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熊出沒注意:是非馬英九之外(熊秉元)


2009年02月04日蘋果日報
熊出沒注意

關於馬英九的文章,即使還不到汗牛充棟、罄竹難書,至少是多如過江之鯽、綿延不斷。關於馬英九這個人,當然有很多問題可以探討:他是什麼樣的人?他自戀到什麼程度──施明德說他自己比馬英九更自戀,馬英九呢?他能成就哪些事?像拼圖遊戲一樣,要拼出完整的馬英九,需要許許多多的大小方塊;從他用人的兩樁事裡,或許可以琢磨出一兩個小方塊。

1998年馬英九擊敗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他的市府團隊等於是小內閣,將來可能跟他一起打進總統府。民政局是天下第一局,主其事者要處理市民的吃喝拉撒睡,又要面對地方和基層的各種牛鬼蛇神、耆老仕紳。所以,最好是找一位老成持重、老謀深算、狐狸般精明幹練、能壓得住陣腳的厲害人物。

重用青年 出人意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馬英九選了林正修。林正修是何許人也?他當時正在讀台大城鄉研究所博士班,是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人生經驗如果不是一張白紙,大概也相去不遠。他的條件和民政局長該有的,相去十萬八千里、或更多。他會表現不佳,不用水晶球、用膝蓋都可以預見。

果不其然,他壓不住陣腳,被「另有重用」摘掉烏紗帽。可是,年輕人涉世不深,一旦嘗到權力的滋味,被過眼雲煙的浮華所引誘;在身不由己、不能忘情之下,林正修投身選舉,競選台北市議員。然而,他和馬英九站在一起的競選海報,竟然被馬要求撤下。前沒有自己的實力,後沒有馬的加持,林正修當然落選。

幾年之後,林正修如今安在哉?現在,他是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三位副執行長之一,掛名而已,人卻不知所向,博士學位也沒有拿到。蓋棺論定當然還嫌早,但是他的花樣年華即使不是被蹂躪糟蹋,人生已經扭曲變形。始作俑者馬英九,是不是有道義上的責任呢,午夜夢迴時沒有一絲內疚或歉意嗎?

被馬英九重用的年輕人,林正修當然不是最後一個。新任的新聞局長蘇俊賓,剛拿到博士學位,人生歷練有限;他要靠什麼領導統御新聞局業務,又要如何闡揚政府各部門的政策呢?馬英九不知道,天知道!

愛惜羽毛 瞻前顧後

林正修和蘇俊賓的故事,不值得負荷太多的意義;然而,以小見小,多少可以看出馬英九的用人態度、以及他個人的人格特質。馬英九愛惜羽毛,重用涉世未深的人;年輕人一方面乾淨,一方面容易領導統御。然而,他愛惜羽毛的程度,大到只考慮到自己的福禍,卻完全不在乎別人一輩子的安危;與其說林正修和蘇俊賓是破格晉用,不如說是揠苗助長,殺雞取卵。馬英九的心態,是別人幫自己理所當然;自己挺別人,瞻前顧後、百般不願,甚至門都沒有。馬英九這種極度水仙花的性格,牽手周美青多次直言不諱!

然而,馬英九潔身自好的性格,是他的缺點(沒有缺點,就是他的缺點?!)也正是他的優點。他小心翼翼,避免犯錯,以小見大,自然也不會有開創性、建設性的舉止。在他執政的幾年裡,社會剛好休養生息,各部門的力量釋放出來,各逞所能;讓制度有凝結穩固的機會,讓憲法有時間成為社會的磐石。也就是,因為馬英九的無作為,讓社會由人治慢慢走向法治;馬英九發揮接力賽階段性的功能,台灣也真正走向成熟穩健的社會。(編按:這說法我有意見。)

有人曾說:一個社會是不是偉大,要看是不是能產生偉大的領袖!更有智慧的說法是:一個社會是不是偉大,要看在沒有偉大領袖時,還能不能正常運作。馬英九當然不是偉大的領袖,至於台灣是不是偉大的社會,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暨研究所教授
熊秉元

----------------
熊秉元教授的文章跟他的書籍值得一看。
不過,你看完會發現。指引何在?
散文多半藉由故事在談論經濟學上的觀點
或是用某分析法來討論某一議題
所以閱讀這些小品文的心態就是閱讀小品文

其實,熊教授應該寫更有針砭跟指導評論的文章。
因為他有那高度跟文筆,不用此途可惜。

引述他人網誌作為說明
阮一峰的網絡日誌 
熊秉元的經濟學散文



他的散文的特點就是四個字「淡而無味」,無論是作為學術小品,還是作為文學小品,我都看不出有什麼價值。有時他寫得相當囉嗦,最後告訴讀者的卻是那些最簡單的東西,真是令我大失所望。

他的標準照上都拿著煙斗,做福爾摩斯狀。真是幸虧了這個煙斗,不然他這個人就什麼特點都沒有了。

下面我就隨便從網上選一篇他的文章轉載。同樣風格的文章,他寫了六卷,服了他了。

=======================

經濟學和人性之辨

熊秉元

  每年教師節和聖誕節前後,我都會收到許多學生寄來的信或賀卡。他們常會回憶,當年上課時的情景。不止一次,學生提到:課堂上討論過的概念裡,最有說服力的,就是「人是理性自利的」。

