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的探討之三:共產黨和國民黨

引述自<自由時報2007.7.29>

在馬「無能」上搞統戰花招
金恒煒

「抬高國民黨、壓制馬英九」,這是中國對馬的新策略。看起來很成功、很神,然而,這不是中共厲害,而是馬太無能、太爛。

北京「壓馬」的新統戰策略出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葉國華之口,葉接受專訪而披露於眾(自由時報七月二十七日)。葉國華曾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的特別顧問,專門做台灣的工作,馬英九訪港就是透過葉的安排;不止於此,葉國華早就是中共擺在香港的地下黨員,當然屬於中共核心份子。故而葉國華不是亂說。

有 趣的是,前總統李登輝日前揭密,強調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不是出於他的推薦,而是馬英九拜會時的照會;馬表示國民黨政府對中國政策較為開放,若讓台聯黨 的賴幸媛接掌陸委會,會有阻擋效果。正可以證實馬英九確實怕黨內「親中」力量太強,馬自忖拉不住,只好求援李登輝,讓賴充當煞車。

不是馬英 九放棄「終極統一」,也不是「馬統」反對「聯共制台〔獨〕」,重點是,台灣的主體性已建構完成,從各種民調中就可看出,這就是為什麼馬選前強調「他,馬的 就是愛台灣」。更重要的是,二○一二年馬還要競選連任,競選形同市場競爭,馬英九已經察覺到一味「親中」,四年後的大選將嚐苦果。所以打賴幸媛牌是不得已 下的政治操作。

馬英九以五成八的高選票大勝,再加上國會中佔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馬的「權力基礎」應當遠遠超過李前總統,為什麼還沒有組閣 就怕擋不住黨內力量?更何況,黨國能夠「復辟」,不是靠國民黨「一黨」,而是靠馬英九「一人」,也就是說,黨小馬大;在這樣情勢下,馬英九卻無力部勒黨 內?還要起用台聯「傭兵」?

等到馬英九民調只剩下三成,馬的權威陵夷,「黨內」力量當然竄起。這時候馬英九即使擺脫「二線」, 在形格勢禁下也有所不能。這才是中共所說「抬高國民黨、管住馬英九」的實際情形。換句話說,「親中」主導權已經從馬轉到「黨內」。一個明顯例子,中共同意 用「中華台北」,是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建榮的斡旋;李建榮是連戰人馬。連這種「順水人情」中共都不給馬而給連,可見不是共產黨太厲害,而是馬英九太無 能。

馬英九有選舉考量,還有美國與日本的國際壓力,不可能像敗選後的連戰敢赤裸裸投靠中共。馬的「愛台」是騙台灣人的票,說「一生看不到兩岸統一」是講給美國人聽的;但對中國而言,處處透顯「不可靠」的訊息,這就是中共「連」連戰「制」馬的原因。尤其馬任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胡錦濤利用召見連戰的機會,定出「存異求同」的統戰調子;馬毫無抵抗的聽命,中共早看破手腳。

弔詭的是,馬英九曾說,國民黨是共產黨的「次要敵人」,民進黨則是中共的「主要敵人」,故而國共可以聯手;想不到現在馬成為被打擊的「主要敵人」。

馬在五二○前已制不住黨內「親中」力量,等到支持度大挫,立院利用「同意權」大大打了馬的巴掌,馬的「無能」一轉而成為中共的「新策略」;中共得了便宜還賣乖,才見出中共虛實互用的厲害與「馬統」的愚蠢。

(作者金恒煒為《當代》雜誌總編輯)

學術研究:研發未來防彈盔甲 魚鱗提供靈感


引述自<自由時報2007.7.29>

研發未來防彈盔甲 魚鱗提供靈感

〔記者王昶閔/綜合報導〕

一項由美國陸軍贊助的研究計畫,最近從一種古老的非洲魚類特有的強韌鱗片上,發現了如何製造未來的軍事用輕巧防彈盔甲的秘訣。

該種魚類名為「塞內加爾多鰭魚」(Polypterus senegalus),又稱「恐龍鰻魚」,體長約四十公分,生存在河川底泥中,全身上下覆蓋鱗片,科學家相信,輕巧、多層次的魚鱗,使它們得以從九千六百萬年前存活至今。

