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轉)不讀研究所不行嗎?

April 11,2007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2987501.html
回覆小咖(三):不讀研究所不行嗎?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劉孟奇)


我們在前面談過拿一個研究所學歷的好處,現在我們來談談「是否要念研究所?」的“On the Other Hand”。

決定自己的職涯前途固然要避免盲從與人云亦云—如果就是一直不假思索的跟著大家走同樣的路,不去思考自己的獨特利基在哪裡,小心最後把你引入職場中高度同質勞動力拼殺慘烈的「完全競爭紅海」之中。不過,也不要太聽信江湖術士的「學歷無用論」—美國前一百大企業的管理階層是以高中學歷為主嗎?在勞動市場訊息高度透明的情況下,你以為每年會有那麼多「ㄆㄢ仔」,只為了「追求知識的熱情」,借錢背債付高學費去念名校MBA嗎?

關鍵在於,念研究所的效益成本對每個人都不太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最適決策會因人而異的原因。

讓我們回到經濟學原理:決策要考慮的成本是機會成本。一件事情的好處,就是如果你選擇不去做這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如果這件事情是你所有其他可能選項中的最佳選項的話。基本上,如果你畢業後選擇了讀研究所以外的道路的話,我們可以把「念研究所」視為是你放棄的選項中的最佳選項。而你不念研究所的成本有多高,當 然就是視你去讀研究所的話,可以產生的好處有多大而定。

不念研究所的成本可高可低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前面所說的「研究所學歷的好處有哪些」,回過頭來檢視如果你不唸研究所的話,可能付出的成本是什麼。(「成本」這兩個字沒什麼好怕的,不管你的決策是什麼,基本上都會有成本,這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涵。)

不過,請先問你自己:你對自己職涯前途的想像是什麼?讓我們再具體一點。你可以先暫時忽視你現在的客觀條件,誠實的問自己:在30歲的時候(或者在十年以 後),你希望看到自己做什麼樣的工作?在考慮時,很重要的問題是:你會從這樣的工作得到高度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嗎?這當然跟你自己的價值觀有很深的關連,所 以你也要很清楚的知道:在你的價值觀中,你把哪些價值放在前面?(提醒一點,不要為了「別人都說好」,就因此扭曲自己的價值排序,免得你在30幾歲時,還 一天到晚為自己的職涯選擇怨天尤人,後悔不已;提醒另一點,「賺大錢」也是一種價值,雖然你不一定會把這個價值排在前面。)

因為必須從「你希望自己30歲的時候做什麼樣的工作,在怎樣的職涯發展軌道上」出發,才能回答「你不唸研究所的成本是什麼」這個問題。

首先是「訊號作用」以及相關的「重新洗牌」。這兩個效益對你重要嗎?一種可能是,對你在30歲時的理想工作來說,研究所學歷不會提供什麼有用的辨識訊息, 也不需要藉此洗牌。舉例而言,如果你想當一個優秀麵包師傅的話,情況就是如此。(這是實際例子。我聽過大學讀數學系出來後,決定去受職訓局的麵包師傅訓練 及開業輔導,後來回故鄉開店相當成功的例子。)另一種可能是,對你的理想職涯而言,你在畢業時已經可以擁有其他在市場上具有高度鑑別力的「訊號憑證」,這 可能是某些專業證照,也可能是實務工作成績。在這些情況中,你不唸研究所的成本就不高。

在「能力訓練」上面也是一樣。對你在30歲時的理想工作而言,你目前有哪些相關能力?你需不需要研究所這個階段的訓練?還是你需要的是其他的訓練與能力提 升途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打算創業做頭家的話,比較重要的可能不是再上研究所修課、寫論文,而是如何好好利用現在的時間,開始經營人脈與累積相關經驗, 同時想一想畢業時怎麼籌一筆資金來開始進行「創業學習」。(我記得好像看過黎智英的建議,年輕人一開始創業時先拿20幾萬來試就可以了,因為大部分的初次 創業都會失敗,然後學到的功課跟燒大錢學到的也差不了多少。)

然後是「較高薪資」。對你未來十年的職涯發展途徑而言,研究所學歷會對起薪與調薪有明顯幫助嗎?還是對你的理想工作而言,金錢報酬固然有一定重要性,但其對你的價值並不是在那麼優先的地位?

再來看「轉換跑道」。你可能不需要轉換跑道,因此唸研究所在這一方面就沒有效益。也有可能你想要轉換跑道,但是讀研究所並不是必須的途徑、最好的途徑、或 唯一的途徑。舉例而言,一個經濟系學生想要畢業後轉到資訊產業做系統工程師,有研究所之外的管道嗎?有,而且我看過成功的例子。(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找一 找有哪些可能的路。)另一種可能是,你可能在學校時先修一些跨領域的相關課程、考一些相關證照、或累積一些相關工作經驗,然後畢業後先到相關產業工作,這 樣將來即使有需要回來唸研究所的在職班,轉換跑道也可能會比畢業後直接拼研究所有把握。

最後是「身份標誌」。想一想,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一家咖啡店老闆的話(我要先提醒,餐飲業的創業很辛苦,所以絕對要確定你有高度的興趣及耐力),研究所學 歷大概就沒什麼「身份標誌」的作用。不過如果你的夢想是進政府機構擔任公務員的話,不要天真,「學歷無用論」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考研究所的成本

不唸研究所有成本,當然,考研究所也有成本。考研究所及完成研究所學業所花的時間及金錢是最明顯的成本,而且其中還有風險的成分;這裡面同樣也有機會成本,特別是如果你不唸研究所的話,本來可以利用這幾年時間所累積的人脈、經驗與發展的可能。舉例而言,如果你並沒有把「考研究所」這件事情與你的職涯想像 及發展規劃做清楚的連結,而只是因為大家考就跟著考、大家唸就跟著唸,沈浸在因為「跟著大家做同樣的事」而產生的虛幻安全感裡面,然後到了研究所階段才開 始思考自己的職涯前途選項。運氣不好的話,不只延續與擴大了「大學時的錯誤投資」,而且也浪費了可以及早轉變與準備的時間。

事實上,我雖然通常對於大學生考研究所抱持鼓勵的態度(但是如前面所分析的,「需不需要唸」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決策),我有時候也會擔心,對一些人而言, 「唸研究所」等於是取代「花時間好好思考自己的職涯理想、規劃自己職涯發展」這件事情的「便利萬靈藥」。果真如此,這帖「萬靈藥」就真的可能產生糟糕的副 作用。(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