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工作雜談:自救才是王道

這些天下來,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文章

自救才是王道                  November 30,2006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


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我屬於五年級中後段班。在我年少時,作文在結尾時總多少要加上一句:「如此這般才能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曾幾何時,在七年級的成長年代,許多報章雜誌文章的標準結尾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面對如此這般,政府怎麼還不想辦法解決?怎麼還不趕快做些什麼?」這個問句裡面的「如此這般」,可以填入「大學生失業率提高」、「企業憂慮大專畢業生就業力不足」、或「年輕人對自己的就業與生涯發展感覺焦慮」等等。


政府的確應該為提升青年就業力做些什麼,這是國際趨勢,而在「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當中,我們也提出多項具體建議。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有一個很強的偏見是:政府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年輕人在學習與就業準備上有更多的彈性與選擇,但同時也必須讓年輕人(以及家長)清楚瞭解下面這件事情:


「政府(以及通常而言,你的父母)既沒有能力保證你的就業,也沒辦法指導你該到哪裡就業以及如何就業。政府既沒有能力知道五年、十年後的產業結構是怎樣、每個產業到時候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樣的人才與專業技能;政府也沒有能力據此規劃應該要有多少學校、要有多少種類的科系、每個科系該收多少學生、開什麼課程才能符合五年、十年後的產業及就業所需。


簡而言之,你不能再倚賴政府(或你的父母),以為他們能夠確保你具備足夠的就業力。就是因為政府已經不知如何指導你的前程,所以現在政府必須大幅鬆綁教育體制,但是在此同時,你也必須負起選擇的責任,有能力設定自己的生涯目標,據而規劃自己的職涯發展與學習方向,並負責讓自己具備足夠的就業力,以及能夠持續進步!」


這並不是為政府(或你的父母)開脫責任,而是面對現實:替年輕人規劃五年、十年以後的職業方向,已經是現在政府(以及,當然,你的父母)力有未逮的事情。在二、三十年前,產業結構變化比較緩慢的時候,政府或許還可以設法預測五年、十年後的產業發展與人力供需趨勢,並據此粗略調整學校與科系的數量、種類與招生人數。但是在產業結構變化迅速的今日,即使是專業的經濟預測機構,都不敢拍胸脯保證五年後的熱門行業會是什麼?每一個行業屆時需要多少人才?絕大部分產業的就業機會,都是由變化莫測的市場供需狀況在迅速調節著。對於一個年輕人而言,最「安全」的就業準備,不是依賴政府的預測與保證,而是自己能夠規劃自己的前程,並且瞭解自己應該如何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規劃,才不但能夠按部就班發展,而且在外在環境變化或機會來臨時,有能力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


「能夠自救」是「就業力中的就業力」


歸根結底,七年級面對的是一個高度競爭,充滿流動、機遇、挑戰與不確定性的就業環境。而就業市場對年輕人的主要期望之一,也就是能夠具備責任感、有主動性、並且不會一味依賴他人


因此,我自己對於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主張是:不管政府或大學,都不應該在年輕人即將進入職場前,還塑造一個充滿虛幻安全感,讓年輕人覺得可以依靠「他人」 來指導與保障自己就業前程的「玫瑰園環境」(當然,家長最好也不要如此期待)。而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生涯發展進行規劃,並負起實現的責任與成敗的風險,那麼職場即使不是叢林,大概也不會是「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我經常忠告我的學生:不要把培養自己的就業力當成是父母、學校或政府的問題,而是自己的責任。最重要的是,不管環境與資源如何都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能面對現實、設定目標、找出方法、擬訂計畫、逐步落實以發展自己應具備的就業力。因為這種負起責任的自覺、積極發展的企圖心、能夠自我規劃與實現自我規劃的能力,正是「所有就業力中的就業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