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國防是精銳 還是精光(王志鵬)

2009年02月02日蘋果日報
論壇

募兵是馬政府的政見,但若不謹慎為之,精銳案恐成「精光」。

馬英九上任後即不斷有國防議題衍生出來,近日又有媒體報出國軍第三波裁軍的精銳案擬將員額裁至18萬人的消息,不論這是刻意丟出的風向球或是確有開始實際進行的規劃。均顯示當前政府國防政策的不確定與混亂,更凸顯國防部在此情況下,專業立場跛腳與屢遭外界質疑的窘境。


觀察馬政府當選後執政近8個月來,相關國防事務出現反覆與矛盾的情況。以全募兵制為例,一開始即提出20萬員額的精簡目標,然而無論是國安或國防的高層,對此目標卻都沒有任何單位能夠詳細說明此評估量化的緣由。據此在急切的推動之下,驚覺財源與兵員意願上存在的問題,不得不二度鬆口延後執行,如今令人意外的又再次爆出18萬員額的裁減方向。

目前國軍組織與員額的確必須進行調整,但是不管如何要基於專業的立場進行分析,清楚說明調整的基礎與理由,並且能夠面對來自不同面向的挑戰。再以馬政府的守勢戰略與美國莫瑞地面持久作戰的思維為例,在引發近半年諸多激烈的批評與反對之後,隨即才在馬總統於年度國軍將領晉升典禮中的一席話暫予平息。

兵力結構恐M形化

觀察馬政府的國防政策內容、執行過程與政見落實情況以及國民黨立法院國防委員與相關智庫人員之論述可知,其具體的核心問題即在於「贏得序戰」與「持久作戰」兩個層次上。前者,已經明確撰述於選前國防政策的國防目標中;後者,則是見於莫瑞一文之受到重視。不過,「贏得序戰」與「持久作戰」卻是兩個極端,前者必須高度依賴現代化空、海軍,而後者卻需要地面強固的硬體與大規模的地面部隊,此理念在有限資源下必然形成衝突。

歸結上述的問題,即在於現行政府的國防安全目標在兩岸經貿交流的情況下過於模糊無法明確定出國防安全的目標與範疇,加上馬總統大膽宣示4年內兩岸無戰事之下,自然就會形成國防高層奉承上意不敢有所違背,而且無法堅持專業搖擺不定的情況。兩岸持續和平穩定自然是眾所期望之事,馬總統雖保證任內無戰事,但有誰能夠保證未來的10年、20年,甚至百年無任何意外衝突的引發。小國面對大國威脅,除有智慧展現軟實力,最終仍要依賴核心關鍵的硬實力。

國防部面對當前局勢,應該是自遷台以來最嚴峻關鍵的轉型時刻,回顧過去第一波精實、第二波精進案的結果,此次精銳案若又是採取齊頭式或軍種利益分贓的情況下進行,恐怕終究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精光案」,國防弱化的骨牌效應指日可待。在現行的朝野運作與民意下,兵役制度朝向募兵的持續改革已成為無法回頭的不歸路,面對中國持續增強的軍力,台灣難以與之競賽,國軍建軍構想若仍存有以往「大空軍、大海軍、大陸軍」的迷思,各軍種若仍舊持續強調其存在的重要與無可替代性,不突破原有錮舊的思維,未來國防兵力結構必然形成不均衡的M型化。

戰略守勢多重嚇阻

國防部前副部長林中斌教授近期曾精準分析指出:「未來國軍兵力結構應朝『不對稱』能力發展,且採取『戰略守勢,多重嚇阻』的作為,其『戰略守勢』不同於『守勢戰略』。戰略守勢不排除『戰術攻勢』,而守勢戰略卻意涵無任何攻勢行為。但戰略守勢不會先攻擊對方,而是在敵方攻擊後採取『反制作為』。『多重嚇阻』則避免把軍事投資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包括高科技(昂貴)和低科技(便宜)武力,必須針對實際需求予以適當分配。高科技武力使我上談判桌不至於落得『予取予求』;低科技武力著重小組甚至個人獨立作戰(當指揮中心失聯時),目的在使共軍登陸後無法結束戰爭。」

詳細分析莫瑞論文並非一無可取,小型機動化概念即相當有見地,不過此並不符合其所述的「刺蝟戰略」,反而應該是成群遍地的「毒蜂戰略」。台灣建軍首要為了生存,海空軍所需建立的著眼於求取台海衝突時第一擊「序戰勝利」,而陸上的決戰則著眼於能否「持久」。因此,未來的國軍朝量多、小型的「海空現代化,地面部隊機動化」,應當是值得審慎思考的方向,而經裁減的後備部隊則必須朝快速有效成為海空序戰與陸軍持久戰間的鏈結及支撐來發展。


作者為備役海軍上校
王志鵬
--------------
這才是一名軍人,以國家軍事為重任的軍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