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美國二房浮沉啟示錄(轉

美國次級房貸事件開始發酵,雷曼兄弟倒閉閙得滿城風雨,

想知道次級房貸如何形成的,這篇故事說明的很貼切,

可讓各位一窺究竟。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帳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裏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囧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囧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囧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用上最新的經濟資料模型。

一番金融煉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資料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 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trench),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 4 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爛""舌,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送精美製作的powerpoints excel spreadsheets,當然賣了個滿堂彩!

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 8 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避險基金,避險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於是憑藉著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險基金就賺得滿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囧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囧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到避險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 CDO 風險太高,才丟給避險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淨值拼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避險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這就好像阿宅家裏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只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裏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當然要大幹一票!於是他們又把手裏的 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 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 CDO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 CDO 可都是歸我們的!!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避險基金和賣普通 CDO 給避險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 CDO 風險高嗎,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CDO裏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 CDO 這麼賺錢, 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

避險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 CDS 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 CDS 已經為我們帶來了 50 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 CDS 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 50 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 500 億元。

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1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 10% 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Rating Agencies 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 AAA 評級!


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
500 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 50 億元卻沒有變。如果現有規模 5000 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淨值不虧到本金的 1% 時才不會虧錢,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 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囧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佈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Subprime Crisis 爆發接近成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JC1984/13824827 作者不詳

--------------------------------------------------------------------

審視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謝國忠/文《財經》雜誌 [2008-04-28]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在金融監管上放鬆得過了頭,但這一模式在實體經濟中仍然適用

泡沫破裂陰影

  3月,英國房價下降2.5%,為199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過去十年,英國房價上升了171%,兩倍於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幅。英國信貸市場的緊縮意味著,3月房價數據並不是一個意外。當流動性下降時,泡沫破裂不可避免,英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似乎已經來臨。

  你可能還記得英國抵押貸款機構北岩銀行,它已經破產並被國有化了。它擁有1130億英鎊資產,佔英國GDP的8.2%,而貝爾斯登的資產僅佔美國GDP的3.6%。相比美國媒體對貝爾斯登連篇累牘的大幅報導,英國公眾對北岩事件顯得相當平靜。

  另外,在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說,澳大利亞是目前全球房地產市場中風險第四大的國家。IMF表示,澳大利亞的房價被高估了25%(我預計更高)。儘管諸如珀斯等部分地區的房價似乎有些疲軟,但澳大利亞仍未出現類似於英國或美國的房價調整跡象。澳大利亞市場安然無恙的原因在於利差交易(carry trade)——國際投資者以2.25%的利率借入美元,或以0.5%的利率借入日元,買入澳元,享受7.25%的高利率,其結果是源源不斷流入的資金支撐了該國的房地產市場。

  高企的商品期貨價格提高了澳大利亞的出口收入,並維持了該國的高利率。而高利率可能將抑制其房產泡沫。在泡沫破裂苗頭出現時,澳大利亞中央銀行將削減利率,從而使利差交易出現逆轉,資金將流出該國,這將加速其房價下滑。最終,澳大利亞的房地產泡沫將徹底破裂,類似於現在的美國或英國。只不過由於處在高位的商品期貨價格的支撐,這一情景的出現還需要更長時間。

  IMF認為,愛爾蘭的房屋市場是發達國家中估值最高的。愛爾蘭以其媲美於亞洲國家的GDP增長率,被稱為「凱爾特之虎」。大多數人將其成功歸因於有利的商業環境,但其經濟繁榮在多大程度上受益於地產泡沫,現在仍不清楚。過去五年,該國房價飆升了200%。2005年,愛爾蘭建築部門的勞動力佔據了總勞動人口的13%。目前所有的庫存房屋中,有25萬套處於空置狀態(佔15%),而在五年前,這一數字僅為10萬。近期,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房產報價出現了大幅下挫。看來,愛爾蘭似乎正重蹈香港房市崩潰的覆轍。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愛爾蘭通常都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國家,他們的語言都是英語,且在政治經濟方面具有許多明顯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共同特徵。他們常常因其良好的經濟表現而受到知識分子和大眾媒體的讚譽。IMF和世界銀行推崇的「華盛頓共識」,實際上鼓勵發展中國家效仿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不過,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時,盎格魯-撒克遜經濟體都將面臨困境。這或許將引發一場對盎格魯-撒克遜經濟模式的大討論。

  我並不認為房地產泡沫僅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經濟體。中國、東歐、印度、中東和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目前都在經歷房地產泡沫,這已經成為全球普遍現象。西班牙的泡沫還與英美一樣,已經破裂。格林斯潘據此認為自己不應該受到責備。但問題在於,他的政策是引發全球泡沫的最重要因素。由於全球化和IT技術的發展降低了通貨膨脹對貨幣供應的敏感度,格林斯潘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了資產價格的全面持續上揚。其他各國央行也將貨幣政策保持同等寬鬆,以避免本幣大幅升值而出口競爭力減弱。由此,格林斯潘成功地將其貨幣政策輸往全球。不僅美國,全世界都應該為今天的金融災難譴責格林斯潘埋下的禍根。

