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轉)讓生涯願景決定你要不要考研究所

April 25,2007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3057259.html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劉孟奇)


最後這個部分其實還可以下一個副標題,叫做:「而不要讓考研究所這件事情決定你的生涯願景」—或者用盤子的文謅謅的話來說:你在考研究所這件事情上要有「主體性」。

看過前面幾個部分以後,或許你對於要不要考研究所這件事情已經有了清楚的想法。所以最後這個部分,只是一些提醒。

你確實做過生涯規劃的功課了嗎?

如同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所強調的:要做出「我要不要考研究所」的決策,必須先釐清你所面對的問題本質,到底只是「對於要不要考研究所這件事情感到茫然」,還是「對自己的生涯發展缺乏願景與規劃」?

願景與規劃要到多遠?我想應該不用到二十、三十年以後(當然,如果你要做那麼遠的生涯規劃也未嘗不可)。不過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大學生來說,我一定會問:你 在三十歲的時候,希望自己在做什麼性質的工作?在怎樣的生涯軌道上發展?你為什麼希望自己可以做這種性質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你的人格特質?興趣?你的能力 強項?這樣的工作能帶給你怎樣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這與你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價值相符嗎?

我同時也會問:你對這種性質的工作瞭解多少?現實中有哪些可能的工作選項?各種可能工作的真實內容、要求與待遇如何?這些可能選項能夠被如何結合、放置在 一張具有現實可行性的生涯進路地圖之中?為了在這張地圖中一步一步前進,你需要開始做哪些投資?完成哪些事項?你在一年、三年、五年後的檢查點是什麼?然 後,你的下一步是什麼?

這些問題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你確實做過生涯規劃的功課了嗎?

我找到一份工作了—然後呢?

你在讀〈我七年級,我不草莓〉這本書時所產生的感想,其實很有意思。你在信裡面說,你讀到有位畢業生在書裡面說:「『騙』到一份工作不難,但是『騙』到以 後呢?」。讀到這一句話時,你忽然深有所感:是啊,我如果考上研究所的話,可以有助於我得到一份「大家」認為不錯的工作,可是,然後呢?

當初在焦點團體中,受訪者說出這句話的背景脈絡,是在解釋: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擁有保有工作及做好工作的能力」,遠比「煩惱能不能在畢業後順利獲得工作」 這件事情更為重要。無論如何,你所讀出來的意思,也是在我們在訪問已就業畢業生時,普遍發現的感想—找到一份工作並不太難(平均而言,第一次求職的大學畢 業生會在兩個月內搞定這件事情),而且只要按部就班,要在一定時日內學會如何應付這份工作也不會太難。但是:然後呢?你為什麼要做這一份工作?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焦點團體中一位受訪者告訴我們的故事:

「我剛畢業時也沒找工作,就跟另外一個同學每天都混啊、上網啊。後來有個同學說他工作的貿易公司有缺,我就過去了,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那時候我 每天上班要搭公車,然後從下公車到公司這段路,我每天都在問自己說:我為什麼要上班?我到底是為了什麼?我真的要走進去嗎?每天早上我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遇到我的同學的話,我們兩個都有這樣的想法。然後中午吃完飯之後,可能天氣非常好,我們就說:等一下要去公園睡覺嗎?

我的同學做了十二個月,我做了十一個月之後,有一天我們兩個去唱歌,唱完以後已經很晚了,我們就去看海。然後我看著海,就問他:我們要這樣過一輩子嗎?我們要在這邊一直打訂單嗎?你覺得我們要過這樣的生活嗎?我們就決定說:好,我們明天不要去上班,有人問就說是生病。

不去上班後隔天我還是沒有去,他去上班了,跟老闆說我們的想法,然後老闆約談我們。老闆就問說,那你們做到什麼時候?我們就說,那做到今天好了。老闆就有點不爽,因為老闆對我們非常好。然後他就說,好,那你們就做到今天。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這樣子結束了。