為破解強韌魚鱗背後的秘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取下魚鱗,以奈米科技技術進行分析,發現每片魚鱗厚度約僅五億分之一公尺,卻由四層不同物質構成,與其他魚類大相逕庭。

接著研究人員針對魚鱗進行模擬攻擊,發現掠食者以利齒咬出的裂痕,將會被侷限在傷口周圍,不會擴散到整片鱗片,因此能免於毀滅性的破壞,這個特性和很多陶瓷材料類似。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魚鱗獨特的多層次結構,是保護牠們逃過穿刺性攻擊的關鍵,使牠們遭逢劇烈攻擊時,能分散衝擊的能量,保護魚鱗下的軟組織,將損傷降到最低。

該論文昨日已發表在《自然材料》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奧提斯表示:「強韌的介面與能量分散機制等許多設計原理,將可望用於設計人類的防護盔甲。」

權力的探討之三續一:美日聯盟的尖閣暗礁

引述自<自由時報2008.7.29>

《國際名家專欄》 美日聯盟的尖閣暗礁

二○○四年三月,也 就是上次尖閣群島(台灣稱之為釣魚台)爭議浮現之際,美國國務院申明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範圍包含相關島嶼,當時的國務院發言人艾瑞里表示:「自從一九七二年 尖閣群島以作為沖繩的一部分,歸還日本以來,該列島就在日本政府的行政管轄權下。」他繼續說:「一九六○年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指出,該條約適用於日 本轄下的領土,因此,安保條約的第五條也適用於尖閣群島。」所以,雖然美國或許不會就尖閣群島的究極主權問題採取立場,但從尖閣群島被美國納入成為對日本 安全承諾的一部分看來,美國支持誰不言可喻。

尖閣群島的主權基礎何在?

就尖閣群島的主權問題,美國國務院說不出口的,讓我來澄清:尖閣群島是日本的。

尖 閣群島是由漁業資源豐富的東海海域上八個無人小島所組成,在行政上,尖閣群島是琉球島鏈的一部分。根據舊金山和約的第三條,尖閣群島被界定在「南西諸島」 之內,並依此條約,美國政府被授權「在這些島嶼的領土與居民,包括領海,有行使所有與任何行政、立法與司法的權力。」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佔領、管轄這些 島嶼達二十七年,至一九七二年,美國將列島的主權歸還給日本,以作為沖繩歸還條約的一環。

日本於一八九五年一月首度聲稱擁有尖閣群島主權,這是因為經年累月頻繁的船難與災禍事故,讓東京當局咸信應在那兒建立燈塔。對尖閣群島的主權宣示與同年中日甲午戰爭達成協議的日本殖民佔領台灣事件沒有關聯。

據 馬英九博士(現在的台灣總統)指出,在上世紀之交,一位姓古賀的日本商人發現尖閣主島,並掌握一座可供應兩百人飲用水的淡水水泉。之後他將工人、食物與補 給物資運送至尖閣主要島嶼,同時蓋房子、蓋蓄水池、船塢、倉庫,闢建排水溝渠與農田,並經營鮪魚漁場與罐頭加工廠,鮪魚罐頭事業還持續到二戰之時。顯然, 就國際法而言,尖閣列島具有「島嶼」資格,因為它們能夠「支撐人類居住」。這十分重要,因為根據中日雙方均簽署的聯合國海洋公約,一座「島嶼」能讓所有權 人擁有兩百海里的專屬經濟海域,並對當中的資源與海底礦產握有主權,就此案,島嶼所有權人是日本。

