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轉)七年級生-學歷最高,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
渴望出人頭地,卻稚拙而懷疑;有莫名的自信,卻也滿腦子恐懼;他們是學歷最高,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一代,這幾乎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年輕人的共同寫照。 年輕的一代該如何「自力救濟」? 學校、老師與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成為「有準備的人才」?
【文/李雪莉;攝影/黃明堂】
書教了二十多年,髮絲由黑轉白,坐在台大副校長室裡的湯明哲,近來愈來愈煩惱學生的未來。他不是擔心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怎麼學生對生命都沒有熱情?」
他感嘆,好久沒聽到學生說要把人類送到火星、要改變世界的氣候、要當好醫生或是偉大的動物學家;多數學生只在乎考試、成績、考公務員、上研究所。
翻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七年級生(十八~二十七歲)將是台灣學歷最高的一輩:平均三個人有兩個人有大學學歷(每年有二十一萬畢業生),每七個人就有一位碩士學歷(每年四萬八千名畢業生)。
他們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
這一代的徬徨
目前台灣二十歲到二十九歲的失業人口達二十萬九千人,佔全國失業人口的四五%。失業率達八.六%,遠高過全國平均四.二七%。
但,台灣的年輕一輩,真的只有學歷、焦慮,沒有對生命的熱情嗎?
有機會逛逛達兩百多萬會員的「無名小站」網站,就可一窺這代年輕人的縮影。
這個虛擬社群是台灣年輕人的祕密基地,他們在這裡貼相簿、寫生活日記,把這裡當分享園地;有人夢想壯遊、有人渴望創業出人頭地、有人滿懷正義集體營救流浪狗、有種種狂歡與脫序,當然也有人無病呻吟或記錄生活流水帳。但這是活生生、有苦有悲有笑,年輕一輩的生活劇場。
不論是無名或是台灣最大的校園BBS站PTT裡,看得到眾生百態,它們有個共同現象:年輕人滿腔熱情、強烈好奇心,還有用不完的精力。
台灣二十歲年輕人的狀況有點像無人指引的練功者,內力亂竄;他們希望出人頭地,卻不清楚學什麼、該怎麼學。他們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有系統地實踐夢想。
莫名的稚拙與自信,卻同時擁有滿腦子的懷疑與恐懼,其實是全球年輕人的集體現象。
但全球名校,包括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卡內基美隆(CMU),澳洲、德國與日本等國家的名校,不論研究型或技藝型,都正著手把學生的熱情導引到更有意義的學習。
在距離台灣一萬多公里以外,目前是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博士一年級生的龔南葳,也經歷過台灣教育下的混沌。
清大材料系、材料所畢業的龔南葳求學路很順利,畢業前甚至拿到高科技廠六年的獎學金,只要等畢業就能晉升百萬年薪。
但二十五歲的龔南葳很不滿足,她說師長總告訴她們,「就業很有保障,未來沒問題,很安全。」她不理解:「為什麼年輕人被期待走一樣的路,安於現況?」
跳脫Spoon-feed 自力救濟
去年,為了尋找更具挑戰的人生,龔南葳主動寫信給MIT教授,並順利被錄取;在這個新的學習環境才一年,她已經是個敢跟老師辯論、據理力爭、跟比爾蓋茲基金會提案要解決瘧蚊問題的女孩。
有過困惑的不只是龔南葳,即便帶著一技之長的專科生,青春之路走來也是惴惴不安。
二十五歲的羅大森是連續兩年,抱回日本國際藝術美甲大賽冠軍的達人;他就讀佳冬高農園藝科,卻對美甲情有獨鍾;他自費到日本NSJ美甲學校拜師學藝,看到日本美甲職人對一平方公分面積的指甲下足苦功,他光是練習擦指甲油就學了一個月。拿了冠軍的日本老師親自教導他如何在六十秒內,擦出名片般薄的法式水晶指甲。
專科出身的羅大森之所以能與眾不同,是當同學打工買名牌,他選擇存錢到日本進修;當親友告訴他男生幫人修指甲沒前途,他力抗傳統價值。
一臉清秀的羅大森談到台灣的教育環境,擔心說道,業界腳步走得很快,但學校老師只有教皮毛,「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害到未來的年輕人,」羅大森直言。
龔南葳和羅大森這兩位七年級生自力救濟,才看到人生其他選項、找到系統的學習方式,殺出重圍。
但他們的故事卻突顯台灣史上學歷最高的七、八年級生,存在的困境──嚴重的學習危機,以及理性基礎不夠、感性能力欠缺的「不均衡的一代」。
有人會問,學生從小學讀到大學或研究所,還有大小的補習班和證照考試,學生不是一直在學嗎?