那時候真的很誇張,就是每天都不斷的問自己說:我為什麼要去那邊上班?可是那時候的薪水真的是比同時期的其他同學來得多很多……」


關於這個故事的意義,我要稍微詳細說明一下。這個故事的教訓並不是說「在貿易公司打訂單」(或者「在光電產業當工程師」)這個工作有什麼不好,而是:第 一,「適才適性發展」真的非常重要。對於這一位畢業生而言,他在經歷這一段痛苦經驗後才深刻瞭解,他的個性其實是喜歡不斷接觸人群、與人群互動。所以他後 來再尋找工作的時候,就朝這個方向努力,終於找到一個公司人資部門的徵募訓練工作。他從助理做起,薪水比前一個工作低,工作時間更長更累,而且因為不是本 科系(是的,他的本科系就是國貿系),所以很多功夫(譬如說,過去在學校時因為沒有預期以後的工作會需要經常對一群人簡報,所以非常忽視的「上台簡報」技 能)要硬著頭皮從頭學。但是至少他不會每天在上班的公車上不斷的想:我為什麼要做這一份工作?

如果你的父親也讀到這一篇文章,可能這時候會開始覺得不以為然:「你說要適性發展,可是社會現實呢?」這就是我要談的,關於這個故事的第二個教訓:就是因 為社會非常現實,所以盡量不要等到進入職場之後,才用「做一做、試看看」的方式,試圖用「負面消去法」(我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不過做了以後,我才知道我 要的不是這個。所以對不起,我不做了,我要再去試試看「下一個」!)來找到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

在上面的真實故事裡,故事主角可以在天天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卻不得其解的情況下,還能撐了近一年,這其實算不容易。不少處於類似情形的年輕 人可能會開始在短期內不斷轉換工作,然後快速折損自己的「信用」(你要告訴你的下一個潛在雇主,你在一年內換了六個工作,全部都是因為「興趣不合」?還是 你以為你的上一個雇主會成為說你好話的推薦人?)與「自信」(你遲早會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工作不適合你,還是你不適合工作,或者是你根本缺乏能力工作), 甚至到最後由「沒有其他工作可選」來決定自己的日後發展。

基本上,只是不斷的消極認識「自己不想做什麼」,是不會在最後竟然能夠神奇的發現「自己想成就什麼」的。

另一種情形可能是「你雖然在做,但是心不在這裡」。那麼對不起,要嘛你所做的會一直是「反正不太重要,所以也不需要太用心」的工作,要嘛你的工作就遲早會被某個能體會這個工作的意義,所以肯拼、肯學、肯用心的人所取代。

這就是社會現實。

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你一旦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就一定要做「大家都覺得重要而有面子」的工作。我所知道的是,有不少產業,特別是在一些服務業,你 要成為管理階層別無捷徑,就是必須先把所有「現場與基本的工作」都做過一次。在這些產業,不管你學歷多高,除非你對於具體細節有充分的認識與經驗,否則你 無法管理。許多大學與研究所畢業生,可能在畢業後幾年內,都是在磨練「基本功」,甚至在做一些「關心的親戚朋友們」覺得「這不是大學生應該做的工作」。

這也是社會現實。

但是,在你畢業後的幾年內,「你是不是在做一份大家覺得體面與收入不錯的工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現在沒完沒了的磨練這些基本功,跟你希 望自己在十年後所從事的工作之間到底有什麼關連?舉例而言,對於一個有心沿著貿易這條路往前走,甚至自己創業的人來說,他可能就會覺得「在貿易公司打訂 單」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因為他知道他為什麼要學習,他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他會想學得更多;但是對於一個想在人資管理、教育訓練方面有所發展的人來說,這 個工作可能就會讓他度日如年。

所以,對於你在三十歲時的職涯願景而言,你努力在五年內成為「光電產業的工程師」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投入做生涯規劃所需要的足夠資源

我經常觀察到,一些年輕人也不是不知道生涯目標及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對於生涯規劃所願意投入的資源,卻總會讓我想到史記中齊威王與淳于髡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楚國發動大軍攻打齊國,齊威王給淳于髡黃金百斤、馬車十套,派他到趙國去搬救兵。淳于髡當場仰天大笑,笑得帽子都掉到了地上。齊威王問:先生嫌我給的東西少嗎?淳于髡說:我怎麼敢?齊威王問:那你為什麼發笑呢?