  IMF及其他研究機構以租金、利率、收入等獨立變量建立模型來預測房地產市場的估值。問題在於,當房產泡沫誇大了經濟表現時,所有變量也都被扭曲。我一直在觀察一國房地產佔GDP的比率。目前那些面臨泡沫破裂的國家,該比率上揚幅度一度高達50%-100%。不同的漲幅代表了不同的泡沫規模。

  目前,全球房地產市場的價值高估很可能超過了GDP的50%(或25萬億美元)。隨著泡沫的逐個破裂,調整過程將會是痛苦的,並出現房價下跌和通貨膨脹。全球經濟正進入滯脹階段,並可能維持三年或更長時間。

得與失

  泡沫破裂給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投下了陰影。該模式信奉最少的政府干預、最大程度的競爭、自由的貿易和資本流動,並在推動經濟增長和抵禦衝擊方面顯示了非凡的能力和彈性。

  許多人認為,缺乏足夠的監管是泡沫的根源。這可能會令「冷戰」之後主導知識分子思想的自由市場價值觀受到激烈挑戰。我認為,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在金融監管上放鬆得過了頭,但這一模式在實體經濟中仍然適用。

  人們需要從當前危機中吸取的教訓是——金融業並不是一個普通產業,它需要嚴格監管以避免金融危機發生。整個世界已經忘記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教訓,在90年代末期放鬆了許多保護金融體系長達60年的管制條例。

  英國的撒切爾夫人信奉貨幣主義理論,她在1979年上台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放鬆管制改革。她將國有企業私有化,打擊工會力量,對內推行自由市場,對外采取自由貿易,並實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些措施重振了英國經濟,使其GDP增長率從70年代的1.9%提高至80年代的2.6%。經濟增長延續到了90年代和21世紀的頭十年。

  里根1980年入主白宮時,他也抱有和撒切爾夫人同樣的理念。他弱化了工會力量,解除市場管制,信奉自由貿易。並在電信業放鬆管制、引入競爭,引發了有益的改革和創新。事實上,沒有管制的放鬆,就沒有互聯網的產生。

  儘管不太為人所知,澳大利亞在1983年後也進行了放鬆管制的改革。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澳大利亞的改革發生在工黨主政時期,它放寬了貨幣管制,在金融、電信、交通部門引入競爭,削弱了工業部門的貿易保護,但政府並沒有打擊工會力量。最後這點成為該國採礦業擴張緩慢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歐洲和日本自「二戰」以來實行的嚴格監管模式仍未改變。相比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歐日經濟的下滑經常用於反證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優越性。

  但是,90年代末期的盎格魯-撒克遜革命在兩個領域做過了頭。首先,大蕭條以來實行的對金融部門的監管出現了放鬆。例如,再次批准全能銀行的設立。當旅行者集團與花旗集團合併時,它需要推翻1933年實施的旨在將投資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業務分離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旅行者集團的桑迪威爾(Sandy Weil)說服了國會修改該方案,促成了兩大機構的合併。

  20世紀90年代,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政府將其對金融部門的政策由控制風險轉向了推動金融業發展。這一政策的轉換源於金融部門的遊說。在美國,金融企業的利潤佔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的份額從20年前的5%上升到了高峰時期的40%。鼓鼓囊囊的錢包使得金融部門有更大的動力遊說政府,使後者搬掉阻礙金融業擴張的絆腳石。

  金融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因此相對於實體經濟,它的規模應該保持穩定。當它保持著快於實體經濟的擴張步伐時,隱患可能就出現了。

  由於信息不對稱性,它可以操控實體經濟從中牟利。這種「掠奪性金融」(predatory finance)通常被稱為「金融資本主義」。不斷攀升的油價就是金融資本主義最好、最具破壞性的例子。在大蕭條時期,絕大部分政府官員都認識到,金融資本主義是導致經濟崩潰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諸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等監管條例被採納,用以限制金融業的經營領域。

  20世紀90年代,監管者與金融業的對立關係轉化為合作關係。監管機構逐步提高了對金融業自我監管的依賴,即希望金融業能夠通過風險管理自我約束。然而,次貸危機的爆發已讓監管者對金融機構鬆懈的內部控制感到震驚。

  監管者並非缺乏誠意或是無知。在我看來,鬆懈的內控是金融機構故意為之。它們並不是為股東、國家或客戶工作,而是為了獲取豐厚的獎金,這點在高級管理人員中體現得更為明顯。當利潤大漲時,他們可以給自己支付高額的獎金;當利潤下滑時,他們卻無需將口袋裡的錢如數奉還。如果沒有嚴格的監管,金融體系有著爆發危機的固有天性,這就是金融危機屢見不鮮的原因。

  第二,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未能認識到,放鬆管制後經濟的爆發性增長僅是一時現象,並不具有可持續性。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中央銀行試圖維持一個不可持續的高速增長率。低通脹環境使得他們可以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這一政策引發貿易赤字不斷增加。美國年貿易赤字已經超過8000億美元(或全球GDP的 1.6%)。甚至連受益於商品期貨價格上升、出口大幅增長的澳大利亞,其貿易赤字也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10倍。

