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ina.com 2009年03月12日 17:51 新華網
台灣酒店小姐KIKI,去年無力償還高利貸,從新宿的星座館大樓跳樓自殺身亡。
據台灣媒體報導,日警近日破獲台灣人暴力討債集團,該集團竟鎖定賺辛苦錢的台灣酒店女子放款,借50萬日元一個月利息要25萬日元,以扣押護照、拘、恐嚇等手段暴力討債,超過200名受害者清一色為台灣女性。
台灣《蘋果日報》赴日調查,發現有女子遭強押送往日本鄉下賣淫還債,更有台灣女子不堪凌辱,去年6月跳樓自殺身亡。日本東京警視廳警方形容此集團「手段粗暴」,更封該集團為史上最大台灣暴力討債集團。
借50萬月息高達25萬
日本東京警視廳警方透露,警方已搜出超過125本護照及500張借條,估計不法所得超過3億日元,昨(11日)依違反《貸金業法》逮捕,明將移送檢察廳。
日警透露,謝姓兄弟約十年前赴日,謝昌民與大他17歲的山田鳳麗結婚,吸收台灣及大陸小弟在日放款。台媒日前接獲在日台灣女子投訴,指謝氏兄弟專門欺壓同鄉女性,更將欠債女子強押到鄉下賣淫還債。台媒記者上週至東京,找到由日本警方保護的李姓被害女子(48歲),她心有餘悸說:「他們真的很恐怖!」
李女說,她20多年前到日本開酒店當媽媽桑,後來嫁給日本人生下一女,因日語不流利,時常在台灣人開的賭場打牌消遣。4年前同為台灣人的游姓媽媽桑向地下錢莊借錢,用她做保證人,結果原本150萬日元的借款,其中50萬日元月息高達25萬日元,一年內利滾利竟暴漲到1600萬日元。
若不還錢「綁你女兒」
李女說,她心軟當了幾次保證人,幾個地下錢莊竟全找她要錢,每週得還150萬日元,幾年來已付上億日元;她花盡積蓄,忙調頭寸,不敢讓家人知道,但謝姓嫌犯趁她在賭場訴苦,竟假意借700萬日元幫她暫度難關,未料卻是更殘暴的高利貸,她因未接要債電話,謝姓嫌犯就放話:「再找不到人,要綁你女兒!」更被當街強拉上車,幸好她趁機報警獲釋,「不然就被送到鄉下賣淫了!」
李女更說,去年6月,花名KIKI(30歲)的台灣酒店小姐遭逼債,從新宿區役所(即區公所)對面大樓六樓跳樓身亡,但僅以自殺結案,更有不敢出面的被害人,被押到日本鄉下強迫賣淫還債,「那是把人關起來賣(淫),但利滾利,那些債一輩子都還不完!」
---------------
這篇報導在台灣我只有看到蘋果日報有刊登,
然後就被大陸網路新聞大量引用。
---------------
幾年前,我就有聽說類似的故事。
大意是仲介們介紹女子前往日本打工賺錢
然後待她們到日本時就扣留護照強行拘留
控制逼迫她們賣淫,手段常見的有
一、先給予強暴或輪姦,摧毀其精神意志
二、不給予衣物著穿,限制她們逃跑的可能
三、毒品施打,使其成癮喪失自主能力
四、安排合夥的媽媽桑進行遊說跟勸說開導
這類型的是屬於暴力逼迫的
----------------
剛聽到的時候,覺得這世界很殘忍很邪惡很黑暗
怎會有人能這樣對待他人,將人陷於痛苦之中
只為了賺取這非法的暴利。
後來,才慢慢發現到社會運行的法則:
"殺頭生意有人問,賠錢工作沒人做"
利益驅使了惡人,慾望引誘了嫖客上門。
賣淫是低成本,高報酬的行業,吸引黑幫涉入。
但從事交易的女子要如何尋聘?
也就產生上面的作法,暴力逼迫。
這樣的行為,這世界有很多很多.......
----------------
這樣的現象引發出一個問題:
"性交易是否能合法化,成為一種可管理經營的事業?"
因為現況中,有許多人靠此維生,但所受的待遇極差生活也沒有保障。
較為開放的國家是有這樣做的,像是荷蘭。
看起來成效似乎不錯。
----------------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321/2005/10/21/421@748557.htm
徘徊在荷蘭的紅燈區
編輯:李豐
那天我和荷蘭的朋友去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荷蘭朋友說,許多外國人到荷蘭來,都要來紅燈區,特別是中國大陸來的人大多出於好奇心,想看看紅燈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荷蘭的紅燈區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其實基本上沒有荷蘭本地人光顧,大多是亞洲人和非洲人喜歡光顧。在亮著紅燈的大玻璃櫥窗內,站著膚色各異的妓女,大多穿著三點式的「衣服 」,也有一些穿著超短裙。
大概見我們是女性,那些妓女的臉上似乎寫上了「走開」二字,神情很是嚴肅。因為紅燈區並不是一條街而是由許多街組成,走著走著,我們看見一位在櫥窗裡搔首弄姿的妓女,荷蘭朋友說:「你看,她在挑逗過往的行人。」果真不出荷蘭朋友所料,幾位黑人圍上前去,其中一位黑人說:「30個盾。」那個妓女說:「50個盾。」幾個嫌價格高的黑人就開始起鬨……同意出50個盾的黑人便走了進去。
我們繼續沿著那條街向前走,忽然一個白人妓女用英語衝著我大叫:「小心,我打斷你腿!」我便在她面前停了下來,我不明白她為什麼要衝著我咆哮,而且揚言要打斷我的腿?我過去在電影中看到的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妓女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妓女,大多是那種被污辱被損害的形象——不是擔驚受怕唯唯諾諾就是臉皮極厚無恥中滲透著無奈。
荷蘭朋友楞楞地瞧著我,她也不明白那個漂漂亮亮的白人妓女為什麼要打斷我的腿?看著我們驚訝的表情,那個白人妓女得意地指了指我胸前挎著的照相機。我和朋友恍然大悟,原來是她怕我們把她站在玻璃櫥窗裡的姿勢照下來。我說:「這個白人妓女好兇!」
荷蘭朋友說:「在我們這兒,妓女是一種正當職業,受法律保護。有關方面還定期對她們體檢,一旦發現性病,全部免費治療,她們的福利很好的。電視臺還開展這方面的討論,比如把妓女的母親和妓女一起請上螢幕,主持人問妓女的母親為什麼同意兒女去當妓女?母親說,不同意,但是沒有辦法阻止女兒的選擇。妓女說,她需要錢上大學,但又不想用母親的錢,當妓女不需要技術,來錢又快,先幹兩年,有了錢就去念大學。不僅是在荷蘭,在歐美的一些電視臺都有類似的討論。」
我說:「妓女連照相都不接受,怎麼會上螢幕呢?」荷蘭朋友說:「荷蘭十大怪,其中一怪就是荷蘭人特別喜歡電視臺舉辦的各種活動,對這類活動非常積極……。
西方社會認為紅燈區有利於保護淑女。在我們這裡,即使最美麗的少女,在夜裡兩點鍾走在街上,也不會遭到歹徒的強姦……還有,我國不允許吸毒,不允許走私毒品,但卻允許吸『軟毒品』,比如『大麻』等。市政府免費向『癮君子』提供『軟毒品』,這一舉措是為了防止他們鋌而走險。事實上,這一決策使殺人搶劫、走私毒品等惡性事件大為減少。」
我說:「無論怎麼說,吸毒、妓女都是社會的醜陋現象,隨著社會的進步,終將消失。」荷蘭朋友聳聳肩說:「我也這麼想。不過,在歐洲許多人眼中,紅燈區是被作為性文化來看待的……」
性文化觀念
「性」算不算一種文化?我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如果按照「文化其實就是生活方式」這一觀點來演繹,「性」大概也算一種文化。
我一到法國巴黎,就有朋友說,你一定要去麗都夜總會。「夜總會」對於我這個生在軍營長在軍營又當過軍人的「老土」來說,無疑是洪水猛獸。儘管我已經在高等院校「改造」了十二年,但「土八路」本性不改。
於是我說:「有這個必要嗎?花550法朗去看脫衣舞,我實在沒這個雅興。」法國朋友說:「你大錯特錯了,這是一種藝術,一種真正的藝術,精湛的藝術。這種脫衣舞是有情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帶挑逗性的……」後來又有法籍華人說:「看這種演出,就像魯迅所說,一本《紅樓夢》,道學家看到了淫,君子看到了纏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像你這樣的作家來這裡作文化交流,與這種文化藝術不能擦肩而過。」看就看吧,好在有人「請客」,權且當作體驗生活。
去了才知道,不是你有錢就可以進麗都夜總會的,不但要有錢而且要「有頭有臉」,一身紳士打扮。如果男士不著西裝不打領帶,女士衣衫不整,即使你有再多的錢,門衛也會將你拒之門外。顯然這裡對演藝員是非常尊重的。麗都夜總會內不準照相不準錄影,只有在耶誕節或一些重大節日,才允許電視臺去錄影。電視臺在節日期間播放這一錄影非常受歡迎,許多人都從電視上轉錄這一節目,以備日後慢慢欣賞。
麗都的演出中,也有全裸的舞蹈,台下的觀眾不認為美麗的女子向人們展示她們的胴體是黃色或罪惡,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人體美,藝術美。在荷蘭海牙的海濱,經常可見裸體做日光浴的人。凡是赤身裸體者,大多是一些體型非常健美的青年男女,而體型不太好的人則有自知之明,通常是半裸或穿一些衣服,以掩蓋體型的缺陷。(文/小雨)
稿件來源:網易論壇
-----------------
在台灣這類的交易可以分成下面幾種,
從事警察跟司法體系工作者大多瞭解。
第一、等級最高,是超級有錢人裡面的圈子
專人介紹明星演員名媛模特等安排吃飯見面。
第二、中間市場的是酒店經營裡的小姐,
入場後遇到喜歡的可以邀約外出,
但須要另外支付一筆費用。
(多為年輕貌美的女子,有些會另外兼差。)
第三、給底層勞工朋友或是薪資不高的人前往的茶室
或是俗稱小吃部的場所。另外近年來也發展出招牌
寫著按摩推拿服務的店家,或是歌唱娛樂的地方
其實暗地提供情色服務,黑道或者一般民間人士經營。
(歲數已大、外籍、或相貌較差的女子為主)
第四、黑道人士經營的情色場所,要有一定的管道才能進去。
大多以公寓大樓或是假公司外殼的方式經營,
用合法來掩護非法。
(這部份的女子的遭遇就比較辛酸一點。
有些是逼債肉還,有些是誘拐失陷,有些是經濟因素。)
第五、願意從事性交易的女子,自己開發客戶,經營事業。
有些會發展成小團體經營,心得分享及多元化服務。
有管理能力的女子會轉變成經理人的角色。
(藉由網路資訊的方便,這部份的人口逐年上升。
大多有學歷頭腦,懂得自己為何要入這行。)
第六、有看過有人發表過在他國租妻的交易模式,算是
在外地工作的男子想找尋家庭溫暖跟生理滿足的發展。
第七、獵人用隨機的方式,用援助交際來引誘缺錢的女子
若是感覺滿意會進一步發展為長期包養,或是呼朋引伴
讓她有機會賺更多的金錢。
(學生族群較多。)
第八、由於拜交通發達和資訊傳播便利所賜,使得異國婚姻
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大為成長。需求的人口大多為
勞工階層或是務農的男子,支付一定的費用給仲介和
女方家長後,即完成這門喜事。(另類的交易模式)
通常女方也是希望過比較好的生活,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
若女方能在當地找到工作,也能寄錢回家裡幫助生計。
就台灣而言主要常見的地區有:大陸、東南亞、東歐。
不過,有些是假結婚,暗地裡做起交易,經營者找男方當人頭。
第九、提供KTV陪唱服務的小姐,過程中有另類的表演跟遊戲。
若是感覺不錯,可以商談約出續攤,或者私下聯絡交易。
(1000NT/Hr)這部份就是俗稱的傳播妹,也有經營者。
特一、是我聽聞的,不知道真假。日本黑道為取得廉價的女子賣淫,
鎖定菲律賓或是印尼的小島上的部落村莊,準備大量軍火武器,
強攻目標,擄掠女子回去,其餘的就送去見神父。
特二、歷史上有名的人口集體買賣,就是非洲的黑人輸出。
男的為勞工奴隸,女的為家僕娼妓,有許多人喪命在運送的途中。
--------------
從事交易行為的女子有轉往異地發展的現象
因為當地客戶對於同一人的交易熟悉後,
會降低其消費的意願。
因此,她們會有人幫忙介紹轉往其他地方。
有些便跑到日本去工作。
---------------
其實,都是為了生活為了錢。
不然,沒有什麼人是願意這樣做的。
有興趣研究的可以讀些法律經濟學。
---------------
每次交易大概約3000元台幣
時間在1-2小時以內可以完成
若是姿色出眾的或是有特殊要求的價碼會更高
---------------
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人間異語:台大草莓族都是好父母養大的
人間異語:台大草莓族都是好父母養大的
2009年03月13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亦騂 父親
Q:你兒子念到台大第一志願法律系,為何你仍憂心不已?
A:昨夜他又通宵打電玩,早上5點半看我起床,才趕緊上床,睡1個多小時又要到學校上課,我看他這樣身體怎受得了,就讓他睡。過去兩禮拜他天天如此,想到最近新聞又報導一個37歲壯男連續熬夜打電玩暴斃於電腦桌上,我就擔心下次新聞主角會不會變他?
沉迷電玩逃避課業
我知道他打電玩是在逃避法律這些課程,他對法律沒興趣,可是我叫他轉外文系,把英文弄好出國讀書,他不肯,今年還要延畢考法律研究所。說穿了都為了面子,他虛榮的覺得自己念頂尖學府第一志願,再怎樣都要拿個執照去補習班教書賺錢,或當律師、法官,可是我擔心,他這樣當律師大概只能幫黑道辯護,當法官怎麼心證?
Q:他是沒目標、也不知興趣熱情在哪?
A:他們這一代普遍對什麼都沒渴望,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跟追求是什麼?當年他考大台大,我在企業工作多年,就是因為不懂會計,當到副總就升不上去,所以建議他選會計系,可是他回我「何必捨棄第一志願就第八志願?」我們家族看阿扁這樣,都反對他念法律,可是他要,只能支持。
結果前兩年,他參與系上球隊,丟失了課業;後來雖大量選讀日語、法語、哲學跟心理分析,我原以為他想找自己興趣,可是看來只為逃避。現在他成天打電動,我不知道他以後競爭力在哪?我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以前很用功,可是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浪費一生,他浪費這麼多時間,怎麼辦?我有次去北京大學,清晨6點看著一個大二俄文系女學生繞著校園在背俄文,他們這麼拼,我兒子呢?以後怎麼跟大陸學生競爭?
每天送兒子上下學
也要怪我自己,兒子像寶貝,連罵他我都不敢罵。尤其從小看他成績好,很寵愛,每天接送他上下學,到現在23歲,我跟老婆還輪流每天送;連早上他刷牙我都先幫他擠好牙膏;有時他睡到傍晚起床,我親自下廚弄給他吃;為了幫他補身體,我連夜燉補品,親送到他面前。他妹我從小沒照顧這麼好,反而獨立。我不是重男輕女,是太看重成績了。像我女兒從小成績不好念金甌,意外考上台中某國立技術學院英文系,她好高興,自己住外面念書、打工,以後打算去澳洲把英文學好,很有目標,完全不用我擔心。
我曾寫封家書勸兒子,說自己晨起禮佛夜拜神,還戒菸茹素,只盼望他離開電腦桌前。可是這封信我不敢交給他。沒想到我問遍神仙和命理,都不知電玩屬何物?電玩已成社會問題,誰能告訴我,該怎麼辦?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
幹,這麼好解決!
做絕的就斷絕金錢的援助,把網路停掉,狠一點就當面砸摔他的電腦。
良性一點的就是開家庭會議跟他討論,降低生活費用,限制電腦使用。
--------------------
2009年03月13日蘋果日報
人間異語
亦騂 父親
Q:你兒子念到台大第一志願法律系,為何你仍憂心不已?
A:昨夜他又通宵打電玩,早上5點半看我起床,才趕緊上床,睡1個多小時又要到學校上課,我看他這樣身體怎受得了,就讓他睡。過去兩禮拜他天天如此,想到最近新聞又報導一個37歲壯男連續熬夜打電玩暴斃於電腦桌上,我就擔心下次新聞主角會不會變他?
沉迷電玩逃避課業
我知道他打電玩是在逃避法律這些課程,他對法律沒興趣,可是我叫他轉外文系,把英文弄好出國讀書,他不肯,今年還要延畢考法律研究所。說穿了都為了面子,他虛榮的覺得自己念頂尖學府第一志願,再怎樣都要拿個執照去補習班教書賺錢,或當律師、法官,可是我擔心,他這樣當律師大概只能幫黑道辯護,當法官怎麼心證?
Q:他是沒目標、也不知興趣熱情在哪?
A:他們這一代普遍對什麼都沒渴望,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跟追求是什麼?當年他考大台大,我在企業工作多年,就是因為不懂會計,當到副總就升不上去,所以建議他選會計系,可是他回我「何必捨棄第一志願就第八志願?」我們家族看阿扁這樣,都反對他念法律,可是他要,只能支持。
結果前兩年,他參與系上球隊,丟失了課業;後來雖大量選讀日語、法語、哲學跟心理分析,我原以為他想找自己興趣,可是看來只為逃避。現在他成天打電動,我不知道他以後競爭力在哪?我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以前很用功,可是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浪費一生,他浪費這麼多時間,怎麼辦?我有次去北京大學,清晨6點看著一個大二俄文系女學生繞著校園在背俄文,他們這麼拼,我兒子呢?以後怎麼跟大陸學生競爭?
每天送兒子上下學
也要怪我自己,兒子像寶貝,連罵他我都不敢罵。尤其從小看他成績好,很寵愛,每天接送他上下學,到現在23歲,我跟老婆還輪流每天送;連早上他刷牙我都先幫他擠好牙膏;有時他睡到傍晚起床,我親自下廚弄給他吃;為了幫他補身體,我連夜燉補品,親送到他面前。他妹我從小沒照顧這麼好,反而獨立。我不是重男輕女,是太看重成績了。像我女兒從小成績不好念金甌,意外考上台中某國立技術學院英文系,她好高興,自己住外面念書、打工,以後打算去澳洲把英文學好,很有目標,完全不用我擔心。
我曾寫封家書勸兒子,說自己晨起禮佛夜拜神,還戒菸茹素,只盼望他離開電腦桌前。可是這封信我不敢交給他。沒想到我問遍神仙和命理,都不知電玩屬何物?電玩已成社會問題,誰能告訴我,該怎麼辦?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
幹,這麼好解決!
做絕的就斷絕金錢的援助,把網路停掉,狠一點就當面砸摔他的電腦。
良性一點的就是開家庭會議跟他討論,降低生活費用,限制電腦使用。
--------------------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電影:贖命24小時 / Butterfly on A Wheel(即刻救援/ Taken)
http://www.im.tv/vlog/Personal/410892/2336473
贖命24小時 / Butterfly on A Wheel
不要贖金 拒絕談判 沒有人質
完全顛覆邏輯的綁票
* 導 演:麥可博克(【美麗誘惑】【各懷鬼胎】)
* 演 員:皮爾斯布洛斯南(【誰與爭鋒】【縱橫天下】) 、傑哈德巴特勒(【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古墓奇兵:風起雲湧】)、瑪麗亞貝蘿(【世貿中心】【暴力效應】)
* 上映日期:2007.09.14(五)上映
關於電影
【贖命24小時】故事的靈感,出自於英國的編劇製片家威廉摩裡西之手,他和導演麥可博克合作,拍出了這部罕見的綁架驚悚片,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心理刺激與衝擊,完全不假手於露骨的暴力,也為票房明星皮爾斯布洛斯南的演藝生涯,帶來了一大轉折。這位007龐德大帥哥,在這部電影裡首次扮演反派角色,飾演綁匪萊恩,讓觀眾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本片也是皮爾斯布洛斯南卸下「007詹姆斯龐德演員」光環後,第一部貨真價實的驚悚片,而且一改之前正氣凜然的龐德形象,徹底改變造型,一百八十度轉變演出了大反派;不過,以他早期在舞台劇方面的磨練,要轉型並不是什麼難事,尤其是動作場面早就是他司空見慣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主演全球賣座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而急速竄紅、片約不斷的性格演員傑哈德巴特勒,其紮實深厚的銀幕演出功力,絕對不容小覷,他生動地詮釋了片中處於兩難窘境、內心掙扎天人交戰的角色,再加上飾演他妻子的瑪麗亞貝蘿的入木三分演技一起飆戲,造就出一個扣人心弦、精彩萬分的三人對峙心理驚悚佳構。
劇情介紹
尼爾(傑哈德巴特勒 飾)和愛碧(瑪麗亞貝蘿 飾),是對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的夫婦。他們居住在環境優美安寧的芝加哥郊區,尼爾是野心勃勃的廣告業主管,愛碧是一位家庭主婦,照顧兩人五歲大的女兒蘇菲。
就在愛碧生日的這個週末,尼爾卻不能在家裡陪她,因為他的老闆邀請他去僻靜的鄉間住處,尼爾不願因此影響他在公司裡的合夥地位,於是不情願地答應受邀了,條件是讓愛碧和她最好的朋友,在這個特別的日一起狂歡度過。愛碧找來了一位保姆照顧女兒,尼爾便開著車載愛碧出門,準備順道送她去她朋友住處。
兩人在車上輕鬆地聊起多年來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對未來的計畫,眼前生活的一切似乎都令他們十分順心如意…。未料,就在這時候,車上突然冒出一個不速之客萊恩(皮爾斯布洛斯南 飾),他從後座拿著槍坐起來,顯然他有共犯,兩人綁架了他們的女兒,愛碧聽到了手機彼端,傳來了一個驚恐而細弱的聲音。
轉瞬間,尼爾和愛碧陷入了危難中,任憑這個綁匪的擺佈,而他要的只有一樣東西──他們在二十四小時內要完全受他的控制,照著他吩咐的每一件事去做,於是這對夫妻墮入了無間煉獄中,為了女兒的安危而不得不屈服,眼看著金錢、事業和生命逐一地瓦解。
在入夜以後,他們出了市區。尼爾和愛碧的噩夢才正要開始,那就是面對萊恩的最後一項無情的考驗──尼爾願不願意殺死一個無辜的男人,只為了保住獨生女兒的性命?在遠方的一棟房子,從窗外可以看到一盞燈光;當萊恩把槍交到他手上的時候,尼爾知道這是只有他才能解答的問題。
此時,萊恩陪愛碧在車上等待,尼爾走進了屋內,他不僅面對著兩難的抉擇,還發現屋裡的人不是他的老闆,因為尼爾一直保守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串連著他們每一個人,也是導致這場危機的原因,而且不是輕易就能淡忘的…。
英文片名的由來
英文片名「Butterfly on a Wheel」的由來,就是「Who breaks a butterfly on a wheel?(是誰用車輪壓死了一隻蝴蝶?)」這句話,引用於十八世紀的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的詩,在現代英文的涵義是意指:為了一件小事或是不重要的事,而耗費了極大的時間與心力;簡言之,就是如同「殺雞用牛刀」般「小題大作」之意。
在這裡的蝴蝶指的是尼爾藍道(傑哈德巴特勒飾),他是一個什麼都有的男人:長相俊俏、風采迷人、事業成功、前途似錦。他的妻子愛碧(瑪麗亞貝蘿飾)是個完美的女人,兼具善良與美貌,不但是個好妻子,也是個好母親,照顧著他們五歲大的獨生女兒蘇菲。
在看似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表象底下,愛碧其實是活在丈夫的陰影中,不甘於家庭主婦的平凡日子,眼看丈夫事業有成而黯然神傷,最後甚至冒出了萊恩這個人,綁架了兩人之間唯一的維繫:蘇菲,在二十四小時內控制尼爾和愛碧的一舉一動。最後,萊恩毀了他們努力建造的一切,顯然他想要報復,但他到底是什麼人?又為什麼要破壞這個家庭?等到他們費盡千辛萬苦、飽受折磨之後,才發現這一連串事件的導火線,竟然是為了一點點私人的恩怨,有必要為了這樣的事而大費周章嗎?這就要看觀眾的觀點來判斷了…。
------------
看完的感想就是:
假如有人在現實中對你做出這樣威脅的手段,
務必讓他在第一時間喪失行動能力跟後悔。
你愈是屈服跟害怕他,你只會陷入更大的危機。
你要讓他知道:"你用你的命在做賭注,你會輸。"
當然,對方敢這樣做一定是有把柄要脅
否則,他怎敢冒這風險。
所以,你必須做出衡量其中利弊。
別害怕,別著急,別慌亂。
-------------
但,這其實是一場騙局。
更精確地說是一場電影。
最後的謎底揭開後,討論的是外遇。
各自遭配偶欺瞞的兩人,聯合起來讓尼爾品嚐
痛苦、絕望、失落、背叛、害怕。
湯姆的妻子真是很漂亮。
尼爾的太太也是大美人。
-------------
另外一部談論綁架的是即刻救援
值得參考推薦。
主角跟綁匪說:
"我沒有錢,但是我會找到你,然後殺了你。"
-------------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轉)職涯規劃DIY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8445777.html
March 7,2009
意識型態咖啡
職涯規劃DIY(I):導言
【劉館長按】去年我在張清溪教授辦的「看雜誌」上面,寫了一系列叫做「職涯規劃六步驟」的文章。這個系列主要是根據加拿大Waterloo大學提供的「職涯規劃線上手冊」(Career Development eManual)加以改寫,希望能提供有需要的年輕人,一個有系統的職涯規劃方法。系列文章甚長,雖然有些段落現在看來不甚滿意,我目前也沒有力氣大幅改寫,因此在稍微重新編排後,改用「職涯規劃DIY」這個標題,在咖啡館登出,以供各位館友參考。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台灣的年輕人一直要到二十歲前後,才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不少年輕人,即使已經到了升大學、填志願的關頭,如果問他們將來 要做什麼,得到的大概都是當工程師、當老師、當記者、考公務員、繼續唸研究所這樣的「標準答案」;而如果我們問100個年輕人畢業後要做什麼,大概會發現他們所給的答案加起來不超過十個,其中還會有很多人回答:「我現在還不知道!」
兩組職涯規劃的大哉問
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年輕人兩組問題。第一組問題是:
「你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職業做為志向?是不是因為這個職業會讓你的哪些擅長能力得以發揮?如果是,是哪些能 力?是不是因為這個職業符合你的興趣?如果是,這個職業會帶給你怎樣的滿足感?是不是因為這個職業符合你的價值觀?如果是,在你的價值觀當中,你最重視哪 些價值?為什麼從事這個職業會符合這些價值?」
第二組問題則是:
「「這個職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在典型的一個工作天當中,你通常需要做些什麼?你要跟怎樣特質的人共事?你為什麼喜歡跟這些特質的人共事?你會在怎樣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你確定你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嗎?在這個職業中,你的生活方式會是怎樣?你真的希望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我的經驗是,一般而言,很少有校園中的年輕人能夠針對上面兩組問題,自信而詳細地說明自己的選擇理由。
職涯晚熟、職涯未熟
我自己把這種情形叫做台灣年輕人的「職涯晚熟」現象。這種晚熟現象其實相當弔詭,因為我們的制度要求一個年輕人,在18歲的時候就要選系填志願,但是年輕 人一方面知道自己選填的科系志願對於自己將來的職涯發展方向可能影響甚鉅,一方面卻對於「自己將來想做什麼」只有相當模糊或人云亦云的想像。也難怪到了畢 業的時候,會有高達四成的學生會感嘆自己「選錯了系」。甚至有不少人可能直到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是處於「職涯未熟」的情形,而把同樣的問題繼續帶進研究所 去。
這種情形對於年輕人的將來發展可能產生很不利的影響。最明顯的不利影響是因為缺乏目標,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而可能使得大學四年就此渾渾噩噩的過去。另一 個不利的影響則是在畢業求職的時候,一個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什麼想做某個工作的年輕人,就可能在找工作時比較辛苦。
為什麼?