但學歷的提升,不代表年輕人愈來愈懂學習、懂得在智育外追求平衡的能力。
中研院院士,也是MIT電機資訊系教授舒維都,在建國中學國中部畢業後,出國留學;在MIT待了三十八年,看過無數的東方學生,他深深感受台灣僵固的學習。「所有知識都是spoon-feed(餵食),學生學不會獨立思考與決策,這是創新最大的敵人。」
今年秋天,MIT電機系,中國學生取代加拿大成為國外學生大宗,他以「unbelievable」(不可置信)形容。台灣學生卻很少人申請,他感嘆:「不是不夠聰明,是沒有動機。」
當全球化剷平疆界,競爭的舞台上就像同時有數千盞探照燈把舞台打亮,人才優缺點無處遁逃。
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James Wilkinson)在專訪時談到,亞洲學生往往能在托福取得高分,卻無法流暢說英語。許多人學習為了通過考試、不重視理解,「考試反過來成為學習的障礙。」
他溫和而鏗鏘說著,「如果我是台灣的教育部長,我會改革考試體系,引導學生從記憶學習轉向概念學習。」
台灣這種「訓練而非教育」的方式,製造出會考試、接收指令的學生,但這些能力被證明已不適用。
【天下雜誌410期 扎根青春,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七年級生-學歷最高,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下)
‧天下 2008/11/21
渴望出人頭地,卻稚拙而懷疑;有莫名的自信,卻也滿腦子恐懼;他們是學歷最高,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一代,這幾乎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年輕人的共同寫照。 年輕的一代該如何「自力救濟」? 學校、老師與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成為「有準備的人才」?
【文/李雪莉】
加高的競爭之牆
政大校長吳思華已十年沒教大學部學生,今年重拾教鞭,教導新生,是想讓學生及早認識未來的挑戰。他上課開宗明義提醒著學生:「從二十二歲工作到六十五歲退休,你們至少要換三到四次工作,不可能只學一個專業。」
這是一面加高的競爭之牆。
年輕人面對的挑戰比以往複雜:經濟環境、健康議題、能源安全、環保、碳足跡……,每個議題天涯若比鄰;像這次美歐金融風暴就將會影響台灣的大學科系排名,和金融業就業機會。
排名全美前二十五名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娛樂科技中心(ETC)執行長麥洛奈里(Donald Marinelli),一頭長捲髮,有著印地安那瓊斯那股俠氣詼諧的性格;二十八年教學經驗,他觀察到這輩年輕人前所未有的辛苦。
他說,以前學生只要想該走哪一行,然後結婚生子。現在則每個階段都有難題,包括要怎麼過人生、想在哪裡安頓、工作、選擇單身或結婚、能否接受候鳥夫妻,「有很多議題要面對,更得仰賴自己。」
當知識與人生無法預測,懂得學習、擁抱改變,是唯一的方法。
相較台灣對「學習」的陌生,加高的競爭之牆已讓美國、歐洲大學以及高中,展開學習革命。
它們告訴學生學什麼、怎樣才能學得好,而且強調平衡的學習。
做全方位的均衡人才
就在今年,MIT正進行三十年來首次的教學翻修。
迎接大一新生的是震撼教育。
電機系第一門課是拆手機、拆電腦;機械系第一門課教的是飛行概念,從鳥的飛行原理說起,談到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後,期末考試是做出一個,沿著體育館某個八十乘一百(公尺)的長方形區域飛行的飛行器。
為了落實小班教學,像電機系把師生比從二十比一,降為五比一。
舒維都也參與課程的翻修,他說,新鮮人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快速吸收、記憶、理解。
包括美國、澳洲、芬蘭與日本,都將學習從閱讀與聽講學習(Learning by reading),轉向實作學習(Learning by doing)以及社會參與,把社會真實情境的教育帶入課程,激發學生對學習與生命的熱情,加重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
他們不約而同發現,十八世紀歐洲或中國書院文化所建立的「學徒制」與「工匠精神」裡的專家指導,是建立學生全面能力的方式。
透過小班、密切的師生同儕互動、以專案為主、動手做的課程設計,同時教給學生全方位的能力:解決真實問題、跨領域學習、主動參與、獨立自主、團隊合作。
而心理學研究發現,情感投入、主動參與學習,有助大腦記憶,也能產生「我能感」,相信有超越自我的能力。
如果用三度空間來分析這立體的能力,年輕人未來須扎根於三個面向,才能成為全方位均衡的人才:
一、扎根專業與技術:持續學習新知,並加以運用,長期目標是建立專業的自主。
二、扎根態度與倫理:積極自我管理的能力、對工作的承諾,對生命的熱情。
三、扎根創新與感性:跨界學習,加強溝通、美感等感性能力,平衡理性基礎,左右腦並用。
美國《新聞週刊》今年九月的特別企劃「下個哈佛的競賽」,就呼籲學校將這種全方位均衡的能力,提前教給十五到十八歲的孩子,因為青少年愈來愈早熟,不能再教給他們百年前的學科分類、記憶與背誦,教學得更強調基礎創新、回歸社會現有議題。
台灣的學生具備這些全方位的均衡能力嗎?