  一國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通常會帶來通貨膨脹。在全球化時代,貿易赤字上升短期內對通脹具有替代作用。但隨著其貿易夥伴產能利用率的上升,通貨膨脹將在全球範圍內同時發生。事實上,這一幕正在上演。來自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超額需求,過度刺激了全球經濟,並引發了全球通脹。

  經濟高增長率將延續的信念,不僅存在於政策制定者中,普通民眾對此也堅信不移。他們貸款消費,就是相信未來收入增長可以償還貸款。當然,金融創新也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實踐中變得可行。通過次級貸款等創新產品,家庭可以用不動產作為抵押進行貸款。這些信貸產品推高了房價,反過來也使以不動產作為抵押的借款變得更加容易。

  當房產泡沫破裂時,盎格魯-撒克遜經濟體不得不面臨資產價格大幅下挫帶來的損失,並將早前優越的生活標準調低至一個可持續水平。未來數年,這些國家將面臨一個痛苦的調整。

  鬆懈的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行為和經濟將持續高增長的錯誤信念是推動泡沫的三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要避免泡沫再次出現,重建金融監管將是相當有效的,我認為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未來幾年內就將這麼做。

  但如果當前的金融危機導致放鬆管制政策在實體經濟領域被全面否定,這將是一個悲劇。我認為,撒切爾-里根改革在放鬆實體經濟管制方面相當成功。它曾推動經濟維持了高達十年的增長,甚至可能也改善了經濟的長期增長。

  競爭是通往效率的最佳途徑。但金融業因其信息不對稱的性質,成為一個特例。應該加以嚴格監管的是金融業,而非實體經濟。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難民署:亞丁灣偷渡船故障52名索馬利亞乘客死亡

偷渡的風險極高,但仍有人不計性命遠渡重洋。(NAHUM/AFP/Getty Images)

中新網30日電】 聯合國難民署28日表示,一艘索馬利亞偷渡船在橫跨亞丁灣行駛到葉門的途中發生故障,在海上漂流了18天,導致至少52名偷渡客死亡。

據聯合國網站報導,難民署在葉門的工作人員報告說,這艘偷渡船上有71人倖存,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2歲,最大的40歲。他們海上漂流18天期間,既沒有水也沒有食物。

據船上的生還者說,這艘偷渡船9月3日搭載大約124名乘客從索馬利亞城市馬里拉出發,每名乘客繳納了70至100美元不等。偷渡船在出海後數小時發生故障,引擎停止工作。持刀船員以上岸電池充電為由,全部乘另一艘船離去後一去不返。

在18天的漂流中,偷渡船上有48人死亡,包括38名男子和10名女子,倖存者說,他們的屍體被拋入海中。當偷渡船最終隨海流和巨浪抵達葉門南部希赫爾地區海岸附近時,有3名乘客跳入海中,試圖游泳上岸並向當局示警,其中兩人獲救,另一人喪生。

葉門海岸警衛隊隨後把船拖到岸邊,難民署和其他一些人道主義救援組織為獲救乘客提供了水和食物。10名乘客被送進醫院搶救,其中四人經治療無效後死亡。

據難民署統計,截至到現在,今年已有至少31192人經亞丁灣偷渡進入葉門,其中包括21201名索馬利亞人和9854名埃塞俄比亞人。偷渡途中,超過228人死亡,至少262人失蹤。

難民署表示,由於季風的影響每年5至9月間亞丁灣偷渡現象相對較少,但由於今年8月以來亞丁灣氣候相對緩和,使偷渡人數急劇上升。8月份共有2500人乘坐65艘船橫跨亞丁灣抵達葉門,幾乎是去年的四倍;9月以來,共有6130人搭乘103艘船抵達葉門。

毒奶風暴》每天僅一杯 結石機率仍高

毒奶風暴》每天僅一杯 結石機率仍高

一直以為中國大陸毒奶粉和自己或家人扯不上關係,想不到昨天下午電視新聞報導,國內某大食品公司生產的三合一咖啡也檢出三聚氰胺成分,應是使用了中國大陸有問題的植物性奶精粉,才知道大事不妙了。筆者和太太幾乎每天至少都要泡上一杯來喝,太太緊張的直問會不會結石啊?

中國大陸嬰幼兒毒奶粉事件,簡直就是二○○七年美國由中國大陸進口寵物食品汙染事件的翻版,直指元凶是不肖業者為了欺騙奶粉或飼料品質檢測,混充具高蛋白質營養產品,而摻入三聚氰胺造成。

不過,已有很多國外文獻顯示,三聚氰胺難溶於水,在動物體內不會進行代謝反應,而以原型物再由尿排泄出來。今年三月美國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食物和化學性 毒物學》有一篇論文「豬隻靜脈注射三聚氰胺的藥理動力學」指出,以五頭剛斷奶的小豬靜脈注射三聚氰胺結果顯示,在小豬體內的半衰期約四小時,可由腎臟很快 清除,似乎不會明顯的在組織中殘留。