首先,許多僱主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工作熱情與成就動機,而一個說不出「我為什麼想做這個工作?我為什麼能做這個工作?」的年輕人,顯然在這兩者上面都顯得薄弱。其次,因為不知道自己職涯發展的長期目標,這樣的年輕人就可能難以看到一個工作的經驗學習與自己長期發展之間的關連,從而過度重視起薪或休假福利等短期利益。這不只可能讓自己「眼高手低」,難以找到可接受的工作,也可能因而陷入「一年換12個工作」的「滾石不長苔」困境。
面對這種「職涯晚熟」的情形,對治之道當然就是儘早對自己的生涯做過一次完整規劃,而不是到了二十幾歲,還是對自己、對職場都只有模糊的概念。
不幸的是,長期以來,我們要年輕人在十八歲時就做出選科系的重大決定,但是在高中以前,年輕人卻從來沒有上過正式課程,教導他們如何有系統的進行職涯規劃。年輕人對於職涯規劃的準備如此不足,也難怪歷次調查都顯現出約有四成左右的大學畢業生會感嘆自己「選錯了系」!
職涯規劃可以有完整流程
無論如何,要進行職涯規劃,不管是年輕人自己,或者是想要協助年輕人的家長或教師,都必須要瞭解什麼是「完整的生涯規劃」。否則的話,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年輕人在學校時只做過簡單的職涯性向測驗,但是他們卻誤以為這就是職涯規劃的全部,不知兩者差距甚遠。
什麼是一次完整的職涯規劃?我們在下面將借用加拿大Waterloo大學的職涯規劃模型,為讀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加拿大Waterloo大學提供的「職涯規劃線上手冊」(Career Development eManual)相當有名。有些專家評比將這個手冊列為是線上最佳的免費職涯規劃資源之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 http://www.cdm.uwaterloo.ca/index2.asp這個網址,觀看完整的手冊內容。
這本手冊開宗明義指出,職涯規劃所以對當今的年輕人格外重要,其原因包括:
1.我們身處於快速改變的工作世界之中。
2.僱主樂於僱用的,是能夠證明自己具備技術與能力的人。
3.你必須建立目標,以及如何達到目標的策略,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美夢成真。
4.你必須替自己的職涯負責。
5.你必須具有前瞻性。
Waterloo大學的線上手冊將職涯規劃分成六個主要步驟,分別是:
步驟一,自我評估,瞭解自我。在這個步驟當中,一個年輕人需要探索並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興趣、與擅長技能。一個年輕人也需要能夠評估自己擁有的知識,以及對自己而言,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為何。此外,一個年輕人也需要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創業。
步驟二,研究職業,瞭解工作世界。一個年輕人不能光只是瞭解自己的特質,他還必須進一步瞭解,現實中有哪些適合自己特質發展的工作與職業。 在這個步驟當中,一個年輕人應當對於目前的職業發展趨勢有所瞭解,並且能夠主動蒐集相關資訊。當一個年輕人有了基本方向以後,除了報章雜誌與網路資料之 外,他還可以積極蒐集更具體的資料,包括:向那些在自己有興趣的職業中工作的人請教;進行職場參訪;或者透過打工、見習等方式,來獲取相關工作經驗。
步驟三,決策與計畫。職涯規劃不能只停留於構築夢想,而必須進一步決策與計畫,如何才能夠將夢想變成真實。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應當能夠設定自己的職涯發展目標,並釐清這些目標與自己更寬廣的個人生活目標以及終身學習之間的關連。針對自己的長遠目標,一個年輕人必須能夠設定短期與中長期 所要達成的子目標,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達成這些目標的行動計畫。
步驟四,求職與自我行銷。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必須學會如何在現實的求職市場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機會。一個年輕人也必須能夠掌握履歷表、求職信、面談等重要求職技巧。
步驟五,進入職場與勝任工作。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要學會如何評估就業市場中提供的工作機會。除此之外,一個年輕人也必須能夠理解,自己要具備哪些能力與條件,才能在職場中成功發展。
步驟六,評估與反思。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要知道如何對自己職涯發展情形進行評估,並且在有必要的時候進行修正。
--------------
職涯規劃DIY(II):說故事,探索職涯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在職涯規劃中,瞭解自我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自我評估要從何著手?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找一些職涯性向測驗問卷,回答問卷題項,然後根據在各個題項上的得分,統計出自己的職涯性向是屬於哪一種類型。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如果你目前還是學生的話,可以跟學校職涯輔導機構詢問有沒有這樣的測驗,而在完成之後,也可以請職輔人員幫助你解釋及瞭解測驗結果。
無論如何,我從觀察學生的例子當中,發現這樣的做法有一個可能缺點,就是受測者會「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他雖然可以知道自己的職涯性向屬於那一種類型,但是他並不清楚「為什麼」自己的職涯性向屬於這一種類型。這會讓他不容易對於自己的職涯性向有更深入的認識。不只於此,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受測者還往往會「忘記」自己屬於哪一種職涯性向類型。
用自己的生命故事來探索職涯
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自我評估方法並不使用問卷測驗,而是一種自我探索法,或者說,也就是「由想瞭解自己職涯性向的人,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解讀自己的職涯性向」。
簡單的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特別是在完成一些事情之後,自己會感到高度的滿足與成就感。在這些「讓自己覺得相當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當中,其實蘊藏了非常豐富的資訊,可以讓我們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與擅長的技能。瞭解這些資訊,就足以讓我們充分瞭解自己的職涯性向。
有興趣試試看這個方法的讀者,請準備好一本筆記本跟一隻筆。
好,現在讓我們開始進行。首先,請想出一個最讓你感到成就感與滿足感的親身經驗。這樣的經驗可以來自任何方面,包括學校、社團、家庭、交友、運動、打工、旅遊、參與競賽、休閒、嗜好等等。
注意,這樣的經驗不一定要有「得第一名」或「拿獎狀」的外界肯定,也不必然是「別人覺得重要與有意義的事情」。重點是,這樣的生命經驗是你親自完成的;在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你會全神貫注,甚至忘了時間與其他事情的存在。在完成這件事情後,你從中產生非常正面的感受,感到自豪與滿足。你會樂於跟別人分享這個生命經驗,而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你常常會精神奕奕,神采飛揚。
舉例而言,這樣的故事可能是:
※為了好朋友的生日,親自製作精美的卡片,讓好朋友覺得非常感動。
※完成了非常難以製作的模型。
※成功養成一個漂亮的六尺水族箱。
※幫助親人或朋友成功處理人際、感情或財務糾紛。
※參加科展,完成一個費時的實驗,得到有趣的科學發現。
※負責一個班上或社團的活動,並成功予以完成。
※挑戰一個自己覺得棘手的科目或運動,最後得到很大的進步。
※獨自規劃自己的出國旅遊,並成功克服其中的種種問題。
※從小一直保持規律記帳的習慣,而且十幾二十年持之以恆。
※其他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故事。
想好你的「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了嗎?好,現在請依照以下的格式,把它寫在筆記本上:
故事名稱:給你的生命故事下一個標題
我當時想達成什麼目標:在這個故事中,你當時試圖要完成什麼目標?你當時為什麼想要達成這些目標?
我當時遇到哪些挑戰:為了達成目標,你當時在過程中遇到哪些需要克服的阻礙、限制、與困難?
我如何克服挑戰:你當時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難?你的做法是什麼?你在過程中運用跟發揮了哪些能力?
我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描述你在回想這個故事時,所感受到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這件事情的哪些部分,讓你特別覺得自豪?
我進一步學習了什麼:因為這個生命經驗,有沒有驅使你進一步去學習什麼?你如何學習?你學到哪些東西?
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從這裡下載表格,來填寫跟記錄你的故事。
請繼續依據上面的方法,再寫下3到6個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也就是說,全部寫出4到7個故事。)
分析你生命故事中的人格特質
請拿一個已經寫好的,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出來。我們試著來分析在這個故事當中,揭露了哪些關於你職涯取向的訊息。
請先下載這個表格,表格的名稱叫做「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
在「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的表格當中,我們列出六種人格特質類型,並分別稱為R類型、I類型、A類型、S類型、E類型、C類型。在每一種類型當中,我們各列出9個關鍵詞。
請檢視每一類型中的9個關鍵詞,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生命故事。如果符合的話,就把這個關鍵詞前面的代號寫在你的故事旁邊。例如說,符合你的故事的關鍵詞可能有:R1、R7、R9、I4、A2、A3等等。
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關鍵詞都是正面語句。如果我們只用抽象與模糊的方式來想「我有沒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有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寫下一個具體的故事,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客觀的檢視,哪些項目是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質。
舉例而言,如果讓你最覺得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之一是,你曾經為了好朋友的生日,花了好幾天時間,親手製造一張很有創意的精美生日卡片送給他,那麼可能R類型與A類型的不少關鍵詞都適合用來描述你的故事。
或者說,如果讓你覺得很有滿足感的故事是,曾經為了參加科展,很有耐心的進行一個長期實驗,最後終於得到新發現,那麼你的故事可能就適合用I類型與C類型的不少關鍵詞來形容。
或者說,如果你覺得很光榮的故事是,曾經出來召集同學,組成團隊,參加某個班際競賽,而最後你能夠帶領同學,克服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解決其中的各種人際問題,進而得到勝利。你的故事可能就很適合用S類型與E類型的不少關鍵詞來形容。
分析生命故事中展現的能力與價值觀
接下來,我們繼續針對這六種類型,列出在你的故事當中,可能展現出的技能。
請下載這個表格,表格的名稱叫做「在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技能」。
根據「在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技能」表格,同樣依照前面的方法,檢視每一類型的6個關鍵詞,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生命故事。如果符合的話,就把這個關鍵詞前面的代號寫在你的故事旁邊。
最後,我們針對這六種類型,列出在你的故事當中,可能展現出來的,你所重視的價值觀。
請下載這個表格,表格的名稱叫做「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價值觀」。
同樣的,根據「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價值觀」表格,檢視每一種類型的5個關鍵詞,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生命故事。如果符合的話,就把這個關鍵詞前面的代號寫在你的故事旁邊。
找出符合你生命故事的類型
現在,請檢查在各個類型當中,有多少關鍵詞符合你的故事,並且加總小計,做為你這個故事在各類型上的得分。舉例而言,你的故事可能符合人格特質中R類型的R1、R4、R7,技能展現中的Ra、Rb、Rc、Rf,價值觀中的R乙、R丁,那麼你這個故事在R類型上的總分為9分。
請依照以上的步驟,逐一檢視你其它的生命故事,並一一計算各個故事在不同類型上的得分,然後加總你的所有故事在某個類型上的得分,做為你在這個類型上的總得分。舉例而言,如果你寫了5個讓你最有成就感的故事,這5個故事在R類型上的得分是:9分、7分、11分、4分、6分,那麼你在R類型上的總得分就是 37分。其他類型的計算依此類推。
看一看,根據你的4-7個生命故事,你在六種類型當中,得分最高的是哪一種類型?次高的是哪一種?得分第三高的又是哪一種?請把這三種類型依序紀錄下來。舉例而言,如果你在S類型上得分最高,E類型次之,而I類型得分第三高,就記錄為SEI。
-------------
職涯規劃DIY(III):RIASEC是什麼?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RIASEC這六個字母所代表的,就是有名的「Holland職業代碼」系統。這個系統由John Holland博士於1985年提出,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興趣」、「性格」、「職業」之間的對應關係,並據以對職業進行分類。經過20多年的修正改善,這個系統可說是目前最被廣為接受的職涯探索工具與職業分類體系之一。
RIASEC六個字母分別代表:Realistic(實做型)、Investigative(研究型)、Artistic(藝術型)、Social(社交型)、Enterprising(企業型)、Conventional(常規型)。每一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職業興趣與人格特質,各個類型也有其技能強項,而這些興趣、人格特質、技能強項,則與職業取向有很強的關連。說明如下:
實做型 (Realistic):
實做型的人喜歡直接處理事物。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實做型特質的人:直接、實際、專注、手巧、有機械才能、堅持、強健、能吃苦耐勞。
實做型的人喜歡親自動手來探查、修理與製造事物,也喜歡透過實際動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喜歡處理具體問題,而比較不喜歡處理抽象問題。他們通常是透過「實際動手做」來進行學習。
因為實做型的人在處理具體事物有很強的能力,他們通常相當獨立,也長於處理緊急狀況。當他們努力把一項事物做出來的時候,有時會相當聚精會神,甚至完全忘記其他事情的存在。
比較適合實做型特質的職業,通常需要在其工作中親自動手,以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工作一般需要處理實物材料,例如:動物、植物、工具、機械等。此類職業有許多需要在戶外工作,而且一般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書面工作,也不需要與許多人在同一個空間緊鄰工作。
典型的實做型職業包括:工匠、技師、警察、消防員、體育老師、廚師、麵包師傅等。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研究型的人喜歡處理事物與觀念。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研究型特質的人:喜好分析、知性、懷疑、獨立、學者個性。
研究型的人喜歡透過閱讀與討論來探索觀念,喜歡複雜與抽象性的心智挑戰,也習於透過思考與分析來解決問題。
研究型的特質是「在一段距離之外處理問題」。他們喜歡使用書本、圖表與其他資料。當需要處理與人有關的問題時,他們會先將焦點集中在相關觀念上,同時收集資料、分析情況,然後才做出決策。如果他們對於戶外活動有興趣,那通常是出於知識上的好奇心,而且想藉此進一步探索他們的觀念。
研究型的職業通常需要在工作中處理觀念,而且需要大量思考。這類型的工作通常需要針對問題進行研究,而且需要透過心智探索來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典型的研究型職業包括:生物學家、化學家、歷史學家、研究人員、數學家等。
藝術型 (Artistic):
藝術型的人通常喜歡處理觀念,以及與人們相處。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藝術型特質的人:複雜的、原創的、衝動的、獨立的、表現的、創意的。
藝術型的人通常有敏銳的感性,直覺強,富想像力。他們喜歡用富有創意的方式來表達自我。在覺察顏色、形狀、聲音、情感上會比較靈敏,也比較喜歡獨自與獨立工作。
藝術型的人容易沈浸於美感、變化、不尋常的景色、聲音、文本、或人物。他們通常需要非制式化的工作環境,以提供表達創意的機會。
藝術性的工作需要發揮創意與表現自我,而且比較沒有清楚的規則指引。這些工作通常需要進行設計與處理型態。
典型的藝術型職業包括:音樂家、演員、設計師、作家、攝影師等。
社交型 (Social):
社交型的人通常喜歡與人們互動,處理人的問題。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社交型特質的人:樂於助人、消息靈通、喜歡教導、激勵別人、可被諮詢、樂於服務。
社交型的人在生活中相當重視人際關係帶來的感覺,喜歡與別人有親近感、分享感覺、歸屬於群體之中。他們關注的焦點比較放在人們以及人們的需求上面,而比較不是在於事物與知識探究上面。
社交型的人對別人的情緒與感覺相當敏感,喜歡與人為伍,而且很會交朋友。他們的同理心技巧,以及辨認微妙情緒信號的能力,讓他們能夠辨認出別人是否身處危機之中。他們經常能夠營造及產生「正面能量」。
社交型的工作通常需要與別人一起工作、與別人溝通、或者教導他人。這些工作通常涉及對他人提供服務。
典型的社交型職業包括:護理人員、輔導人員、顧問、社工人員、神職人員等。
企業型 (Enterprising):
企業型的人喜歡處理資料,以及與人們互動。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企業型特質的人:有個性、有說服力、精力充沛、善於交際、冒險犯難、企圖心強、敢承擔風險。
企業型的人通常是一個「專案導向」的人,會全心全力投入自己參與的部分。這種類型的人精力充沛、熱情積極、有自信、主導性格強、有政治手腕、善口語表達的、敢下斷言、而且決斷明快。
他們通常是強烈自我鞭策的領導者,善於組織、說服與管理。企業型的人經常是個發動並動員別人以完成專案的領導者。與其進行研究,他們經常依靠自己對於「怎麼做才行得通」的直覺。他們與人的關係經常是任務導向的。
企業型的工作通常涉及發動與推動專案。這些職業通常涉及領導別人,以及需要做出許多決策。有時候他們需要承擔風險,而且通常需要處理商業事務。
典型的企業型職業包括:經理人員、律師、業務行銷、創業家等。
常規型 (Conventional):
常規型的人通常喜歡處理資料與事物。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常規型特質的人:謹慎、遵守規章、保守、一絲不苟、自制、有條理。
一般而言,常規型的人在生活中相當井然有序。他們通常是沈靜、謹慎、注重精確、負責、有條理的。常規型對於安全感與確定性有強烈需求。他們做事有始有終,注重細節,而且遵循慣例。
這種類型的人比較喜歡為別人做事,而比較不喜歡自己擁有權力與地位。他們也比較習慣藉由請求別人與遵循規則來解決問題。他們會任務導向,但是比較偏好完成別人所發動的事情。他們喜歡提前做好準備、遵循規則、注意細節,而且重視資料是否井然有序。
常規型的工作通常涉及遵循既有的一套規則與慣例。這些職業可能比較在於處理資料與細節,而比較不是在於處理觀念。通常在這些職位上,會有一個清楚的權威秩序可以依循。
典型的常規型職業包括:會計、銀行從業者、編輯、辦公室主任、圖書館員、公務人員等。
------------------------------------------------------------
我們在上面粗略介紹了RIASEC六種類型的意義。看一下你自己得分最高的類型,跟你對自己的瞭解是否一致?你心目中的理想職業是否與這種類型的典型職業有相符之處?
你可以做一個有趣的練習。想一想你所知道或認識的,在某一個工作或職業上表現傑出的人,他們的人格特質屬於這六種類型的哪一種?他們所勝任的職業,是不是就是符合他們人格特質與擅長能力的工作?
Holland職業代碼系統的運用方法不只是單純看六種類型的其中一種。典型的運用方式是:看你得分最高的前三碼,然後從這裡出發,搜尋可能適合你的職業。在這一點上面,我們可以利用美國的O*NET資料庫。
-----------
職涯規劃DIY(IV):來玩O*NET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職涯規劃六步驟」的第二個步驟是「研究職業」。前面曾經提過,這個步驟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例如:搜尋報章雜誌與網路資料、請教他人、參訪職場、打工、實習等。不過,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方法,主要是根據個人的Holland職業代碼,並利用美國勞工局提供的知名職業分類網站O*NET,來找看看有哪些可能適合自己的職業。
O*NET操作簡介
要進入O*NET,利用Holland職業代碼來找尋適合自己的職業,請登入以下的網址:
http://online.onetcenter.org/find/descriptor/browse/Interests/#cur
使用O*NET系統很簡單。舉例而言,假設你的Holland代碼前三碼分別是AES,就先根據第一碼A,朝網頁中的Artistic點一下,進入跟「藝術型」有關的搜尋網頁。在這個網頁中,你會看到上方有三個欄位。在三個欄位分別填入A、E、S,最後點Go…恭喜你,你有當模特兒或演員的潛力!
請注意:你的Holland三位代碼的順序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當你的三位代碼得分很接近的時候。你可以變化一下前兩位或後兩位的順序,然後重新進行一下搜尋。你也可以只填入第一位或前兩位代碼來進行搜尋。
另一個使用這個系統的方法是在右上角的Occupation Quick Research中填入你想瞭解的職業。舉例而言,很多人想當老師,可以試看看在Occupation Quick Research中打入teacher,然後就會看到網頁出現許多跟老師相關的職業。(順便提一下,大部分老師類職業的Holland代碼是SAI。)或者你可能很好奇,麵包師傅的職業性向是什麼,你可以打入bread,就會出現一堆相關的職業。(如果你想知道的話,烘焙師傅的Holland代碼是R,主廚則是ER。)
進一步瞭解適合你的職業
如果你因為使用「Holland職業代碼+O*NET」系統,一下子就對適合你的職業豁然開朗,那當然很好。無論如何,使用這個系統,比較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啟發性」的(提醒一點,還有許多職業沒有被O*NET系統涵蓋)。也就是說,用O*NET的主要目的在於讓你瞭解適合自己人格特質的職業,大致上是什麼樣子;讓你對於自己的人格、興趣與現實職業之間的對應,有一個基礎的認識;也讓你在開始探尋自己的理想職業發展時,有一個比較清楚的出發點與大致方向。
可以多看看幾種符合你人格特質的職業。O*NET對於每一種職業都有相當詳細的描述。首先可以先看看一下這種職業的一般描述,以及Sample of reported job titles(每一種職業可能有許多職稱)。然後看一下這種職業的主要工作內容 (Tasks),需要使用的工具與科技 (Tools & Technology),需要具備哪些知識 (Knowledge)、技能 (Skills)、能力 (Abilities)。
還有許多其他資訊,例如說,不要忘了看一下入門條件(到Job Zone這一欄當中找),當然還要看一下薪水(雖然是美國的中位數資料,不過如果把數字乘以台幣匯率,再把所得到的數字除以2,基本上對於我們在台灣的就業還是有參考價值)還有這一行的成長展望。順便也可看一下相關的職業(在Related Occupations裡面)。
舉例而言,如果你的Holland三位代碼是ECS,你可以發現符合這三位代碼的有24種職業,例如業務經理、採購經理、行銷經理等。
跟著你可以檢查一下不同職業的資訊,例如說業務經理。你可以發現,這個工作的前三項主要工作內容分別是:「解決顧客對於銷售與服務的抱怨」、「監視消費者的偏好,以決定將銷售的努力重點放在哪裡」、「指揮及協調各種產品的銷售」。(從這三項主要工作內容,能不能理解為什麼符合的Holland代碼是 ECS?)