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方來,見到路旁有個人在祭祀土地神,擺了一個豬蹄、一壺酒,祈禱說:『願荒坡地的收成能滿筐,低窪地的收成能滿車,五穀豐登,穰穰滿家。』我見他拿出的是那麼少,要求的卻那麼多,所以就笑了。」

對一個年輕人來說,他在三十歲之前的人力資本投資,以及與此相關的職涯路徑,將會深刻影響他往後二、三十年的生涯發展,而他的人力資本大概也會是他這一輩 子最重要的資產。但是就在這一項人生最重要的投資上面,我很懷疑有多少年輕人,曾經如同要購買一台心愛的筆記型電腦或數位相機一樣,花足夠多的時間與資源 蒐集與分析資訊,設法瞭解怎樣的投資適合自己、怎樣的投資最有利。

回到解決問題的結構化程序。在做出決策之前,除了釐清問題本質之外,還必須要做什麼?首先必須要蒐集資訊,其次發展與評估方案選項,最後才能進行決策。

你已經投入足夠的資源,完成決策之前應該做的準備事項嗎?

在資訊蒐集方面,你至少要做到兩件事,第一件事情是瞭解你自己,第二件是瞭解現實的工作世界。關於前者,如果你還有疑惑的話,我建議你可以找專業的職輔人員協助。或者我建議你可以試試以下的網路免費中文資源:

http://www.careerkey.org/chinese/textfiles/index.html

不過其實我更推薦的是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Career Development eManual,在網路的免費職輔資源中,這一個eManual受到非常高的評價。

http://www.cdm.uwaterloo.ca/step1.asp

現在要從網路訂國外的書並不困難。你有興趣的話,我強烈推薦你看下面這本2007新出版的著名職涯發展指南: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for Teens: Discovering Yourself, Defining Your Future.

http://www.amazon.com/What-Color-Your-Parachute-Teens/dp/1580087132

在瞭解現實的工作世界,以及可能的職涯發展選項方面,我相信你可以從網路上找到許多資源,同時坊間也有不少有用的雜誌與書籍。當然,不要忘了,人際網絡很重要,特別是已經就業兩年以上的學長姐,他們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資訊與建議。

在蒐集這方面的資訊時,你可以參考前面所說的Career Development eManual中的建議,或者你也可以參考以下的網頁:

http://career.berkeley.edu/Plan/Research.stm

假設你對於「物理/工程師」這一條路比較有興趣的話,不妨看一下以下的網頁:

http://career.berkeley.edu/Engineering/Engineering.stm

你也許會有興趣看一下,物理系畢業的學生去了哪裡。下面這個網頁中有一些有趣的資訊(其他科系或其他的可能出路也不妨看一看):

http://career.berkeley.edu/Major/Physics.stm

通往目標的路徑通常不只一條

只要目標明確,蒐集的資訊夠充分,你通常就會發現,可以到達目標的路徑不只一條。多規劃幾條可能的途徑(也就是「雨天備案」),然後在一段時間內,全力去 試其中一兩條路徑。萬一真的一條路走不通了,就換另一條路走。不用擔心,只要你是在一個明確的職涯發展方向上,走過這些路徑所花的心血與所累積的經驗都不 會白費。要擔心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不是你自己想要的職涯發展方向。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通常很難全力以赴,而大概也不用說要競爭得過那些全力以赴的 人。

坦白說,如果你真的確定「成為光電產業的工程師」是你有強烈興趣、符合你十年後職涯發展願景的短中期職涯目標,同時也蒐集了充分的相關資訊,我根本就認為 「要不要考國內研究所」、「要不要補習」都是次要的問題,你一定不難找到這些問題的解答。當然,要成功執行職涯規劃中的環節—譬如說:考研究所—需要盡心 盡力,也不免遭遇挫折—的確,低錄取率代表你去考任何一所國內研究所都有不小的風險。但是我不太相信,一個有強烈動機與驅力要成為工程師的物理系學生,在 蒐集足夠資訊以後,從大三開始努力,即使將來在「考上一流國內研究所」這件事上面一時受挫,竟然會在五年內還找不到、走不通可以達到工程師職涯目標的道 路。

不過,如果「成為光電產業的工程師」這件事情,會讓你即使坐在最好的補習班裡面,聽著最厲害的名師在上課,都還會不斷的自問「我會什麼要走這條路」,那麼這就完全會是另一回事。老實說,我覺得你會三心二意的去試,然後結果非常可能會令你失望。

所以,說完了我所有不負責任的建議之後,到頭來,這一切還是在你自己。

Good Luck and Good Journey.

意識型態咖啡 劉館長 敬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