一九七二年五月十五日,在軍事佔領二十五年後,美國國務院指出,美國對沖繩領土的「所有權利與利益」讓與日本,「其中包括我們依據安保條約第五條所管理的尖閣群島」。

一 九六九年之前,北京的中國共產黨人與台北國民黨人皆無顯露任何對尖閣群島的欲望。台灣在一九六九年之前出版的地圖不是沒有完全描繪出該列島、沒有陳明其島 名,不然就是把國界劃在尖閣群島以西(意指這些島嶼是在日本海域)。在我收集到的地圖中,有一本一九六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總局以秘密的形式,在北 京出版、含十八頁插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之「福建省、台灣省」部分,內中將列島標定為「尖閣群島」—這是日名的漢字,而非中文名稱的「釣魚 台」。北京人民日報一九五三年六月,一篇呼籲沖繩居民反抗佔領其家園的美帝的評論中,將「尖閣」群島列舉為琉球島嶼中的一部分,這明確證明,甚至在韓戰方 酣之際,北京政府視尖閣群島為日本所有。

一九六八年之前,台北與北京完全不知道擁有尖閣群島的任何特別利益。然而,一九六八年,為聯合國亞 洲暨遠東地區經濟委員會撰寫研究報告的地質學家艾默里與新野弘提到,「台日間大陸棚或為全球油藏最豐富地區之論,是高度可能的」。當這件新聞在日本受到一 些歡迎之際,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當時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大陸,則備受刺激,因而開始檢視中國對尖閣群島與海底油田的主權宣稱。

在某時刻,台 灣的中國流亡者宣稱握有清朝最後太后慈禧賜該列島給大臣盛宣懷的「諭旨」,這個證據在台灣與北京廣泛傳播,並被提出來作為中國對該列島所有權的歷史依據。 然而,最近學界認為,這個證據恐是「偽證」,因為該「諭旨」文件不是清朝的風格、印璽不對、紙張的品質也不是清朝所用的。如今,仍有台灣統派名嘴堅稱尖閣 群島的原始諭旨被盛宣懷的直系外孫女「保管在洛杉磯的銀行保險箱內」。

海底石油

雖 然有關東海石油蘊藏量可媲美沙烏地阿拉伯的說法已消散無蹤,但領海的議題現在卻幾乎成了「面子」問題,使得石油和天然氣可以繼續為爭議火上加油。認為中國 最大興趣在石油的日本很早以前便默許「春曉」(日方稱作白樺)油氣田的開發,這塊油氣田就恰巧橫跨兩國兩百海里專屬經濟海域重疊範圍的中間線,但這只有在 尖閣群島的專屬經濟海域歸屬於日本時才能成立,在與日本官員私下的會談中,我得知一件諷刺的事實:從油氣田通到中國海岸的中國海底油管,部分資金來自日本 政府的開發援助(ODA)計畫。

為了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特別是為了減輕與中國領海的糾紛,日本試圖讓中國接受「共同開發」橫跨各自經濟 海域的油氣田,以求中國回報承認日方的合法性宣稱。然而,中國對於日方企圖在承認日本領海宣示的基礎下「共同開發」白樺油氣田的努力,一再冷漠視之。二 ○○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再次堅稱:「中方在東海有關問題上的一貫主張和立場沒有變化。春曉油氣田完全在中國的主權權利範圍內,與共同開發無 關。在東海劃界問題上,中方不承認所謂『中間線』的立場沒有變化。」

鑒於主動向北京示好、協助中國開發白樺(春曉)油氣田卻沒有獲得中國對 日本領海主權的某種認同,東京方面是犯了策略大錯。中國現在站定抽乾白樺油氣田的態勢,同時在劃界議題上以不合作態度,對日採掣肘之舉。而目前至少尚有其 他三座橫跨中央線的油田:翌檜(龍井)、楠(斷橋)與橡樹(天外天),不過其定界並非依賴尖閣列島的專屬經濟海域界線。