跟業務經理相關的工具及科技,主要是電腦、PDA,以及規劃用或資料庫軟體。所需要的知識包括數學、市場行銷、電腦軟體、語言、消費者服務、行政管理等;所需要的技能包括積極聆聽、時間管理、溝通說服、服務導向等;所應具備的能力則有口頭表達、問題敏感性、資訊排序等。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在美國是一個年薪9 萬多美金(中位數),報酬不錯的行業。而且在未來十年,美國市場對於此一職位的需求預計將會成長7%-13%,算是有不錯的發展性。
你可以多瞭解的職業資訊
O*NET提供一個相當不錯的職業資料庫,它不只可以幫助我們將自己的職業性向與可能職業配對,更讓我們瞭解不同職業的關鍵資訊。瞭解這些資訊很重要,因為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做決策—所謂的職涯決策,不只是要決定自己到底該往那個職涯方向發展,更需要替自己進行規劃,以讓自己能往自己的理想職涯方向發展。
當然,O*NET不是職業資訊的唯一來源,從許多書報雜誌,或者從政府機關(如勞委會)的網站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職業的相關資訊。不過,這些資訊需要系統性的加以整理。在下面我們提供一個架構,當下次你看到某個你感到興趣的職業時,可以依照這個架構,把相關的重要資訊記錄下來。
1.職業名稱
2.Holland職業代碼(如果利用O*NET找得到的話)
3.勝任此一工作者的重要人格特質
4.勝任此一工作者的重要價值觀
5.要進入這個職業的所需技能
6.學歷或資格要求
7.主要工作內容
8.職責與責任
9.工作條件(工時、工作環境、生理需求、壓力程度等等)
10.薪資水準/津貼報酬
11.陞遷情形
12.未來發展展望
13.相關職業
你可能會問:「除了靠O*NET這種網站以外,我上哪裡找這麼多資訊?」這裡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找一個已經在這個職業工作一陣子的人,把上面的3-13項當成問題問他。(對於許多年輕學生而言,其實他們的學長學姐就可以提供相當不錯的資訊來源。)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介紹了職涯規劃六步驟當中的前兩個步驟。(我們在前面說過,職涯規劃本來就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介紹職涯規劃的下一個關鍵步驟:進行決策—我們不只要瞭解自己、發現自己的理想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如何將理想一步一步化為現實。
---------------
March 7,2009
意識型態咖啡
職涯規劃DIY(I):導言
【劉館長按】去年我在張清溪教授辦的「看雜誌」上面,寫了一系列叫做「職涯規劃六步驟」的文章。這個系列主要是根據加拿大Waterloo大學提供的「職涯規劃線上手冊」(Career Development eManual)加以改寫,希望能提供有需要的年輕人,一個有系統的職涯規劃方法。系列文章甚長,雖然有些段落現在看來不甚滿意,我目前也沒有力氣大幅改寫,因此在稍微重新編排後,改用「職涯規劃DIY」這個標題,在咖啡館登出,以供各位館友參考。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台灣的年輕人一直要到二十歲前後,才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不少年輕人,即使已經到了升大學、填志願的關頭,如果問他們將來 要做什麼,得到的大概都是當工程師、當老師、當記者、考公務員、繼續唸研究所這樣的「標準答案」;而如果我們問100個年輕人畢業後要做什麼,大概會發現他們所給的答案加起來不超過十個,其中還會有很多人回答:「我現在還不知道!」
兩組職涯規劃的大哉問
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年輕人兩組問題。第一組問題是:
「你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職業做為志向?是不是因為這個職業會讓你的哪些擅長能力得以發揮?如果是,是哪些能 力?是不是因為這個職業符合你的興趣?如果是,這個職業會帶給你怎樣的滿足感?是不是因為這個職業符合你的價值觀?如果是,在你的價值觀當中,你最重視哪 些價值?為什麼從事這個職業會符合這些價值?」
第二組問題則是:
「「這個職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在典型的一個工作天當中,你通常需要做些什麼?你要跟怎樣特質的人共事?你為什麼喜歡跟這些特質的人共事?你會在怎樣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你確定你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嗎?在這個職業中,你的生活方式會是怎樣?你真的希望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我的經驗是,一般而言,很少有校園中的年輕人能夠針對上面兩組問題,自信而詳細地說明自己的選擇理由。
職涯晚熟、職涯未熟
我自己把這種情形叫做台灣年輕人的「職涯晚熟」現象。這種晚熟現象其實相當弔詭,因為我們的制度要求一個年輕人,在18歲的時候就要選系填志願,但是年輕 人一方面知道自己選填的科系志願對於自己將來的職涯發展方向可能影響甚鉅,一方面卻對於「自己將來想做什麼」只有相當模糊或人云亦云的想像。也難怪到了畢 業的時候,會有高達四成的學生會感嘆自己「選錯了系」。甚至有不少人可能直到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是處於「職涯未熟」的情形,而把同樣的問題繼續帶進研究所 去。
這種情形對於年輕人的將來發展可能產生很不利的影響。最明顯的不利影響是因為缺乏目標,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而可能使得大學四年就此渾渾噩噩的過去。另一 個不利的影響則是在畢業求職的時候,一個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什麼想做某個工作的年輕人,就可能在找工作時比較辛苦。
為什麼?
首先,許多僱主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工作熱情與成就動機,而一個說不出「我為什麼想做這個工作?我為什麼能做這個工作?」的年輕人,顯然在這兩者上面都顯得薄弱。其次,因為不知道自己職涯發展的長期目標,這樣的年輕人就可能難以看到一個工作的經驗學習與自己長期發展之間的關連,從而過度重視起薪或休假福利等短期利益。這不只可能讓自己「眼高手低」,難以找到可接受的工作,也可能因而陷入「一年換12個工作」的「滾石不長苔」困境。
面對這種「職涯晚熟」的情形,對治之道當然就是儘早對自己的生涯做過一次完整規劃,而不是到了二十幾歲,還是對自己、對職場都只有模糊的概念。
不幸的是,長期以來,我們要年輕人在十八歲時就做出選科系的重大決定,但是在高中以前,年輕人卻從來沒有上過正式課程,教導他們如何有系統的進行職涯規劃。年輕人對於職涯規劃的準備如此不足,也難怪歷次調查都顯現出約有四成左右的大學畢業生會感嘆自己「選錯了系」!
職涯規劃可以有完整流程
無論如何,要進行職涯規劃,不管是年輕人自己,或者是想要協助年輕人的家長或教師,都必須要瞭解什麼是「完整的生涯規劃」。否則的話,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年輕人在學校時只做過簡單的職涯性向測驗,但是他們卻誤以為這就是職涯規劃的全部,不知兩者差距甚遠。
什麼是一次完整的職涯規劃?我們在下面將借用加拿大Waterloo大學的職涯規劃模型,為讀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加拿大Waterloo大學提供的「職涯規劃線上手冊」(Career Development eManual)相當有名。有些專家評比將這個手冊列為是線上最佳的免費職涯規劃資源之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 http://www.cdm.uwaterloo.ca/index2.asp這個網址,觀看完整的手冊內容。
這本手冊開宗明義指出,職涯規劃所以對當今的年輕人格外重要,其原因包括:
1.我們身處於快速改變的工作世界之中。
2.僱主樂於僱用的,是能夠證明自己具備技術與能力的人。
3.你必須建立目標,以及如何達到目標的策略,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美夢成真。
4.你必須替自己的職涯負責。
5.你必須具有前瞻性。
Waterloo大學的線上手冊將職涯規劃分成六個主要步驟,分別是:
步驟一,自我評估,瞭解自我。在這個步驟當中,一個年輕人需要探索並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興趣、與擅長技能。一個年輕人也需要能夠評估自己擁有的知識,以及對自己而言,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為何。此外,一個年輕人也需要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創業。
步驟二,研究職業,瞭解工作世界。一個年輕人不能光只是瞭解自己的特質,他還必須進一步瞭解,現實中有哪些適合自己特質發展的工作與職業。 在這個步驟當中,一個年輕人應當對於目前的職業發展趨勢有所瞭解,並且能夠主動蒐集相關資訊。當一個年輕人有了基本方向以後,除了報章雜誌與網路資料之 外,他還可以積極蒐集更具體的資料,包括:向那些在自己有興趣的職業中工作的人請教;進行職場參訪;或者透過打工、見習等方式,來獲取相關工作經驗。
步驟三,決策與計畫。職涯規劃不能只停留於構築夢想,而必須進一步決策與計畫,如何才能夠將夢想變成真實。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應當能夠設定自己的職涯發展目標,並釐清這些目標與自己更寬廣的個人生活目標以及終身學習之間的關連。針對自己的長遠目標,一個年輕人必須能夠設定短期與中長期 所要達成的子目標,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達成這些目標的行動計畫。
步驟四,求職與自我行銷。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必須學會如何在現實的求職市場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機會。一個年輕人也必須能夠掌握履歷表、求職信、面談等重要求職技巧。
步驟五,進入職場與勝任工作。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要學會如何評估就業市場中提供的工作機會。除此之外,一個年輕人也必須能夠理解,自己要具備哪些能力與條件,才能在職場中成功發展。
步驟六,評估與反思。在這個步驟中,一個年輕人要知道如何對自己職涯發展情形進行評估,並且在有必要的時候進行修正。
--------------
職涯規劃DIY(II):說故事,探索職涯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在職涯規劃中,瞭解自我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自我評估要從何著手?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找一些職涯性向測驗問卷,回答問卷題項,然後根據在各個題項上的得分,統計出自己的職涯性向是屬於哪一種類型。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如果你目前還是學生的話,可以跟學校職涯輔導機構詢問有沒有這樣的測驗,而在完成之後,也可以請職輔人員幫助你解釋及瞭解測驗結果。
無論如何,我從觀察學生的例子當中,發現這樣的做法有一個可能缺點,就是受測者會「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他雖然可以知道自己的職涯性向屬於那一種類型,但是他並不清楚「為什麼」自己的職涯性向屬於這一種類型。這會讓他不容易對於自己的職涯性向有更深入的認識。不只於此,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受測者還往往會「忘記」自己屬於哪一種職涯性向類型。
用自己的生命故事來探索職涯
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自我評估方法並不使用問卷測驗,而是一種自我探索法,或者說,也就是「由想瞭解自己職涯性向的人,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解讀自己的職涯性向」。
簡單的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特別是在完成一些事情之後,自己會感到高度的滿足與成就感。在這些「讓自己覺得相當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當中,其實蘊藏了非常豐富的資訊,可以讓我們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與擅長的技能。瞭解這些資訊,就足以讓我們充分瞭解自己的職涯性向。
有興趣試試看這個方法的讀者,請準備好一本筆記本跟一隻筆。
好,現在讓我們開始進行。首先,請想出一個最讓你感到成就感與滿足感的親身經驗。這樣的經驗可以來自任何方面,包括學校、社團、家庭、交友、運動、打工、旅遊、參與競賽、休閒、嗜好等等。
注意,這樣的經驗不一定要有「得第一名」或「拿獎狀」的外界肯定,也不必然是「別人覺得重要與有意義的事情」。重點是,這樣的生命經驗是你親自完成的;在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你會全神貫注,甚至忘了時間與其他事情的存在。在完成這件事情後,你從中產生非常正面的感受,感到自豪與滿足。你會樂於跟別人分享這個生命經驗,而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你常常會精神奕奕,神采飛揚。
舉例而言,這樣的故事可能是:
※為了好朋友的生日,親自製作精美的卡片,讓好朋友覺得非常感動。
※完成了非常難以製作的模型。
※成功養成一個漂亮的六尺水族箱。
※幫助親人或朋友成功處理人際、感情或財務糾紛。
※參加科展,完成一個費時的實驗,得到有趣的科學發現。
※負責一個班上或社團的活動,並成功予以完成。
※挑戰一個自己覺得棘手的科目或運動,最後得到很大的進步。
※獨自規劃自己的出國旅遊,並成功克服其中的種種問題。
※從小一直保持規律記帳的習慣,而且十幾二十年持之以恆。
※其他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故事。
想好你的「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了嗎?好,現在請依照以下的格式,把它寫在筆記本上:
故事名稱:給你的生命故事下一個標題
我當時想達成什麼目標:在這個故事中,你當時試圖要完成什麼目標?你當時為什麼想要達成這些目標?
我當時遇到哪些挑戰:為了達成目標,你當時在過程中遇到哪些需要克服的阻礙、限制、與困難?
我如何克服挑戰:你當時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難?你的做法是什麼?你在過程中運用跟發揮了哪些能力?
我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描述你在回想這個故事時,所感受到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這件事情的哪些部分,讓你特別覺得自豪?
我進一步學習了什麼:因為這個生命經驗,有沒有驅使你進一步去學習什麼?你如何學習?你學到哪些東西?
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從這裡下載表格,來填寫跟記錄你的故事。
請繼續依據上面的方法,再寫下3到6個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也就是說,全部寫出4到7個故事。)
分析你生命故事中的人格特質
請拿一個已經寫好的,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出來。我們試著來分析在這個故事當中,揭露了哪些關於你職涯取向的訊息。
請先下載這個表格,表格的名稱叫做「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
在「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的表格當中,我們列出六種人格特質類型,並分別稱為R類型、I類型、A類型、S類型、E類型、C類型。在每一種類型當中,我們各列出9個關鍵詞。
請檢視每一類型中的9個關鍵詞,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生命故事。如果符合的話,就把這個關鍵詞前面的代號寫在你的故事旁邊。例如說,符合你的故事的關鍵詞可能有:R1、R7、R9、I4、A2、A3等等。
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關鍵詞都是正面語句。如果我們只用抽象與模糊的方式來想「我有沒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有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寫下一個具體的故事,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客觀的檢視,哪些項目是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質。
舉例而言,如果讓你最覺得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之一是,你曾經為了好朋友的生日,花了好幾天時間,親手製造一張很有創意的精美生日卡片送給他,那麼可能R類型與A類型的不少關鍵詞都適合用來描述你的故事。
或者說,如果讓你覺得很有滿足感的故事是,曾經為了參加科展,很有耐心的進行一個長期實驗,最後終於得到新發現,那麼你的故事可能就適合用I類型與C類型的不少關鍵詞來形容。
或者說,如果你覺得很光榮的故事是,曾經出來召集同學,組成團隊,參加某個班際競賽,而最後你能夠帶領同學,克服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解決其中的各種人際問題,進而得到勝利。你的故事可能就很適合用S類型與E類型的不少關鍵詞來形容。
分析生命故事中展現的能力與價值觀
接下來,我們繼續針對這六種類型,列出在你的故事當中,可能展現出的技能。
請下載這個表格,表格的名稱叫做「在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技能」。
根據「在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技能」表格,同樣依照前面的方法,檢視每一類型的6個關鍵詞,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生命故事。如果符合的話,就把這個關鍵詞前面的代號寫在你的故事旁邊。
最後,我們針對這六種類型,列出在你的故事當中,可能展現出來的,你所重視的價值觀。
請下載這個表格,表格的名稱叫做「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價值觀」。
同樣的,根據「在生命故事當中展現出來的價值觀」表格,檢視每一種類型的5個關鍵詞,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生命故事。如果符合的話,就把這個關鍵詞前面的代號寫在你的故事旁邊。
找出符合你生命故事的類型
現在,請檢查在各個類型當中,有多少關鍵詞符合你的故事,並且加總小計,做為你這個故事在各類型上的得分。舉例而言,你的故事可能符合人格特質中R類型的R1、R4、R7,技能展現中的Ra、Rb、Rc、Rf,價值觀中的R乙、R丁,那麼你這個故事在R類型上的總分為9分。
請依照以上的步驟,逐一檢視你其它的生命故事,並一一計算各個故事在不同類型上的得分,然後加總你的所有故事在某個類型上的得分,做為你在這個類型上的總得分。舉例而言,如果你寫了5個讓你最有成就感的故事,這5個故事在R類型上的得分是:9分、7分、11分、4分、6分,那麼你在R類型上的總得分就是 37分。其他類型的計算依此類推。
看一看,根據你的4-7個生命故事,你在六種類型當中,得分最高的是哪一種類型?次高的是哪一種?得分第三高的又是哪一種?請把這三種類型依序紀錄下來。舉例而言,如果你在S類型上得分最高,E類型次之,而I類型得分第三高,就記錄為SEI。
-------------
職涯規劃DIY(III):RIASEC是什麼?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RIASEC這六個字母所代表的,就是有名的「Holland職業代碼」系統。這個系統由John Holland博士於1985年提出,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興趣」、「性格」、「職業」之間的對應關係,並據以對職業進行分類。經過20多年的修正改善,這個系統可說是目前最被廣為接受的職涯探索工具與職業分類體系之一。
RIASEC六個字母分別代表:Realistic(實做型)、Investigative(研究型)、Artistic(藝術型)、Social(社交型)、Enterprising(企業型)、Conventional(常規型)。每一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職業興趣與人格特質,各個類型也有其技能強項,而這些興趣、人格特質、技能強項,則與職業取向有很強的關連。說明如下:
實做型 (Realistic):
實做型的人喜歡直接處理事物。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實做型特質的人:直接、實際、專注、手巧、有機械才能、堅持、強健、能吃苦耐勞。
實做型的人喜歡親自動手來探查、修理與製造事物,也喜歡透過實際動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喜歡處理具體問題,而比較不喜歡處理抽象問題。他們通常是透過「實際動手做」來進行學習。
因為實做型的人在處理具體事物有很強的能力,他們通常相當獨立,也長於處理緊急狀況。當他們努力把一項事物做出來的時候,有時會相當聚精會神,甚至完全忘記其他事情的存在。
比較適合實做型特質的職業,通常需要在其工作中親自動手,以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工作一般需要處理實物材料,例如:動物、植物、工具、機械等。此類職業有許多需要在戶外工作,而且一般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書面工作,也不需要與許多人在同一個空間緊鄰工作。
典型的實做型職業包括:工匠、技師、警察、消防員、體育老師、廚師、麵包師傅等。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研究型的人喜歡處理事物與觀念。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研究型特質的人:喜好分析、知性、懷疑、獨立、學者個性。
研究型的人喜歡透過閱讀與討論來探索觀念,喜歡複雜與抽象性的心智挑戰,也習於透過思考與分析來解決問題。
研究型的特質是「在一段距離之外處理問題」。他們喜歡使用書本、圖表與其他資料。當需要處理與人有關的問題時,他們會先將焦點集中在相關觀念上,同時收集資料、分析情況,然後才做出決策。如果他們對於戶外活動有興趣,那通常是出於知識上的好奇心,而且想藉此進一步探索他們的觀念。
研究型的職業通常需要在工作中處理觀念,而且需要大量思考。這類型的工作通常需要針對問題進行研究,而且需要透過心智探索來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典型的研究型職業包括:生物學家、化學家、歷史學家、研究人員、數學家等。
藝術型 (Artistic):
藝術型的人通常喜歡處理觀念,以及與人們相處。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藝術型特質的人:複雜的、原創的、衝動的、獨立的、表現的、創意的。
藝術型的人通常有敏銳的感性,直覺強,富想像力。他們喜歡用富有創意的方式來表達自我。在覺察顏色、形狀、聲音、情感上會比較靈敏,也比較喜歡獨自與獨立工作。
藝術型的人容易沈浸於美感、變化、不尋常的景色、聲音、文本、或人物。他們通常需要非制式化的工作環境,以提供表達創意的機會。
藝術性的工作需要發揮創意與表現自我,而且比較沒有清楚的規則指引。這些工作通常需要進行設計與處理型態。
典型的藝術型職業包括:音樂家、演員、設計師、作家、攝影師等。
社交型 (Social):
社交型的人通常喜歡與人們互動,處理人的問題。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社交型特質的人:樂於助人、消息靈通、喜歡教導、激勵別人、可被諮詢、樂於服務。
社交型的人在生活中相當重視人際關係帶來的感覺,喜歡與別人有親近感、分享感覺、歸屬於群體之中。他們關注的焦點比較放在人們以及人們的需求上面,而比較不是在於事物與知識探究上面。
社交型的人對別人的情緒與感覺相當敏感,喜歡與人為伍,而且很會交朋友。他們的同理心技巧,以及辨認微妙情緒信號的能力,讓他們能夠辨認出別人是否身處危機之中。他們經常能夠營造及產生「正面能量」。
社交型的工作通常需要與別人一起工作、與別人溝通、或者教導他人。這些工作通常涉及對他人提供服務。
典型的社交型職業包括:護理人員、輔導人員、顧問、社工人員、神職人員等。
企業型 (Enterprising):
企業型的人喜歡處理資料,以及與人們互動。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企業型特質的人:有個性、有說服力、精力充沛、善於交際、冒險犯難、企圖心強、敢承擔風險。
企業型的人通常是一個「專案導向」的人,會全心全力投入自己參與的部分。這種類型的人精力充沛、熱情積極、有自信、主導性格強、有政治手腕、善口語表達的、敢下斷言、而且決斷明快。
他們通常是強烈自我鞭策的領導者,善於組織、說服與管理。企業型的人經常是個發動並動員別人以完成專案的領導者。與其進行研究,他們經常依靠自己對於「怎麼做才行得通」的直覺。他們與人的關係經常是任務導向的。
企業型的工作通常涉及發動與推動專案。這些職業通常涉及領導別人,以及需要做出許多決策。有時候他們需要承擔風險,而且通常需要處理商業事務。
典型的企業型職業包括:經理人員、律師、業務行銷、創業家等。
常規型 (Conventional):
常規型的人通常喜歡處理資料與事物。旁人經常會這樣形容一個有常規型特質的人:謹慎、遵守規章、保守、一絲不苟、自制、有條理。
一般而言,常規型的人在生活中相當井然有序。他們通常是沈靜、謹慎、注重精確、負責、有條理的。常規型對於安全感與確定性有強烈需求。他們做事有始有終,注重細節,而且遵循慣例。
這種類型的人比較喜歡為別人做事,而比較不喜歡自己擁有權力與地位。他們也比較習慣藉由請求別人與遵循規則來解決問題。他們會任務導向,但是比較偏好完成別人所發動的事情。他們喜歡提前做好準備、遵循規則、注意細節,而且重視資料是否井然有序。
常規型的工作通常涉及遵循既有的一套規則與慣例。這些職業可能比較在於處理資料與細節,而比較不是在於處理觀念。通常在這些職位上,會有一個清楚的權威秩序可以依循。
典型的常規型職業包括:會計、銀行從業者、編輯、辦公室主任、圖書館員、公務人員等。
------------------------------------------------------------
我們在上面粗略介紹了RIASEC六種類型的意義。看一下你自己得分最高的類型,跟你對自己的瞭解是否一致?你心目中的理想職業是否與這種類型的典型職業有相符之處?
你可以做一個有趣的練習。想一想你所知道或認識的,在某一個工作或職業上表現傑出的人,他們的人格特質屬於這六種類型的哪一種?他們所勝任的職業,是不是就是符合他們人格特質與擅長能力的工作?
Holland職業代碼系統的運用方法不只是單純看六種類型的其中一種。典型的運用方式是:看你得分最高的前三碼,然後從這裡出發,搜尋可能適合你的職業。在這一點上面,我們可以利用美國的O*NET資料庫。
-----------
職涯規劃DIY(IV):來玩O*NET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職涯規劃六步驟」的第二個步驟是「研究職業」。前面曾經提過,這個步驟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例如:搜尋報章雜誌與網路資料、請教他人、參訪職場、打工、實習等。不過,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方法,主要是根據個人的Holland職業代碼,並利用美國勞工局提供的知名職業分類網站O*NET,來找看看有哪些可能適合自己的職業。
O*NET操作簡介
要進入O*NET,利用Holland職業代碼來找尋適合自己的職業,請登入以下的網址:
http://online.onetcenter.org/find/descriptor/browse/Interests/#cur
使用O*NET系統很簡單。舉例而言,假設你的Holland代碼前三碼分別是AES,就先根據第一碼A,朝網頁中的Artistic點一下,進入跟「藝術型」有關的搜尋網頁。在這個網頁中,你會看到上方有三個欄位。在三個欄位分別填入A、E、S,最後點Go…恭喜你,你有當模特兒或演員的潛力!
請注意:你的Holland三位代碼的順序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當你的三位代碼得分很接近的時候。你可以變化一下前兩位或後兩位的順序,然後重新進行一下搜尋。你也可以只填入第一位或前兩位代碼來進行搜尋。
另一個使用這個系統的方法是在右上角的Occupation Quick Research中填入你想瞭解的職業。舉例而言,很多人想當老師,可以試看看在Occupation Quick Research中打入teacher,然後就會看到網頁出現許多跟老師相關的職業。(順便提一下,大部分老師類職業的Holland代碼是SAI。)或者你可能很好奇,麵包師傅的職業性向是什麼,你可以打入bread,就會出現一堆相關的職業。(如果你想知道的話,烘焙師傅的Holland代碼是R,主廚則是ER。)
進一步瞭解適合你的職業
如果你因為使用「Holland職業代碼+O*NET」系統,一下子就對適合你的職業豁然開朗,那當然很好。無論如何,使用這個系統,比較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啟發性」的(提醒一點,還有許多職業沒有被O*NET系統涵蓋)。也就是說,用O*NET的主要目的在於讓你瞭解適合自己人格特質的職業,大致上是什麼樣子;讓你對於自己的人格、興趣與現實職業之間的對應,有一個基礎的認識;也讓你在開始探尋自己的理想職業發展時,有一個比較清楚的出發點與大致方向。
可以多看看幾種符合你人格特質的職業。O*NET對於每一種職業都有相當詳細的描述。首先可以先看看一下這種職業的一般描述,以及Sample of reported job titles(每一種職業可能有許多職稱)。然後看一下這種職業的主要工作內容 (Tasks),需要使用的工具與科技 (Tools & Technology),需要具備哪些知識 (Knowledge)、技能 (Skills)、能力 (Abilities)。
還有許多其他資訊,例如說,不要忘了看一下入門條件(到Job Zone這一欄當中找),當然還要看一下薪水(雖然是美國的中位數資料,不過如果把數字乘以台幣匯率,再把所得到的數字除以2,基本上對於我們在台灣的就業還是有參考價值)還有這一行的成長展望。順便也可看一下相關的職業(在Related Occupations裡面)。
舉例而言,如果你的Holland三位代碼是ECS,你可以發現符合這三位代碼的有24種職業,例如業務經理、採購經理、行銷經理等。
跟著你可以檢查一下不同職業的資訊,例如說業務經理。你可以發現,這個工作的前三項主要工作內容分別是:「解決顧客對於銷售與服務的抱怨」、「監視消費者的偏好,以決定將銷售的努力重點放在哪裡」、「指揮及協調各種產品的銷售」。(從這三項主要工作內容,能不能理解為什麼符合的Holland代碼是 ECS?)
