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8,2008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1530237.html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劉館長按:原文發表於2002年6月。用以評論目前的新聞,幾乎不用改幾個字。老的制度不死,只是不斷產生同樣新聞而已。)
近來國營事業爆發一連串的弊端,同時新政府當中的重要閣員與好幾位執政黨立委的操守都受到嚴重質疑。有鑑於此,日前澄社對於政府提出建言,引起社會輿論極 大迴響,特別是澄社直指「走了黑金,來了白金」,更讓大眾憂慮目前政府與財團之間的關係是否逾越了應守的界線。看到「新政府」與「舊政府」之間的區別似乎 越來越模糊,而面目越來越相像,對於許多曾經為了政黨輪替實現而激動歡呼的人而言,可能不免覺得有些失落。
但是這或許沒有什麼好驚訝的,因為民主制度雖然能夠透過政黨競爭製造壓力,使執政者有動機謹慎行使權力,但是即使在民主制度當中,還是可能存在足以使權力被濫用的誘因。舉例而言,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學派就論證,只要利益夠大,少數人所組成的利益團體就會有強烈動機,遊說政府採行利己而不利於社會大多數人的關稅或補貼政策。
民主制度不見得能自我矯正這種權力的濫用,因為不當政策所造成的利益是歸諸於一小群人,因此他們會願意付出相對較高的組織與遊說成本;相反地,損失是分攤到大多數人身上,而組織一大群人的交易成本又相當高,因此比起沉默的大多數而言,團結的少數人反而容易影響政府。
除此之外,我們也沒有理由假設,由自利心所驅使的行為既然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相當常見,為何獨獨在政治領域之中,我們就能夠期待其中的行動者不會受到自利 心的影響?即使執政者不圖一己之私,在民主選舉中爭取選民支持的政黨就如同在市場中爭取消費者購買的廠商一樣,都需要資源的挹注;廠商需要資源進行生產、 行銷、擴大市場佔有率,政黨也需要資源來製造權力基礎,而這也使得利益團體「以權力換取資源」的提議更顯得難以抗拒。
我們可以從公共選擇學派的說法得到一個重要的教訓:如果不想長螞蟻,最好就不要把糖放在地板上。如果不想產生「以權易錢」的尋租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杜絕尋租的空間,而不是期待政治人物與商人在各種令人垂涎的尋租機會之前清心自律。觀諸台灣過去一年來爆發的各種醜聞與弊案,莫不是源自於政府管制、國營事業、或政府高度涉入的產業。事實上,一旦有管制與政府干預產生的暴利機會,即使是職司教化的教育部高級官員或傳道解惑的大學夫子都可能受誘沉淪,那麼只要制度不變、持續誘使人腐化,我們又何須吃驚於「新政府」會產生「舊時代」的腐敗弊端?
歸根結底,「政黨輪替」的意義不應該流於「推選聖人上台」的「新聖王政治」;不管是「挺扁」或「反扁」,只要焦點永遠是阿扁,那麼就會看不到問題的重點:我們必須儘速改變一個充斥著尋租機會、誘使人沉淪腐化的制度,而不是一味指責為什麼常人缺乏抗拒腐化的能力。
正如同消費者對於人權的關注能夠促使廠商不敢剝削童工一般,支持各個不同政黨的台灣選民也可以自問:我們對於政黨輪替的願景是什麼?我們賦予自己所支持的 政黨怎樣的行動議程?是拉下一批看不順眼的政客、鬥垮一個敵對的政黨、打倒一個意識型態相左的政權?還是掃除權力利益糾葛不清的體制惡瘤,建立一個自由化 與大幅減少政府干預的合理制度,讓台灣少一些權力掠奪的貪婪黑洞,多一些公平競爭的活力空間?
(原文登於意識型態咖啡本館,2002/06)
-----------------------
廉能政府的口號是無法落實的
因為那只是口號
構不成對裡面群體的制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