北京愈益強硬

回 到一九七二年,由於文化大革命與一九七二年北京、東京關係正常化後,持續數年的日中友好年代,使得北京對尖閣列島的主權宣示稍有延遲。但到了二○○三年, 中國與日本互爭心理上的亞洲龍頭,促使中國開始在東海展示其海上實力。至二○○五年八月,中國戰鬥機在鄰近日本本島的公海上跟蹤日本P-3偵察機。日本媒 體這才首度揭露,之前中國「可疑」船隻經年侵入日本海域與領空。

日本自衛隊的「秘密」檔案指出,二○○三年中國潛艦進入日本領海的「這個區 域」至少六次。二○○四年,中國侵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變得司空見慣,到該年五月,中國海測船侵入專屬海域事件至少達十二起。六月間,日本媒體報導,前年十 一月,中國潛艦進入日本領海,並對日本海岸線的風光顯得「怡然自得」。

二○○五年十月間,部署在白樺油氣田附近的中國現代級驅逐艦,艦上的 射控雷達「瞄準」一架日本P-3巡邏機,而另一艘中國海軍艦艇上的火砲雷達則鎖定周邊一艘日本海岸衛隊船艦。顯然地,中國在張牙舞爪。到了二○○六年十 月,中國在東海進行的實彈軍演,香港媒體謠傳演習想定涉及模擬武裝佔領尖閣列島。

中國在東海的領土進取令日本有所警覺,日本的國安部門視中國為亞洲的頭號挑戰,並撥出鉅款,用於飛彈防衛、海軍系統與新式戰機上。

不過,北京的外交手腕極為靈巧,他們巧妙的緩解對日本施加的壓力,引誘日本遠離擔憂和盟邦。現在,北京避免直接敵對東京,不過當然歡迎台灣介入尖閣群島爭議。這有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把這議題變成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問題,而不只是自我宣傳。

孔 子時代備受崇敬的中國戰略家孫子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尖閣議題確實離間了台灣與日本,如果美國迴避其美日安保條約承諾中關於尖閣群島的部分,恐傷害 日本對美日同盟的信賴。如果美國當局視聯合號事件是不成熟的台灣與敏感的日本間爆發出的小嫌隙,而拒絕挺身而出,中國就可能開始直接對東京施壓。

自滿的華府讓北京來填補亞洲領導權的真空是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美日安保條約是明確關乎尖閣列島。華盛頓面對他作為「盟邦」之責與明確表明其對尖閣議題的立場,此其時也。

(國際新聞中心魏國金譯)

(作者譚慎格〈John J. Tracik, Jr.〉為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學術研究:了解世界的好奇心

引述自 我的數學生涯:黃武雄
<http://www.math.ntu.edu.tw/library/history/article_03_09_16.htm>


人為什麼要投入一生心力於學術研究?從年輕時代我就時常想這問題。無疑的自我表現以求肯定是個驅力,但難道要了解世界的好奇心不是更原始的動機麼?把學術研究變成純粹人比人的場所,而忘了自身好奇的本性,把人追求知識的熱情愉悅轉化成純粹的競爭,難道無損於人類文明的價值?我贊同今日的學術研究者應承受競爭的壓力,因為學術研究只是文明分工之中備受禮遇的一個部門,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研究者自己做出結果的喜悅,感悟別人美麗心血結晶時的讚歎,日夜與同仁切磋討論時一點一滴的收穫,這種種不同形式的互動,帶來的自我肯定,應凌駕於評比競爭的外在表現。

-----------------------------

一個朋友最近要去當兵服役去了
他的喜好跟專業是物理研究
他說,他退伍後要去美國念物理博士

那時候,我回去反省
我的人生在追求什麼?
我當初念大學選讀生命科學不也是想要研究生命的奧妙嗎
那時候的熱情怎會被現實生活給消磨逝去了呢
我想,我缺少了堅持跟害怕寂寞所致

對於未知的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的可能
沒有堅持的毅力,便註定一事無成的悲劇





工作雜談:從叢林出發

進公司後,發現以前新人留下來的一些資料
裡面有一篇公司發的文章<從叢林出發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52 期 作者:何飛鵬