跟業務經理相關的工具及科技,主要是電腦、PDA,以及規劃用或資料庫軟體。所需要的知識包括數學、市場行銷、電腦軟體、語言、消費者服務、行政管理等;所需要的技能包括積極聆聽、時間管理、溝通說服、服務導向等;所應具備的能力則有口頭表達、問題敏感性、資訊排序等。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在美國是一個年薪9 萬多美金(中位數),報酬不錯的行業。而且在未來十年,美國市場對於此一職位的需求預計將會成長7%-13%,算是有不錯的發展性。
你可以多瞭解的職業資訊
O*NET提供一個相當不錯的職業資料庫,它不只可以幫助我們將自己的職業性向與可能職業配對,更讓我們瞭解不同職業的關鍵資訊。瞭解這些資訊很重要,因為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做決策—所謂的職涯決策,不只是要決定自己到底該往那個職涯方向發展,更需要替自己進行規劃,以讓自己能往自己的理想職涯方向發展。
當然,O*NET不是職業資訊的唯一來源,從許多書報雜誌,或者從政府機關(如勞委會)的網站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職業的相關資訊。不過,這些資訊需要系統性的加以整理。在下面我們提供一個架構,當下次你看到某個你感到興趣的職業時,可以依照這個架構,把相關的重要資訊記錄下來。
1.職業名稱
2.Holland職業代碼(如果利用O*NET找得到的話)
3.勝任此一工作者的重要人格特質
4.勝任此一工作者的重要價值觀
5.要進入這個職業的所需技能
6.學歷或資格要求
7.主要工作內容
8.職責與責任
9.工作條件(工時、工作環境、生理需求、壓力程度等等)
10.薪資水準/津貼報酬
11.陞遷情形
12.未來發展展望
13.相關職業
你可能會問:「除了靠O*NET這種網站以外,我上哪裡找這麼多資訊?」這裡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找一個已經在這個職業工作一陣子的人,把上面的3-13項當成問題問他。(對於許多年輕學生而言,其實他們的學長學姐就可以提供相當不錯的資訊來源。)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介紹了職涯規劃六步驟當中的前兩個步驟。(我們在前面說過,職涯規劃本來就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介紹職涯規劃的下一個關鍵步驟:進行決策—我們不只要瞭解自己、發現自己的理想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如何將理想一步一步化為現實。
---------------
男人女人:翁家明與俞小凡
http://www.nownews.com/2009/03/11/11490-2420543.htm
週刊:翁家明外遇 連女兒的人妻老師都沾!
(2009/03/11 11:04)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翁家明外遇事件今天又被週刊加碼爆料,除了蘇姓空姐外,翁家明帶去汽車旅館的女子,竟然是他跟俞小凡4歲小女兒的幼稚園老師。而這老師還是已婚的身份,上星期報導曝光之後,這名身為人妻的蔡姓老師也已經開始請長假。
根據《壹週刊》報導,翁家明跟這名蔡姓女老師,是因為小女兒在美語才藝班就讀認識的。事情爆發之後,由於這家幼稚園對於訪客的過濾相當嚴格,員工也相當警覺,舉凡有陌生人來訪,都會嚴加詢問;發現有可疑人士拿起相機,也會大聲咆哮,因此無法訪問到相關人士。不過據瞭解,這名蔡姓老師年約30,已是人妻。
日前俞小凡接受東森新聞獨家專訪時曾表示,決定先和翁家明分居。但翁家明卻對週刊表示,不知道俞小凡已經做了這項決定,也聯絡不上她。現在只能繼續找她,向她解釋,這是他目前唯一想到可以挽救婚姻的方式。
而對於共赴旅館的女子身份被爆出,就是他小女兒的幼教老師時,翁家明似乎感到有些震驚,只好無奈對週刊說,「傷害已經夠多了,你們手上還有什麼資料,就去登吧!」看來雖然翁家明口口聲聲想挽救婚姻,但隨著週刊接連爆料,恐怕已難以挽回。
不倫的代價?「蘇小妹」停飛!翁家明懺悔!
2009/03/10 10:17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翁家明雖未像倪震一樣「濕吻」慘遭抓包,不過被媒體拍到與「資深網路美女」華航空姐蘇家漫約會,還疑似帶另一女子上汽車旅館。3天之內連劈2女,翁家明透過簡訊對自己的行為表達歉意,據悉因此事件成為焦點人物的「蘇小妹」,也遭到華航停飛的懲處。
俞小凡目前在上海拍戲,她在7日曾經接受東森新聞獨家訪問,當時她說還沒看到照片,要等看過之後才能做決定,目前她還是相信翁家明,昨(9)日傍晚俞小凡再度接受專訪,俞小凡表示:「他(翁家明)跟我談完之後,我選擇相信他,但是還沒有談到原諒他,我跟他溝通完的結果,我決定分居。」
據報導,翁家明在報導曝光後的隔天就直奔上海解釋,卻無法完全彌補此次事件對於婚姻的衝擊。他透過簡訊對外致歉:「我個人行為不當,造成俞小凡精神很大的衝擊,深感歉疚與不捨,也懇請大家祝福我跟小凡和孩子,平安度過這一關。」
據悉,翁家明到上海4天,多數時間都碰了俞小凡的軟釘子,俞小凡和他碰面之後,就叫他先回台灣照顧小孩。而華航昨(9)日表示,蘇家漫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公司形象,已經將她停飛,目前並沒有復飛的時間表。
--------------
翁家明 外遇起底 女兒的老師都沾
http://1-apple.com.tw/next/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IssueID=407&ArtID=31455722#
壹傳真
上週本刊披露翁家明背著愛妻俞小凡劈腿兩女事件後,日前俞小凡終於決定先「分居」讓彼此冷靜,做為對翁家明「行為失當」的懲處,而和翁家明爆發婚外情的空姐蘇家漫,也遭到公司以停飛、轉地勤做為處分。
不過,本刊又接獲爆料指出,被拍到和翁家明共赴薇閣的高挑女子,正是翁家明4歲幼女的幼稚園老師,這名已婚的蔡老師,也於事發後向幼稚園請長假中,一場桃色風暴,使兩個家庭面臨嚴酷的考驗。
在上週報導後,有讀者向本刊爆料,和翁家明共赴薇閣的女子,竟然是他小女兒所就讀之幼稚園的已婚幼教老師。
一連三天被本刊目擊連劈兩女的翁家明,事發後,帶著刊登偷腥事件的本刊,親自飛往上海四天,向妻子俞小凡當面解釋並求原諒,而在看過整篇報導,並與翁家明溝通後的俞小凡,決定選擇暫時「分居」,翁家明也終於打破沉默,正式對外界回應:「因為個人行為不當,造成她(俞小凡)精神上很大的衝擊,我深感歉疚與不捨,謝謝大家關心,也懇請大家祝福我跟小凡和孩子平安渡過這一關。」
翁家明說,他只是單純接送蘇家漫,但若是光明正大的行為,為何戴口罩、戴帽子,3天4次到女方家報到。
停飛懲處 蘇小妹
俞小凡也對本刊說:「他把你們整個跟拍內容都跟我說明,我不想再重複那些內容,這對我來說是二度傷害,雖然我決定先分居,但還是相信他甚過於你們的報導,畢竟我並沒有看到什麼親暱或不雅的舉止,只是我沒碰過這種事,的確對我造成衝擊,我會選擇分居原因,是我還需要冷靜地再想清楚。」
雖然俞小凡決定「相信」翁家明,但還是以分居作為背叛事件的「懲處」,可見俞小凡心裡想的跟她口中說的,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據瞭解,經歷了這場偷腥事件,不但讓翁家明和俞小凡經營多年的婚姻,面臨了最殘酷的考驗外,和翁家明爆發不倫戀、綽號「蘇小妹」的空姐蘇家漫,也遭到華航以影響公司形象為由,勒令暫時停飛處分,還將她轉調地勤一個月,要她「低調行事、好好檢討」。她也因此一夕之間成為話題人物,不但過往曾是網路上名噪一時的網路外拍美女、正妹界資深級的正妹,就連昔日的拜金名言:「寧願在AUDI上哭泣,也別在TOYOTA上放空」,近來也引起網友一陣議論紛紛。
劈腿機師 搶佣金
本刊也接獲讀者爆料指出,蘇家漫與翁家明交往,的確很隱密,華航內部知道的沒幾個人,據說兩人數月前在朋友的餐會中相識,而蘇小妹的確是與翁家明相隔一天在峇里島相會,但就在抵達當天,緋聞事件被本刊踢爆,兩人不但沒了遊興,翁家明還匆匆趕到上海找俞小凡解釋,翁蘇之間已難繼續。
而就在與翁家明爆發緋聞的同時,還有另一位黯然神傷的人,就是遭蘇家漫劈腿的張姓機師,據曾與她飛同班機的組員透露:「蘇家漫之前還刻意調班,就是為了要和張姓機長一同飛德國,張姓機長還買了在德國有『精工之最』的RIMOWA大型行李箱送她,只是沒想到,她才一下飛機,就拖著行李箱急著奔向另一個男人的懷抱,讓張姓機長看到報導時,簡直悶到爆。」
此外,蘇小妹愛「財」,在公司內部也是赫赫有名,據悉,平常服務客人大都扳著一張臉的蘇小妹,最愛搶著做的事,就是在飛機上販賣免稅商品,因為可以賺取額外的佣金。
蘇小妹還會因貪圖可以藉工作之便,在國外買到比台灣便宜的名牌商品,po上網做網拍,還因常常超量,受到海關關注,甚至還多次被點名查看行李箱,組員還透露:「可能是她人長得漂亮,像我們平常服務時太嚴肅就會被客訴,她就不會,就連人家掏一千元買免稅菸,她還會以沒有零錢可找為藉口,要人家乾脆一次買三條,客人也欣然接受,難怪可以當銷售天后。」
翁家明雖然在事發後,立刻趕赴上海找俞小凡,為挽救婚姻進行危機處理,但仍對俞小凡選擇暫時分居而感到錯愕。
女兒老師 帶進motel
而另一位和翁家明共赴薇閣開房間的高挑女子,據讀者爆料指出,其實是翁家明小女兒Angela正在就讀的Cherry's School(逸仙幼兒美語才藝班)的蔡姓老師,而這位蔡老師也是人妻身份,年紀三十出頭,顯然翁家明是因女兒在此就讀,才結識了蔡老師,如今除了翁家明忙著挽救婚姻外,蔡老師的家庭也正面臨嚴酷的風暴。
本刊曾前往該幼稚園欲探訪蔡老師時,發現該處對於訪客過濾嚴格,蔡老師的同事也是警覺心甚高,遇有陌生訪客來訪,一律加以詢問盤察,發現外頭有可疑人士拿起相機,也會大聲咆哮,據幼稚園內員工透露,蔡老師自從本刊上週登出她與翁家明赴汽車旅館後,便開始請長假,而本刊多次在門口守候許久,的確也都沒見到蔡老師出入。
------------------------------------
司馬觀點:有夢最美(江春男)
2009年03月11日蘋果日報
司馬觀點
陳水扁在牢中孤立無援,精神恍惚,常常不知所云。他說要組台灣獨立黨,大部分人當作瘋人瘋語,其實,他如要組黨,也可樂觀其成。
組黨要找一大批志同道合同志,要有一大筆經費,要有全國性組織,這些阿扁都有了。尤其是政治經費充裕,他的建國基金隨時可轉變為建黨基金,台獨黨一成立,黨產直追國民黨,先聲奪人,民進黨只能望塵興嘆!
退休大老可覓新職
台獨運動有幾十年歷史,無數人的犧牲奉獻,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且有堅強的理論架構,阿扁可以繼承豐富遺產,得來全不費功夫。在坐牢期間,找人先向內政部登記,政黨成立後,他以台獨黨主席的身分,向國際特赦組織控訴國民黨政治迫害,比現在更有說服力。遍布海內外的扁友會,可對外招幕黨員,凱校校友會均為該黨現成幹部。許多已經退休的台獨大老和國師立刻有了新角色,重新投入台獨的建國大業。
更重要的是,阿扁馬上可以提名縣市長和立委候選人,在牢中發號施令,和民進黨的蔡英文分庭抗禮。民進黨也不必再為挺扁反扁而浪費精力。
然而,阿扁的政治版圖,都是他的幕僚替他打出來的,如今眾叛親離,妻離子散,沒有人可以商量,他搞不出什麼名堂。那些絡繹不絕的訪客,只會擾亂他的心智,對他的政治和官司均無任何正面意義。
在看守所關那麼久,任何正常人都會變得不正常,阿扁能作白日夢也是好的。現實是如此醜陋與絕望,逃避現實有益身心平衡。他在位八年不敢搞台獨,坐牢後才說要大搞台獨,竟然還有人相信,阿扁心中一定樂壞了。
江春男
----------------
司馬觀點
陳水扁在牢中孤立無援,精神恍惚,常常不知所云。他說要組台灣獨立黨,大部分人當作瘋人瘋語,其實,他如要組黨,也可樂觀其成。
組黨要找一大批志同道合同志,要有一大筆經費,要有全國性組織,這些阿扁都有了。尤其是政治經費充裕,他的建國基金隨時可轉變為建黨基金,台獨黨一成立,黨產直追國民黨,先聲奪人,民進黨只能望塵興嘆!
退休大老可覓新職
台獨運動有幾十年歷史,無數人的犧牲奉獻,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且有堅強的理論架構,阿扁可以繼承豐富遺產,得來全不費功夫。在坐牢期間,找人先向內政部登記,政黨成立後,他以台獨黨主席的身分,向國際特赦組織控訴國民黨政治迫害,比現在更有說服力。遍布海內外的扁友會,可對外招幕黨員,凱校校友會均為該黨現成幹部。許多已經退休的台獨大老和國師立刻有了新角色,重新投入台獨的建國大業。
更重要的是,阿扁馬上可以提名縣市長和立委候選人,在牢中發號施令,和民進黨的蔡英文分庭抗禮。民進黨也不必再為挺扁反扁而浪費精力。
然而,阿扁的政治版圖,都是他的幕僚替他打出來的,如今眾叛親離,妻離子散,沒有人可以商量,他搞不出什麼名堂。那些絡繹不絕的訪客,只會擾亂他的心智,對他的政治和官司均無任何正面意義。
在看守所關那麼久,任何正常人都會變得不正常,阿扁能作白日夢也是好的。現實是如此醜陋與絕望,逃避現實有益身心平衡。他在位八年不敢搞台獨,坐牢後才說要大搞台獨,竟然還有人相信,阿扁心中一定樂壞了。
江春男
----------------
熊出沒注意:民進黨需要理論家嗎(熊秉元)
圖片引用自:http://www.taiwanus.net/roger/home.htm
2009年03月11日蘋果日報
熊出沒注意:民進黨需要理論家嗎(熊秉元)
華人歷史中,台灣的民進黨已經享有特殊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化裡,這是第一個民主體制下孕育的政黨;經過合法的選舉,擊敗在朝而成為執政黨,完成可喜可賀、可歌可泣的政黨輪替!
令人訝異的是,執政八年期間,民進黨支持者竟然大量流失;執政的縣市,由高峰期的12/23陡降為6/23。這種親痛仇快的景象,確實值得玩味。許多人認為,陳水扁要扛絕大部分的責任。他目無法紀、敗壞官箴、縱容親佞、貪贓枉法,不但眾叛親離,而且成了國民黨的最佳助選員;行將就木而成為歷史灰燼的國民黨,因為他而化腐朽為神奇,再次呼風喚雨。不過,這都是落井下石的後見之明;當陳水扁大權在握時,說這些話要有說服力得多!
依我淺見,陳水扁雖然已經退黨,卻對民進黨有重大貢獻。因為,民進黨不能再搭順風車,而必須平實的面對自己,二千萬台灣同胞以及十數億炎黃子孫!(編按:我不太喜歡打種族牌的句子。因為其背後帶有我比你好的優越感存在。容易造成衝突與戰爭。)
這個道理其實很淺顯,但是在喧囂的時代裡,卻容易隱而不見。回想民進黨的崛起,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因為國民黨。在反共的大纛下,國民黨一黨專政,日益腐化。中產階級興起之後,以經濟力量為後盾,要求政治權利。因此,反對國民黨,成為風潮和時尚;當時台大男生宿舍裡,清一色是民進黨的旗幟標語。然而,震天價響的口號之下,卻容易忽略一點微妙的歧異:當時凝聚「黨外」力量的,是國民黨這個共同的敵人,而不是台灣獨立、本土化、去中國化等。中產階級和沉默的大多數,不希望在黨國不分、一黨專政的體制下過日子;他們(我們)希望自己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有反映好惡的權利。(值得細思。)
用行動找回支持者
然而,發源於草根、立基於民眾的民進黨,在茁壯成長、打進總統府的過程裡,卻慢慢的迷失方向,反客為主、乞丐趕廟公!打倒國民黨之後,頓失敵人和目標;最簡單和偷懶的方法,就是標示新的敵人──外有中國大陸,內有「不愛台灣的人」!有了敵人,還需要朋友嗎?當民進黨的路愈走愈窄、愈走愈極端,支持者只好慢慢的轉向、搖頭嘆息、甚至是痛心疾首。
頭腦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台灣早已是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大陸「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默認了台灣獨立的事實。因此,台灣獨立根本是個假議題,在這個議題上打轉,只是自欺。號稱本土和愛台灣的民進黨,面對真正的理論問題至少有兩個。(編按:我覺得台灣還稱不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且美國法院近來也做出台灣人沒有國籍的判決。因為台灣沒有國家因素中的主權,無法參與國際活動。所以,頭腦完全清醒的都知道,台灣受制於中美,沒有自主獨立的空間。)
層次低的問題,是台灣在兩大強權之間,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合縱連橫,既聯合又鬥爭,有點黏又不太黏,而能坐收漁利?層次高的問題,是台灣在文化上如何自我定位?經過幾千年的興衰起伏,華人文化正逐漸達到另一個高峰。因緣際會,台灣正處在關鍵地位。文化上,台灣如何檢視自己的DNA,又如何起承轉合,確實是有挑戰性、也饒有興味的大哉問!(編按:實在不能理解小國能在兩大強權中有坐收漁利的空間。通常這樣的小國只會是他們較量示威的擂台,達到境外作戰、降低死傷的作用。)
當然,這些理論上的辯證不是當務之急。目前民進黨該憂心的,不是自娛娛人的重拾街頭運動,而是找出還能披掛上陣的廉頗,用行動和政績(而不是口號或荷爾蒙)重拾民眾信心。民進黨需要理論家嗎?至少在現階段,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難兄國民黨需要理論家嗎?答案同樣明顯,推論一樣簡單,只不過是難弟民進黨的反面而已!(看來似乎是蘇貞昌。)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逢甲大學講座教授
熊秉元
------------
http://www.taiwanus.net/roger/home.htm
讓臺灣回到歷史原點 ( 林志昇與何瑞元 論述文集 )
http://www.wretch.cc/blog/chun0602tw/18081902
「台灣人沒有國籍」◎ 林志昇
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chiang/00/0130.htm
台灣人沒有國籍嗎?
http://www.taiwanus.net/roger/points.htm
台灣主權研究的重點
-------------
大師的言行也應當受到學生的檢驗評論分析,
否則,他們亦會如同文中所提到的一黨專政,
對於自身的錯誤不知不聞不改甚至不覺有愧。
沒有人批判的大師,就如同威權下的政黨。
妄圖宰制人的思想,獲取更大更多的利益。
-------------
這篇裡面有些東西是值得談論分析的。
一、製造敵人、尋求內部團結
二、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三、中美關係
2009年03月11日蘋果日報
熊出沒注意:民進黨需要理論家嗎(熊秉元)
華人歷史中,台灣的民進黨已經享有特殊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化裡,這是第一個民主體制下孕育的政黨;經過合法的選舉,擊敗在朝而成為執政黨,完成可喜可賀、可歌可泣的政黨輪替!
令人訝異的是,執政八年期間,民進黨支持者竟然大量流失;執政的縣市,由高峰期的12/23陡降為6/23。這種親痛仇快的景象,確實值得玩味。許多人認為,陳水扁要扛絕大部分的責任。他目無法紀、敗壞官箴、縱容親佞、貪贓枉法,不但眾叛親離,而且成了國民黨的最佳助選員;行將就木而成為歷史灰燼的國民黨,因為他而化腐朽為神奇,再次呼風喚雨。不過,這都是落井下石的後見之明;當陳水扁大權在握時,說這些話要有說服力得多!
依我淺見,陳水扁雖然已經退黨,卻對民進黨有重大貢獻。因為,民進黨不能再搭順風車,而必須平實的面對自己,二千萬台灣同胞以及十數億炎黃子孫!(編按:我不太喜歡打種族牌的句子。因為其背後帶有我比你好的優越感存在。容易造成衝突與戰爭。)
這個道理其實很淺顯,但是在喧囂的時代裡,卻容易隱而不見。回想民進黨的崛起,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因為國民黨。在反共的大纛下,國民黨一黨專政,日益腐化。中產階級興起之後,以經濟力量為後盾,要求政治權利。因此,反對國民黨,成為風潮和時尚;當時台大男生宿舍裡,清一色是民進黨的旗幟標語。然而,震天價響的口號之下,卻容易忽略一點微妙的歧異:當時凝聚「黨外」力量的,是國民黨這個共同的敵人,而不是台灣獨立、本土化、去中國化等。中產階級和沉默的大多數,不希望在黨國不分、一黨專政的體制下過日子;他們(我們)希望自己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有反映好惡的權利。(值得細思。)
用行動找回支持者
然而,發源於草根、立基於民眾的民進黨,在茁壯成長、打進總統府的過程裡,卻慢慢的迷失方向,反客為主、乞丐趕廟公!打倒國民黨之後,頓失敵人和目標;最簡單和偷懶的方法,就是標示新的敵人──外有中國大陸,內有「不愛台灣的人」!有了敵人,還需要朋友嗎?當民進黨的路愈走愈窄、愈走愈極端,支持者只好慢慢的轉向、搖頭嘆息、甚至是痛心疾首。
頭腦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台灣早已是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大陸「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默認了台灣獨立的事實。因此,台灣獨立根本是個假議題,在這個議題上打轉,只是自欺。號稱本土和愛台灣的民進黨,面對真正的理論問題至少有兩個。(編按:我覺得台灣還稱不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且美國法院近來也做出台灣人沒有國籍的判決。因為台灣沒有國家因素中的主權,無法參與國際活動。所以,頭腦完全清醒的都知道,台灣受制於中美,沒有自主獨立的空間。)
層次低的問題,是台灣在兩大強權之間,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合縱連橫,既聯合又鬥爭,有點黏又不太黏,而能坐收漁利?層次高的問題,是台灣在文化上如何自我定位?經過幾千年的興衰起伏,華人文化正逐漸達到另一個高峰。因緣際會,台灣正處在關鍵地位。文化上,台灣如何檢視自己的DNA,又如何起承轉合,確實是有挑戰性、也饒有興味的大哉問!(編按:實在不能理解小國能在兩大強權中有坐收漁利的空間。通常這樣的小國只會是他們較量示威的擂台,達到境外作戰、降低死傷的作用。)
當然,這些理論上的辯證不是當務之急。目前民進黨該憂心的,不是自娛娛人的重拾街頭運動,而是找出還能披掛上陣的廉頗,用行動和政績(而不是口號或荷爾蒙)重拾民眾信心。民進黨需要理論家嗎?至少在現階段,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難兄國民黨需要理論家嗎?答案同樣明顯,推論一樣簡單,只不過是難弟民進黨的反面而已!(看來似乎是蘇貞昌。)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逢甲大學講座教授
熊秉元
------------
http://www.taiwanus.net/roger/home.htm
讓臺灣回到歷史原點 ( 林志昇與何瑞元 論述文集 )
http://www.wretch.cc/blog/chun0602tw/18081902
「台灣人沒有國籍」◎ 林志昇
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chiang/00/0130.htm
台灣人沒有國籍嗎?
http://www.taiwanus.net/roger/points.htm
台灣主權研究的重點
-------------
大師的言行也應當受到學生的檢驗評論分析,
否則,他們亦會如同文中所提到的一黨專政,
對於自身的錯誤不知不聞不改甚至不覺有愧。
沒有人批判的大師,就如同威權下的政黨。
妄圖宰制人的思想,獲取更大更多的利益。
-------------
這篇裡面有些東西是值得談論分析的。
一、製造敵人、尋求內部團結
二、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三、中美關係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轉) 讀者來信:優越感、懶惰是產生烏托邦思想的兩大主因 Freedays
http://caochangqing.com/big5/newsdisp.php?News_ID=1867
讀者來信:優越感、懶惰是產生烏托邦思想的兩大主因
Freedays
曹先生你好,
最近我看了你的一篇文章「歐巴馬當選的正面與負面意義」,對於其中的一段話,我想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做個交流。
「雖然共產主義已在全球崩潰,福利社會主義(相對均貧富)也在歐洲失敗,社會主義已成為災難的代名詞,但均貧富,仍像毒品一樣對知識份子有著擺脫不掉的迷魂作用。要佔據拯救勞苦大眾的道德高地,到底是知識份子的虛偽、虛榮心、欺騙,還是真正糊塗,完全看不見所有發生過的災難?這實在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問題。」
曹先生,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一點都不令我困惑,答案一定是前者!