上任半年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就感嘆,台灣教育好像讓學生攀在浮木上,在洪流裡隨波逐流,為了考試與分數,你死我活,還在爭議學測要考幾次、量尺如何安排才公平,「對知識不是真的產生尊敬與興趣。」
這一代學生的學歷提高,但對學習仍缺乏動機,使他們對生命迷惘。
像教育部近來統計,四二%畢業生在一到三年內轉職;畢業生「打工過活」的心態,很可能是青春時缺乏探索,才會在進入職場時,持續碰撞找尋。
這一代不是沒企圖心、沒熱情,而是不清楚方向。
「受教育應該是,你清楚知道人生目標,為了到達目標,你會搭車、換車,但現在上車是唯一目的,好像上了車就結束探索,」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觀察,多數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沒有學習方法,「現在競爭白熱,學生在錯誤中滾兩翻,一輩子就沒了,」她直言。
大環境愈形困難,全方位能力更顯重要。
《魔戒》中文版譯者朱學恆就認為,「環境愈嚴苛,熱情和樂觀就更重要,需要更強悍的靭性。」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指出,現在的企業強調永續經營,需要均衡的人才,「均衡才能吸收得很好,若是只偏重一種能力的人才,企業用完即丟。」
給年輕人重新起跑的機會
那何時得練就這全方位的能力呢?
學習和能力的建立無止盡,但二十五歲是人生重要分水嶺。
從人的腦部結構來看,大腦一開始只有「感覺認知」;大腦的額葉、顳葉、眼眶皮質會漸漸發展出思考、判斷的「理智認知」,理智認知決定人格的成熟和思考深度,這個演化在二十五歲前完成。
杜書伍以務實的口吻告訴年輕人,「企業是去挑人的,沒有責任去教育;二十五歲進到社會再學就太晚了。」
僵固的教育方法、混亂的社會價值,年輕人如何避免跌撞,跟著洪流往前漂盪?
競爭之牆築得天高,又怎麼超越這架高的藩籬?
今年秋天,卡內基美隆大學發給一千四百名新生一份禮物;新生宿舍裡,學生書桌案頭上都擺著這本禮物書──《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這本書是CMU教授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得知罹患胰臟癌後,決定以微笑面對癌症,為全校師生進行「最後的演講」的全文集結,這場演講感動了全世界。四十八歲的他在今年七月逝世。
鮑許從小就是個夢想家,經常在自家的牆上畫畫、塗鴨,最大的夢是進迪士尼工作;他自CMU畢業後,寄了封求職信給迪士尼,結果被退件;他卻在當了教授後,為迪士尼設計新的遊戲軟體,他培育的無數學生,更成為娛樂科技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最後的演講中,消瘦的鮑許透著湛藍的眼眸,指著簡報上的紅磚牆做比喻,「眼前的高牆不是為了阻擋我們前進,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確認自己有多想完成夢想。」
是的,面對高牆,他們有數不盡的徬徨。
但家庭、教育、社會必須交付有利的工具、全面的能力、實踐夢想的自信,讓孩子跨越那面高牆。
【天下雜誌410期 扎根青春,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轉)台灣和美國受高等教育學生之差別
作者: cool 看板: Hate
: 為何很多人喜歡開版討論公私立之分?土洋的差別?
: 因為太多人對自己都沒信心,所以想要嘴上爭強好勝一番
: 如果是在島內競爭是無所謂,可是如果要提升國力,公私立的學生目前都低落的不像話
: 再來說土洋之分,其實台灣能出國念到好學位回國的人都是頂尖
: 重點在於,台灣的環境已經狹隘到扼殺優秀人才的地步
: 在問土洋之前,為何不先問問自己的實力在哪裡?有做到最大努力去改進什麼嗎?