有 一個非常能幹的部屬,經常讓我跌破眼鏡,不論我提出什麼不合理的要求,他都逆來順受;不論我給他多麼艱困的任務,他也都勉力完成;不論處在什麼樣的危險 中,他未必處之泰然,但也嘗試面對不論給他多麼少的資源,他不但沒有抱怨,更都秉持著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努力做出不同的成果出來

日子久了,他成為組織中晉升最快的主管。我並非刻意考驗他,只不過當公司有危難時,他往往是最能承受壓力,最能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人。

我很好奇,他為何異於常人?他告訴我一段「從叢林出發」的經驗。

他的第一個工作,在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出版社,連老闆一起算,只有三個人。而公司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每個月要出五本書,不管用什麼方法,不管有什麼困難,每個月五本書的任務一定要完成。

這當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對一個小公司而言,生存就是真理,沒有合理與不合理了對一個剛畢業,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的小職員而言,老闆訂的目標就是要完成,沒有對與錯,他只能拚命做、努力做,連停下來想的時間都沒有。

他 這樣做了三年,一直到公司營運不善,撐不下去,他才離開。聽他說一些工作的細節,我除了瞠目結舌外,無法形容,那完全是一個不合情、不合理的工作環境,可 是當人被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也被訓練出一些外人不能置信、無法想像的工作方法,他承受壓力的程度,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

他的人生「從叢林出發」,從野地求生,從自生自滅開始,活著出來是命,因為他不肯投降、不肯放棄;也是運,所有事情看起來都不可能,活著回來,除了上天眷顧,邀天之幸,無法解釋。但一旦讓他活著從叢林走出來,他不一樣的人生也就開啟了。


----------------------------

這篇文章給我的衝擊還滿大的
我當時候心中的感想就是

男怕入錯行 女怕嫁錯郎


工作雜談:自救才是王道

這些天下來,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文章

自救才是王道                  November 30,2006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


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我屬於五年級中後段班。在我年少時,作文在結尾時總多少要加上一句:「如此這般才能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曾幾何時,在七年級的成長年代,許多報章雜誌文章的標準結尾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面對如此這般,政府怎麼還不想辦法解決?怎麼還不趕快做些什麼?」這個問句裡面的「如此這般」,可以填入「大學生失業率提高」、「企業憂慮大專畢業生就業力不足」、或「年輕人對自己的就業與生涯發展感覺焦慮」等等。


政府的確應該為提升青年就業力做些什麼,這是國際趨勢,而在「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當中,我們也提出多項具體建議。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有一個很強的偏見是:政府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年輕人在學習與就業準備上有更多的彈性與選擇,但同時也必須讓年輕人(以及家長)清楚瞭解下面這件事情:


「政府(以及通常而言,你的父母)既沒有能力保證你的就業,也沒辦法指導你該到哪裡就業以及如何就業。政府既沒有能力知道五年、十年後的產業結構是怎樣、每個產業到時候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樣的人才與專業技能;政府也沒有能力據此規劃應該要有多少學校、要有多少種類的科系、每個科系該收多少學生、開什麼課程才能符合五年、十年後的產業及就業所需。


簡而言之,你不能再倚賴政府(或你的父母),以為他們能夠確保你具備足夠的就業力。就是因為政府已經不知如何指導你的前程,所以現在政府必須大幅鬆綁教育體制,但是在此同時,你也必須負起選擇的責任,有能力設定自己的生涯目標,據而規劃自己的職涯發展與學習方向,並負責讓自己具備足夠的就業力,以及能夠持續進步!」


這並不是為政府(或你的父母)開脫責任,而是面對現實:替年輕人規劃五年、十年以後的職業方向,已經是現在政府(以及,當然,你的父母)力有未逮的事情。在二、三十年前,產業結構變化比較緩慢的時候,政府或許還可以設法預測五年、十年後的產業發展與人力供需趨勢,並據此粗略調整學校與科系的數量、種類與招生人數。但是在產業結構變化迅速的今日,即使是專業的經濟預測機構,都不敢拍胸脯保證五年後的熱門行業會是什麼?每一個行業屆時需要多少人才?絕大部分產業的就業機會,都是由變化莫測的市場供需狀況在迅速調節著。對於一個年輕人而言,最「安全」的就業準備,不是依賴政府的預測與保證,而是自己能夠規劃自己的前程,並且瞭解自己應該如何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規劃,才不但能夠按部就班發展,而且在外在環境變化或機會來臨時,有能力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