為什麼? 因為:優越感。
與其說「烏托邦」是人類思想中的一種毒品,倒不如說「優越感、菁英意識」才是人心中恐怖又難以抗拒的毒品!因為烏托邦這種垃圾的起源,就是人心中的優越感和菁英意識。
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種可怕的負面慾望,那就是:「控制他人」。控制他人的行動,控制別人的思想,掌握他人的生命、夢想、喜怒哀樂、價值觀、興趣。更進一步,就是把人分等級,把興趣分等級,把職業分等級,把夢想分等級。當然,自己的興趣、職業、夢想,永遠都排第一,永遠是最棒。
當然,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會有分等級的心態,因著每個人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渴望,而有不同的分等級標準。可是,大部分的人士把這種等級秩序當作自己的價值準則,並用這樣的價值準則來建立自己獨特的生命。並不會命令每個人都要遵守他的價值準則行事,更不會用暴力去強迫他人就範。
左派人呢?他們不滿足於此。他們要的是「我比你們厲害!我想到的,你們通通想不到!所以你們通通都要聽我的!不准反抗!不准質疑!我是為你們好!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你們!就算錯了,你們也不能罵!」於是,中國的三反、五反、反右派、文革,柬埔寨的波布大屠殺,法國的霧月學潮,希特勒的集中營大屠殺,發生了。
左派人要的是「權力」,藉由權力,藉由控制他人的生死前途,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享受一種當「神」的慾望。所以,左派人根本不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自由,他們只希望「自由」是少數人的專利,少數這些菁英者的專利。
於是,他們絕對不支持民主。可是這樣的話,當然不可能說出口^^。所以只好在支持專制、譭謗民主的同時,打出「民主能保障弱勢團體嗎」、「民主只是西方文明的產物,無法通用」、「尊重不同的文明文化」之類的假議題。就像一個男生要控制女朋友,是直接動棍子比較有效,還是跟女生說什麼「我是替妳著想」、「我是為妳好才不讓妳去PUB玩」比較有效呢?^^
而左派為什麼那麼熱中於「烏托邦」這樣的迷夢呢?「烏托邦」的概唸到底反應了什麼? 在我看來,「烏托邦」的想法,除了上述的「優越感」之外,也反應出人性中害怕吃苦、逃避挫折、懶得反省的黑暗面。一言以蔽之:懶惰。
人生有苦有樂。活著,一定會遇到痛苦、辛苦。求取知識的辛苦,努力工作賺取金錢的辛苦,還有在面對不合理的困境時的痛苦。或是付出百分,卻慘敗而歸的痛苦。或是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摧毀原本計畫的痛苦(EX:王建民跑壘時扭到腳,整個球季報銷= = )。
面對痛苦絕不好受。但是,能跨過痛苦的人,才有可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名流青史的繪畫、小說,都是作家畫家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既然是嘔心瀝血,可見,過程絕對是痛苦的。反倒是太順暢的人生,是無法粹練出精美的文藝作品。
不過,只有「肯吃苦」,還不夠。如果沒有時時反省,修正自己的行為和作風,那只會同樣的苦一直吃,那就變成「白吃苦」了,沒有意義。總之,若想跨越痛苦,走向舒適的生活,就必須要「肯吃苦」以及「時時反省」兩者皆備。而且,還要具備堅定的信心,有長期耕耘的心理準備。
左派人完全缺乏上述的人格。一點點不順的事情,他們就受不了。稍微的苦壓在身上,就哭天喊地,咒東罵西。而對於這些不想吃苦、不願反省、又想要過好日子的人而言,創立一個「烏托邦」就是他們唯一的道路。在這個烏托邦裡面,他們不用吃苦,不用努力工作,無須時時反省,就一種性格,一種作風持續一生(像沙特)。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心態。當我還是國中生時,我唯一的目標就是在高中聯考中考上第一志願,以為只要上了第一志願,往後的人生就一帆風順,高枕無憂。當我是高中生時,我以為只要考上好的大學,就可以快快樂樂,往後人生爽歪歪~~。當我是大學生時,還以為只要拼上研究所,拿到碩士,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拿高薪,一輩子吃香喝辣,地位MONEY美女通通來。結果呢?當然沒那麼完美^^
我當時犯了一個錯,「我以為只要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死命地拼,拼到某個地位,拿到什麼證書,往後的人生就可以享樂一輩子,不會再有挫折。」
左派不也是有類似的邏輯?「只要我們人類努力努力努力去創出一套制度,或是找到什麼聖人、救世主,我們人類以後就不用再吃苦了。也無須反省自己,大家以後永遠爽爽爽。」 這都是同一種心態。
人活著就是要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努力,然後勇敢去面對生命中的苦。人類不用像以前印度一些苦行僧人一樣,故意吃不好穿不暖,在荊棘堆中打坐,故意去找苦來吃。可是,當痛苦來臨時,人類也不能逃避,要正面去迎接,並思索解決的策略。但這種最簡單的道理,卻很多人做不到。
這樣的「懶惰者」,以及先前提到的「權力追求者」,都是左派。兩種人搭在一起,人類的災難,就開始了。
結論是:優越感、懶惰是導致烏托邦思想產生的兩大主因。
Freedays 2009年2月10日
2009-03-06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
值得省思
--------------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htm
烏托邦:「烏托邦」一詞由兩個希臘字組成:「烏」(ou)按希臘字的意思是「沒有」;「托邦」(topos),按希臘字的意思是「地方」。「烏托邦」的意思就是「沒有的地方」,即空想。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英國人)在他的名著《烏托邦》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讀者來信:優越感、懶惰是產生烏托邦思想的兩大主因
Freedays
曹先生你好,
最近我看了你的一篇文章「歐巴馬當選的正面與負面意義」,對於其中的一段話,我想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做個交流。
「雖然共產主義已在全球崩潰,福利社會主義(相對均貧富)也在歐洲失敗,社會主義已成為災難的代名詞,但均貧富,仍像毒品一樣對知識份子有著擺脫不掉的迷魂作用。要佔據拯救勞苦大眾的道德高地,到底是知識份子的虛偽、虛榮心、欺騙,還是真正糊塗,完全看不見所有發生過的災難?這實在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問題。」
曹先生,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一點都不令我困惑,答案一定是前者!
為什麼? 因為:優越感。
與其說「烏托邦」是人類思想中的一種毒品,倒不如說「優越感、菁英意識」才是人心中恐怖又難以抗拒的毒品!因為烏托邦這種垃圾的起源,就是人心中的優越感和菁英意識。
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種可怕的負面慾望,那就是:「控制他人」。控制他人的行動,控制別人的思想,掌握他人的生命、夢想、喜怒哀樂、價值觀、興趣。更進一步,就是把人分等級,把興趣分等級,把職業分等級,把夢想分等級。當然,自己的興趣、職業、夢想,永遠都排第一,永遠是最棒。
當然,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會有分等級的心態,因著每個人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渴望,而有不同的分等級標準。可是,大部分的人士把這種等級秩序當作自己的價值準則,並用這樣的價值準則來建立自己獨特的生命。並不會命令每個人都要遵守他的價值準則行事,更不會用暴力去強迫他人就範。
左派人呢?他們不滿足於此。他們要的是「我比你們厲害!我想到的,你們通通想不到!所以你們通通都要聽我的!不准反抗!不准質疑!我是為你們好!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你們!就算錯了,你們也不能罵!」於是,中國的三反、五反、反右派、文革,柬埔寨的波布大屠殺,法國的霧月學潮,希特勒的集中營大屠殺,發生了。
左派人要的是「權力」,藉由權力,藉由控制他人的生死前途,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享受一種當「神」的慾望。所以,左派人根本不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自由,他們只希望「自由」是少數人的專利,少數這些菁英者的專利。
於是,他們絕對不支持民主。可是這樣的話,當然不可能說出口^^。所以只好在支持專制、譭謗民主的同時,打出「民主能保障弱勢團體嗎」、「民主只是西方文明的產物,無法通用」、「尊重不同的文明文化」之類的假議題。就像一個男生要控制女朋友,是直接動棍子比較有效,還是跟女生說什麼「我是替妳著想」、「我是為妳好才不讓妳去PUB玩」比較有效呢?^^
而左派為什麼那麼熱中於「烏托邦」這樣的迷夢呢?「烏托邦」的概唸到底反應了什麼? 在我看來,「烏托邦」的想法,除了上述的「優越感」之外,也反應出人性中害怕吃苦、逃避挫折、懶得反省的黑暗面。一言以蔽之:懶惰。
人生有苦有樂。活著,一定會遇到痛苦、辛苦。求取知識的辛苦,努力工作賺取金錢的辛苦,還有在面對不合理的困境時的痛苦。或是付出百分,卻慘敗而歸的痛苦。或是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摧毀原本計畫的痛苦(EX:王建民跑壘時扭到腳,整個球季報銷= = )。
面對痛苦絕不好受。但是,能跨過痛苦的人,才有可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名流青史的繪畫、小說,都是作家畫家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既然是嘔心瀝血,可見,過程絕對是痛苦的。反倒是太順暢的人生,是無法粹練出精美的文藝作品。
不過,只有「肯吃苦」,還不夠。如果沒有時時反省,修正自己的行為和作風,那只會同樣的苦一直吃,那就變成「白吃苦」了,沒有意義。總之,若想跨越痛苦,走向舒適的生活,就必須要「肯吃苦」以及「時時反省」兩者皆備。而且,還要具備堅定的信心,有長期耕耘的心理準備。
左派人完全缺乏上述的人格。一點點不順的事情,他們就受不了。稍微的苦壓在身上,就哭天喊地,咒東罵西。而對於這些不想吃苦、不願反省、又想要過好日子的人而言,創立一個「烏托邦」就是他們唯一的道路。在這個烏托邦裡面,他們不用吃苦,不用努力工作,無須時時反省,就一種性格,一種作風持續一生(像沙特)。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心態。當我還是國中生時,我唯一的目標就是在高中聯考中考上第一志願,以為只要上了第一志願,往後的人生就一帆風順,高枕無憂。當我是高中生時,我以為只要考上好的大學,就可以快快樂樂,往後人生爽歪歪~~。當我是大學生時,還以為只要拼上研究所,拿到碩士,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拿高薪,一輩子吃香喝辣,地位MONEY美女通通來。結果呢?當然沒那麼完美^^
我當時犯了一個錯,「我以為只要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死命地拼,拼到某個地位,拿到什麼證書,往後的人生就可以享樂一輩子,不會再有挫折。」
左派不也是有類似的邏輯?「只要我們人類努力努力努力去創出一套制度,或是找到什麼聖人、救世主,我們人類以後就不用再吃苦了。也無須反省自己,大家以後永遠爽爽爽。」 這都是同一種心態。
人活著就是要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努力,然後勇敢去面對生命中的苦。人類不用像以前印度一些苦行僧人一樣,故意吃不好穿不暖,在荊棘堆中打坐,故意去找苦來吃。可是,當痛苦來臨時,人類也不能逃避,要正面去迎接,並思索解決的策略。但這種最簡單的道理,卻很多人做不到。
這樣的「懶惰者」,以及先前提到的「權力追求者」,都是左派。兩種人搭在一起,人類的災難,就開始了。
結論是:優越感、懶惰是導致烏托邦思想產生的兩大主因。
Freedays 2009年2月10日
2009-03-06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
值得省思
--------------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htm
烏托邦:「烏托邦」一詞由兩個希臘字組成:「烏」(ou)按希臘字的意思是「沒有」;「托邦」(topos),按希臘字的意思是「地方」。「烏托邦」的意思就是「沒有的地方」,即空想。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英國人)在他的名著《烏托邦》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中國:去年抓獲上千名外逃高官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930000/newsid_7935200/7935268.stm
中國:去年抓獲上千名外逃高官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說去年1200名潛逃官員被抓
中國檢察機構高官曹建明週二(10日)在人大會議上透露,2008年共抓獲外逃官員1200名。
中新社引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的話說,2008年中國檢察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加強了境內外追逃工作,共抓獲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1200名。
曹建明還說,全年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其中已偵結提起公訴26684件33953人,人數分別比上年增加1%和10.1%。
曹建明還透露,上述案件中,立案偵查貪污賄賂大案17594件,重特大瀆職侵權案件3211件﹔
而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687人,其中廳局級181人、省部級4人。
據北京市檢察機關去年11披露的數據,自90年代中期以來,就有近2萬貪官外逃,攜帶款項達8千億元人民幣。
外逃貪官所攜帶的款項,主要來自土地開發、稅收、城建工程經費、金融機構"貸款"、截留的政府開支、大型國家建設項目資金等。
評論人士認為,中國當局年年反腐敗,但是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從制度上下手,不能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沒有強大的媒體監督,只是中共唱獨角戲的反腐是不會取得任何效果的。
-----------------------------------------
冰山一角,我敢說有貪污沒被發現或是證據不足的遠遠超過臺面數字。
因為,那樣的制度會讓人的犯罪的阻力降低,當然也是誘因夠高值得冒險。
中國:去年抓獲上千名外逃高官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說去年1200名潛逃官員被抓
中國檢察機構高官曹建明週二(10日)在人大會議上透露,2008年共抓獲外逃官員1200名。
中新社引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的話說,2008年中國檢察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加強了境內外追逃工作,共抓獲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1200名。
曹建明還說,全年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其中已偵結提起公訴26684件33953人,人數分別比上年增加1%和10.1%。
曹建明還透露,上述案件中,立案偵查貪污賄賂大案17594件,重特大瀆職侵權案件3211件﹔
而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687人,其中廳局級181人、省部級4人。
據北京市檢察機關去年11披露的數據,自90年代中期以來,就有近2萬貪官外逃,攜帶款項達8千億元人民幣。
外逃貪官所攜帶的款項,主要來自土地開發、稅收、城建工程經費、金融機構"貸款"、截留的政府開支、大型國家建設項目資金等。
評論人士認為,中國當局年年反腐敗,但是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從制度上下手,不能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沒有強大的媒體監督,只是中共唱獨角戲的反腐是不會取得任何效果的。
-----------------------------------------
冰山一角,我敢說有貪污沒被發現或是證據不足的遠遠超過臺面數字。
因為,那樣的制度會讓人的犯罪的阻力降低,當然也是誘因夠高值得冒險。
全募兵制 裁軍6萬
自由時報2009-3-10
全募兵制 裁軍6萬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
消息來源證實,外界猜測多時的全募兵制裁軍規模幾近定案,軍方規劃將裁軍六萬人,三軍總員額從廿七萬五千人降到廿一萬五千人,並將針對高司單位進行簡併,憲兵、後備與聯勤司令部恐都將不保,並搭配其他簡併計畫。
據了解,這個數字比國防部長陳肇敏去年五月廿一日所宣示的數字要多一萬五千人,六萬人的裁員幅度占現有員額的二成八,軍方內部人心惶惶。陳肇敏昨在立院業務報告答詢時更直指,從軍廿年具備領終身俸資格的資深軍官,將優先列入「疏處」(即裁員)名單。
面對立委詢問後備、憲兵與聯勤裁併問題,陳肇敏表示,民主國家幾乎只有陸海空三軍,沒有其他兵科,因此,目前國防部規劃在三軍種內設指揮部來做指揮管制,「沒有裁掉(現有人力)」,預計六月底前完成規劃案。
對於陳肇敏說法,上述被點名遭裁撤機關人員則不以為然地表示,沒有人說有司令部,就是多一個軍種,這些機關有其歷史背景,尤其從有憲兵制度以來,就早於陸軍甚至平行發展,硬要把中華民國憲兵當作美國憲兵來看,那是不公平的看法。
由於一次要裁六萬人,導致許多剛考上軍校沒多久的新進軍官,未來都可能面臨失業問題。軍方官員直言,早年國軍裁軍過速導致解放軍坐大的殷鑑不遠,馬政府又讓台灣急遽向中國傾斜,這樣急著裁軍,甚至一次消滅一個年班的軍校生,軍心動搖的結果將弱化台灣軍力。
此外,也有立委問到經濟不景氣讓志願兵招募質量均佳,若經濟復甦此榮景將不復見。陳肇敏坦承,目前志願兵招募供過於求,素質也超出預期,但經濟復甦確實會衝擊募兵,對此將有所因應。
民進黨智庫反對大裁軍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針對全募兵制,民進黨新潮流的台灣新社會智庫昨天表示,這項重大變革將大幅提高人事成本,對於國防預算及社經預算產生排擠效果,台灣新社會智庫對此表達強烈反對。
智庫國家安全組召集人、前國安會諮詢委員陳文政表示,與今年的人員維持費相比,全募兵制將增加九十五億元,國防總預算更將提高二百廿億元,相當於五成一國科會預算、三成經濟部預算或一成三的教育部預算,再加上退輔費用與福利支出,更是天文數字。陳文政指出,二階段的精進案讓國軍總員額已降至廿七萬五千人,全募兵制要大幅裁軍,若以廿萬人為基準,軍官就要裁六千名,將造成軍心動盪,而廿萬人的軍隊是否真能維持台灣的作戰需求,相當令人懷疑。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表示,民進黨政府招募六千名志願役士兵幾乎使盡渾身解數,未來八萬人要怎麼招募?全募兵制將會陷入提高國防支出與裁減員額兩者間的惡性循環。
------------
全募兵制 裁軍6萬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
消息來源證實,外界猜測多時的全募兵制裁軍規模幾近定案,軍方規劃將裁軍六萬人,三軍總員額從廿七萬五千人降到廿一萬五千人,並將針對高司單位進行簡併,憲兵、後備與聯勤司令部恐都將不保,並搭配其他簡併計畫。
據了解,這個數字比國防部長陳肇敏去年五月廿一日所宣示的數字要多一萬五千人,六萬人的裁員幅度占現有員額的二成八,軍方內部人心惶惶。陳肇敏昨在立院業務報告答詢時更直指,從軍廿年具備領終身俸資格的資深軍官,將優先列入「疏處」(即裁員)名單。
面對立委詢問後備、憲兵與聯勤裁併問題,陳肇敏表示,民主國家幾乎只有陸海空三軍,沒有其他兵科,因此,目前國防部規劃在三軍種內設指揮部來做指揮管制,「沒有裁掉(現有人力)」,預計六月底前完成規劃案。
對於陳肇敏說法,上述被點名遭裁撤機關人員則不以為然地表示,沒有人說有司令部,就是多一個軍種,這些機關有其歷史背景,尤其從有憲兵制度以來,就早於陸軍甚至平行發展,硬要把中華民國憲兵當作美國憲兵來看,那是不公平的看法。
由於一次要裁六萬人,導致許多剛考上軍校沒多久的新進軍官,未來都可能面臨失業問題。軍方官員直言,早年國軍裁軍過速導致解放軍坐大的殷鑑不遠,馬政府又讓台灣急遽向中國傾斜,這樣急著裁軍,甚至一次消滅一個年班的軍校生,軍心動搖的結果將弱化台灣軍力。
此外,也有立委問到經濟不景氣讓志願兵招募質量均佳,若經濟復甦此榮景將不復見。陳肇敏坦承,目前志願兵招募供過於求,素質也超出預期,但經濟復甦確實會衝擊募兵,對此將有所因應。
民進黨智庫反對大裁軍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針對全募兵制,民進黨新潮流的台灣新社會智庫昨天表示,這項重大變革將大幅提高人事成本,對於國防預算及社經預算產生排擠效果,台灣新社會智庫對此表達強烈反對。
智庫國家安全組召集人、前國安會諮詢委員陳文政表示,與今年的人員維持費相比,全募兵制將增加九十五億元,國防總預算更將提高二百廿億元,相當於五成一國科會預算、三成經濟部預算或一成三的教育部預算,再加上退輔費用與福利支出,更是天文數字。陳文政指出,二階段的精進案讓國軍總員額已降至廿七萬五千人,全募兵制要大幅裁軍,若以廿萬人為基準,軍官就要裁六千名,將造成軍心動盪,而廿萬人的軍隊是否真能維持台灣的作戰需求,相當令人懷疑。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表示,民進黨政府招募六千名志願役士兵幾乎使盡渾身解數,未來八萬人要怎麼招募?全募兵制將會陷入提高國防支出與裁減員額兩者間的惡性循環。
------------
美國與世界:奧巴馬的預算伎倆(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
美國與世界:奧巴馬的預算伎倆(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
2009年03月10日蘋果日報
美國與世界
忘掉不重要的,忘掉浪費,忘掉這位嚴斥撥款專用的總統所支持的法案,竟然內含8570項專款。忘掉「我們已確認」可以「省下2兆美元」的說法,根據奧巴馬的預算主任事後坦承,其中有1.6兆美元是計自美國截至2019年為止,不再增兵伊拉克所「節省」的開支;而2019年不只是布希結束增兵的11年之後,更是布希計劃全數撤軍伊拉克的8年之後。
未能因應金融危機
忘掉這一切,這只是普通的預算伎倆。每位總統都這麼做,但很少有如奧巴馬,以公然欺瞞伎倆推出激進的經濟改革計劃。
奧巴馬對國會演說的邏輯如下:他堅稱「我們的經濟不是一夕之間陷入衰退。」這一切在房貸危機前就已開始。我們哪裡做錯了?我們是償還以往在三大領域的罪孽:能源、健保和教育,像是進口過多石油而沒開發新能源,沒改革健保,並容忍太多壞學校。
「報應之日」已到,且因為「唯有我們了解到自己如何陷入這般困境,我們才能順利脫困。」奧巴馬以他深具遠見的計劃,包括適用於全民、高度國有化的健保體系,能源總量管制,與以普及大學為目標的重大聯邦教育政策,給我們帶來救贖。真了不起。就解釋我們當前的經濟困境而言,這根本是天馬行空。
我們的經濟逼近蕭條,核心因素在於信貸泡沫、房市崩跌,及整個銀行體系失敗。理由信手拈來一堆:華府(和貪婪)把房利美和房地美推向短視近利的次貸、貪腐的債券評級機構、新奇債務工具規範不足、葛林斯潘時期美國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不負責任的銀行家推出高度可疑的抵押貸款(再以貸款工具包裹脫手)、貪婪的換屋者、不誠實的購屋者。
這份清單落落長,但金融體系崩解的原因並不包括我們缺乏全民健保,更別提電腦化病歷,或一個足以毀滅產業的碳課稅總量管制,還是大學畢業生數量不足。事實上,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那些過度教育、身穿名牌的MBA蠢蛋激增,發明更複雜而不透明的數學模型和債務工具,導致我們陷入信貸災難。
儘管我們的金融機構仍處於水深火熱,但奧巴馬在演說與預算中表明,任期內基本上將致力於革新健保、教育和能源。距他當選已有4個月,他宣誓就職也已6周,但奧巴馬仍未公布銀行危機的因應計劃。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你不會希望平白浪費一個嚴重的危機」,白宮幕僚長伊曼紐說:「這場危機提供契機,讓我們可以做過去做不到的一些事。」
我們終於知道是哪些事了。市場近來急劇下跌,不僅反映缺乏可行的銀行拯救計劃,也反映出一種懷疑心態,奧巴馬是否把金融危機當成創造特定心理狀況的工具(危機感已瀕臨為恐慌而恐慌的邊界),藉以頒布「破天荒」的論述,將健保、教育和能源聯邦化及╱或社會化,將政府推向後工業社會的制高點。
激進改革並非解藥
這是精明的政治學,雖聰明,但根本上不誠實。健保、教育和能源雖有價值,但卻非金融崩潰的原因,更非其解藥。謊稱這些既是原因也是解藥,不過是一位野心勃勃總統用來頒布我們有生之年僅見、最激進社會改革論述的修辭法。
作者為《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
--------------
精闢
十分具有價值
2009年03月10日蘋果日報
美國與世界
忘掉不重要的,忘掉浪費,忘掉這位嚴斥撥款專用的總統所支持的法案,竟然內含8570項專款。忘掉「我們已確認」可以「省下2兆美元」的說法,根據奧巴馬的預算主任事後坦承,其中有1.6兆美元是計自美國截至2019年為止,不再增兵伊拉克所「節省」的開支;而2019年不只是布希結束增兵的11年之後,更是布希計劃全數撤軍伊拉克的8年之後。
未能因應金融危機
忘掉這一切,這只是普通的預算伎倆。每位總統都這麼做,但很少有如奧巴馬,以公然欺瞞伎倆推出激進的經濟改革計劃。
奧巴馬對國會演說的邏輯如下:他堅稱「我們的經濟不是一夕之間陷入衰退。」這一切在房貸危機前就已開始。我們哪裡做錯了?我們是償還以往在三大領域的罪孽:能源、健保和教育,像是進口過多石油而沒開發新能源,沒改革健保,並容忍太多壞學校。
「報應之日」已到,且因為「唯有我們了解到自己如何陷入這般困境,我們才能順利脫困。」奧巴馬以他深具遠見的計劃,包括適用於全民、高度國有化的健保體系,能源總量管制,與以普及大學為目標的重大聯邦教育政策,給我們帶來救贖。真了不起。就解釋我們當前的經濟困境而言,這根本是天馬行空。
我們的經濟逼近蕭條,核心因素在於信貸泡沫、房市崩跌,及整個銀行體系失敗。理由信手拈來一堆:華府(和貪婪)把房利美和房地美推向短視近利的次貸、貪腐的債券評級機構、新奇債務工具規範不足、葛林斯潘時期美國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不負責任的銀行家推出高度可疑的抵押貸款(再以貸款工具包裹脫手)、貪婪的換屋者、不誠實的購屋者。
這份清單落落長,但金融體系崩解的原因並不包括我們缺乏全民健保,更別提電腦化病歷,或一個足以毀滅產業的碳課稅總量管制,還是大學畢業生數量不足。事實上,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那些過度教育、身穿名牌的MBA蠢蛋激增,發明更複雜而不透明的數學模型和債務工具,導致我們陷入信貸災難。
儘管我們的金融機構仍處於水深火熱,但奧巴馬在演說與預算中表明,任期內基本上將致力於革新健保、教育和能源。距他當選已有4個月,他宣誓就職也已6周,但奧巴馬仍未公布銀行危機的因應計劃。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你不會希望平白浪費一個嚴重的危機」,白宮幕僚長伊曼紐說:「這場危機提供契機,讓我們可以做過去做不到的一些事。」
我們終於知道是哪些事了。市場近來急劇下跌,不僅反映缺乏可行的銀行拯救計劃,也反映出一種懷疑心態,奧巴馬是否把金融危機當成創造特定心理狀況的工具(危機感已瀕臨為恐慌而恐慌的邊界),藉以頒布「破天荒」的論述,將健保、教育和能源聯邦化及╱或社會化,將政府推向後工業社會的制高點。
激進改革並非解藥
這是精明的政治學,雖聰明,但根本上不誠實。健保、教育和能源雖有價值,但卻非金融崩潰的原因,更非其解藥。謊稱這些既是原因也是解藥,不過是一位野心勃勃總統用來頒布我們有生之年僅見、最激進社會改革論述的修辭法。
作者為《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
--------------
精闢
十分具有價值
媒體看到總統就腿軟(梁文傑)
媒體看到總統就腿軟(梁文傑)
2009年03月10日蘋果日報
論壇
西恩潘以《自由大道》的同性戀角色成為本屆奧斯卡影帝,但許多人認為在《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中飾演尼克森的法蘭克.藍吉拉才是真正的影帝。藍吉拉演尼克森,80%都是近距離受訪的臉部特寫。光靠臉部表情、手勢和聲音,就把尼克森這個大政治家(或大政客?)的智慧、狡猾、驕傲、輕蔑、憤怒、沮喪和懊悔,表現得暢快淋漓。藍吉拉沒得獎不是敗給西恩潘,而是敗給同性戀這個「話題」而已。
專訪必須見招拆招
《請問總統先生》的劇情很簡單。尼克森因為水門案在1974年辭職,但他從未認罪,也沒承認錯誤。一名脫口秀主持人大衛.福斯特自掏腰包60萬美元訪問尼克森,談述自己在水門案中的角色。全片就是兩人你來我往的對話過程。最後,福斯特拿出獨家搜集的證據,終於把老奸巨滑的尼克森逼到牆角,不但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更透露他內心最深刻的信仰:「凡是總統做的事,都不違法」(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 that means it’s not illegal),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這部電影好看在政治人物與記者的「當面對決」。尼克森把專訪當成是個人政治秀,除了60萬美元入袋之外,還為自己的形象擦脂抹粉。福斯特則試圖讓尼克森吐露實情,最好能道歉認錯。尼克森對福斯特說,「到了最後,鎂光燈只會照在你和我其中一人身上」,大有「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的意味,而福斯特也確實反過來把他壓倒了。
我不知道台灣的新聞科班是怎麼教「專訪」的,但從英文interview一詞來說,顯然就蘊含了詰問、質疑、挑戰的意思。你到一家公司去做 interview,就表示你要接受面試者質問你的履歷和能力。你不會知道面試者要問的問題,也不知道面試者的態度是和善還是吹毛吹庛。你能做的就是充分準備,見招拆招。
反觀台灣記者對政治人物做的專訪,千篇一律都是在配合政治人物的宣傳而已。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記者先提出專訪要求,政治人物衡量這個記者或這家報紙和電視台的態度「友不友善」後,請記者把要問的問題列出來,再由政治人物刪去不喜歡的題目和增加喜歡的題目。
專訪開始後,政治人物只講他要講的,記者也只問他該問的,就這麼一搭一唱。如果是「友善」的媒體,雙方配合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是「不友善」的媒體,要不就拒絕專訪以逃避挑戰,要不就用專訪給別家的方式要脅配合,更惡劣者甚至會威脅要抽掉政府廣告預算。反正不論如何,只要政治人物願意接受專訪,那肯定是配合的條件已經談妥。就算是政治人物出了事,而主動想接受專訪「以釋群疑」,也只是找友善的媒體合作。
不應該搭舞台撒謊
於是阿扁可以無數次在專訪中說他絕對清廉,馬英九也可以千篇一律把所有責任推給別人或國際環境不佳,而沒有一個專訪者敢問一句:「總統先生,你雖然這麼說,但是……」此時的專訪不過是搭個舞台再撒一次謊。(編按:你敢拿自己的工作當賭注嗎?)