那為什為會發生嬰幼兒和寵物腎臟病變而致死呢?依據這個月最新出版的《美國獸醫學研究期刊》中的一篇論文「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餵飼魚和豬隻對其泌尿系統 的影響」指出,動物只餵飼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顯示毒性很低並未發現泌尿系統有結石的形成;但若這兩種化學物質同時餵飼,則會造成廣泛性泌尿系統的結石。

十八日聯合報一則《嬰兒吃毒奶粉結石,大人會嗎?》的報導,根據衛生署和某些專家提供的資訊:以此次三鹿奶粉計,六十公斤體重者需每天食用三公斤奶粉,連 續四周才會致結石。顯示似乎正常人吃正常飲食量,就是每天誤食毒奶粉作成的食品,應該無妨才對。不過上述以人作試驗對象的資料是怎麼來的?

二○○七年五月九日紐約時報一篇題為《寵物食品事件中浮現的另一種化學物質》的專題報導,指出美國農業部檢驗部門由中國大陸進口的寵物罐頭食品中,除了三 聚氰胺外,又檢測出另一種化學物質「三聚氰酸」,也會在飼料中造成蛋白質含量高的假象。由於該化學物質在美國常被用於游泳池水的穩定劑,大家都認為其毒性 很低。但就是因為發現了三聚氰酸,才使三聚氰胺在寵物體內會發揮毒性的原因被找到了。

筆者曾請教一位大學化工系教授得知,目前以尿素為原料製造三聚氰胺的過程中,會有三聚氰酸及這兩種化學物質的複合物產生,因此使用劣質的三聚氰胺產品會混雜這些製程的產物或其他雜質。

日前中國大陸官方公布有廿二家廠商出產的乳製品都含有三聚氰胺,顯然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在中國大陸很普遍且有一段時間。筆者猜測今年毒奶粉造成事故而曝光的原因,應該是交付三鹿奶粉公司的乳源被乳農添加大量且極劣質的三聚氰胺,造成不少嬰幼兒急性中毒疫情,才被揭發的吧。

衛生署除對大陸進口的奶製品檢驗是否含三聚氰胺外,也要同時進行三聚氰酸及此兩種化學物質的複合物檢測。

筆者和太太天天喝的三合一咖啡添加的奶製品量雖少,但若是添加的是劣質三聚氰胺,恐怕造成結石的機率很高,看來要每天「加強」多喝水了。

一個奶業工人的實心話(轉)

我不想再忍了,我所知道的奶業內幕!
我所學的專業是乳品工藝,剛畢業曾在某國內老大級乳業集團工作。職位——收奶員。

這幾天的三鹿事件,沸沸揚揚。其實在我看來,沒什麼奇怪的,事情總是要被揭穿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以及是哪一家企業成為那個撞上槍口的倒楣蛋。三聚氰胺————冰山的一角。也許這個事件就要告下一個段落,也許僅僅是個序幕的開始……

離職的員工到處去說原來公司的”壞話”,這個員工一定個沒有道德的人。曾經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最近我的想法變了,一個知道內情而不去告訴別人,眼看著別人吃虧上當的人,那才是個徹底道德敗壞的人。

離職後,我沒喝過一滴奶!

我先講一下,收奶的過程。奶農的牛奶由當地附近村鎮的奶站化驗收集,按品質高低,分等級付給奶農錢。品質的指標不外 乎PH值,蛋白質,幹物質這幾項。然後由奶站(當然了奶站是私人老闆的)用罐裝車混裝後運到工廠,然後由工廠取樣化驗,測算指標同樣按品質高低,分等級付 給奶站錢。不知道大家看沒看出來,想沒想到這種操作模式會出現什麼問題?有人說了,不是”天然牧場”"工業化收集嗎”? 有,的確有。但是我只能說:兄弟,你很傻,很天真!

奶農想多賺錢怎麼辦呢?單啊,摻水啊。那摻水指標降低就賣不上好價了怎麼辦?簡單啊摻****啊。奶站想多賺錢怎 麼辦呢?簡單啊……。奶站的奶是從各個散戶收來混裝到罐車的,有一家的突然變質了,怎麼辦啊,全車都倒了嗎? 幾十噸一罐的奶,蛋白質低了怎麼辦?幹物質低了怎麼辦?PH值低了怎麼辦?有的牛病了打過抗生素怎麼辦?有的牛催奶打激素怎麼辦?

