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全募兵制救不了國軍(丘智賢)

2009年02月02日蘋果日報
論壇

報載為了盡速落實馬英九總統的「全募兵制」國防政見,行政院打算跨過國防部加速推動政策,當局者奉全募兵制為不可變動的圭臬定見,令人憂心這項源出美軍的成功經驗來到台灣之後,又將橘化為枳,甚而成為國軍戰力的催命符。

馬政府之所以對全募兵制念茲在茲,主要是借鏡美國在越戰之後,以全募兵制替代徵兵制,一掃原先義務役軍士官兵戰力低落,吸毒縱慾的負面現象,並配合軍事事務革命的理論與科技提升,在波灣戰爭中大顯雄風的正面案例。但值得注意的是,越戰正當性在美國社會掀起的爭議,顯與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背景大相逕庭,美軍成員因經濟因素應募者固然大有人在,但亦有許多性格上服膺軍事組織信條的成員樂於在軍中發展,如果單純認為全募兵制就等同於精兵強將,邏輯頗有問題。

恐增國防預算負擔

另一個不說在檯面上,卻更讓馬政府覺得全募兵制有道理的根本原因,就是「當兵浪費時間」,馬總統曾經指出,全募兵制可以讓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人才不因兵役造成技術與觀念的斷層,提升競爭力,特別因為馬政府成員本身多數的學者屬性,對這樣的論點更是多表贊成;但矛盾的是,馬總統又在國防政見中,信誓旦旦加強軍事科技發展,如果是這樣,國軍反應檢討過去行之有年的國防役機制,力求將優秀科技人才透過義務役役期導入國防科技體制才是。

全募兵制所能帶來的好處尚屬空泛理論層次,所將形成的負面效應卻是具體立判,在現有的招募環境下,國軍無法招募到足夠適當的人力,即便數量及格,但應募者若都是為了「薪水高,離家近」的訴求而來,素質能否膺選自當令人懷疑。

實行全募兵制後,民眾對於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以及國防安全的了解,將會更形弱化,南韓、以色列迄今並未轉為全募兵制,與此原因顯有關聯;從最實際的財政觀點來看,全募兵制將立刻造成國防預算更大的支出負擔,除非政府再增加國防預算,否則必然會排擠到作業維持費以及軍事投資費,徒然招募到一群名為志願,實則對軍事毫無興趣與意願的人員湊數。

結合科技增加交流

馬總統曾在競選時的國防政策提出他的目標是「快速用兵,以贏得序戰勝利,擾亂敵用兵節奏,爭取轉圜時間。」實行全募兵制應該是達成目標的方法選項之一,而非終極目標,國軍如果只是以爭取時間、等待美援為目標,其實只需做到如下幾件事情即可:

  1. 定義所需爭取的時間長度,依照過往三次台海危機的歷史經驗法則,大抵在兩個星期到一個月的範圍之內。
  2. 全面檢視現有軍事組織架構與業務流程,刪去不合時宜的部分,減輕人員負擔。
  3. 按照新的軍事組織架構與業務流程,編定適當的員額規模、裝備清單與財政資源,並且爭取立法院與民意支持。
  4. 放棄全募兵制構想,從嚴規範義務役人員入營服役前應達成的體能與知能標準,以節省訓練時間與成本。
  5. 確實與台灣科技產業結合,發展資訊戰優勢,並且明確定義國軍為獲取序戰優勢,所需具備的軍事能力為何。
  6. 增強官兵對於戰時情況的應變能力與教育訓練,如大量人員傷亡,電力通信均斷絕時,如何保持戰力。
  7. 重塑國軍軍風與傳統,同時去除迷思,如一廂情願地認為國軍保有「質的優勢」,國軍要面對的,絕對是共軍精銳部隊的挑戰;並加強更多與國際、甚至中國軍方交流或演訓的機會,古有明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丘智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