是台灣的媒體太沒骨氣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管是鄭鴻儀專訪陳水扁或李四端專訪馬英九,我都不想看。總統先生該如何請問,如果台灣新聞科班沒教或不會教,我希望大家能看看這部電影。我也希望教新聞學的金溥聰在換跑道之後,也能這樣請問總統先生。
作者為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
梁文傑
--------------
要是有這樣有種的記者,我相信已經被高層辭掉。
而那段對話紀錄也被冷藏或者刪除剪掉,不見天日。
2009年03月10日蘋果日報
論壇
西恩潘以《自由大道》的同性戀角色成為本屆奧斯卡影帝,但許多人認為在《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中飾演尼克森的法蘭克.藍吉拉才是真正的影帝。藍吉拉演尼克森,80%都是近距離受訪的臉部特寫。光靠臉部表情、手勢和聲音,就把尼克森這個大政治家(或大政客?)的智慧、狡猾、驕傲、輕蔑、憤怒、沮喪和懊悔,表現得暢快淋漓。藍吉拉沒得獎不是敗給西恩潘,而是敗給同性戀這個「話題」而已。
專訪必須見招拆招
《請問總統先生》的劇情很簡單。尼克森因為水門案在1974年辭職,但他從未認罪,也沒承認錯誤。一名脫口秀主持人大衛.福斯特自掏腰包60萬美元訪問尼克森,談述自己在水門案中的角色。全片就是兩人你來我往的對話過程。最後,福斯特拿出獨家搜集的證據,終於把老奸巨滑的尼克森逼到牆角,不但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更透露他內心最深刻的信仰:「凡是總統做的事,都不違法」(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 that means it’s not illegal),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這部電影好看在政治人物與記者的「當面對決」。尼克森把專訪當成是個人政治秀,除了60萬美元入袋之外,還為自己的形象擦脂抹粉。福斯特則試圖讓尼克森吐露實情,最好能道歉認錯。尼克森對福斯特說,「到了最後,鎂光燈只會照在你和我其中一人身上」,大有「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的意味,而福斯特也確實反過來把他壓倒了。
我不知道台灣的新聞科班是怎麼教「專訪」的,但從英文interview一詞來說,顯然就蘊含了詰問、質疑、挑戰的意思。你到一家公司去做 interview,就表示你要接受面試者質問你的履歷和能力。你不會知道面試者要問的問題,也不知道面試者的態度是和善還是吹毛吹庛。你能做的就是充分準備,見招拆招。
反觀台灣記者對政治人物做的專訪,千篇一律都是在配合政治人物的宣傳而已。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記者先提出專訪要求,政治人物衡量這個記者或這家報紙和電視台的態度「友不友善」後,請記者把要問的問題列出來,再由政治人物刪去不喜歡的題目和增加喜歡的題目。
專訪開始後,政治人物只講他要講的,記者也只問他該問的,就這麼一搭一唱。如果是「友善」的媒體,雙方配合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是「不友善」的媒體,要不就拒絕專訪以逃避挑戰,要不就用專訪給別家的方式要脅配合,更惡劣者甚至會威脅要抽掉政府廣告預算。反正不論如何,只要政治人物願意接受專訪,那肯定是配合的條件已經談妥。就算是政治人物出了事,而主動想接受專訪「以釋群疑」,也只是找友善的媒體合作。
不應該搭舞台撒謊
於是阿扁可以無數次在專訪中說他絕對清廉,馬英九也可以千篇一律把所有責任推給別人或國際環境不佳,而沒有一個專訪者敢問一句:「總統先生,你雖然這麼說,但是……」此時的專訪不過是搭個舞台再撒一次謊。(編按:你敢拿自己的工作當賭注嗎?)
是台灣的媒體太沒骨氣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管是鄭鴻儀專訪陳水扁或李四端專訪馬英九,我都不想看。總統先生該如何請問,如果台灣新聞科班沒教或不會教,我希望大家能看看這部電影。我也希望教新聞學的金溥聰在換跑道之後,也能這樣請問總統先生。
作者為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
梁文傑
--------------
要是有這樣有種的記者,我相信已經被高層辭掉。
而那段對話紀錄也被冷藏或者刪除剪掉,不見天日。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意見的陳述;想像的真實
基本上,我認為人人有陳述自身意見的自由。
而這種自由不應當受到權力者嚴格的限制,迫害。
但我們在陳述意見的時候,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即能先獨立思考、判斷事實、審慎做出結論。
因為你的言論可能會影響其他人的行動,造成傷害。
--------------------
轉貼文章自:http://roseroo.spaces.live.com/blog/
以下文章節錄於PTT政黑板,由網友"mysmalllamb (小羊)"撰寫。2007/12/19
[震怒] 台灣人對DPP的忍受力
第一次在本版Po文,我自有投票權以來就從不熱衷政治只關心政策,但今年終於忍不住了。
如前面某篇版友所言,台灣人對DPP的忍受力比對KMT大太多了,或著也可以說,DPP支持者對DPP的忍受力比對KMT支持者對KMT的忍受力大太多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馬英九聲望如日中天時,訪美回國,在一片反對聲浪下仍然堅持要會見陳總統對談,以報告訪美所得。那時陳水扁早已惡名昭彰,擺明不搞經濟,誠信盡失,用盡手段玩弄政敵,撕裂族群。會談中間陳水扁完全不正面談問題,一味閃避甚至在對談中企圖挑起紛爭,馬英九則非常有耐心,從頭到尾仍不死心地希望能給總統實用的經濟外交建議。
但是,會談後,馬英九民調大跌,陳水扁居然還漲!任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無力回天的忠臣與一個無賴的對談,但看來我們的人民比較喜歡無賴。
從那天起,我不再信任我國人民的公民意識了。從此以後每年屢見不鮮的情況是,DPP一直惡搞,經年累月地惡搞,把經濟成長率搞低,失業率與自殺率搞高,經年累月,人民忍受了一天又一天,DPP的支持率才慢慢下滑,下滑,下滑到下次選舉有希望請他們離開執政位置。
但只要某一天,KMT的任何人講錯了一句話,或是有那個笨政策出來,馬上一天之內KMT的民調就會大跌,只要一天之內就會。相比之下,真令人覺得,市民是以最嚴格的專業標準要求KMT,而只以「不要太爛就好」,甚至「偶爾改進就值得鼓勵」的標準要求DPP。
以上是巨觀的民調,而真實發生在一個小家庭中的就是,許多版友都屢見不鮮的,隱性綠色長輩在電視機前看著一整年DPP的胡作非為和敗壞經濟,低頭不語一整年,隱忍到某天終於抓到一條KMT小辮子,終於將一整年的抑鬱之氣傾洩而出!終於有了個正當性讓他明天正大光明地去投DPP。就算DPP一路爛到投票日前夕,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他還是會默默地去投DPP,默默回家。
我想KMT在1947年的鎮壓儘管是非常時期的不擇手段,可能當年也無從選擇,但無可否認地,它已經變成原罪了。在許多市民的心理,它就是邪惡的,無論如何永遠一定要打倒的,而DPP就是英雄與救贖,是無論如何都要挺到底的。
這樣的市民不乏高知識份子,甚至是非常進步的知識份子,他們理性的思辨上儘管平日批判DPP的違法亂紀絕不手軟,但是他們仍以最高標準同等批判KMT,於是結論就是:兩黨一樣爛,請投第三勢力,或投廢票,超越藍綠;不然就是,我們不能信任政治人物,我們只能當永遠的民間反對力量,要以筆為劍針砭時事發揮知識份子的力量...他們都是我非常尊敬的學者,但我只能說,這太不務實了。
相對地,DPP的支持者就非常務實,他們知道什麼辯論都是不必要的,有再多人分析經濟分析法治分析貪腐現象他們都只要一路點頭聽聽就好,反正他們知道,票投下去了,誰當選了,才是唯一的真實。反而,有不少KMT支持者在經過反覆的理性辯論後,重新全面檢討KMT的各種功過優缺,才理性地決定也不要投給KMT這個與「優質」二字仍有一段距離的政黨。
事實上兩黨是都爛,不過真的是一樣爛嗎?那一黨具有專業人才毋庸置疑,兩黨都貪但誰連貪到被揭發都可以大聲嗆回去?兩黨都有政策上失敗之處但那一黨可以毫不理會專業而臉不紅氣不喘地假造數據否認事實?兩黨都做過錯事但那一黨可以毫不羞慚地捍衛自己做的錯事還要硬講成正義?
DPP非常有信心,因為他們知道,做了再多傷天害理的壞事,傷了多少台灣人民的心害了多少家庭燒炭自殺,到投票前一天,所有支持者都會回來,屢試不爽。因此謝長廷氣定神閒地預定他可以贏25萬票。我相信他可以,因為我相信許多台灣人民的思考邏輯,對他們來講選票是一個表述,是要表達一種情緒甚至是一種憤懣,要表達的是所謂本土族群或所謂台灣人慘遭威權迫害壓抑了六十年的血淚歷史。西方政治模型中可能認為擁有平等一票的公民都是可以「理性平等公共討論」的政治參與者,但在台灣這絕對不是事實,投票在象徵意義上是情感的表述或認同的動員,在功能意義上則可能是綁樁等地方派系勢力的動員。
當然也有一部份理性的族群是把投票當作對特定政策與國家走向的支持,但實際上,他們只會導出KMT政策也沒好到那裡,也不值得投的結論。如此一來,高度的理性就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理想,對改善這個社會有任何的好處嗎?一點都沒有,但是他們自認盡到了一個公民以投票對政策做出表述的義務,這樣就滿足了。
我承認我以前也是這樣子。
2000年聽過各候選人演講與政見發表後,我唯一聽得出一些道理而不以譁眾取寵為務的候選人就是許信良。儘管許信良計畫相當遠大而未必真實可行,但他是唯一努力在講政策與願景的,而不像連宋扁不停地喊「各位鄉親你們說對不對呀」,也不像李敖擺明就是出來笑傲人間的。因此就本著公民的義務投了他。我那時還很驕傲: 我做了一個良心的且理性的選擇。儘管我家大安區那時瀰漫著一種「為了不讓阿扁當選要投宋楚瑜」的聲浪,不過大安區,大家也知道,這是一個你要投誰大家都尊重的地方。
2004年,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不遵守體制與做表面功夫甚至煽動族群的惡習,在這四年的總統任內表露無遺。但是另外一邊的連宋合,一樣缺乏願景缺乏政策,而且大家也可聞到明顯的政治分贓。因此我還是很堅持:沒有好選擇就別投!這次我也很驕傲,因為我做了理性的抉擇而沒有隨全民共舞。
我的一票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如我一樣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有兩萬人以上,那結果就會不一樣了。我不敢說台灣在KMT的執政下可以一片清明,但是至少可以是務實的政治,經濟政策可以不當作沒看見全球化,貪污被抓時你可以看到國民黨高官低調地打官司,民不聊生時你可以看見國民黨技術官僚如熱鍋螞蟻忙著解決,解決不了就羞殘地道歉下台而非製造官方統計假裝沒發生,高官講錯話引起輿論軒然大波時會向社會道歉而非硬坳。
因此我有新的投票哲學了,一種務實的哲學:票就是我身為公民唯一的資產,就像我的存款一樣。我要審慎思考如何運用有限存款作最有利潤的投資,儘管存款有限使我並不能真的過我理想中的生活,但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總是要朝與理想接近的可能狀態邁進。投票也一樣,我四年只有一張票,就要把這張票的效益發揮到最大,投資在我眼前看得見有可能帶來最大利益的地方,即使這個投資(如明年總統投馬蕭)並不能真正帶來理想狀態,但這就是我現況下唯一能做的事;接下來四年身為公民還可能可以做的就是嚴厲監督政府並給予批判,也就是好好批判馬蕭及未來的KMT行政團隊。我想大部份的人都可以承認,批判DPP他根本不理,但批判KMT他們仍會知錯檢討。
最後我想推崇一件馬英九的人格特質,大體上KMT技術官僚都還留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只是在馬英九身上特別明顯罷了。這點可能會引戰中國/台灣的辯論,不過是很實際的。譬如最基本的禮義廉恥:
禮不踰節,如行政權尊重立法權,總統不干涉司法獨立,中央地方依法分權,套句馬一向堅持的一句話:「一切依法辦理」。
義不自進,指不做任何不符合道德的事來鑽營求進,不妄言,不造謠,不詛咒,不撕裂族群,不說謊,不激化對立,不藉煽動激情騙選票。
廉不敝惡,不只不要貪污,還指不要文過飾非,也就是政策錯誤不否認,陷入官司勇於出庭辯論,有貪污之嫌勇於提出證據,做錯了任何事虛心接受指教。
恥不從枉,指不要做邪惡之事,凡是依理依義依廉不該做的事情就堅持不做,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首先要知過而不是文過,這點就回到廉的範疇了。
禮義廉恥,對,是中國人的東西,你我中學都讀過,難道因為是中國人的東西,不管有沒有用都要把它拋棄掉嗎?如果有一套可以取代它的本土道德論述,那取代它是沒什麼關係,但本土不可以拋棄道德。傳統道德當然有其保守的地方,但我們批判其保守的辦法是修正它甚至取代它,但不是流落到一個道德蕩然無存的狀態。
---------------
看完後,感覺是黨工寫出來的。
也反映出文宣媒體的重要所在。
--------------
而這種自由不應當受到權力者嚴格的限制,迫害。
但我們在陳述意見的時候,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即能先獨立思考、判斷事實、審慎做出結論。
因為你的言論可能會影響其他人的行動,造成傷害。
--------------------
轉貼文章自:http://roseroo.spaces.live.com/blog/
以下文章節錄於PTT政黑板,由網友"mysmalllamb (小羊)"撰寫。2007/12/19
[震怒] 台灣人對DPP的忍受力
第一次在本版Po文,我自有投票權以來就從不熱衷政治只關心政策,但今年終於忍不住了。
如前面某篇版友所言,台灣人對DPP的忍受力比對KMT大太多了,或著也可以說,DPP支持者對DPP的忍受力比對KMT支持者對KMT的忍受力大太多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馬英九聲望如日中天時,訪美回國,在一片反對聲浪下仍然堅持要會見陳總統對談,以報告訪美所得。那時陳水扁早已惡名昭彰,擺明不搞經濟,誠信盡失,用盡手段玩弄政敵,撕裂族群。會談中間陳水扁完全不正面談問題,一味閃避甚至在對談中企圖挑起紛爭,馬英九則非常有耐心,從頭到尾仍不死心地希望能給總統實用的經濟外交建議。
但是,會談後,馬英九民調大跌,陳水扁居然還漲!任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無力回天的忠臣與一個無賴的對談,但看來我們的人民比較喜歡無賴。
從那天起,我不再信任我國人民的公民意識了。從此以後每年屢見不鮮的情況是,DPP一直惡搞,經年累月地惡搞,把經濟成長率搞低,失業率與自殺率搞高,經年累月,人民忍受了一天又一天,DPP的支持率才慢慢下滑,下滑,下滑到下次選舉有希望請他們離開執政位置。
但只要某一天,KMT的任何人講錯了一句話,或是有那個笨政策出來,馬上一天之內KMT的民調就會大跌,只要一天之內就會。相比之下,真令人覺得,市民是以最嚴格的專業標準要求KMT,而只以「不要太爛就好」,甚至「偶爾改進就值得鼓勵」的標準要求DPP。
以上是巨觀的民調,而真實發生在一個小家庭中的就是,許多版友都屢見不鮮的,隱性綠色長輩在電視機前看著一整年DPP的胡作非為和敗壞經濟,低頭不語一整年,隱忍到某天終於抓到一條KMT小辮子,終於將一整年的抑鬱之氣傾洩而出!終於有了個正當性讓他明天正大光明地去投DPP。就算DPP一路爛到投票日前夕,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他還是會默默地去投DPP,默默回家。
我想KMT在1947年的鎮壓儘管是非常時期的不擇手段,可能當年也無從選擇,但無可否認地,它已經變成原罪了。在許多市民的心理,它就是邪惡的,無論如何永遠一定要打倒的,而DPP就是英雄與救贖,是無論如何都要挺到底的。
這樣的市民不乏高知識份子,甚至是非常進步的知識份子,他們理性的思辨上儘管平日批判DPP的違法亂紀絕不手軟,但是他們仍以最高標準同等批判KMT,於是結論就是:兩黨一樣爛,請投第三勢力,或投廢票,超越藍綠;不然就是,我們不能信任政治人物,我們只能當永遠的民間反對力量,要以筆為劍針砭時事發揮知識份子的力量...他們都是我非常尊敬的學者,但我只能說,這太不務實了。
相對地,DPP的支持者就非常務實,他們知道什麼辯論都是不必要的,有再多人分析經濟分析法治分析貪腐現象他們都只要一路點頭聽聽就好,反正他們知道,票投下去了,誰當選了,才是唯一的真實。反而,有不少KMT支持者在經過反覆的理性辯論後,重新全面檢討KMT的各種功過優缺,才理性地決定也不要投給KMT這個與「優質」二字仍有一段距離的政黨。
事實上兩黨是都爛,不過真的是一樣爛嗎?那一黨具有專業人才毋庸置疑,兩黨都貪但誰連貪到被揭發都可以大聲嗆回去?兩黨都有政策上失敗之處但那一黨可以毫不理會專業而臉不紅氣不喘地假造數據否認事實?兩黨都做過錯事但那一黨可以毫不羞慚地捍衛自己做的錯事還要硬講成正義?
