運量是重大決策失誤。

第二個荒謬是,輕易讓市民成為廠商的白老鼠。馬市府團隊決定由國內的土建工程業者領標,來綁國外的機電工程,這樣可以降低預算、爭取時效。內湖線最後由「零經驗」的工信工程得標,而配合的龐巴迪在世界軌道工程中以鐵輪電聯車為強項,沒有台灣膠輪電聯車系統的經驗。兩個新人的結合,讓內湖捷運成了訓練廠商的練習場。

第三個決策荒謬是,市府沒有審慎把關,輕忽內湖線與木柵線整合的難度。龐巴迪若無法更新木柵線系統,就只能拆掉重建,宣布木柵線壽終正寢。但台北市捷運局為了不要浪費,希望工信和龐巴迪盡量修改馬特拉系統到「可以繼續使用的地步」。結果造成木柵線一百零二個車廂,全部必須變更設計才能上線,目前只能暫時閒置。

第四個荒謬,是內湖線淪為CBTC(無線通訊傳輸系統)的實驗工程。CBTC在全世界的捷運系統中是一種新技術,但目前還沒有實驗成功的案例,「CBTC系統需要更多時間測試、改進,但要花多少時間,誰知道?」一位捷運系統代理商說,內湖線敢用這個系統,很有冒險精神。

第五個荒謬,是捷運局在興建規畫初期的地下探勘不夠確實。台北市政府捷運局在十三年前就知道地底下問題很多,卻還是沒有在施工前就搞清楚狀況,導致後來在做高架要打地基時,為了遷移地下箱涵所增加的費用,就讓預算多膨脹了百億元以上。

第六個荒謬,未確定安全可靠前,市長郝龍斌就急著通車,欲速則不達。木柵線、內湖線連線通車,貫穿台北市六個行政區,達到「區區有捷運」的境界,對郝龍斌明年要競選連任而言,是莫大的政績和利多。不過,內湖線若再繼續測試個八個月、一年,通車時間很接近選舉,依過去的木柵線、貓纜開通經驗,初期狀況一定超出想像。

郝龍斌想利用時間換空間,先利空出盡,到明年選舉前,民眾只會記得內湖捷運有多便利、多美麗,不會記得現在有多荒謬,這就是人性!」民進黨市議員簡余晏分析。荒謬的內湖捷運鬧劇,還在持續上演中,但一切問題根源,都出在市政府主事官員「便宜行事」的心態,一切求快的結果就是「呷緊弄破碗」,不按常理規畫的政策,要省錢最後反而花大錢才能善了。


--------------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教育就是不要複製 & 教與學的訪談---黃武雄教授

教育就是不要複製

* 2009-07-12
* 中國時報
* 【黃武雄】

 為什麼連紓解升學壓力這樣明白不過的事,都無法在台灣社會的主流菁英中形成共識?推動十二年國教、廣設高中大學,這些釋放學生心智的訴求,十多年來不是一波三折,窒礙難行,便是一實行就半調子。

 原因無他。我們社會的主流菁英,從心底就不相信紓解升學壓力是件好事。反過來,他們相信的是:要有升學壓力,人才會讀書,社會國家才會有競爭力。這是問題的關鍵。

 教育的本質是複製:這一代人設法把他們的思想、願望、價值與經驗複製在孩子的大腦皮質上。如果複製完全成功,結果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因為時代在變,以不變無法因應萬變。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複製的成功率,讓下一代超越這一代。於是教改便須面對最尷尬的處境,亦即:這一代人,尤其主流菁英,必須先有自覺,願意調整自己習慣的思考模式及價值,因為他們掌握教育的支配權。偏偏這件事最難。

 想想一位主流菁英,如果他早年的經驗是:在外在壓力的催逼下,通過一關關的考試篩選,才躍居今日社會菁英的位置,他如何相信:追求知識的熱情,才是學習的主要動力?縱使他曾靠知識熱情,開啟了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自以為高人一等,認為自己不用逼,別人則要逼,那麼他也會反對紓解升學壓力的訴求。

 事實上,對天地萬物好奇,是每一個人類幼兒天生的稟賦。反而是長大了,人才變得只重實用與名利,不再好奇。小孩一進入學校,我們便用一套難懂的、規範性的抽象語言,以及一連串排比競爭的外在壓力,直接施加在他們的身上,澆熄了他們內心對世界好奇的動力。於是人被迫失去了對知識的熱情,學習變成被動,只靠名利的外在壓力,才能驅策人學習。他們長大了,把這樣經驗內化,也跟著相信:只有外在壓力,人才會讀書,才有學習。於是知識倦怠,變成了這個社會的普遍特徵。