話說回來了,奶農那點小計量能瞞奶站嗎?奶站那點小九九能瞞工廠嗎?如果我說,奶站不知情,工廠不知情。都是”不法奶農”幹的壞事,全國人民要把矛頭指向他們批判。那我可就真的,很傻,很天真。

我們從來不拒收奶,因為我們知道,一件東西是要充分利用的,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價值,獲得最大的利潤。我們分罐儲 藏。最好的奶,供到車間做優酪乳(發酵型優酪乳或攪拌型優酪乳),因為不是好奶做不出來。其次,做純牛奶,高鈣奶之類的。再差的奶做花色奶即花生奶,早餐 奶等。還有那些發酸的奶怎麼辦呢,當然不能倒了,做酸性乳飲料,就是廣告狂哄亂炸的,女人小孩都喝的***。這是本公司最大的利潤所在,一盒奶的成本,還 沒有哪個包裝盒值錢。還有那種臭的熏人的奶怎麼辦呢,簡單,做冰激淩味道最好。還有那些又臭成粘稠狀的怎麼辦呢,做奶粉。當然這叫工業粉,它有它的用途, 不是裝袋子就上市場的。

我們有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立體式倉庫,媒體都讚揚過,可是你就沒想想這快速消費品,生產出來就要賣的,搞那麼大倉庫什 麼用?酸性乳飲料越存放味道越好。那有人問了,生產日期怎麼辦?簡單啊,提前打一個月,你也許不信吧,因為在你心中那是小黑工廠做的事。那又有人問了,市 場上賣的豈不是過期奶? 我就這麼告訴你吧,你手中那盒奶就是過期一周了,你喝也沒問題。因為你所賣的奶是UHT超高溫滅菌液態奶。

關於UHT超高溫滅乳到底有沒有營養,我不想再說了,因為這個涉及到某人在某年為中國提出的一個口號,我們正向這個口號邁進,別管你喝的是什麼奶,反正是牛奶。

有個廣告,中國某企業已經是這種超高溫滅菌乳全球產銷量第一,難道是那些乳業發達國家真的比不上我們了嗎?其實是人家不生產這種乳品了。這笑話有點冷是吧。

那有人說了,我們以後喝高端奶吧,廣告都說想過有品位的生活就和那種奶。是啊,那奶是貴啊,貴的東西就好啊,那奶蛋白質高啊,高,實在是高,這一點澳大利亞人都服我們啊。

我就不相信地球上的奶牛能擠出那麼高蛋白質的奶……

此言一出,某些專家就會來”闢謠”又得列出一套資料理論,來”引導”大家。

是啊,我嘴沒人家的大,錢更沒人家拿的多……

還有很多關鍵的還是不說為好,知道了對大家誰都不好。生活是美好的。

真實案例看三鹿奶粉背後的KB的行業潛規則

目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三鹿奶粉事件,作為一個可能的知情者和懂點化學的人,我也來談談我的觀點:

1、媒體也好,廠家也好,國*家品質監督也好,還是在忽悠大家,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因為三聚氰氨根本不可能直接加入 牛奶中,三聚氰氨的市場售價並不低,奶農不可能不計成本的提高濃度,其次,三聚氰氨水溶性較差,要想完全溶於牛奶比較麻煩;那為什麼媒體,廠家,國*家品 質監督要異口同聲的說是不法之徒加入了三聚氰氨,其實就是為為了掩蓋一個更可怕的問題,那就是加入的其他毒性更大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尿素,尿素作為一種便 宜的農家化肥,真是經濟實惠的”好添加劑”。

2、為什麼要加尿素,因為各乳品公司收購鮮奶,測試的標準主要是奶的蛋白質含量,說穿了就是氮的含量,尿素作為一種最普遍的氮肥,由於它獨特的分子結構,記得好象是兩個氮分子配個什麼我忘了,氮的含量當然高了,混入奶中,提高氮濃度,價格自然也賣得高了;

3、尿素怎麼轉化為三聚氰氨的,很簡單,奶粉的生產過程就是將鮮奶放在封閉的環境高溫環境下,然後採取噴霧的方式直接轉化成粉狀就成了奶粉,而尿素在高溫下會產生變化,生成三聚氰氨,OK,有毒的奶粉就這樣生成了。

最後,我在談談我怎麼知道這些內幕的,前幾年,是01年還是02年,我記不太清楚了,在辦理一件帶B社會性質的案件 時,他們主要罪狀之一就是把持我市某區的牛奶收購市場,長期以次沖好,我們在辦案中就瞭解到,他們在牛奶中加入尿素、少量食用油,然後加大量水(良心好的 加自來水,不好的就直接加池塘或者田裏的水),最後用專用的攪拌機進行攪拌,一批蛋白質濃度高的鮮奶誕生了,但最後幾個犯罪分子都翻供,說他們這種做法是 普遍的,並不是他們發明的,後來我們專門去天友瞭解,確實如此,他們對牛奶收購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比較有效的檢測措施或者是因為收購站點太多,沒有 精力和金錢來負擔這麼大的檢測開銷,所以對廣大奶農的行為基本採取的是默認的態度,而且據在天友的瞭解,這種現象在全國的乳製品行業是普遍的,只要存在向 奶農收購牛奶,就普遍存在次類現象,所以三鹿事件的發生就是必然的,而且這次三鹿出了事,全國其他所有乳製品企業都保持沉默,沒有一家跳出來指責,什麼原 因大家看了我的帖應該心裏有數了吧,最後弱弱的問大家一句,這樣的牛奶你們敢喝嗎?大家好!這幾天出現的”毒奶粉”事件和前幾年的”孔雀石綠”和”蘇丹 紅”、”吊白塊”等事件一樣,震 國內外。如果您和您的家人不慎誤食含有”三聚氰氨”的奶粉,可以多食用些黑木耳。黑木耳對腎結石有強烈的效果,可以把腎結石剝落、溶解並排出體外。一般食 用量是已經發好的黑木耳一次50克(兒童)至150克(成人),一般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