DPP非常有信心,因為他們知道,做了再多傷天害理的壞事,傷了多少台灣人民的心害了多少家庭燒炭自殺,到投票前一天,所有支持者都會回來,屢試不爽。因此謝長廷氣定神閒地預定他可以贏25萬票。我相信他可以,因為我相信許多台灣人民的思考邏輯,對他們來講選票是一個表述,是要表達一種情緒甚至是一種憤懣,要表達的是所謂本土族群或所謂台灣人慘遭威權迫害壓抑了六十年的血淚歷史。西方政治模型中可能認為擁有平等一票的公民都是可以「理性平等公共討論」的政治參與者,但在台灣這絕對不是事實,投票在象徵意義上是情感的表述或認同的動員,在功能意義上則可能是綁樁等地方派系勢力的動員。
當然也有一部份理性的族群是把投票當作對特定政策與國家走向的支持,但實際上,他們只會導出KMT政策也沒好到那裡,也不值得投的結論。如此一來,高度的理性就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理想,對改善這個社會有任何的好處嗎?一點都沒有,但是他們自認盡到了一個公民以投票對政策做出表述的義務,這樣就滿足了。
我承認我以前也是這樣子。
2000年聽過各候選人演講與政見發表後,我唯一聽得出一些道理而不以譁眾取寵為務的候選人就是許信良。儘管許信良計畫相當遠大而未必真實可行,但他是唯一努力在講政策與願景的,而不像連宋扁不停地喊「各位鄉親你們說對不對呀」,也不像李敖擺明就是出來笑傲人間的。因此就本著公民的義務投了他。我那時還很驕傲: 我做了一個良心的且理性的選擇。儘管我家大安區那時瀰漫著一種「為了不讓阿扁當選要投宋楚瑜」的聲浪,不過大安區,大家也知道,這是一個你要投誰大家都尊重的地方。
2004年,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不遵守體制與做表面功夫甚至煽動族群的惡習,在這四年的總統任內表露無遺。但是另外一邊的連宋合,一樣缺乏願景缺乏政策,而且大家也可聞到明顯的政治分贓。因此我還是很堅持:沒有好選擇就別投!這次我也很驕傲,因為我做了理性的抉擇而沒有隨全民共舞。
我的一票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如我一樣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有兩萬人以上,那結果就會不一樣了。我不敢說台灣在KMT的執政下可以一片清明,但是至少可以是務實的政治,經濟政策可以不當作沒看見全球化,貪污被抓時你可以看到國民黨高官低調地打官司,民不聊生時你可以看見國民黨技術官僚如熱鍋螞蟻忙著解決,解決不了就羞殘地道歉下台而非製造官方統計假裝沒發生,高官講錯話引起輿論軒然大波時會向社會道歉而非硬坳。
因此我有新的投票哲學了,一種務實的哲學:票就是我身為公民唯一的資產,就像我的存款一樣。我要審慎思考如何運用有限存款作最有利潤的投資,儘管存款有限使我並不能真的過我理想中的生活,但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總是要朝與理想接近的可能狀態邁進。投票也一樣,我四年只有一張票,就要把這張票的效益發揮到最大,投資在我眼前看得見有可能帶來最大利益的地方,即使這個投資(如明年總統投馬蕭)並不能真正帶來理想狀態,但這就是我現況下唯一能做的事;接下來四年身為公民還可能可以做的就是嚴厲監督政府並給予批判,也就是好好批判馬蕭及未來的KMT行政團隊。我想大部份的人都可以承認,批判DPP他根本不理,但批判KMT他們仍會知錯檢討。
最後我想推崇一件馬英九的人格特質,大體上KMT技術官僚都還留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只是在馬英九身上特別明顯罷了。這點可能會引戰中國/台灣的辯論,不過是很實際的。譬如最基本的禮義廉恥:
禮不踰節,如行政權尊重立法權,總統不干涉司法獨立,中央地方依法分權,套句馬一向堅持的一句話:「一切依法辦理」。
義不自進,指不做任何不符合道德的事來鑽營求進,不妄言,不造謠,不詛咒,不撕裂族群,不說謊,不激化對立,不藉煽動激情騙選票。
廉不敝惡,不只不要貪污,還指不要文過飾非,也就是政策錯誤不否認,陷入官司勇於出庭辯論,有貪污之嫌勇於提出證據,做錯了任何事虛心接受指教。
恥不從枉,指不要做邪惡之事,凡是依理依義依廉不該做的事情就堅持不做,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首先要知過而不是文過,這點就回到廉的範疇了。
禮義廉恥,對,是中國人的東西,你我中學都讀過,難道因為是中國人的東西,不管有沒有用都要把它拋棄掉嗎?如果有一套可以取代它的本土道德論述,那取代它是沒什麼關係,但本土不可以拋棄道德。傳統道德當然有其保守的地方,但我們批判其保守的辦法是修正它甚至取代它,但不是流落到一個道德蕩然無存的狀態。
---------------
看完後,感覺是黨工寫出來的。
也反映出文宣媒體的重要所在。
--------------
總是和雞蛋站在同一邊 村上春樹
人物圖片轉自wakarimasita of Flickr,本作品的版權持有者
(村上春樹200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演講中)
http://zh.wikipedia.org/wiki/村上春樹
譯文轉自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9/02/25/alwaysstandontheeggside#more504
朱學恆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
總是和雞蛋站在同一邊
村上春樹於耶路撒冷文學獎
我是以小說家的身份來到耶路撒冷,也就是說,我的身份是一個專業的謊言編織者。
當然,說謊的不只是小說家。我們都知道,政客也會。外交人員和軍人有時也會被迫說謊,二手車業務員,屠夫和工人也不例外。不過,小說家的謊言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沒有人會用道德標準去苛責小說家的謊言。事實上,小說家的謊言說的越努力,越大、越好,批評家和大眾越會讚賞他。為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藉由傳述高超的謊言;也就是創造出看來彷彿真實的小說情節,小說家可以將真實帶到新的疆域,將新的光明照耀其上。在大多數的案例中,我們幾乎不可能捕捉真理,並且精準的描繪它。因此,我們才必須要將真理從它的藏匿處誘出,轉化到另一個想像的場景,轉換成另一個想像的形體。不過,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真理到底在自己體內的何處。要編出好的謊言,這是必要的。
不過,今天,我不準備說謊。我會儘可能的誠實。一年之中只有幾天我不會撒謊,今天剛好是其中一天。
讓我老實說吧。許多人建議我今天不應該來此接受耶路撒冷文學獎。有些人甚至警告我,如果我敢來,他們就會杯葛我的作品。
會這樣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加薩走廊正發生的這場激烈的戰鬥。根據聯合國的調查,在被封鎖的加薩城中超過一千人喪生,許多人是手無寸鐵的平民,包括了兒童和老人。
在收到獲獎通知之後,我自問:在此時前往以色列接受這文學獎是否是一個正確的行為。這會不會讓人以為我支持衝突中的某一方,或者認為我支持一個選擇發動壓倒性武力的國家政策。當然,我不希望讓人有這樣的印象。我不讚同任何戰爭,我也不支持任何國家。同樣的,我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書被杯葛。
最後,在經過審慎的考量之後,我終於決定來此。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有太多人反對我前來參與了。或許,我就像許多其他的小說家一樣,天生有著反骨。如果人們告訴我,特別是警告我:「千萬別去那邊,」「千萬別這麼做,」我通常會想要「去那邊」和「這麼做」。你可以說這就是我身為小說家的天性。小說家是種很特別的人。他們一定要親眼所見、親手所觸才願意相信。
所以我來到此地。我選擇親身參與,而不是退縮逃避。我選擇親眼目睹,而不是矇蔽雙眼。我選擇開口說話,而不是沈默不語。
這並不代表我要發表任何政治信息。判斷對錯當然是小說家最重要的責任。
不過,要如何將這樣的判斷傳遞給他人,則是每個作家的選擇。我自己喜歡利用故事,傾向超現實的故事。因此,我今日才不會在各位面前發表任何直接的政治訊息。
不過,請各位容許我發表一個非常個人的訊息。這是我在撰寫小說時總是牢記在心的。我從來沒有真的將其形諸於文字或是貼在牆上。我將它雋刻在我內心的牆上,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
是的。不管那高牆多麼的正當,那雞蛋多麼的咎由自取,我總是會站在雞蛋那一邊。就讓其他人來決定是非,或許時間或是歷史會下判斷。但若一個小說家選擇寫出站在高牆那一方的作品,不論他有任何理由,這作品的價值何在?
這代表什麼?在大多數的狀況下,這是很顯而易見的。轟炸機、戰車、火箭與白磷彈是那堵高牆。被壓碎、燒焦、射殺的手無寸鐵的平民則是雞蛋。這是這比喻的一個角度。
不過,並不是只有一個角度,還有更深的思考。這樣想吧。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一顆雞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容器理的靈魂。對我來說是如此,對諸位來說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必須面對一堵高牆。這高牆的名字叫做體制。體制本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自作主張,開始殘殺我們,甚至讓我們冷血、有效,系統化的殘殺別人。(編按:可參考文化大革命事件)
我寫小說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將個體的靈魂尊嚴暴露在光明之下。故事的目的是在警醒世人,將一道光束照在體繫上,避免它將我們的靈魂吞沒,剝奪靈魂的意義。我深信小說家就該揭露每個靈魂的獨特性,藉由故事來釐清它。用生與死的故事,愛的故事,讓人們落淚的故事,讓人們因恐懼而顫抖的故事,讓人們歡笑顫動的故事。這才是我們日復一日嚴肅編織小說的原因。
先父在九十歲時過世。他是個退休的教師,兼職的佛教法師。當他在研究所就讀時,他被強制徵召去中國參戰。身為一個戰後出身的小孩,我曾經看著他每天晨起在餐前,於我們家的佛壇前深深的向佛祖祈禱。有次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告訴我他在替那些死於戰爭中的人們祈禱。
他說,他在替所有犧牲的人們祈禱,包括戰友,包括敵人。看著他跪在佛壇前的背影,我似乎可以看見死亡的陰影包圍著他。
我的父親過世時帶走了他的記憶,我永遠沒機會知道一切。但那被死亡包圍的背影留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從他身上繼承的少數幾件事物,也是最重要的事物。
我今日只想對你傳達一件事。我們都是人類,超越國籍、種族和宗教,都只是一個面對名為體制的堅實高牆的一枚脆弱雞蛋。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我們都毫無勝機。高牆太高、太堅硬,太冰冷。唯一勝過它的可能性只有來自我們將靈魂結為一體,全心相信每個人的獨特和不可取代性所產生的溫暖。
請各位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獨特的,活生生的靈魂。體制卻沒有。我們不能容許體制踐踏我們。我們不能容許體制自行其是。體制並沒有創造我們:是我們創造了體制。
這就是我要對各位說的。
我很感謝能夠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我很感謝世界各地有那麼多的讀者。我很高興有機會向各位發表演說。
----------------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1064909.html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egg
By Haruki Murakami
Tags: Israel News, Haruki Murakami
I have come to Jerusalem today as a novelist, which is to say as a professional spinner of lies.
Of course, novelists are not the only ones who tell lies. Politicians do it, too, as we all know. Diplomats and military men tell their own kinds of lies on occasion, as do used car salesmen, butchers and builders. The lies of novelists differ from others, however, in that no one criticizes the novelist as immoral for telling them. Indeed, the bigger and better his lies and the more ingeniously he creates them, the more he is likely to be praised by the public and the critics. Why should that be?
My answer would be this: Namely, that by telling skillful lies - which is to say, by making up fictions that appear to be true - the novelist can bring a truth out to a new location and shine a new light on it. In most cases,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grasp a truth in its original form and depict it accurately. This is why we try to grab its tail by luring the truth from its hiding place, transferring it to a fictional location, and replacing it with a fictional form.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however, we first have to clarify where the truth lies within us. This is an important qualification for making up good lies.
Today, however, I have no intention of lying. I will try to be as honest as I can. There are a few days in the year when I do not engage in telling lies, and today happens to be one of them.
So let me tell you the truth. A fair number of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come here to accept the Jerusalem Prize. Some even warned me they would instigate a boycott of my books if I came.
The reason for this, of course, was the fierce battle that was raging in Gaza. The UN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a thousand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blockaded Gaza City, many of them unarmed citizens -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Any number of times after receiving notice of the award, I asked myself whether traveling to Israel at a time like this and accepting a literary prize was the proper thing to do, whether this would 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 I supported one side in the conflict, that I endorsed the policies of a nation that chose to unleash its overwhelming military power. This is an impression, of course, that I would not wish to give. I do not approve of any war, and I do not support any nation. Neither, of course, do I wish to see my books subjected to a boycott.
Finally, however,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 made up my mind to come here. One reason for my decision was that all too many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do it. Perhaps, like many other novelists, I tend to do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I am told. If people are telling me - and especially if they are warning me - "don't go there," "don't do that," I tend to want to "go there" and "do that." It's in my nature, you might say, as a novelist. Novelists are a special breed. They cannot genuinely trust anything they have not seen with their own eyes or touched with their own hands.
And that is why I am here. I chose to come here rather than stay away. I chose to see for myself rather than not to see. I chose to speak to you rather than to say noth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I am here to deliver a political message.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right and wrong is one of the novelist's most important duties, of course.
It is left to each writer, however, to decide upon the form in which he or she will convey those judgments to others. I myself prefer to transform them into stories - stories that tend toward the surreal. Which is why I do not intend to stand before you today delivering a direct political message.
Please do, however, allow me to deliver one very personal message. It is something that I always keep in mind while I am writing fiction. I have never gone so far as to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aste it to the wall: Rather, it is carved into the wall of my mind, and i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
Yes, no matter how right the wall may be and how wrong the egg, I will stand with the egg. Someone else will have to decid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perhaps time or history will decide. If there were a novelist who, for whatever reason, wrote works standing with the wall, of what value would such works b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is metaphor? In some cases, it is all too simple and clear. Bombers and tanks and rockets and white phosphorus shells are that high, solid wall. The eggs are the unarmed civilians who are crushed and burned and shot by them. This is on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This is not all, though. It carries a deeper meaning. Think of it this way. Each of us is, more or less, an egg. Each of us is a unique, irreplaceable soul enclosed in a fragile shell. This is true of me, and it is true of each of you. And each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is confronting a high, solid wall. The wall has a name: It is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supposed to protect us, but sometimes it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and then it begins to kill us and cause us to kill others - coldly, efficiently, systematically.
I have only one reason to write novels, and that is to bring the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soul to the surface and shine a light upon it. The purpose of a story is to sound an alarm, to keep a light trained on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event it from tangling our souls in its web and demeaning them. I fully believe it is the novelist's job to keep trying to clarify the uniqueness of each individual soul by writing stories -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stories of love, stories that make people cry and quake with fear and shake with laughter. This is why we go on, day after day, concocting fictions with utter seriousness.
My father died last year at the age of 90. He was a retired teacher and a part-time Buddhist priest. When he was in graduate school, he was drafted into the army and sent to fight in China. As a child born after the war, I used to see him every morning before breakfast offering up long, deeply-felt prayers at the Buddhist altar in our house. One time I asked him why he did this, and he told me he was pray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d died in the war.
He was praying for all the people who died, he said, both ally and enemy alike. Staring at his back as he knelt at the altar, I seemed to feel the shadow of death hovering around him.
My father died, and with him he took his memories, memories that I can never know. But the presence of death that lurked about him remains in my own memory. It is one of the few things I carry on from him,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 have only one thing I hope to convey to you today. We are all human beings, individuals transcending nationality and race and religion, fragile eggs faced with a solid wall called The System. To all appearances, we have no hope of winning. The wall is too high, too strong - and too cold. If we have any hope of victory at all, it will have to come from our believing in the utter uniqueness and irreplaceability of our own and others' souls and from the warmth we gain by joining souls together.
Take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this.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The System did not make us: We made The System.
That is all I have to say to you.
I am grateful to have been awarded the Jerusalem Prize. I am grateful that my books are being read by peopl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I am gla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here today.
Of course, novelists are not the only ones who tell lies. Politicians do it, too, as we all know. Diplomats and military men tell their own kinds of lies on occasion, as do used car salesmen, butchers and builders. The lies of novelists differ from others, however, in that no one criticizes the novelist as immoral for telling them. Indeed, the bigger and better his lies and the more ingeniously he creates them, the more he is likely to be praised by the public and the critics. Why should that be?
My answer would be this: Namely, that by telling skillful lies - which is to say, by making up fictions that appear to be true - the novelist can bring a truth out to a new location and shine a new light on it. In most cases,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grasp a truth in its original form and depict it accurately. This is why we try to grab its tail by luring the truth from its hiding place, transferring it to a fictional location, and replacing it with a fictional form.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however, we first have to clarify where the truth lies within us. This is an important qualification for making up good lies.
Today, however, I have no intention of lying. I will try to be as honest as I can. There are a few days in the year when I do not engage in telling lies, and today happens to be one of them.
So let me tell you the truth. A fair number of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come here to accept the Jerusalem Prize. Some even warned me they would instigate a boycott of my books if I came.
The reason for this, of course, was the fierce battle that was raging in Gaza. The UN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a thousand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blockaded Gaza City, many of them unarmed citizens -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Any number of times after receiving notice of the award, I asked myself whether traveling to Israel at a time like this and accepting a literary prize was the proper thing to do, whether this would 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 I supported one side in the conflict, that I endorsed the policies of a nation that chose to unleash its overwhelming military power. This is an impression, of course, that I would not wish to give. I do not approve of any war, and I do not support any nation. Neither, of course, do I wish to see my books subjected to a boycott.
Finally, however,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 made up my mind to come here. One reason for my decision was that all too many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do it. Perhaps, like many other novelists, I tend to do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I am told. If people are telling me - and especially if they are warning me - "don't go there," "don't do that," I tend to want to "go there" and "do that." It's in my nature, you might say, as a novelist. Novelists are a special breed. They cannot genuinely trust anything they have not seen with their own eyes or touched with their own hands.
And that is why I am here. I chose to come here rather than stay away. I chose to see for myself rather than not to see. I chose to speak to you rather than to say noth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I am here to deliver a political message.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right and wrong is one of the novelist's most important duties, of course.
It is left to each writer, however, to decide upon the form in which he or she will convey those judgments to others. I myself prefer to transform them into stories - stories that tend toward the surreal. Which is why I do not intend to stand before you today delivering a direct political message.
Please do, however, allow me to deliver one very personal message. It is something that I always keep in mind while I am writing fiction. I have never gone so far as to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aste it to the wall: Rather, it is carved into the wall of my mind, and i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
Yes, no matter how right the wall may be and how wrong the egg, I will stand with the egg. Someone else will have to decid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perhaps time or history will decide. If there were a novelist who, for whatever reason, wrote works standing with the wall, of what value would such works b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is metaphor? In some cases, it is all too simple and clear. Bombers and tanks and rockets and white phosphorus shells are that high, solid wall. The eggs are the unarmed civilians who are crushed and burned and shot by them. This is on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This is not all, though. It carries a deeper meaning. Think of it this way. Each of us is, more or less, an egg. Each of us is a unique, irreplaceable soul enclosed in a fragile shell. This is true of me, and it is true of each of you. And each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is confronting a high, solid wall. The wall has a name: It is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supposed to protect us, but sometimes it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and then it begins to kill us and cause us to kill others - coldly, efficiently, systematically.
I have only one reason to write novels, and that is to bring the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soul to the surface and shine a light upon it. The purpose of a story is to sound an alarm, to keep a light trained on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event it from tangling our souls in its web and demeaning them. I fully believe it is the novelist's job to keep trying to clarify the uniqueness of each individual soul by writing stories -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stories of love, stories that make people cry and quake with fear and shake with laughter. This is why we go on, day after day, concocting fictions with utter seriousness.
My father died last year at the age of 90. He was a retired teacher and a part-time Buddhist priest. When he was in graduate school, he was drafted into the army and sent to fight in China. As a child born after the war, I used to see him every morning before breakfast offering up long, deeply-felt prayers at the Buddhist altar in our house. One time I asked him why he did this, and he told me he was pray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d died in the war.
He was praying for all the people who died, he said, both ally and enemy alike. Staring at his back as he knelt at the altar, I seemed to feel the shadow of death hovering around him.
My father died, and with him he took his memories, memories that I can never know. But the presence of death that lurked about him remains in my own memory. It is one of the few things I carry on from him,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 have only one thing I hope to convey to you today. We are all human beings, individuals transcending nationality and race and religion, fragile eggs faced with a solid wall called The System. To all appearances, we have no hope of winning. The wall is too high, too strong - and too cold. If we have any hope of victory at all, it will have to come from our believing in the utter uniqueness and irreplaceability of our own and others' souls and from the warmth we gain by joining souls together.
Take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this.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The System did not make us: We made The System.
That is all I have to say to you.
I am grateful to have been awarded the Jerusalem Prize. I am grateful that my books are being read by peopl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I am gla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here today.
--------------
與卵共存:村上春樹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辭
譯:李華芳
今天,我以小說家的身份,也就是作為一個職業的說謊者,來到耶路撒冷。
當然,不是只有小說家說謊。眾所周知,政客也說謊。外交官和軍人有時也被迫說謊,二手車推銷員、屠夫和建築工人概莫能外。儘管如此,沒有人會用道德標準去苛責小說家,因為小說家說的謊與其他人不同。事實上,小說家的謊言越大、越好、越有匠心,就越有可能受到公眾和評論家的讚揚。這是為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通過高明的謊言——也就是說,創作看似真實的小說——小說家能夠把真相帶到新的地方並賦予它新的光彩。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太可能掌握真相的原型並進行精確描繪。因此把真相從其藏身之處引出來,轉移到幻境,用幻象取而代之,意在抓住真相的尾巴。然而,要達此目的,必須首先明晰真相的藏身之處。這是編造優秀謊言的重要資質。
不過,今天我無心撒謊。我將盡力坦誠相告。一年之中有幾天我不說謊,今天恰好是其中之一。
所以讓我實話實說。很多人勸我不要來領耶路撒冷文學獎。甚至有人警告我說如果敢來就杯葛我的書。
個中緣由,自是肆虐加沙地帶的激戰。根據聯合國的調查,超過1000人葬身於被封鎖的加沙城內,不少是手無寸鐵的平民——孩子和老人。
收到獲獎通知後,我再三思量,在這樣一個時候到以色列來領取一個文學獎是否合適,會不會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就是我支持衝突中的某一方、或者我支持一個選擇釋放壓倒性武力的國家政策。當然,我並不想給人造成這種印象。我不認同任何戰爭,我也不支持任何一方。當然我也不想我的書遭到抵制。
然而最終經過慎重考慮,我決定來到這裡。我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是有太多人告訴我不要這麼做。也許,與其他眾多小說家一樣,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人們告訴我 ——尤其是當他們警告我——「不要去那裡」,「不要那麼做」,我傾向於「要去那裡」、「就那麼做」。你或許可以說,這是我作為小說家的天性。小說家是異類。他們無法相信任何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物。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這裡的原因。我選擇親臨現場,而非避而遠之。我寧願親眼來看,而非視而不見。我寧願向你們演講,而非沉默不語。
這並不是說我來這裡是傳達政治訊息的。當然,判斷是非是小說家的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不過,如果把他或她的判斷傳達給其他人,要留給每一個作家自己決定。我自己傾向於把它們轉化為故事——趨於超現實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不打算站在你們面前傳達直接的政治訊息。
但請允許我傳達一條非常私人的訊息。這是我寫小說時始終銘記在心的東西。我竟然從未將它形諸文字裱於牆上:而是將它銘刻在我內心的牆上,它大致如下:
「以卵擊牆,我願與卵共存亡。」
是的,不管高牆多麼「偉光正」,卵多麼咎由自取,我都會與卵共存。別人將抉擇對錯;也許時間或歷史會來裁決。但無論如何,如果一個小說家,所寫的作品站在牆的那一邊,這樣的作品又有什麼價值呢?
