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蘋果日報
論壇
貪婪的華爾街再度出事,且讓人瞠目結舌。前那斯達克股市董事長麥道夫(Bernard L. Madoff)自暴48年來的投資都是假投資,至今至少虧空500億美元,是當下麥道夫自言的「龐大的『龐氏騙局』」,也是繼世紀之初安隆(Enron)案後再度重創華爾街誠信的世紀大騙局。
1920年,天才騙子查理斯 龐茲(Charles Ponzi)製造了美國金融史上最著名、以其姓稱之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他承諾在「90天內讓你的財富倍增」,為了達成諾言,他用隨後投資者的錢支付前期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息,魔術般地施展「拆東牆補西牆」的騙術,在短短的8個月募集了四萬多名投資者1500多萬美元的資金,這在20世紀初期可是一筆鉅款。
高額回報誘騙投資
眼下麥道夫騙局的模式複製80餘年前的「龐氏騙局」:用高額回報率誘使投資者投資,然後用後進投資者資金償付前期投資者利潤,以讓謊言和騙局久久不破。不管景氣周期如何,麥道夫所募集的基金,報酬率年年皆呈現溫和的成長。這個長久以來的佳績,吸引了眾多的全球知名金融機構和名流富商人士相繼投資,也因此飽受重傷哀號不已。
麥道夫的操作手法是,宣稱每個月以約1%的績效回報投資者,投資者在利益薰心下只看到獲利豐厚,卻沒有擔憂這種10、20年來都穩賺不賠的投資是不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在貪婪意念的驅使並放下風險意識下,不管法人或自然人對這種年年都有溫和成長的投資趨之若鶩。這述說了古老而簡單的騙術是如此的蠱惑人心,只都因:欺騙者利用投資人的貪婪心理而誘其墜入早已設好的陷阱騙局。
簡言之,麥道夫的3大經營策略是:以其名望和老鼠會的手法吸收新投資者、以投資名人代言吹噓和不實財報方式吸金、以隱密的神秘感手段邀請,賦予投資者進入限額投資俱樂部的高度尊榮感。換言之,麥道夫以短期暴利設局讓投資人上鉤,再將新投資會員的資金謊稱為獲利分給老會員,吸金的手法宛如老鼠會,因而也就造就了「麥道夫老鼠會」的大騙局。可以說,麥道夫的聲譽向來是吸金的絕佳招牌。麥道夫擁有前那斯達克主席、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副主席、華爾街金牌經紀和猶太慈善家等眾多頭銜,加上約半個世紀以來白璧無瑕的從業紀錄,被視為德高望重的投資專家。如今,在金字招牌變成了犯罪工具之際,也指出了道德危機和道德危機成本的重要性。
企業更要講究誠信
道德危機是個經濟學的概念,是由自利行為所推導出來的,意思是在使用與付出的不對等情況下,其中一方因另一方不道德行為而蒙受損失的情形。而道德危機成本是一種風險成本,指的是買方懷疑賣方的產品或服務是否真正能表現得像交換完成前所宣稱的那些功能,也就是購買者估計在消費後的所必須付出的所有監督與信任的成本。簡單講就是「怕被騙的成本」,對買方而言,此成本越低越好。
金字招牌常是品牌信譽或品質保證的代名詞,這些附加價值常讓企業享受超額利潤的好處。但是金字招牌也有失去光輝或是造假的時候。在金融創新和企業型態多元的時代,除政府的監理當強化之外,企業也當更加講究誠信、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方能降低交易成本、擦亮企業的品牌和信譽,這才是基業長青之道。台灣諸多金控公司捲入二次金改弊端疑雲,以及華爾街的次貸危機和金融颶風的形成,也都是在追求貪婪、棄守道德的教訓。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著有《購併成長:面對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策略》一書
吳芳銘
-------------------
麥道夫的“戲劇人生”:從聲名卓著到臭名昭彰
2008-12-17
http://financenews.sina.com/chinanews/000-000-107-103/402/2008-12-17/1951380133.shtml
曾經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以投資工具來比喻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他被視為是最安全的美國國庫券。如今,這個號稱“最安全”的人開了全世界一個最大的玩笑,他涉嫌詐騙500億美元的國際大案給了全世界投資者一個最不安的冬天。
從聲名卓著到臭名昭著,麥道夫的人生極具戲劇性。
48年前,他幾乎是白手起家,創辦了後來在華爾街響當當的投資證券公司。20多年前,他積極推動場外電子交易,將股票交易從電話轉移到在電腦上 進行。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麥道夫的公司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可獨立從事證券交易的交易商之一。他還擔任過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在其開拓進取精神的指引 下,納斯達克成為足以和紐交所分庭抗禮的證券交易所,為蘋果、思科、谷歌等公司日後到納斯達克上市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麥道夫的前半生是一部喜劇。