: 如果一切答案都能給自己一個交代,再去跟人家高談闊論不遲
: 美國的高等教育比台灣進步太多,有數不盡的觀念制度值得學習
: 硬體來說,幾乎前一百大美國大學都有很好的設施是台灣比不上的
: 軟體來說,前一百大分攤了多數好老師
儘管我知道在恨版po文會很快淹沒,但看到你的文章,著實想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在台灣念大學,也在台灣唸完研究所,現在在美國念研究所一些心中的感慨實在不吐不快
台灣的學生都把高等教育當成廉價的資源,所以任意地浪費它。許多網友都高聲批判美國的學費昂貴,並進而有人說在美國唸書就是花錢買學歷。當然,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本來就是謬誤的。但只看前一句話,其實也是錯誤的。
高等教育絕對是昂貴的資源,台灣的學生都很幸福,因為政府每年花大量預算去補貼,所以每個人的學費都比實際享受的低廉。不管公私立學校,若教育部停止用國家機器補助預算,大學生的學費至少還要漲兩三倍以上。
這也是為何美國的學費昂貴的原因,不是因為學校貪財,而是教育事業就是巨大的投資,然而,美國學生的觀念普遍比台灣學生正確:那就是使用者付費。
以任何一所長春藤盟校來說,一年的校務預算支出至少都是10億美金以上。我念的學校去年的校務預算是19億美金,(我知道哈佛更多)換算成台幣,學校一年 要花在學生和教授身上的錢就是 600億新台幣。或許,許多人不知道這是多少,我舉台灣的大學教育經費來比較,教育部每年花在國內所有公私立大學的補助預算是650億左右。
看到這裡,有些人一定會說:教育部給的補助太少了。所以責任是教育部的。請先別急著作結論,讓我進一步說下去。
以台大來說,台大一年的預算大約是100億台幣,其中約有45億是教育部補助。16億來自學費,剩下39億來自社會捐款,研究成果的收入等等。也就是台大的資源若是100元,學生支付的只有16元。16%的成本算多還是少?
以美國來說,除了少數在該州繳稅的居民子女在該州州立大學唸書,學費會比較便宜以外,各私立大學以及公立大學的學生學費佔年度預算的比例通常都超過30%以上。
在美國唸書是昂貴的,因為 (1)政府補助的比例是遠比台灣少的。想唸書,就必須努力賺學費。 (2)大學的教育預算是比台灣高很多的,即便考慮物價以後,美國的大學花在教育的經費上還是比台灣多的。
在教育支出高而且學生負擔比例也高的情況下,美國唸書是絕對昂貴的。
付的起學費的人才能受教育,付不起學費的人不能受教育。這樣的現象就會出現,教育商品化是不是對的方向?恐怕沒有結論。走到美國這種極端,未必是好事。但像台灣這種天平上的另一個極端,也不是正確的,因為台灣的教育資源來的容易,揮霍的也人不在少數。
揮霍者包括教授,也包括學生。
因為缺乏監督機制以及評鑑讓爛的教授下台,所以教授領薪水卻不認真教學或研究,浪費教育資源。也因為教授把關不夠嚴格,所以學生可以混水摸魚。此外,學生繳學費不痛不癢,所以有人任意蹺課,以混畢業為目標。
在美國,或許有極少數有錢人的子弟可以把錢到處灑,只求混到文憑就好。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有錢人,學費貴怎麼辦?去賺啊,先工作賺學費的美國學生不是少 數,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的人也不少。
賺不夠怎麼辦?那就拼命念啊,絕對不能重修,盡量提早畢業再回職場賺錢。如果是念博士班的,那就爭取當助教或研究助理來賺學費。如果是念碩士班,不能當助教或研究助理的,那就去圖書館或學校餐廳打工。
因為錢來的不容易,才要更珍惜。學校的資源更要充分利用。很多人都是抱著"既然繳了錢,就要努力利用資源"的態度去上課,在美國,教授基本上絕不點名的, 可是小考多,作業多,上課內容多,蹺課不僅是浪費自己的學費,更是讓自己陷入重修的危機裡。
我目前上一門課,教授教得絕不是深入淺出那型,相反地,他教的很抽象,自己念書說不定還比較能夠理解。如果換成在台灣,蹺課比例沒有三成以上才怪,如果老師不點名,恐怕一半的學生都會落跑。可是,這種不點名的課,在 美國,蹺課比例還不到一成。
有兩種常見的錯誤迷思是:
1.台灣學生很用功,只是輸在英文上。專業能力根本不輸外國人:
台灣學生真的用功嗎?美國學生真的混嗎?我不想討論台灣的後段班學校和美國的野雞大學,哪 一個比較混。我想討論的是台灣頂尖的學生跟美國頂尖的學生相比,真的用功嗎?遺憾的是,我覺得剛好相反。台灣的學生只有在要考試前才認真,只有在升研究所 之類的考試才認真。即便是優秀學生,真正拼命唸書的還是少數。
2.台灣學生素質不好,美國頂尖學校的學生素質比較好:
其實,扣掉了少數極端植(天才型學生),美國學生的素質恐怕還比不上台清交那麼整齊。美國是沒有聯考的,好學校太多,哪有這麼多天才?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正常的普通人。可是,美國的名校學生真的用功,尤其美國的碩博士班是不分家的,碩博士一起上課非常正 常,碩一學生跟博四學生一起修課也不奇怪,許多課程給分是比例制的,不管你考幾分,期末成績就是按你的相對排名來決定。只要別人比你更用功,成績更高,你的排名就會被擠下去,課業成績也就不會高。
