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熊出沒注意:和粉絲不期而遇(熊秉元)REVISED

熊出沒注意:和粉絲不期而遇(熊秉元)
2009年03月25日蘋果日報
熊出沒注意

兩年前我利用休假的時間,到中國大陸三所學校作短期訪問。首站是北京大學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我教一門密集的課程,用的教科書是諾貝爾獎得主諾思(Douglass C. North)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這本書雖然稍嫌陳舊(1990年出版),但是提出一個清晰簡單、解釋力很強的分析架構。

上完第一堂課,接到一個提問的紙條,語意不十分明確;再上課時,我要學生課後留下。問她原委,才知道她很喜歡所用的教科書,希望能翻譯成中文。但是,考慮到自己只是研究生,所以希望能和我合譯。

我告訴她,自己也有譯書的念頭,而且心有所屬;可是,那是六十歲之後的事,現在沒有譯書的打算。她顯然有點失望,可是並沒有太形諸於外。課程結束,她交了一份很好的報告,由經濟分析的角度,闡釋《紅樓夢》裡的曲折。在全班送我的留言簿裡,她字跡挺拔的留了一段感人的話。

年輕心靈因我改變

回到台灣一段時間後,我想起這一段;覺得當初太直截了當,簡直是澆年輕學子的冷水。我寫了封電子信,問她那篇報告有沒有找地方發表,希望能稍稍轉圜。沒想到,她在回信裡說,自己剛進北大時,學的是國際關係;大一時看到我的書,對經濟學發生濃厚的興趣,就轉進經濟系,再一路讀到研究所!我很訝異,沒想到萬里之外的一個年輕心靈,因為我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當然,我碰過意外的事,還不止於此!

台中的夜店金錢豹,鶯鶯燕燕的豔名遠播;久聞金錢豹小姐的水準很高,一直無緣親睹。後來,因緣際會在中部大學教了一門EMBA的課程,課程結束後是謝師宴;謝師宴之後,熱情多金的學生,帶老師們到金錢豹開洋葷!

坐在我旁邊的,是位20出頭的小女生;我問她平常作什麼消遣,她說喜歡看書!荷爾蒙過度分泌之下,我答應回台北之後寄本書給她!寄了書也就忘了這回事,沒想到過了兩天,竟然收到她的簡訊:「收到書,看了作者的大名,才知道自己早就看過你的書,書架還擺著一本你的《尋找心中那把尺》!」我很意外,她的書架上竟然有經濟學博士的論著,金錢豹小姐的水準果然很高!

還有,不止一次,年輕的博士告訴我,在大學裡他們是看著我的書學經濟。這些迴響,都是當初寫文章時所不曾預料的。那麼,這些際遇,對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對我而言,同時具有好多種身份:老師、父親、兒子、兄弟……。站在講台上,我知道老師責任的輪廓;面對兒子,我(大部分時候)希望像個父親的樣子……等等。可是,對於從未謀面、遠在萬里之外、不知名的讀者,我的責任又是如何呢?如果他們就像路上行人、高速公路上的駕駛,我的責任也很清楚:劃地自限、盡到善意第三者的責任就可以了。對於陌生的讀者,似乎也是如此,自己要求自己,盡到一個(業餘)作家的責任就好。

也不盡然。由讀者(粉絲)的反應裡知道,自己的文章可能影響他(她)的人生軌跡。因此,在下筆時,就值得有、也應該有多一層的琢磨。嬉笑怒罵和自矜自是之外,要維持一定的底線,能面對自己、也能面對粉絲。因為,粉絲已經不是馬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faceless strangers),而有點像是自己的孩子和學生!