「能夠自救」是「就業力中的就業力」


歸根結底,七年級面對的是一個高度競爭,充滿流動、機遇、挑戰與不確定性的就業環境。而就業市場對年輕人的主要期望之一,也就是能夠具備責任感、有主動性、並且不會一味依賴他人


因此,我自己對於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主張是:不管政府或大學,都不應該在年輕人即將進入職場前,還塑造一個充滿虛幻安全感,讓年輕人覺得可以依靠「他人」 來指導與保障自己就業前程的「玫瑰園環境」(當然,家長最好也不要如此期待)。而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生涯發展進行規劃,並負起實現的責任與成敗的風險,那麼職場即使不是叢林,大概也不會是「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我經常忠告我的學生:不要把培養自己的就業力當成是父母、學校或政府的問題,而是自己的責任。最重要的是,不管環境與資源如何都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能面對現實、設定目標、找出方法、擬訂計畫、逐步落實以發展自己應具備的就業力。因為這種負起責任的自覺、積極發展的企圖心、能夠自我規劃與實現自我規劃的能力,正是「所有就業力中的就業力」。

工作雜談:第三個禮拜中的故事

1. 君無戲言獎懲制度的落實,會建立領導者的威信
 並使得公司同仁得以醒思,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經理採取的威嚇措施"來客數要達到5人,否則不能放假。"
 在上個禮拜全部的業務人員都沒有達到...
 大多數的人都是1人,最高的為3人
 SP造冊邀約也幾乎全槓龜(預計8名來客)
 所幸,總體成交量還差強人意(靠之前的客戶)

 公司當周的業績檢討持續了1個半小時左右

每個人必須上去報告為何會沒辦法達成目標
並提出改善業績的意見 

 不過,可能是因為鳳凰颱風來了
 經理跟處長商量後還是讓我們放假走人...

2.業績檢討考驗,獎賞,懲罰
我上去說了''能力不足,努力不夠''這兩句檢討的話
其實,從這些天來的工作情況來看
公司採取的策略是靠新人的進入去做海報的發放
在我進入公司後,有2位新人進來,然後離職
前些天又有2位新人進來
我又從報紙廣告上看到公司徵募人員的訊息
我想下禮拜還會有更多人員進駐... ...

 新進人員,沒有接受基礎教育訓練便送上戰場
 我想,這些新人到後來都會陣亡歸去
 "這樣對公司的形象會造成傷害的"
 
 產品的推銷不應該是如此的經營

3.學習的成長
面對競爭的市場,必須學習奮鬥
基本上,
我到目前為止學到最多的來源
是我去跟人群碰撞後的交流
跟我晚上回去後的閱讀(報紙
、雜誌、書籍)
和反省檢討今日的作為

公司內部的教育實在過於貧乏
這樣很難讓有心奮鬥的新人留在公司
因為,他們在找尋更大的戰場和對手
並獲得更大的成就與財富

4.壓力的來源自我的要求和他人的期望
做業務最大的壓力來自於業績的達成
一.來自上級主管要求的壓力
二.來自同事間競爭的壓力
三.來自本身對於自己的壓力
另外,
像我的組長還有家庭的壓力
(生活經濟的重擔跟聚少離多的生活)

有許多的壓力圍繞著你
 而這也是實務經驗和理論知識上最大差異所在

 而在一開始,我會想要離職求去
 我後來反省
一.職場的環境適應期太短
二.本身的抗壓力較差
三.缺少做業務的正確觀念和心態
四.工作內容與我一開始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

不過在歷經三個禮拜後的作業後
我已經改善良多
而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