除了台灣學生不夠用功以外,還有一點是台灣學生的通病。這個通病是---總是期待別人替自己作選擇。
癥狀包括:
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凡事喜歡別人給答案,給範本,給好既定的路,不論是研究所考試版,研究所版,留學版等等,總是有學生只期待答案,不願意思考。碰到問 題,想到的是直接發問,卻不肯自己試著找答案。可能答案就在精華區裡,卻懶得找。
以作報告來說,台灣學生喜歡問格式,問字數,問要求,等老師給好"規格" 以後,才在這個"規格"裡變出標準答案。在美國,除了少數制式要求(例如字體是12或13以外),沒有人會去問怎麼作,報告要寫幾個字才夠,作業要用什麼 軟體才行,找不到軟體要怎麼辦。碰到問題,設法去找資源,資源就在學校裡,找到資源以後,自己想辦法去寫出自己的東西。可以長篇大論,可以簡單帶過,只要 你對自己負責就好。
有時,我常會覺得台灣的大學生是在念高中,原因就是很多人想要的只是標準答案,想要的只是高分。卻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為什麼而念,念這些對什麼事情有幫助,能夠應用在哪裡。
於是,有人等到大四才發現自己很茫然,因為不知道往哪找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念的東西能夠用在哪,尋找下一個方向的作法卻只是上網發問,換句話說,高中時,期待老師把一切東西打理好,自己只要上課就好。大學畢業時,還是期待網友或父母替自己安排未來,自己跟著照作。
我記得我來美國上課,最印象深刻的兩句話是:一次是交課堂作業,老師問同學:你們花多久寫作業?八小時的舉手?超過十五小時的舉手?認為作業太多的舉手?問到最後一個問題,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學舉手,作業負荷確實很重。老師看到以後,笑著說:
Great. It's what I want. No pressure, no growth.
另一次是老師上課速度太快,開學兩個禮拜就上了一兩百頁,有同學向老師反映內容太多,來不及看,不太能跟著老師的上課內容了。這門課的老師說:So you need to use the weekend to work on it.
美國的上課內容有多少?我舉例來說,我在台灣修過高等統計學,這是一年的課,上下學期。因為我離開大學時代很久了,教授建議我再修一次複習,以免生疏了會 影響後續的課程,他讓我自己決定。我決定再修一次,原因除了複習以外,我的英文確實無法跟上教授的速度,所以我需要一門我已經有底子的課來減輕負擔。
這門課教的速度有多快?期中考的範圍已經是我在台灣修課時的期末考範圍。這麼快,學生能跟的上嗎?抱歉,唸書是自己的事,跟不上,就自己退選,等到跟的上再來 修這門課。聽不懂,office hour和TA session就是去發問的,教授和助教等學生來問。重點是:他們不會花時間講給學生聽,他們等學生唸過書,真的不懂的地方才會給你解決的方向。
以前有人說美國修課的負荷量是台灣的兩倍到三倍重,我不相信。因為我那時還在台灣念碩士班,我認為那是沒唸過台灣碩士班的留學生自欺欺人的說法。
現在,我相信,而且我完全相信--如果你不想蒙混過關,想拿個可以見人的成績的話,修課的負擔是真的很重。我在台灣很少寫作業到凌晨,在美國,我經常寫作業寫到凌晨三四點,一大早再爬起床去開小組討論,下午和晚上再去上課。我現在的學校的主要圖書館是 24小時開放,包括閱覽區,書庫,電腦中心都是不休息的,因為像我一樣半夜需要跑軟體或找參考書籍的人不是少數。
我以前在X大時,圖書館十點關門,接著剩下24小時自習室還有開放。大概在九點時,圖書館的人就已經差不多散了,只剩下準備國考或者考研究所的人,只有期中期末考才有較多人待到九點以後。在這裡,九點是圖書館正熱鬧的時候,閱覽室和討論區是找不到空位的,餐飲部還一堆人進進出出買咖啡和點心,電腦中心要找 到座位還得碰運氣。
這一切,沒有見過不會相信。台灣學生一點都不笨,說不定台清交的平均素質還贏過美國名校。可是,比起用功,以及追求目標的執著,台灣學生的認真程度是不夠的。
當然,任何事都有例外,台灣有學生特別用功,美國有學生超混無比,我不想討論極端值,我只是討論平均值。
今天是週末,難得有空po這麼落落長的文章,我不是編派台灣人的不是,我只是有感而發,台灣確實很小,但小國也可以很偉大。只要國民夠強。
大學生的表現就是國家二十年後的未來。希望二十年後,我們能讓台灣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被女人傷到心 男人會不舉
人間異語
阿達 中年熟男
Q:為何說自己步入中年,不再被女人迷惑?