還好,到目前為止,沒有人因為我而把足球當成志業;當然,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教授、鹿港鎮顧問
熊秉元

-------------
這篇文章能值4000元嗎?
實在看不出這篇自爽文能有什麼針砭時事,提供省思的價值。
-------------
本來不太想寫熊大師文章的評語了(感覺愈來越離譜...)
但看到幾處有人寫了些,覺得不寫又是手癢,唉
希望以後有人在查熊大師的評語的時候,能多些不同的看法

幹!身為人師可以跟學生去酒店叫小姐一起爽嗎?
做了你們知道就好,我想也沒啥大不了,畢竟錢是學生出的。
但是寫文章刊在報紙上,說學生帶老師上他聞名甚久的酒店
遇到小姑娘,荷爾蒙過度分泌下,兩人相談甚歡。
這是暗示以後學生們要辦謝師宴就改移到酒店舉辦的意思嗎!?
這像話嗎?
老師耶?你當台大教授耶?教授耶?不是禽獸耶?
才20歲的小女生耶?
你這當老師的應該去瞭解她這麼喜歡看書
怎會走進這行當酒店小姐?
是不是看了太多課外書,而不喜歡教科書?
心中的那把尺是不是沒有了?
-----------
後來我覺得看一位教授的實力與否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去看
他的論文的數量跟品質,能否在其所學領域有所貢獻?
台大經濟系所上的師資介紹,可惜卻無其著作連結。
http://homepage.ntu.edu.tw/~econman/faculty/faculty.htm

網路上有篇關於他教授行為的介紹
http://wwwt.au.edu.tw/au5840/law_book/006.htm

書名:熊秉元漫步法律
作者:熊秉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03年8月1日

熊秉元這本書算是寫給台灣法律圈人看的一本介紹法律經濟分析的有趣的書。書裡面介紹了許多法律經濟分析的概念、發展、主要貢獻人物、以及主要著作的重要想法。對於想要入門法律經濟分析的人來說,是一本趣味盎然的讀物,相較於「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那本有點教科書味道且是翻譯的書,熊秉元這本書唸起來是暢快多了。至於已經有中文翻譯版的Posner的「法律與經濟分析」和Cooter和Ulen合寫的「法與經濟」,熊秉元這本書更是平易近人。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有二。一、他介紹並澄清了許多法律經濟分析的基本想法。二、他也介紹了許多經點名著的重要理論。

我個人受益最大的就是第二點,感觸最深的也是。熊秉元老師看了非常多法律經濟分析或經濟學方面的經典文獻,然後透過簡單的觀念、顯淺的文字,把最精華的部分,介紹給讀者。這對讀者來說,其實節省了很多學習成本,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就現學現賣地背誦出這些經典文獻或著名學者的主張。所以,雖然這是本通俗書,但是內容卻是非常豐富。為什麼我會感觸很深呢?我自己寫了兩本普及的讀物,而因為編輯的要求以及設定讀者的取向,我最後都沒有引註。寫出來的東西雖然很淺顯,但其實看了非常多的資料,並整理吸收反芻,最後呈獻給讀者的,是最精華的部分。尤其最近寫的第二本「祭司還是大法官」,一般人看書名或許以為這不過又是我憤世嫉俗隨意放炮的文字作品,也不會把它當成學術上的主張認真對待,但事實上我書中的每一個小論點,幾乎都可以獨立寫一篇論文。所以,我的心得是,普及書未必不好,甚至普及書可能往往蘊含了更多有趣的想法、或更正確的想法,而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反倒未必有用。

我在「千萬別來唸法律」一書上不客氣的說過,台灣法律圈的學術文章,大部分都在介紹,而沒有任何反省,如果是這樣,還不如像熊秉元寫本通俗書算了,至少熊秉元介紹的很有趣,不像許多法律教授明明在介紹,寫的文字卻打扮成像在寫學術論文,介紹的功力很差。我曾經戲稱這些人是跑「外國法律新聞線」的記者,只不過報導的技巧不合格。

