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2月04日蘋果日報
蘋論
一代佛教大師聖嚴老和尚昨日圓寂,他廣大的信眾深感懷念。
台灣佛教在解嚴後大盛,原因很多。老蔣總統時代官宦統治階層追隨老蔣信奉基督教,同時,台灣仕紳階層本來就有信仰基督教的風氣,尤以長老會為主流。兩者都認為基督教代表現代性,而佛教及民間信仰則是落後迷信。兩蔣去世解嚴後,民主化的多元社會來臨,基督教的準國教地位崩潰,非基督教的其他信仰不再被政治監控,佛教即從底層信仰快速解放。
積極淨化社會人心
當時,台灣經濟起飛形成社會的富裕,使佛教得到大量經濟的養分,並滲入上層社會。此外,佛教界高僧人才輩出,不但將佛教生活化,全民化,慈善事業化,也因長於經營而極大化佛教的影響力,寺廟遍布全球,例如聖嚴、星雲、證嚴、惟覺等等。
聖嚴法師獲有日本文學博士學位,本身就有學問僧的氣質,加以他著作等身,佛法高深,又能深入淺出,因此很能吸引知識份子,每天等著拜望他的文化界人士川流不息。但聖嚴並不出世,他積極介入台灣社會,發起多項活動,企圖淨化人心與社會。像是1993年發動的自然環保、生活環保、心靈環保;舉辦各界人士心儀的打禪七;推動1995年的人品提升年和四安運動──安心、安身、安家、安業,以及後來的人間淨土年等等,都可以看出他的志業就在此生此世。
由於台灣政治非常紛擾,聖嚴經常與政客們會晤,說服他們和平溫婉,修身養性。可惜政客們只把與他對談當作推銷自己的功利目的來看待,並沒有把他的苦口婆心聽進去,以致至今依然喧囂浮誇,面目可憎。
教誨大眾離苦得樂
當然,他教誨大眾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安置此心,如何離苦得樂。他說:「讓別人快樂是慈悲,讓自己快樂是智慧。」對於煩惱的事物,他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於欲望,他說:「我們人常常是想要的太多,其實需要的並沒那麼多。」對於去除我執,他說:「不住心,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對人們的時間偏執,他則簡要的說:「不牽掛過去,不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未來同在。」
作為禪宗高僧,他的一句話說白了剎那與永恆的一體性:「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這或許就是他對自己弘法一生的註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