A:人生大起大落,但真的不容易再被女人迷惑。
年輕時我很感性,不喜歡走在既有軌道上,台大畢業後,我沒做本行,跑去做攝影。我很浪漫,為了拍出好照片,碰到女客人我都讚美她整天,這些女人長這麼大,聽過的讚美都沒我一天來的多,很聽我的,我叫她做什麼就做,給我最好的微笑跟姿態。
很多陌生女孩給我拍完照,愛上我。那時我感性超過理性,很容易陷入男女迷思,甚至肉體關係,就這樣惹上一個女孩,不放過我。
一天狂叩200通
這女生跟我發生關係後不甘心,佔有慾又太強,就想毀掉我身邊所有感情;雖然我有個要好女友,她為了把我留在身邊,找認識的兄弟打電話騷擾我女友或守在女友家門口,威脅說她有生命危險,你不會嚇死嗎?剛開始我女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為了保護女友,我開始跟這魔鬼過一段日子。
她可以1天打200通電話給我,我30歲最精華的5、6年都被她癡纏著。我也因而接觸到黑道兄弟,去過很多賭場,還到澳門賭場工作。那時我帶人去賭博,安排他們吃住、陪賭,想辦法讓客人在贏錢時抽身,輸錢也不要輸太多,我月賺30萬,可是沒日沒夜,我警覺這樣我遲早會報廢,就離開。
Q:明知那女人是魔鬼,為何無法離開她?
A:我不能說我被人害,只能說,我不敢傷害人。我渴望生命能有很大撞擊,可是到最後,她傷我太深。男人被異性傷到心之後會不舉,對她就不可能有性慾了。她也慢慢認知彼此觀感落差太大,才慢慢疏離。
Q:你女友呢?
A:她後來知道實情,跟我分手。她是我的初戀,我們大學開始交往16年,那時我們什麼都沒有,就是單純妳喜歡我,我喜歡妳,從身體到心理互相探索認識,磨出興趣,這種情感很純粹,分手我一度很遺憾。
戀愛只有第一次會是真的,其他都假的。因為愛情原是你生命沒有的,突然跑進來,會給你很大衝擊,第二第三次衝擊就很小了,而且考慮很多生活、家世、學歷及工作等條件,不純粹了。
之後,我遇上一個有相貌,又有才華,跟我談話旗鼓相當的人。我們通信,互有情愫,只是後來我發現自己是第三者,她最後也選個家世很好的男人嫁。對這麼好的女人還是選個比較有保障的人嫁,我很失望,可是那是我經濟各方面都很貧乏的時候,實在無法跟對方比。
我的人生起伏都跟感情有關,現在46歲了,只想好好創業爬起來。我對婚姻沒興趣,也很難再談戀愛,只是內心慾望隱約還在,不過那完全是生物性的,我現在是「絕對理性,偶爾感性,時而生物性」,對女人不再暈船了。
--------
蘋論:願眷屬皆是有情人
蘋論
戀愛是本能,今天情人節,祝有情人皆成眷屬。
情人節,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更願天下眷屬皆是有情人。
其實,情人節最情何以堪的是沒情人的單身者,尤其是剛失戀的斷腸人。這種節,不像聖誕節、佛誕節那樣具有布施廣大人群的希望和慈悲,沒有人在節慶中感受失落;而情人節卻讓沒情人者感到失落、孤單、憂鬱。
精神健康基金會昨公布「戀愛、親密關係與精神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成年人,竟有210萬人還沒談過戀愛。戀愛,不論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都是生物本能,應受祝福。
失戀和沒戀愛過的相同處是:自我價值感很低,沒有自信;不同處在失戀(被甩)還有內在創傷的情緒要處理,沒戀愛者就比較平靜。內在創傷處理不好,會有後遺症,變得易怒、暴躁、自卑,有些還有自殘或傷害他人的衝動。
情人分離是必然
戀愛風險很高,感情投資比股市、基金、連動債還難預測,可能血本無歸;但為什麼眾人還飛蛾撲火、趨之若鶩?