摻假黑木耳的識別

1、看顏色:品質好的木耳呈烏黑色,色澤均勻;摻假木耳為黑灰色,並拌有白色的附著物。

2、看外形:優質木耳捲曲緊縮,葉薄且無完整輪廓;摻假木耳由於含有大量米湯和糖,其形態膨脹,顯得肥厚,少捲曲且邊緣較為完整。

3、看質地:好的木耳堅挺,有韌勁,用手不易捏碎,;摻假木耳較脆易碎,用手稍掰即碎斷脫落,放在口中易變軟。

4、嘗味道:優質木耳放入嘴裏嚼時,有渾厚鮮味感;而摻假木耳有甜味為了我們可愛的孩子請轉發給更多的朋友.積德難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

網路追追追/奶業工人真心話 官、媒掩飾的毒奶真相? (2008/09/30 10:30)
http://www.nownews.com/2008/09/30/91-2342778.htm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毒奶風暴正紅火,坊間謠言也越來越多。最近網路上出現一篇「奶業工人的真心話」,指出媒體、政府將毒物矛頭指向三聚氰胺,其實是為了掩飾更可怕的真相:加入牛奶的不是三聚氰胺,而是更毒的尿素!到底牛奶業者加了什麼?尿素真的更毒嗎?

看原信:一個奶業工人的真心話

這名奶業工人的「真心話」,原文其實更長(註:有興趣的朋友可使用搜尋網站查詢:奶業工人的真心話),扣除作者的從業經驗部分,他以「作為一個可 能的知情者和懂點化學的人」角度,踢爆驚人的「毒奶真相」:政府指稱不法之徒加入三聚氰胺,其實是為了掩蓋更可怕的問題,那就是加入毒性更大的尿素!!

為什麼要加入尿素呢?透過這一陣子的報導,大家應該都已知道,加入三聚氰胺是為了提高牛奶的含氮量,使加水稀釋後的牛奶,檢測出來的蛋白質含量看 似很高。而原信聲稱,由於三聚氰胺水溶性較差,價格也比較貴,所以為了節省成本,黑心廠商會購入價格低廉的尿素,加進牛奶;因為經過高溫加熱,尿素也能轉 變成三聚氰胺,增加奶粉的含氮量。所以,從以上論點中,我們歸納出三個問題:

1.尿素可轉化為三聚氰胺嗎?
2.三聚氰胺比尿素貴?水溶性也比較差?
3.假如上述兩點都成立,如何知道奶製品以尿素為「原料」?尿素真的比較毒嗎?

針對第一個問題,師大化學系教授兼消基會副秘書長、檢驗委員的吳家誠表示:「是的,尿素可以轉化成三聚氰胺!」吳家誠指出,尿素經過高溫加熱,生成的物質大部分都揮發到空氣中,未揮發的部分則存有三聚氰胺。

接著第二個問題,三聚氰胺是不是比尿素貴呢?水溶性又如何?追追追小組向許多工業原料行詢價,在尿素的部份,合成工業原料行表示須視等級而定,保濕用的化妝品級較貴,施肥用的農用級比較便宜。以我們洽詢到的某家廠商為例,目前農用級尿素約800元/40公斤,即1公斤約20元。至於三聚氰胺的部分,許多商家皆表示缺貨中,也不便透露價格。

吳家誠教授則直接表示,三聚氰胺比尿素貴上許多,水溶性也比較差。這與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劉培柏,在聯合報指出的「已有很多國外文獻顯示,三聚氰胺難溶於水」不謀而合。(參見:毒奶風暴》每天僅一杯 結石機率仍高

看到這邊,原信指控掺入尿素的兩個立論點,也就是前兩個問題都成立,莫非業者加入的,真的是「更毒的」尿素?不,關於這點無法如此下結論。雖然根據前面調查結果顯示,尿素比三聚氰胺便宜,如果以黑心廠商的角度想,為了降低成本,掺入尿素不無可能。然而目前被驗出有三聚氰胺的商品是否從添加尿素而 來,除非有廠商自己招認,或是追追追小組去「臥底」,否則我們不能在這個地方給大家一個肯定的yes。

更進一步來說,吳家誠教授指出,問題並不在於「尿素是否比三聚氰胺毒?」,他解釋,三聚氰胺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在人體內的反應速率不一。「三聚氰胺的平均反應速度很慢,反應較快的三聚氰胺經過三次轉化,會變成三聚氫酸(又稱氰尿酸)」重點來了,當反應較慢的三聚氰胺遇上氰尿酸,就會產生帶有劇毒 的分子,進一步產生腎結石。換言之,不論一開始加入的是尿素或三聚氰胺,總之含毒奶製品裡最後出現的,就是三聚氰胺。而只要出現三聚氰胺,就意味著有腎結 石的可能性(當然,要喝多少才會腎結石,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所以尿素毒不毒不是重點,重點是它會變成三聚氰胺。

簡單的說,網路上轉寄的文章,關於尿素可以轉化成三聚氰胺的論點是對的,但缺乏直接的證據去證明目前這些黑心奶都是添加尿素的結果。目前大陸方面正如火如茶的在追查這些添加物的源頭,若有關於這篇轉寄信的進一步相關訊息,我們也會隨時更新的。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中國食品安全拷問政府責任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640000/newsid_7641800/7641842.stm
點評中國
何清漣2008年09月2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55北京時間 18:55發表


三鹿毒奶粉事件還在持續發酵,各國清理出來有毒奶品名單不斷加長。

外國人對這種自毀信譽的"中國製造"深感迷惑,不禁發出如此疑問:中國人失去了道德的羅盤指針嗎?