  人是理性,而且是自利的,這是經濟學開宗明義界定人的兩大特質。不過,雖然這兩個特質平實無華,但每次介紹時總引起熱烈,甚至是激烈的討論。為了說明人是理性而自利的,我總是舉很多實例當作輔證。

  譬如,前一段時間,佛指舍利由內地渡海到台灣接受頂禮膜拜。在台北時,是供奉在台灣大學新落成的體育館裡。我也曾和家人去瞻仰過,也感受到信徒們虔敬誠篤的情懷。當時我發現,由三樓的展示場門外開始,一直到一樓的大門口,大概每三兩步就有一位僧人,托缽而立。僧人們的服飾打扮不同,大概是來自不同的派別。我的觀察很簡單,這些僧侶都是慈悲為懷、渡己渡人的大德;可是,對於路過的徒眾,他們是希望徒眾們把錢放在自己的缽裡,或是放進其他僧侶的缽裡?

  還有,我多半會提到,人是理性自利的。所以,在市場裡買水果時,人們總是會揀那些漂亮的、大的、甜的水果。有沒有人看過,在買水果時,有誰是盡選那些小的、酸的、醜的水果。把這些不好的選走,好讓其他人能享受較好的水果?十幾年來,我在校內校外多次提出這個挑戰,以論證「人是理性自利」的立場。說來有趣,在不下幾百次的場合裡,我只遇到過兩個「反證」。

  第一個反證,是在警察大學的「警監班」。我應邀上課,解釋完理性自利這兩大特質後,有人舉手表示意見。他說,自己家附近有一個小的雜貨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次他去買飲料時,總是挑有瑕疵的鋁罐。

  不過,他接著解釋,這麼做的原因,是希望別的顧客能買到完好無缺的飲料。顧客願意繼續光顧,小雜貨店能繼續做生意,他也就能繼續享受小雜貨店的便利!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利他的行為,追根究底之下,還是自利的考量———理性自利的特性,經得起考驗。

  第二個反證,是前些天發生的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級企業管理碩士班」,到台灣參觀訪問,並且就地上課。我受邀挎刀助陣,討論經濟學的思維。論證完理性自利之後,有一位來自內地的學員發言。

  他說,自己曾親眼觀察過一事例:他發現市場裡有一位買雞蛋的顧客,在雞蛋堆裡挑三揀四,儘是揀小的雞蛋。他很好奇,雞蛋小、蛋殼重,不是花冤枉錢。後來他忍不住問那個買蛋的人:又不是孔融讓梨,何必揀小的買?買蛋的人聽了笑笑說,蛋買了不是自己吃,而是要做荷包蛋和茶葉蛋來賣,不以大小,而以個數計價,當然要揀小的買!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不自利」的行為,一明了原委,還是基於理性自利的拿捏,只是經過一點轉折而已———理性自利的立場,依然經得起考驗。

  不過,在這個場合,還有人提出了「人性論」的爭議。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據一位學員表示,中國內地還曾經特別舉辦過研討會,論證這個歷史上有名的爭辯。他問我,由經濟學來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過去我曾經碰過這個問題,所以不加思索地答道:性善性惡,是指人出生時就有一定的特性。可是,人出生時,連話都不會講,只是一堆血肉,怎麼判斷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我覺得,這個爭議沒有意義,徒然耗費時間而已。

  問的人沒有再追究,我也就轉到下一個問題。不過,事後再想想,倒覺得「性善性惡論」和「理性自利」之間,頗可以作一些對照和比較。無論是性善或性惡,都是一種主觀上的認定。一旦以客觀的實際資料來檢驗,立刻突顯出許多問題。除了人出生時無法判斷性情之外,其他佐證性善或性惡的證據,都是人成長之後的行為。可是,人成長之後,已經受到環境裡諸多因素的影響。有善行也有惡行,因此兩種立場都有證據支持。千百年來兩派僵持不下,真是有以致之。不過,以人成長之後的行為來論證基本的人性,在邏輯上顯然有相當的爭議。

  相形之下,經濟學關於「理性自利」的立場,可以經得起嚴格的檢驗。人是大自然裡的生物之一,所以也受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鐵律的規範。自利,就是求生存和繁衍的過程裡,自然而然演化成的特性。而在這個追求自利的過程裡,人慢慢雕塑出思維判斷的能力。理性,就是幫助人類追求自利的工具。因此,理性自利,是人在和環境互動的過程裡,逐漸發展而成的特質。人「實際上」是如此,而不是人「應該」如此。

  因為客觀環境上的差異,再加上人主觀條件上的不同,所以人可能會表現出性善或性惡的行跡。可是,無論表象上的行為是如何,行為底層的基本動力都是一樣的 ———都是基於行為當事人本身、理性和自利的考量!由這個角度來看,性善性惡說和經濟分析之間,在性質上可以說是格格不入。不過,荀子曾提過的觀點———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卻是以實際現象為基礎,建構理論。可惜,這種思維方式,似乎敵不過孔孟儒家的道德性論述。

  其實,道不遠人。揀有瑕疵的飲料買,是性善還是性惡?挑個子小的雞蛋買,又是性善還是性惡?

(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