原來生物本能讓人類在戀愛時腦中分泌腦嗎啡,於是會媚眼如絲,兩頰酡紅,嘴角含春,語音黏膩。這種感覺如此美妙,形同合法毒品,HIGH到不行,誰不想戀愛?
可惜無常是常。科學家發現,男女相愛三年後腦嗎啡不再分泌,於是味同嚼蠟,互為雞肋,淡出鳥來,一定要遇到新的對象才再分泌腦嗎啡;原因是生物本能要男女不斷更換新對象交配,以保證一部分後代可以健康存活。
這就是男女都會劈腿的生物合理性,只是女性因擔憂懷孕以及長期被父系文化強力制約,較男人保守拘束罷了。這種本能就變成失戀情傷的難以避免性,也是愛情成住壞空的必然旅程。所以情人要了解相聚是偶然,分離是必然的定律,不要太執著。
既然分離是必然,就要學會分手的藝術,不要喊打喊殺。風度和禮貌是文明的記號,既然都是文明人,就好合好散吧。目前沒情人的以及沒談過戀愛的人,還是要勇敢地去愛,人都需要愛與被愛,都需要被需要。只是別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剎那即是永恆,有愛最美。
----------
(轉)讀古文,學專業報告(上):會作文,不會報告?
意識型態咖啡
【劉館長按】從前年開始,我在張清溪教授辦的「看雜誌」上面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系列文章。這一個系列是把曾在咖啡館登過的作文vs.報告這一篇舊文,配合當時館友的有趣留言加以改寫。在這傳統的年節時候,貼一下這個有「古意」的文章應景。也祝各位館友牛年平安順心!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根據我對於大專畢業生進行調查的經驗,許多職場新鮮人最容易感到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寫專業報告。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有人或許會將這個問題歸咎於「因為在學校時作文沒學好」,也有人因此主張我們要更強化國文教育,特別是作文練習,甚至要更加強古文在教學中的比重。
的確,如果連基本的句子都寫不好,或詞不達意,或錯別字連篇,當然遑論能寫出一篇好的專業報告。但是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即使是名校的文學院畢業生,也可能會在就業後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
事實上,我在調查中還曾經遇過目前已經是國中教師的畢業生,認為他們學校的新進教師也會發生「不會寫報告」的問題。照道理講,這些畢業生應該已經是我們「國文/作文/古文」教育中的佼佼者,為什麼同樣還有「專業報告寫不好」的問題?
我對這個問題想了一陣子,後來有了一個心得,那就是:我們的「聯考用作文」其實與職場中的專業報告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就算一個年輕人在求學的過程中寫過很多「考試用作文」,他其實很少有寫「專業報告」的經驗。換句話說,很多年輕人或許很會作文,但是卻不太會寫報告。
要瞭解問題所在,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近年某次大學指考的國文作文題目是「想飛」,而同一年學測的題目則是「雨季的故事」。在題意上,這些題目強調的都是 表達個人感想、抒發內在情感、描述個人成長經驗,如果提及外在世界的話,也是著重世界跟自我的關係。閱卷老師的給分重點包括「切題」、「自身經驗出發」、 「文句流暢」;而在結構上,給分的重點則是「掌握起承轉合」。
根據報導,一篇獲得閱卷老師肯定,得到A高分的「四平八穩」作文是這樣的:「考生寫自己從小就羨慕鳥自由飛翔、無拘無束;長大後,瞭解人類和鳥的骨骼構造 不同,所以鳥可以飛,人不能飛,但仍沒有放棄想飛的念頭;當寧靜的夜晚來臨,他幻想自己自在飛翔,獲得心靈上滿足;當黎明現實環境出現,仍不放棄想飛的夢 想。」
四種主要修辭元素
要看出問題所在,我們先來介紹一個簡單的修辭學理論。根據學者的歸納,在我們的表達溝通中,有四種主要的修辭元素,分別是「事實」、「邏輯」、「故事」、「比喻」。舉例而言,如果我們要說服別人:這個產品的市場看好,值得全面推出。我們有以下幾種可能的說服方式:
訴諸事實:這個產品曾經試賣過三個月,每個月的平均銷售成長率達到100%。
訴諸邏輯:過去類似性質的產品只要在日本賣得很好,在台灣就會賣得很好。這個產品已經在日本大賣,所以我們預期它應該也可以在台灣大賣。
訴諸故事:我的朋友過去不敢用類似的產品,但是我把這個產品介紹給他以後,完全改變了他的看法。他現在天天使用這個產品,而且非常滿意。
訴諸比喻:我覺得這個產品的春天已經來了!