熊秉元呢?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熊秉元在法律經濟分析上的學術成就,並不會特別推崇。讀者若看過這本書,或許可以猜出我的理由。雖然他看了很多法律經濟分析的文獻,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台灣,但是,這跟傳統法律學者把德國教科書、美國教科書介紹給台灣的模式,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覺得熊秉元老師把自己定位為是一個知識推廣者的角色,而僅從事介紹的工作,但並沒有真正運用經濟分析的方法,對台灣的具體法律問題,尤其是引起法律圈爭議的法律問題,加入法律圈的辯論。在我看來,台灣並不是蠻荒之地,早就有人開始嘗試用經濟分析的方法,開始研究具體的台灣法律問題,但是熊秉元似乎覺得台灣還停留在民智未開的年代,而他的工作就是給我們一線曙光,所以他很努力地介紹宣達法律經濟分析這種研究思考方法上的推廣,但卻不肯進入實質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就是為什麼我對他的學術貢獻不太推崇的原因。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中,熊秉元就提到他寫的第一篇關於法律經濟分析的文章,居然是方法論上的討論,在我看來,是滿可笑的。如果你沒有實際運用法律經濟分析的方法,進行過實際的研究,你怎麼可能一開始就寫一篇關於方法論的文章呢?甚至,熊秉元老師那篇文章想要解釋為何經濟分析方法在法律學界大放異彩,而在其他社會科學界卻沒有成績。老實說,這跟本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實際上,政治學界採用經濟數理方法與計量方法的程度,絕對遠遠超過法律經濟學的發展,只是政治學界的期刊不會特別用「政治經濟分析」當作刊名,而只有在法律圈這種經濟分析不多的地方,才會用這種「法律經濟分析」這種刊名或這種標題,一直強調自己是在搞經濟分析。

我在「千萬別來唸法律」一書中討論過,台灣法律經濟分析發達不起來的原因。葉俊榮老師認為是因為台灣的經濟學者,都只看外國的資料,故沒有辦法落實在討論台灣的具體問題上。把葉俊榮老師提出的這個因素放在熊秉元老師身上,其實還滿貼切的,單看熊秉元老師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就會發現這個事實。不過,上個月跟廖元豪老師一起喝下午茶時,廖老師認為法律經濟分析或其他各種學術研究方法在大陸法系無法蓬勃發展的原因,可能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因為大陸法系的法律太過體系化,總則的東西太多,想要搞懂個別的法律議題必須則憲法、各法的總則一步一步堆疊起,才能進入到一個個別法律議題的研究,導致一個經濟學者想要來研究法律議題時,在大陸法系下的進入障礙比較大,至少比英美法系的進入障礙大。廖老師提出這個有趣的看法,來說明為何台灣的法律學界用其他研究方法或研究取向的進展如此不順,某程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的經濟學者無法參與台灣法律學界的辯論,進而引起台灣法律圈的重視。

這個說法或許對、或許錯,但我認為其不足以作為熊氏無法具體研究台灣法律議題的藉口。在美國,經濟系的畢業生,想搞法律經濟分析,至少也會去法學院念個三年,搞懂當地的法律體系、法律知識、法律論述、法律修辭,懂了法律人那一套後,才會開使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法律議題。但我覺得頗奇怪的是,熊秉元老師在書上提到,他到了英國、美國,會去旁聽法學院的課,但是在台大法學院任教這麼久,想搞法律經濟分析,卻不肯虛心去旁聽法律系老師開的課,可以想見,熊氏的法律經濟分析,當然無法落實到具體的台灣法律議題上。所以,熊秉元只能一直當方法論的提倡者,但卻不作具體的研究。

至於德國人為何經濟分析發展不起來,我不知道,但最近在讀陳愛娥老師翻譯的「法學方法論」,老實說,越看我越不以為然。我覺得那本書裡面寫的方法,根本不是研究法學的方法,而不過只是法官操作法律、運用法律的方法。但是法官又不是法律學者,為什麼把法官操作法律的方法,當作「法學方法」呢?!如果德國人真的認為那是法學方法的話,可以想見,德國人的法學研究當然無法進步,無法採用美國各種有趣的研究方法。因為,在德國人的眼光裡,經濟分析就不是一種研究法學的方法,更不用提實證研究這類社會科學研究法,都不配當作法學方法了。

我寫這篇讀書心得,只是想藉機杼發一下對台灣法學研究的想法。我出書之後,每個月都會有些學弟妹來跟我請教一些學習上的建議。如果想要當律師法官的,我都會毫不猶豫的建議,趁早去補習班補習。我不討厭補習班,我覺得補習班有效率多了,而且是真正把學生當人看待的地方。至於那些有心念研究所,尤其是想搞法律經濟分析的,我都建議要去大學部上課,把經濟學、微積分的基礎補起來。我自己就是這樣乖乖地去補起來的,甚至我現在念博士班,還是去大學部旁聽統計學。不過我可以理解,很少人會肯這樣老實的去這麼做的,大部分的人都只想去上法律經濟分析的課,就開始說自己也懂得法律經濟分析。不過最近有個學妹推甄上我們中央產經所法律組,居然就認真的去補習班學微積分、經濟學,讓我有點小感動,特此為記。
讓有緣看到這篇讀書心得的人,反省一下自己對知識的追求是不是真的那麼真切。