 一個知識倦怠的社會,唯一能刺激它保持活力的誘因,是利潤刺激,經濟發展是它最耀眼的成績。至於在科學、文化、藝術、社會的大半領域,除了極少數人的傑出成就之外,我們應該承認這一代人的表現,普遍是平庸的,因為這一代人普遍失去了逼視真實世界的熱情。

 平庸的這一代人要複製自己的思維在下一代身上,這是教改的死結,除非我們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樸素而且認真的重新認識自己,努力瞭解小孩成長的真相。

 每一個人本身都是一個「複雜」系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線性的。孩子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心,就是探索知識的熱情,這是人最可貴的創造性特質,也是人創造力、想像力的根源。教育者要做的是:小心翼翼愛護每一個孩子身上,這個上天賜予的最最珍貴的特質,幫助他們打開經驗世界,打開知識視野,引領他們溶入文明創造,進入文明社會。但這項職責的前提是:紓解孩子們身上的外在壓力,啟動他們追求知識的內在熱情。把這件事做好,社會國家就會有競爭力。

 不要倒果為因。不要一天到晚藉口提高競爭力,急著把人「分級分等分類」,反而壓抑了人內心最珍貴的知識熱情。

 十多年來教改的困境,就在於教育複製。因為太多人基於自己的成長經驗,只相信外在追求功名的壓力、不相信內在追求知識的熱情,所以十多年的教改,實行起來不是半調子,就是一波三折,面目全非。一九九五年我看到教改路線偏離正軌,曾悲觀的在中時寫了一篇〈再等半個世紀〉,期待民間力量再起。

 事實的發展比我所估計的樂觀。才十四年,民間教改的聲音便又重現街頭。

 (作者為台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四一○教改運動發起人)

教與學的訪談---黃武雄教授


封閉的學習個性

台灣的社會說起來是個封閉性的社會,尤其在一些制度之下,不願接受新事物的保守心態特別嚴重,影響所及,學生的性格也都顯得閉鎖。何以見得?比如說,有不少的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上顯出很怕失敗、挫折,對於學問追求的考量也很現實,認為只要能得到學分就好,而不在乎自己是否真能從其中得到一些東西,或者為某一考試而讀書。

雖然,這些行為的表現,外在的環境因素佔了不少的部分,但是學習者本身學習態度也應該要有所檢討。由於學生的學習性格封閉,使得學生不願去接觸一些和自己認知不同的事物,和自己沒有把握的東西,因此就更不用說去碰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真正有趣的問題了。學生的學習便成了一種表面的工夫,對於真正根本的,重要的東西似乎並沒有得到。

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封閉的性格,故我們都應該要去學習如何開放自己的心情,黃教授便建議大三、大四的同學有空可以去聽聽系上所辦的專題演講,至於大一、大二的同學就可能早了一點,不過偶爾去聽聽也無妨,總會有一點點的收穫。另外黃教授也建議系學會可以辦些通俗的講座,像是數學裡的直觀、幾何學是什麼、或數學史等適合大學生接受的東西。

在封閉的心態裡,「人我比較的排斥」也是一種比較明顯的表現,對我們而言,資優生的存在便是這樣的情況,尤其是大一的同學,感受可能就會更強。黃教授認為﹕資優同學因早走了一步而帶給他們很大的便利,這些人容易弄清楚課堂上的東西,相對的得到的東西也就比其他人多,但是這並不完全表示資優的同學在數學的成就一定比別人高,黃教授就說,過去有些資優同學到了後來,在數學上的成就並不是很好,反倒是成績平平的同學成果更為豐碩。

其實,資優生有時面對的問題很多,包括自己的心理壓力、害怕挫折...等,在長期的數學研究下,資優生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上的問題就成為日後成就的指標。另外,有些人在面對資優生的壓力之下,會不停地懷疑自己究竟適合唸數學嗎?黃教授說﹕「其實每個人起碼的智力都可以學數學,至少自己也都進了數學系,學數學本身有一些符號上的障礙,穿過障礙去了解本質的東西需要一些訓練、一些時間,但一般都可以克服的。數學本身是一種語言,就如自己不懂斯拉夫語又怎能跟斯拉夫人溝通呢?」,因此只要能懂得數學的語言,是否適合學數學的問題就不會成為一個負擔。

除了學數學之外,學其他的東西也一樣,總要把自己的心情放開去接觸,所學到的東西才不是死的、冥頑不化的,最後黃教授贈我們一句話﹕「一個人沒有終身追求的東西,這樣的生活是很無味的。」,當然啦!要追求什麼東西到自己嚥下最後一口氣是全憑個人的價值觀。這次訪談黃教授從學生的學習方式,談到學生的學習個性,其間總離不開「自然學習」的思想。在現今這樣處處充滿不自然的環境之下,我們可能真的得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學習,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