這個隱喻的含義是什麼?某些情形下,它太簡單明瞭了。轟炸機、坦克、火箭和白磷彈就是那堅硬的高牆。那些被碾碎、被燒焦、被射殺的手無寸鐵的平民就是卵。這是隱喻的一種含義。
可這並非全部。它帶有更深的含義。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一個卵。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無法取代的裹在脆弱外殼裡的靈魂。對我來說如此,對諸位而言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必須面對一堵高牆。這高牆名叫「體制」(The System)。體制本該庇護我們,但有時候體制不在受制於人,然後它開始殘殺我們,甚至讓我們冷血地、有效地、系統地殘殺別人。
我寫小說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使個人靈魂的尊嚴彰顯,使它呈現光彩。故事的用意是敲響警鍾,用光明使體制透亮,以免它網羅和貶低我們的靈魂。我堅信,小說家的任務是通過寫作故事來不斷追求釐清每一個靈魂的獨特性——用生與死的故事,用愛的故事,用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用讓人不寒而慄的故事,用讓人笑顏逐開的故事。這才是我們日復一日一絲不苟寫作小說的理由。
先父去歲仙逝享年九十。他是一位退休教師,也是一位兼職佛教徒。讀研究生時,他應徵入伍並被派往中國參戰。我生於戰後,常見他每日早餐前在家中佛壇前長時間的虔誠祈禱。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告訴我他是在為那些在戰爭中死於非命的人們祈禱。
他為所有死去的人祈禱,不論敵友。凝視著他跪在佛壇前的背影,我彷彿感到死亡的陰影包圍了他。
父親走了,帶走了他的記憶,我永遠不可能知道的記憶。但那被死亡包圍的陰影留在了我的記憶裡。這是我從他那裡繼承的少數幾樣東西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東西。
今天我只希望向你們傳達一件事情。我們都是人,都是超越國籍、種族、信仰的個體,都是面對著叫做「體制」的銅牆鐵壁的危卵。顯而易見,我們沒有獲勝的希望。這堵牆太高、太強大,也太冰冷。假如有任何獲勝的希望,那一定來自我們對自身和他人靈魂的絕對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的信任,來自於我們靈魂相聚所獲得的溫暖。
請仔細想一想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而體制沒有靈魂。我們不能讓體制來踐踏我們。我們不能讓體制自行其是。體制並沒有創造我們:是我們創造了體制。
這就是我要告訴諸位的一切。
我很榮幸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我很榮幸世上有許多國家的讀者正在閱讀我的書。我也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能向諸位作演講。
(END)
----------------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8763175.html
耶路撒冷文學獎授予村上春樹:他好讀但不易理解
2009年02月06日16:29 來源:《文匯報》
你以為他是你的青春密碼,其實地球人都認識他。你以為他是頹廢不羈地打著1973年彈子球的文藝青年,其實他是每個清晨都頑強地出現在地平線上的長跑中年男——或許稱中年男都有些勉強,生於1949年的村上春樹已奔入60歲了。
60歲的村上春樹剛剛獲得第24屆耶路撒冷文學獎,據悉他將現身下週日舉行的耶路撒冷國際書展親領獎項。耶路撒冷文學獎創辦於1963年,每兩年頒發一次。2001年的獲獎者蘇珊·桑塔格評價該項獎「在相對短的歷史中,曾授予二十世紀下半葉一些最好的作家」:阿瑟·米勒、蘇珊·桑塔格、VS·奈保爾、 JM·庫切、博爾赫斯、米蘭·昆德拉等。在這串名單中,已被國人閱讀了20年的村上春樹恐怕是離國內青年讀者最近的一名獲獎者了。
東西糅和令人著迷
「決定將耶路撒冷獎頒給村上春樹,是出於對他藝術成就及對人類的愛的深切尊重。他的人道主義,在作品中有著明顯的體現。」記者在耶路撒冷文學獎官方網站上看到這樣的評價,「村上春樹是我們這一代最傑出的世界級作家之一。村上(的書)很好讀,但不易理解。抽象派的風格,明晰的文字,讓他很容易接近,但人們一讀他的作品,就能明顯感受到他的文學世界的全部複雜性——他的小說中,一般都有一個非正統的主角,講述著一個平行的異化世界中,自己人生經歷的荒謬性 ——讓村上春樹列身於這個脈絡的多位傑出作家當中,從卡夫卡到加繆,再到1971年耶路撒冷文學獎獲得者博爾赫斯。」
對於村上春樹小說風靡世界的獨特魅力,評委會是這樣詮釋的:「村上春樹是西方世界最為熟悉和喜愛的日本作家,這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他對日本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的奇特的糅和,這種糅和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徵,也是西方讀者為之著迷之處。」
台灣譯者賴明珠曾經自問:「我們為什麼選擇村上春樹?」她的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帶給我們思想的特異空間,而輕描淡寫的日常生活片斷喚起的生活氣氛令我們有所共鳴。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輕心聲。」
內地譯者林少華則密切注意著村上春樹的轉型突破,他評價說:「我們讀村上隻讀對了一半。他至少有一半作品不是『小資』,從《奇鳥行狀錄》開始,他的筆開始介入社會問題,筆鋒開始變硬,變犀利了,開始涉及到靈魂中最黑暗、最隱秘的部分。」
獲獎講演令人期待
其實,村上春樹曾多次被預言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的摘得,似乎為其作品在全世界的名譽贏得再一次高水準的認可。與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一樣,歷來耶路撒冷文學獎的得主也會發表鄭重的講演,其中不乏精闢而精彩的見解。例如,在2001年5月9日「耶路撒冷獎」頒獎禮上,上台領獎的桑塔格發表了題為《文字的良心》的演說,在這篇文氣如虹的講稿中,她闡明了自由、和平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其中的名句包括:「作家的職責是使人們不輕易聽信於精神搶掠者。作家的職責是讓我們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充滿各種不同的要求、區域和經驗。」
庫切在1987年領取「耶路撒冷獎」時呼籲建立一個棄絕「充斥著病態的情感和冷漠的勢力,充斥著憤怒和暴力的」世界,使得人們得以安居在一個「可以自在地表達情感和思想的」世界。而米蘭·昆德拉1985年領獎時發表了著名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講演:「評價一個時代精神不能光從思想和理論概唸著手,必須考慮到那個時代的藝術,特別是小說藝術。」
因此,村上春樹在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上會說些什麼,令人期待,也許,這會是村上春樹將來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台上的一次預演?而以色列的旅遊指南上說:「12月至2月為冬天的雨季,但即使是冬季,也經常出現驟雨中的陽光。」 (記者 吳越)
(責任編輯:黃維)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海空軍連失竊2機密電腦
作戰計劃恐外洩 立委痛批「不可思議」
2009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空軍台東737聯隊「安宇四號」的測試筆電失竊,恐成國安隱憂。
【王烱華╱台北報導】
擔負國家東部地區及作戰時期航空管制的「安宇」戰管自動化系統去年底成軍,隨即發生空軍台東七三七聯隊「安宇四號」測試筆電失竊,迄今無線索。海軍航空指揮部海航二大隊七○二中隊一飛行安全官電腦主機,今年一月中旬不翼而飛,該電腦資料等同一部海軍飛行紀錄史,海軍司令部已組專案小組調查。接連遺失資電裝備,立委斥不可思議。
國防漏洞
「安宇計劃」除可與E-2T/K空中預警機聯結,也可與目前正在執行的「安邦計劃(長程預警雷達)」聯結,安宇計劃可隨時接手空防管制任務,且可靈活運用空防兵力和雷達系統,是國軍作戰時能有效進行空防的即時作戰管制。
軍方稱:無機密資料
安宇四號測試筆電去年底遺失,曾擔任安宇工作的退役軍官指出,安宇等於國軍的敵我識別系統,如被有心人盜取將成為國安隱憂。空軍司令部則說,該部電腦並沒有具機密性質的公務資料。不過,一位通資官員抨擊:「測試電腦就等於原型機,說它沒有機密資料等於是欺騙大眾。」
至於海軍航空指揮部海航二大隊七○二中隊一飛行安全官桌上型電腦主機一月失竊,該電腦內有歷年海軍航空指揮部的飛安紀錄、飛行守則及飛行注意事項,等於是一部海軍飛行紀錄史。
據瞭解,失竊的兩部電腦都由軍官保管,失竊的辦公場所都沒被侵入或破壞的痕跡,軍方初步判定是內部人士所為,甚至不排除「個人恩怨」,因此海、空司令部相當低調,不願移送軍事檢察官偵辦,僅將負責保管電腦的軍官行政處分。
安宇計劃曾遭疑綁標
國民黨立委張顯耀以「不可思議」形容國軍的管理鬆散,他要求國防部追查到底,把漏洞補起來,否則會讓敵人如入無人之境。
民進黨立委薛凌則說,安宇建構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曾遭立委質疑綁標,直到經費解凍後才在佳山、建安基地先行規劃興建(代號為安宇四號),視成效再決定是否執行後續中、南兩處興建;這種戰管系統如今又碰上遺失安宇四號測試筆電,難怪有軍方內部人士說:「台灣的戰管系統早已與中國的匪網共舞。」
報你知
安宇四號 可辨敵我
「安宇計劃」是空軍戰管雷情系統的更新計劃代號,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執行,其中「安宇一、二號」是執行舊型雷達汰換,「安宇三號」完成花蓮林田山及宜蘭東澳嶺二處陣地構建。
「安宇四號」則是在花蓮縣佳山基地、台東縣「建安四號」基地內建構戰時雷情監視、航空管制、敵我識別,並且指揮防空武器接戰。
--------------------------------------------
2009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空軍台東737聯隊「安宇四號」的測試筆電失竊,恐成國安隱憂。
【王烱華╱台北報導】
擔負國家東部地區及作戰時期航空管制的「安宇」戰管自動化系統去年底成軍,隨即發生空軍台東七三七聯隊「安宇四號」測試筆電失竊,迄今無線索。海軍航空指揮部海航二大隊七○二中隊一飛行安全官電腦主機,今年一月中旬不翼而飛,該電腦資料等同一部海軍飛行紀錄史,海軍司令部已組專案小組調查。接連遺失資電裝備,立委斥不可思議。
國防漏洞
「安宇計劃」除可與E-2T/K空中預警機聯結,也可與目前正在執行的「安邦計劃(長程預警雷達)」聯結,安宇計劃可隨時接手空防管制任務,且可靈活運用空防兵力和雷達系統,是國軍作戰時能有效進行空防的即時作戰管制。
軍方稱:無機密資料
安宇四號測試筆電去年底遺失,曾擔任安宇工作的退役軍官指出,安宇等於國軍的敵我識別系統,如被有心人盜取將成為國安隱憂。空軍司令部則說,該部電腦並沒有具機密性質的公務資料。不過,一位通資官員抨擊:「測試電腦就等於原型機,說它沒有機密資料等於是欺騙大眾。」
至於海軍航空指揮部海航二大隊七○二中隊一飛行安全官桌上型電腦主機一月失竊,該電腦內有歷年海軍航空指揮部的飛安紀錄、飛行守則及飛行注意事項,等於是一部海軍飛行紀錄史。
據瞭解,失竊的兩部電腦都由軍官保管,失竊的辦公場所都沒被侵入或破壞的痕跡,軍方初步判定是內部人士所為,甚至不排除「個人恩怨」,因此海、空司令部相當低調,不願移送軍事檢察官偵辦,僅將負責保管電腦的軍官行政處分。
安宇計劃曾遭疑綁標
國民黨立委張顯耀以「不可思議」形容國軍的管理鬆散,他要求國防部追查到底,把漏洞補起來,否則會讓敵人如入無人之境。
民進黨立委薛凌則說,安宇建構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曾遭立委質疑綁標,直到經費解凍後才在佳山、建安基地先行規劃興建(代號為安宇四號),視成效再決定是否執行後續中、南兩處興建;這種戰管系統如今又碰上遺失安宇四號測試筆電,難怪有軍方內部人士說:「台灣的戰管系統早已與中國的匪網共舞。」
報你知
安宇四號 可辨敵我
「安宇計劃」是空軍戰管雷情系統的更新計劃代號,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執行,其中「安宇一、二號」是執行舊型雷達汰換,「安宇三號」完成花蓮林田山及宜蘭東澳嶺二處陣地構建。
「安宇四號」則是在花蓮縣佳山基地、台東縣「建安四號」基地內建構戰時雷情監視、航空管制、敵我識別,並且指揮防空武器接戰。
--------------------------------------------
簽訂ECFA的唯一好處(趙文衡)
2009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論壇
目前對於與大陸簽訂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辯論皆太政治化,讓人產生ECFA是政治協定而非經濟協定的錯覺。兩岸需不需要進行經貿協定的洽簽?筆者初步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此一肯定是基於簽訂的目的是為突破台灣經濟上邊緣化困境,而非為兩岸政治整合。
根據研究機構估計,與大陸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或類似經貿協定,台灣GDP僅增加0.5%,顯示單純與中國簽訂ECFA實無太大利益。不但如此,若兩岸簽訂ECFA將鞏固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並加速台灣產業外移。中國在與東協國家、台灣及其他國家陸續簽訂FTA後,至中國投資設廠一方面可免除自東南亞進口原物料及自台灣進口關鍵零組件的關稅,另一方面亦可享有出口至各貿易夥伴國零關稅的優惠,因而具有極大競爭優勢。
促使中國放棄打壓
反觀在台灣設廠的企業,不論進口原物料或出口產品至非中國地區皆要被課予關稅,十分不利廠商的生產與銷售。在此情形下,台灣廠商將紛紛出走至大陸,而外商投資也將棄守台灣投奔大陸。不簽ECFA也會有相似的結果,只不過簽訂會造成台設廠企業加速出走。此一由FTA引發的出走潮將相當嚴重,連當初在「投資帶動出口」下的出口廠商也會放棄在台出口事業而投資大陸,連帶抵銷ECFA帶來的貿易促進效果。
有人認為與大陸簽訂ECFA是理所當然,並對持反對意見的人感到憤怒。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產業型態與台灣類似的韓國,尚一再拒絕大陸簽訂FTA的要求。既然大陸市場那麼誘人,為什麼韓國還會對與大陸簽訂FTA表示遲疑?理由是這將對韓國國內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台灣若與大陸簽訂ECFA,勢將開放所有大陸貨品零關稅進口,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可以想見。
僅與大陸簽訂ECFA亦不能減緩東協加一的衝擊。東協加一對台灣的主要威脅不是貨品出口至大陸,而是東協大陸的FTA生效後,東亞地區將形成兩個經貿軸心,大陸與新加坡,東協國家的廠商將至兩國投資以獲取更大競爭力,這才是台灣廠商的主要壓力來源。簽訂ECFA會為台灣廠商開啟一道紓解壓力的方便之門,勢必加速廠商外移。
簽訂ECFA的唯一理由是藉ECFA的簽署,促使大陸放棄打壓台灣與其他各國簽訂FTA。若能如此,上述在投資上的負面效果將不存在,台灣不但可以免除邊緣化的危機,同時與大陸一樣皆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體系的核心。但是,若大陸在簽訂之後仍然維持一貫打壓立場,則與大陸簽訂ECFA的經濟利益將不復存在,簽訂ECFA對台灣而言不但不具意義,結果可能還比不簽要糟。
純以經濟面向思考
如此說來,台灣是否就必需要仰賴大陸的善意才能達到目的?難道沒有方法可讓台灣在此過程中獲得一些主控權?筆者願意提出一項建議以解決此一問題:兩岸經貿協定可先以3年為期,期滿3年將重新檢討,雙方可同意續約,或在任一方的反對下終止協約。在此條款保障下,台灣可檢視大陸是否繼續打壓,據此決定是否繼續協定的效力。
上述的建議要能實現需要政府純粹以經濟面向考量ECFA。筆者擔心不論這次在與大陸簽訂ECFA或將來與其他國家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政治因素皆會介入,使經濟協定遭扭曲。以目前政治生態而言,FTA易被錯誤的運用在兩方面:一是成為達成與大陸政治整合的工具,二為作為突破台灣外交困境、提升主權地位的工具。兩者均是錯用,這些都是領導人或政權犧牲台灣人民經濟福祉的作法,在經濟政策上不具正當性的。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
趙文衡
---------------
論壇
目前對於與大陸簽訂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辯論皆太政治化,讓人產生ECFA是政治協定而非經濟協定的錯覺。兩岸需不需要進行經貿協定的洽簽?筆者初步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此一肯定是基於簽訂的目的是為突破台灣經濟上邊緣化困境,而非為兩岸政治整合。
根據研究機構估計,與大陸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或類似經貿協定,台灣GDP僅增加0.5%,顯示單純與中國簽訂ECFA實無太大利益。不但如此,若兩岸簽訂ECFA將鞏固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並加速台灣產業外移。中國在與東協國家、台灣及其他國家陸續簽訂FTA後,至中國投資設廠一方面可免除自東南亞進口原物料及自台灣進口關鍵零組件的關稅,另一方面亦可享有出口至各貿易夥伴國零關稅的優惠,因而具有極大競爭優勢。
促使中國放棄打壓
反觀在台灣設廠的企業,不論進口原物料或出口產品至非中國地區皆要被課予關稅,十分不利廠商的生產與銷售。在此情形下,台灣廠商將紛紛出走至大陸,而外商投資也將棄守台灣投奔大陸。不簽ECFA也會有相似的結果,只不過簽訂會造成台設廠企業加速出走。此一由FTA引發的出走潮將相當嚴重,連當初在「投資帶動出口」下的出口廠商也會放棄在台出口事業而投資大陸,連帶抵銷ECFA帶來的貿易促進效果。
有人認為與大陸簽訂ECFA是理所當然,並對持反對意見的人感到憤怒。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產業型態與台灣類似的韓國,尚一再拒絕大陸簽訂FTA的要求。既然大陸市場那麼誘人,為什麼韓國還會對與大陸簽訂FTA表示遲疑?理由是這將對韓國國內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台灣若與大陸簽訂ECFA,勢將開放所有大陸貨品零關稅進口,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可以想見。
僅與大陸簽訂ECFA亦不能減緩東協加一的衝擊。東協加一對台灣的主要威脅不是貨品出口至大陸,而是東協大陸的FTA生效後,東亞地區將形成兩個經貿軸心,大陸與新加坡,東協國家的廠商將至兩國投資以獲取更大競爭力,這才是台灣廠商的主要壓力來源。簽訂ECFA會為台灣廠商開啟一道紓解壓力的方便之門,勢必加速廠商外移。
簽訂ECFA的唯一理由是藉ECFA的簽署,促使大陸放棄打壓台灣與其他各國簽訂FTA。若能如此,上述在投資上的負面效果將不存在,台灣不但可以免除邊緣化的危機,同時與大陸一樣皆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體系的核心。但是,若大陸在簽訂之後仍然維持一貫打壓立場,則與大陸簽訂ECFA的經濟利益將不復存在,簽訂ECFA對台灣而言不但不具意義,結果可能還比不簽要糟。
純以經濟面向思考
如此說來,台灣是否就必需要仰賴大陸的善意才能達到目的?難道沒有方法可讓台灣在此過程中獲得一些主控權?筆者願意提出一項建議以解決此一問題:兩岸經貿協定可先以3年為期,期滿3年將重新檢討,雙方可同意續約,或在任一方的反對下終止協約。在此條款保障下,台灣可檢視大陸是否繼續打壓,據此決定是否繼續協定的效力。
上述的建議要能實現需要政府純粹以經濟面向考量ECFA。筆者擔心不論這次在與大陸簽訂ECFA或將來與其他國家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政治因素皆會介入,使經濟協定遭扭曲。以目前政治生態而言,FTA易被錯誤的運用在兩方面:一是成為達成與大陸政治整合的工具,二為作為突破台灣外交困境、提升主權地位的工具。兩者均是錯用,這些都是領導人或政權犧牲台灣人民經濟福祉的作法,在經濟政策上不具正當性的。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
趙文衡
---------------
經濟人語:一毛錢也沒 談何創意產業(杜震華)
經濟人語:一毛錢也沒 談何創意產業(杜震華)
2009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周一刊出)
「大三通」後創意產業有了發展的空間,卻無法適時推動。
「創意產業」(國內習稱「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在國內受到注意,不僅領導人宣稱要當「文創產業」的義工,劉兆玄院長更表示要設置「文創產業推動小組」,親自擔任召集人來推動。然而,「注意」和「重視」之間還是有差距的,特別是在兩岸「大三通」後,客觀環境提供了發展創意產業的空間,若無法適時推動,就只能說是施政無能了。
範圍包含13種產業
創意包括在文化、科學、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創意;當它們結合了文化、社會、人力、制度等面向的資本後,就能轉化成經濟生產,讓創意的產品和服務帶動所得的提升。澳洲在1994年發表《創意國家》報告,首先提出這種產業概念。1997年英國文化體育部組成「創意產業任務小組」,認真加以推動。
此後,各國競相發展這個「新興」產業,超過10個城市都以「創意城市」自居。較突出的是一些先進國家,並以英國的成就最受矚目;然而開發中的中國也異軍突起,以世界最大的創意產業出口國睥睨全球。
創意產業的定義和範圍尚未統一。英國的定義是「結合創造力、技術和天賦,有潛能利用智慧財產來增加財富和就業的產業」,範圍包括了13種產業:廣告、建築、藝術和骨董市場、工藝、設計、時尚、電影和錄影帶、音樂、表演、印刷、軟體、電視和廣播、錄影和電腦遊戲。
其他分類法可能包含文學、蒐集、文明遺產服務、運動、文化觀光,甚至擴展到玩具、錄影材料、消費電子品、音樂器材、影印和圖像設備、家居商品等。我國文建會依循英國定義,並在「挑戰二○○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由文建會、經濟部和新聞局負責推動。
在兩岸沒有大三通之前,台灣本身可以消費創意產品和服務的人有限,外國觀光客也不懂,或不方便消費散布各處的各種創意生產。如今,大三通將帶來大量有消費能力的對岸旅客;如果達到每天3000人,則每年100萬陸客可以成為欣賞與消費台灣文創產業的重要支撐。若在機場和港口旁都設立夠水準的國家級「藝術展售中心」,作為陸客離台前選購紀念品的據點,就可打通行銷管道,支持創意產業的發展。
結合旅行社、藝術經紀公司,和台灣著名藝術團體和個人,應該可以提供一些常態性的高水準藝術表演,不讓法國紅磨坊、泰國芭達雅或大陸的印象麗江專美於前,長期支持表演藝術的發展。在純觀光的陸客大增之下,目前台灣幾乎所有的博物館、展示館都有增加投資、擴張內涵、提升展場品質、提升服務水準的必要。
英國經驗值得學習
英國為發展創意產業,提出「尋找你的才能」計劃,讓兒童和青少年每周有5小時文化藝術活動來認識和發展創意才華;獎勵年輕人投入創意產業,引導學術機構發展學生的創意天賦;透過各種途徑,支持各種國際性創意慶典,讓創意產業成為英國經濟的核心,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學習。
金融海嘯之下,「文創產業」可說是嗷嗷待哺;然而在行政院4年5000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中,文創產業卻未能扮演任何角色,文建會沒有編列一毛錢預算。大三通之下,政府卻是如此「推動」創意產業,令人嘖嘖稱奇!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
2009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周一刊出)
「大三通」後創意產業有了發展的空間,卻無法適時推動。
「創意產業」(國內習稱「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在國內受到注意,不僅領導人宣稱要當「文創產業」的義工,劉兆玄院長更表示要設置「文創產業推動小組」,親自擔任召集人來推動。然而,「注意」和「重視」之間還是有差距的,特別是在兩岸「大三通」後,客觀環境提供了發展創意產業的空間,若無法適時推動,就只能說是施政無能了。
範圍包含13種產業
創意包括在文化、科學、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創意;當它們結合了文化、社會、人力、制度等面向的資本後,就能轉化成經濟生產,讓創意的產品和服務帶動所得的提升。澳洲在1994年發表《創意國家》報告,首先提出這種產業概念。1997年英國文化體育部組成「創意產業任務小組」,認真加以推動。
此後,各國競相發展這個「新興」產業,超過10個城市都以「創意城市」自居。較突出的是一些先進國家,並以英國的成就最受矚目;然而開發中的中國也異軍突起,以世界最大的創意產業出口國睥睨全球。
創意產業的定義和範圍尚未統一。英國的定義是「結合創造力、技術和天賦,有潛能利用智慧財產來增加財富和就業的產業」,範圍包括了13種產業:廣告、建築、藝術和骨董市場、工藝、設計、時尚、電影和錄影帶、音樂、表演、印刷、軟體、電視和廣播、錄影和電腦遊戲。
其他分類法可能包含文學、蒐集、文明遺產服務、運動、文化觀光,甚至擴展到玩具、錄影材料、消費電子品、音樂器材、影印和圖像設備、家居商品等。我國文建會依循英國定義,並在「挑戰二○○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由文建會、經濟部和新聞局負責推動。
在兩岸沒有大三通之前,台灣本身可以消費創意產品和服務的人有限,外國觀光客也不懂,或不方便消費散布各處的各種創意生產。如今,大三通將帶來大量有消費能力的對岸旅客;如果達到每天3000人,則每年100萬陸客可以成為欣賞與消費台灣文創產業的重要支撐。若在機場和港口旁都設立夠水準的國家級「藝術展售中心」,作為陸客離台前選購紀念品的據點,就可打通行銷管道,支持創意產業的發展。
結合旅行社、藝術經紀公司,和台灣著名藝術團體和個人,應該可以提供一些常態性的高水準藝術表演,不讓法國紅磨坊、泰國芭達雅或大陸的印象麗江專美於前,長期支持表演藝術的發展。在純觀光的陸客大增之下,目前台灣幾乎所有的博物館、展示館都有增加投資、擴張內涵、提升展場品質、提升服務水準的必要。
英國經驗值得學習
英國為發展創意產業,提出「尋找你的才能」計劃,讓兒童和青少年每周有5小時文化藝術活動來認識和發展創意才華;獎勵年輕人投入創意產業,引導學術機構發展學生的創意天賦;透過各種途徑,支持各種國際性創意慶典,讓創意產業成為英國經濟的核心,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學習。
金融海嘯之下,「文創產業」可說是嗷嗷待哺;然而在行政院4年5000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中,文創產業卻未能扮演任何角色,文建會沒有編列一毛錢預算。大三通之下,政府卻是如此「推動」創意產業,令人嘖嘖稱奇!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
司馬觀點:中共對達賴的誣賴(江春男)
2009年03月09日蘋果日報
司馬觀點
中共領導人在各種場合都努力擺出泱泱大國的風度,唯獨碰到西藏問題就變了樣。談起達賴,就青筋暴露,疾言厲色。這幾天,正值西藏抗暴50周年,中共領導人對達賴的誣賴,更不堪入耳。
大漢沙文主義充斥
中共領導人指控達賴企圖把四分之一中國領土分割出去,並把大西藏數百萬漢人趕出去。還說達賴以前擁有數十萬兩黃金,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如今還在國際勢力的支持下,妄想復辟農奴制度。
他們認為,中共入藏,廢除政教合一農奴制度,讓百萬農奴翻身成為主人,這種成就不輸於歐洲廢除農奴和林肯廢除黑奴。所以今年特別把解放軍入藏那一天,定為「西藏農奴解放日」。其實,這種宣傳對藏人而言,是對其傳統文化的歧視與侮辱,這正是中國西藏政策失敗的主因。
中國的西藏政策都是漢人設計的,充滿大漢沙文主義,沒有認真看待藏族文化,也未注意藏人真正的需要。他們對達賴所發動的攻擊,等於攻擊藏人的文化歷史和價值。他們要藏人否定達賴,無異要他們否定自己,其結果適得其反,達賴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更為崇高,達賴在國際上更受到同情。
中共用拳頭做宣傳,達賴卻以和平為主題,中共的拳頭越大,達賴的主張越受歡迎。中共老羞成怒,把箭頭指向美國、法國和其他國際勢力,但是西方國家對西藏既沒有經濟利益,也沒有政治、戰略利益,何必要蹚這個渾水?
藏人須文化歸屬感
中共是無神論和唯物論者,對異族文化宗教缺乏同理心,他們不知道藏人必須覺得自己在文化、語言和宗教上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經濟發展才會產生正面效果。
中共要治理一個多元而現代化的國家,必須要先學會如何處理西藏問題。如果一位年老體衰,流亡海外數十年的老喇嘛都常讓他們氣急攻心,暴露粗暴嘴臉,則中國的問題有多大,可想而知。
江春男
-----------
司馬觀點
中共領導人在各種場合都努力擺出泱泱大國的風度,唯獨碰到西藏問題就變了樣。談起達賴,就青筋暴露,疾言厲色。這幾天,正值西藏抗暴50周年,中共領導人對達賴的誣賴,更不堪入耳。
大漢沙文主義充斥
中共領導人指控達賴企圖把四分之一中國領土分割出去,並把大西藏數百萬漢人趕出去。還說達賴以前擁有數十萬兩黃金,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如今還在國際勢力的支持下,妄想復辟農奴制度。
他們認為,中共入藏,廢除政教合一農奴制度,讓百萬農奴翻身成為主人,這種成就不輸於歐洲廢除農奴和林肯廢除黑奴。所以今年特別把解放軍入藏那一天,定為「西藏農奴解放日」。其實,這種宣傳對藏人而言,是對其傳統文化的歧視與侮辱,這正是中國西藏政策失敗的主因。
中國的西藏政策都是漢人設計的,充滿大漢沙文主義,沒有認真看待藏族文化,也未注意藏人真正的需要。他們對達賴所發動的攻擊,等於攻擊藏人的文化歷史和價值。他們要藏人否定達賴,無異要他們否定自己,其結果適得其反,達賴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更為崇高,達賴在國際上更受到同情。
中共用拳頭做宣傳,達賴卻以和平為主題,中共的拳頭越大,達賴的主張越受歡迎。中共老羞成怒,把箭頭指向美國、法國和其他國際勢力,但是西方國家對西藏既沒有經濟利益,也沒有政治、戰略利益,何必要蹚這個渾水?
藏人須文化歸屬感
中共是無神論和唯物論者,對異族文化宗教缺乏同理心,他們不知道藏人必須覺得自己在文化、語言和宗教上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經濟發展才會產生正面效果。
中共要治理一個多元而現代化的國家,必須要先學會如何處理西藏問題。如果一位年老體衰,流亡海外數十年的老喇嘛都常讓他們氣急攻心,暴露粗暴嘴臉,則中國的問題有多大,可想而知。
江春男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