雖然對熊秉元老師研究上的貢獻我有所批評,還是推薦熊秉元老師的這本通俗且有趣的著作。既然熊老師總把我們當成民智未開的野蠻人,好吧,那大家就來看看熊老師這位大師,想把我們帶領到什麼境界吧。(心中的那把尺,酒店小姐)

楊智傑2004.2.29

--------------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6/11/xiong_bingyuan_s_economics_essays.html
阮一峰的網絡日誌
熊秉元的經濟學散文

熊秉元是台灣的經濟學教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幾年前推出了他的六卷本散文集。我今天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偶然看到,就把這六本書都翻了一遍。

他的散文的特點就是四個字「淡而無味」,無論是作為學術小品,還是作為文學小品,我都看不出有什麼價值。有時他寫得相當囉嗦,最後告訴讀者的卻是那些最簡單的東西,真是令我大失所望。

他的標準照上都拿著煙斗,做福爾摩斯狀。真是幸虧了這個煙斗,不然他這個人就什麼特點都沒有了。

下面我就隨便從網上選一篇他的文章轉載。同樣風格的文章,他寫了六卷,服了他了。

-------------
大師不死,大盜不止。
-------------

「第一級的老師能『告知』;第二級的老師比較好,能『解釋』;第三級的老師更好,能『示範』;第四級是大師,除了告知、解釋、示範之外,他還能『啟發』。」
註:著名經濟學教授熊秉元將老師分為四級。
出處:《我是體育老師》


「經過多年的考驗,我慢慢歸納出經濟學的四點重要結論:
第一:人是理性、自利的;
第二: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一定有原因;
第三:好的價值要出現,是有條件的;
第四:一件事物的意義,是由其他事物襯托而出。」
出處:《我是體育老師》
作者:熊秉元
日期:2002年

--------------
讀者,你醒了沒?

問題,可以從熊大師在《我是體育老師》中的兩段話分析

第一、經過利益跟自身能力比較後,選擇去當未碰觸過經濟學或涉略較淺的羊群的領頭羊
   是最符合大師的利益,有權力亦有社會地位,更能獲得不少金錢跟回饋。

第二、發現自己能力的瓶頸跟侷限,在其法律經濟學的領域上不能開疆闢土,
   亦無法獲得同業稱讚,那麼與其當個默默無名的小卒,倒不如投身教化人民?
   以台大教授之姿,獨領風騷,開創另一格局?
  (到大陸去授課當訪問學者,蘋果日報有其每週專欄,因寫書而粉絲不少。
   因到其他學校教授課程認識不少有力人士,認識的高階軍警朋友甚多。
   編寫部份高中公民的課程內容。)

第三、那麼要寫怎麼的文章最能吸引懵懂無知的讀者,又能彰顯自己?‵

第四、就他的選擇來說,大師是成功的。裡面有些地方是值得作為借鏡的。
  (領頭羊或者說是牧羊人的概念,其實充斥在我們社會跟歷史之中。
   就現代的財經領域來說,就是電視台上的股票分析師或是報紙專欄的趨勢大師,
   利用民眾想要輕鬆獲得利益的心理跟媒體宣傳造勢的效果,所創造出來的牧羊人。
   對失敗輕描淡寫不值一提,而對成功強力放送高歌載舞。
   羊之所以為羊,就在於羊只想當羊,而成為有心人眼中的肥羊。
   因為我們常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渴望有大智慧大聖賢的人能帶領我們
   走向那黃金天堂供應著那無限的奶與蜜。)

--------------

有心想學經濟學或是法律經濟學的讀者
應該將經典教科書當作學問知識的基礎
而非從普及書本中獲得簡易的概念分析
這樣到最後,反而會害了你不能向上求

--------------
這一切無非是利益所趨,權力、名聲、財富。以及影響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