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觀念平台:始作俑者 其無後乎

2009-01-08
中國時報
【梁文傑】

 教育部長鄭瑞城用「始作俑者」贊美創立蔣經國基金會的創辦人毛高文。批評者認為,「始作俑者」是用來罵先創惡例的人,絕無贊美之意。但究其實,鄭瑞城的用法是對錯參半。

 說鄭瑞城的用法算對,是因為從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以來,對於孔子這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解釋就沒有對過。趙岐的解釋是,「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類,謂秦穆公時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惡其始造,故曰此人其無後嗣乎」,簡單說就是孔子認為「以人殉葬」是從「以俑殉葬」發展出來的,所以罵當初先發明俑殉的人應該絕子絕孫。但這明顯違背考古學的常識。在中國史上,以人殉葬在先,以俑殉葬在後,這是西周以後人道主義發展的表現,以仁為本的孔子怎麼可能譴責發明俑殉的人呢?

 既然不通,我們就不得不認為孔子原話其實是贊美之詞。「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反問的口氣,正如當我們問「難道那些革命家都沒有家庭嗎?」我們並不是在責難革命家不顧家庭,而是在贊美他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操。所以孔子其實是在說,「最初以俑殉葬的人,難道他們不也和同時代那些以人殉葬的人一樣,也有後代要祭祖嗎?但他們還是用俑不用人」。

 如此一來,則〈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就應該解作「為民父母的官員,如果在行政上是率獸食人的苛待百姓,怎配為民父母?孔子說:當初剛開始用俑殉葬的人,難道他們沒有後代嗎?但還是因為俑像人所以不用人而用俑。那麼現在的官員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餓死呢?」

 但話說回來,就算這番考據是正確的,依然不可能改變兩千年來「始作俑者」這個詞在漢語中的負面用法。按教育部的《成語典》是說:「始作俑者乃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中國大陸的《中華成語大辭典》的也解釋:「最初製作俑來殉葬的人,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語言的功能是與人溝通,當然要按約定俗成,不能強要人接受自己獨特的用法。例如立委洪秀柱指游錫?為「狗」,既然一般人都理解此為汙辱性言詞,法院自然得判決有罪,不能硬拗說「因為狗很可愛,所以反而是一種贊美」。就像雖然「罄竹難書」在《孫臏兵法》等某些古籍中也並沒有負面的意義,但時至今日,也就不能硬說「罄竹難書」也可以用來讚美某人的仁行義舉。

 身為政治人物最惡硬拗,鄭瑞城立刻對用錯成語表示不好意思,還算是比較誠懇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