"中國製造"的問題其實並非純道德問題。一國的商品,除了標示該國的工藝製作水平之外,還承載了其它各種社會文化因素:商品價格反應了該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與福利制度,商品質量則折射了這個國家的商業信用、承載信用的道德秩序以及該國的社會制度。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看似發生於生產領域的經濟問題,但實質上卻是中國政治腐敗、經濟倫理畸變、環境生態持續惡化這一過程中生長出來的一株毒果。

先來追溯食品的毒源。毒源之一是在產品生長過程中採用所謂"高科技手段",比如在常規種植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在常規畜禽養殖過程中普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常規淡水或近海養殖的水產品又被各種水污染所侵蝕﹔毒源之二來自於加工過程中,為節約成本,企業大量使用各種食品添加劑與化學物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之類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只是被曝光的一例﹔毒源之三則緣於中國嚴重的環境污染。據國家環保局估算,目前受鎘、砷、鉻、鉛等污染的耕地面積達2000萬公頃,約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這些糧食都被用於消費,少部分甚至用於出口。

監管無力

在有毒食品泛濫成災的情況下,政府的監管能力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求求因為中國是個強政府與弱社會並存的國家,民間社會既無監督管道也無監督能力。但在面對有關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時,中國政府的舉措缺乏最起碼的政治責任:

第一,濫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煽情,以規避政府與企業責任。比如2007年中國製造因產品安全問題遭受各國抵制時,中國政府一方面在國內加強新聞控制,不讓民眾瞭解真實信息。另一方面將國際社會對中國食品與中國製造的指責硬說成是海外反華勢力"製造中國產品安全威脅論",意在"把中國產品妖魔化,達到在經濟上嚴重影響我產品出口貿易,在政治上破壞我國的國際形像的目的。"(見國家質檢局長李長江2007年7月17日的講話)。儘管玩具業因此瀕臨破產,也無人檢討各國抵制的原因是因為玩具使用的油漆含鉛這等於政府為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把"民族主義"的保護傘,其結果是含鉛玩具在害不了他國兒童之後,貽害本國兒童。

第二,將國家免檢制度變成了國家質檢部門的尋租機會。中國設立了國家免檢制度,規定凡達到一定市場佔有率的企業,其產品只要連續三次在省級以上質檢機構的檢測中過關,就可由所屬省市推薦,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成為"國家免檢"產品,有效期3年。獲免檢金牌後,3年之內由企業自身監管產品質量。中國政治高度腐敗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一家企業想通過省級以上質檢機構的3次質檢並獲其所屬省市推薦,最後得到國家質檢局的免檢金牌,這5道環節無一不構成官員們的尋租良機。2004年阜陽假奶粉事件中,三鹿奶粉曾被指出有質量問題,但在三鹿的強力公關下,不僅沒有倒牌,反而被國家質檢局作為8個名牌免檢奶粉推薦給消費者。其後,三鹿利用了國家免檢這一榮譽背書,在其產品中大量投入三聚氰胺。

第三,聽任受嚴重污染的農田繼續種植,坐視國民受污染農作物之害。

更讓民眾憤怒的是,政府部門不是想方設法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而是於2005年成立了國務院中央國家機關食品特供中心,在全國各地開辦為中央94個部委提供各類食品的專業養殖基地。在棄監管責任於不顧的同時,傾力為中央部委編織一道食品安全防護網,實在有違起碼的政治德,"執政為民"口號之空洞於此可見一斑。

中國有毒食品就是這樣在國家(政府)、市場、生產者三者之間的劣性互動中萌芽生長,如今已長成一棵覆蓋"中國製造"各領域的參天大樹,懲治幾個官員並宣佈取消免檢制度只是治表之舉,要想保證食品安全,只有數管齊下:重構國家與市場的關係入手,重塑廠商及個體生產者的經濟倫理觀念,改善環境生態。

何清漣是BBC中文網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本文不代表BBC的觀點,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韓調查中國人「厭韓」原因:韓國人否定中國文化

小女孩:媽媽,屈原是韓國人嗎?(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來源:中新網 發布時間:2008-09-29 15:30:00

中新網9月29日電 在北京奧運前後和期間,中國人展現的厭韓風潮,使得韓國政府感到焦慮,就此韓國政府首次以中國人為對象,對這股“厭韓情緒”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厭韓情緒的主要原因,為韓國人否定中國文化和貶低中國產品等的緣故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韓國國防部下屬機構《韓國國防研究院》本月初赴中國北京,對北京大學100名學生和清華大學教授等12名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