然而,之後的麥道夫發生了很大轉變。或許是他太過于留戀自己在華爾街的風光歲月,他精心設下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用高額回報引誘投資者, 同時用後來投資者者資金償付前期投資者),以超乎尋常的高投資回報率再次贏得了世人(尤其是上流社會)的普遍尊崇。如若不是這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 麥道夫還將繼續在鮮花和掌聲中生活下去。
然而,在金融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中,歐洲的銀行家要求贖回高達70億美元的資金,麥道夫發現,在資產泡沫破裂的大環境下,自己已無法通過“拆東 牆、補西牆”的手段籌集資金,於是他在12月10日向自己的兒子坦白了一切……終于,一幕悲劇上演了,同為公司高管的兩個兒子選擇了在當晚告發自己的父 親。
而這一切都是麥道夫一手導演的。
把錢投給麥道夫曾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或許正是昔日股票交易方面的巨大成功為他贏得了理財權威的神秘光環,使他能靈活自如地設下“龐氏騙局”。據介紹,很會捉摸投資者心理的麥道夫刻 意營造出一種排外氣氛,制定了一份頂級投資者名單,作為他最有力的宣傳工具。也就是說,成為麥道夫的客戶有點類似於加入一個門檻很高的俱樂部,光有錢沒有 人介紹是不能進的。麥道夫通過雇用非正式的代理人、打入精英雲集的鄉村俱樂部,實行“非請勿進”的客戶政策,贏得了穩定的高端投資者客源。在很多人看來, 把錢投給麥道夫已經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就算加入後也沒有人知道他的投資策略到底是什麼,麥道夫從不解釋,而且如果你問得太多,他會把你踢出局。
在高爾夫球場和雞尾酒會上的閒談中間,麥道夫的名字不時被提起,人們傳說這位基金經理人能持續帶來高回報。科羅拉多州一家投資公司負責人菲利普 說,一些猶太老人稱麥道夫是“猶太債券”,他能給出8%至12%的投資回報,每年如此,不管年景好壞。有美國媒體透露,麥道夫現在的主要客戶群體,就是椰 林海灘鄉村私人俱樂部中的300多位猶太人會員。也許來自富有猶太人的投資,就是麥道夫迅速起家的原因。
另一個讓人對麥道夫深信不疑的理由是他的行為舉止都很正派。以華爾街的標準來說,他並不是個亂花錢的人,而且他也以樂善好施著稱,常捐錢給猶太 人的慈善機構。《紐約時報》引述一名對衝基金執行人員的話說:“他被視為大慈善家、社會的支柱、納斯達克的主席。”這名執行人員還開玩笑地說,如果以投資 工具來比喻麥道夫,他被視為是最安全的美國國庫券。他說:“麥道夫是猶太版的國庫券。他是那麼的安全。”
受害者遍及幾大洲
從已被披露的信息來看,在這場損失總額高達數百億美元的騙局中,受害者不僅有跨國銀行、對衝基金等機構,還有不少富有的個人投資者,其中不乏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國際知名人士。受害者所在的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日韓等等,可謂是一樁不折不扣的國際大案。
麥道夫有很多資產來自于大型銀行和投資顧問行,他們將客戶資金介紹到麥道夫管理的投資帳戶上面。這些銀行和投行目前面臨著金錢損失和客戶的聲討,等待他們的可能還有針對他們是否充分審查了麥道夫的投資業務的訴訟。
據美國媒體報導,麥道夫的客戶中還有很多是他的多年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這些人的損失從4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不等,但對有些人來說,那是他們的棺材本。
95歲高齡的服裝企業家和投資者卡爾‧夏皮羅可能是損失最大的個人投資者。其家族發言人證實,夏皮羅旗下的公益基金向麥道夫的基金投資了 1.45億美元。而且,除了公益基金的投資外,夏皮羅及其家人還將另外4億美元交由麥道夫管理。據悉,夏皮羅是一位受到廣泛尊重的慈善家,也是麥道夫最早 和最大的投資者之一。據麥道夫的其他幾位投資者稱,他們投資麥道夫公司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夏皮羅從中搭橋。
罪魁禍首麥道夫的下場又如何呢?有媒體透露,如果證券欺詐罪名成立,麥道夫將被罰款500萬美元,並入獄二十年。而麥道夫現年已經70歲了。
經營方式警報頻頻
儘管我們必須承認麥道夫的騙術十分高明,但是對于這個可能長達20年、高達500億美元的投資騙局,難道當真沒有監管人員或投資銀行發現其中的漏洞和馬腳嗎?麥道夫有瞞天過海之術嗎?
路透社的文章稱,多年來麥道夫的投資業務經營方式已傳出不少警報,其中《巴倫周刊》就在2001年質疑麥道夫年複一年的創造兩位數回報率的神 話。在麥道夫東窗事發後,華爾街的交易員開始根據客戶的報告來解剖麥道夫的投資策略。他們說,其中發出的危險信號對推銷麥道夫基金的銀行和投行來說應當是 顯而易見的。幾位交易員總結說,雖然麥道夫所稱的交易策略是有效的,但在他所管理的資金規模下根本不可能實現。
麥道夫對客戶稱,他採用十分普通的期權交易策略,二十多年來獲得了小幅但穩定的收益。他的策略是買進股票同時進行期權交易,以限制股票價值的潛 在損失。期權給予投資者在將來以預定的價格購進或者售出股票的權利,但無須承擔必須這樣做的義務。有人在分析過客戶報告內容後表示,麥道夫的公司不可能買 進或賣出了他所說的期權,因為那些期權的總量已經超出了當時市場的整體交易量。
路透社稱,麥道夫事件已引發了市場和議會對美國証交會(SEC)監管能力的質疑。由於美國政府考慮對金融服務業監管進行大改,証交會作為獨立監管機構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記者 肖瑩瑩實習生 周玉潔 綜合報導) 【編輯:藍玉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