北京大學學生舉出的「厭韓情緒」的主要原因是韓國否定中國的「文化產權」,這體現在韓國將「江陵端午祭」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有傳說韓國擬將中國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說法等。

此外,受訪者不滿韓國人貶低「中國製造」等,他們也認為韓國人對中國有偏見。

大多數的受訪者回答說,韓國人不太了解中國發展面貌,而且缺乏對其他體制的包容性。

同時,受訪者還舉出幾個原因:韓國企業家傲慢而不負責任、韓國媒體誇張和偏向的報道等。而且,中國人特別是“80後”一代的“強烈的民族主義”也是原因之一。

中國的專家們還就韓國SBS電視台事先報道奧運會開幕式彩排表演等表示:「這無異於對人家百年盛宴潑冷水。韓國對中國的認識,停留在1992年的水平,韓方缺乏對中國的理解。」

對此,韓國國防研究院人士指出:「雖然北京奧運會前後,中國人的反韓情緒特別突出,但如果韓國通過此次調查,恰當應對的話,說不定這倒是個轉禍為福的好機會。」

-------------------------------
中國人調查台灣人「厭中」原因:中國人否定台灣文化

大多數的受訪者回答說,中國人不太了解台灣發展面貌,而且缺乏對其他體制的包容性

看到這新聞還真好笑
中國老是主張OOXX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韓國人也有樣學樣,說了屈原跟黃帝是韓國人
是韓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中國人就生氣了!!
因為,你們怎麼可以學我們!!!

不過文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那就是缺乏對其他體制的包容性
處理西藏跟新疆問題也是這樣
採取是漢人大量移入同化
言論管制跟高壓管理的做法

只要肯放下偏見執著
對於海峽兩岸一定會有更好的出路





蘋論:立刻改組內閣

蘋論:立刻改組內閣
2008年09月26日蘋果日報


為了重振人民對政府的信心,馬總統應該要改組內閣了!

改組內閣可以小到換幾個閣員,大到更換多數閣員,更大到連閣揆都換,全面改組。按目前情形,全面改組都不為過;如考慮穩定性,幅度不宜太大,至少要更換4到5位閣員,讓人民有耳目一新,總統有在做事的感覺。

閣揆領導管理有問題

經過4個多月來的考驗,金管會主委陳樹、衛生署長林芳郁、國防部長陳肇敏表現最差,不及格;再下來就是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和外交部長。劉院長本身的領導管理也有問題,以至於內閣空轉,與立法院關係緊張,毫無危機管理的能力。

衛生署長已經請辭,以後還是請公共衛生的專家出任比較適當。金管會在這次金融風暴中「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失職失責,落後其他國家很多,既無預先示警,更無鐵腕禁止發售出問題的金融商品,有如老人癡呆症,不該換主委嗎?

軍中軍紀敗壞,賣機密,開錢莊,開窯子,性侵犯,高級將領和民間廠商搞圍標團,收紅包、喝花酒、性招待;又完全沒有提出新的戰略準則,士氣渙散,紀律廢弛,戰力不彰,這部長還能做下去嗎?除非部長稟承上意故意弱化國軍

交通部對危橋的處理,遲緩魯鈍;經濟部長說股市2萬點是開玩笑的,內需政策浪費混亂;財政部長說股民自行負責,稅改東倒西歪;外交部也凸槌不少……,都和反應遲鈍,應變緩慢,危機處理無能有關,因此顯得昏庸顢頇。

請辭讓總統方便行事

整個團隊手足無措,慌亂像無頭蒼蠅般。領導官員的慌亂有傳染性,會引發民間的慌亂,集體恐慌對社會產生的衝擊很可怕,信心喪失,投資與消費劇減,經濟更加無望。

更換不適任的閣員很平常,不會導致政府不穩的結論,反而紋風不動,一潭死水才讓人失望沮喪。歐美總統一任換很多部長,司空見慣,連強勢如美國防部長倫斯斐也被撤換,有什麼人是不可或缺的?換人是對選民負責任的表現,至少讓民眾出口怨氣。現在劉院長上對不起總統,下對內閣失控,民怨沸騰若此,最好自己請辭,好讓總統方便行事。

-----------------------------
從520到現在929已經過了130來天

馬區長的行為表現還是跟以前在台北市長任內一樣

1.包庇護短 (到現在為止只有林郁方因為茲事過於重大才''自動辭退'')
2.不輕易承認自己有錯 (綠卡問題 特別費入賬 東星大廈的處理)
3.用自己的人馬擔任要職 (忽略了是否能勝任職務的條件)
4.退居二線 對於危機處理有緩衝的空間(釣魚台衝突事件的處理)
5.大量出席公開場合致詞 (一路走來 始終如一)

恩... ...

若是在太平盛世
馬區長的表現可以是被接受的
但是台灣現處的環境不容許有這樣的心態

最高的領導人有這樣散漫經營國家的心態
還把治理國家當做造勢做秀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