一言以蔽之,我們的「國文考試用作文」是一種相當偏重「故事」與「比喻」兩種修辭元素的表達模式。像是「想飛」或「雨季的故事」這樣的作文題目,光是題意就可以看出要多用「故事」與「比喻」,而少用「事實」與「邏輯」。
在國文考試作文評分中強調的「起承轉合」格式,本質上就是一種由「故事性」主導的表達模式。因為最基本的故事結構就是「起始狀況(起、承)→事件發生 (轉)→狀況改變(合)」,例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灰姑娘,她的生活很不幸(起、承)→灰姑娘參加舞會,遇到王子(轉)→灰姑娘從此遇到幸福快樂的日 子(合)」。不止於此,國文作文還喜歡強調結尾的「餘音裊裊」,例如:「我知道人不能飛,但我仍不放棄想飛的夢想」。
不要拿「起承轉合」來做報告!
想像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年輕人長久習慣於這樣「起承轉合」的作文方法,與偏重「故事」及「比喻」的修辭模式,而沒有受過多少關於「如何寫專業報告」的訓練。那麼,當他進入職場以後,被要求分析市場情況時,他可能會做出什麼樣的報告?
根據我的經驗,一個非常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報告者會先說他原來對市場情況有怎樣的看法(起);然後因為他看到或聽到什麼事情,讓他開始改變看法(承);但 是因為有好幾種情況或說法出現,讓他接著覺得有好幾種可能性(轉);最後報告者可能還是不做出明確具體的結論,而是把問題丟出來,希望同事、上司或顧客自 己判斷(合,並且餘音裊裊)。
另一個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報告者基於過去「考試如何拿高分」的經驗,也順便談一下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分享他的「心情小故事」,例如他在想要瞭解市場情況時遇到什麼困難,如何解決,而這中間又帶給他什麼啟發等等。
這種報告方法當然跟職場有求的,有組織、有條理、並且重視事實與邏輯的報告有相當差距。然而,當一個年輕人可能因為做出類似的報告,而被上司責備「報告格 式不合基本要求」時,他很可能覺得惶然不知所措—因為在他的經驗中,他一直以為這種「國文作文式」的寫作方法,就是標準的報告寫作格式。
專業報告六原則
要做好專業報告,最好能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第一,報告要有清楚的結構:一般而言,職場中的表達溝通,不但要有結構,而且所使用的結構相當固定。為什麼大家要遵循這些固定的結構?一言 以蔽之,因為這可以增進溝通效率,節省許多時間。當我們使用大家慣常使用的報告結構進行溝通時,別人就能預先知道我們接下來報告的大致進行方向,也因此可 以更專注在實質內容上面。
舉例而言,專業報告一般都會先說明結論。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別人就必須分心猜測我們到底要在什麼時候才說明結論,或甚至聽不出我們的結論是什麼。更糟糕的 情形是,如果我們一會兒說個笑話,一會兒來個結論,一會兒討論理由,一會兒又出現結論,同時中間還穿插個心情小故事,別人就會好像在看魔術表演一樣,必須 不停猜測「到底這傢伙等一下還要從帽子裡變什麼出來?」
第二,先說明自己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讓別人先知道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別人才能找到位置,開始有條不紊的吸收我們的結論與理由。事實上,先說明報告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不只是表現自己的專業,也是表現對別人的尊重。
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所以在報告一開始就讓別人先清楚,他們為什麼要花時間來聽取這個報告,是一種基本禮貌。絕對不要讓大家一方面聽我們的長篇大論,一方面還要心裡嘀咕「到底他要回答什麼問題?到底我花時間在這裡做什麼?」
第三,一開始就說明自己的結論重點是什麼,而如果有好幾個重點的話,最好能明確加以分點:專業報告結構跟「起承轉合」的作文格式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把結論放在說明的最後(或者更糟的是,藏在說明的中間),而是在一開始就清楚表明。
這有許多好處。首先,這讓我們的聽眾或讀者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抓到整個報告的重點與價值;其次,這會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當我們把結論重點先分點說明出 來,其實也是在協助自己先行組織接著要逐點說明的報告結構;最後,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麼做可以強迫自己先把報告整體想清楚,而不會到時一邊講,還一 邊在想:到底我現在討論的方向,等一下會通往何方?
第四,要有明確的結論:不要以為不說出明確結論是一種謙虛的表現。不明確說明自己的結論是什麼,而要別人花心思推敲,不只浪費別人的時間,也等於是把別人置於一種「我出題,你來回答」的不平等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不禮貌的作為。
說得更明白一點,老闆所以花錢請我們,就是要聽到明確的結論與建議,而不是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結論只是提出好幾種可能性,然後要主管來做判斷的話,那我們應該付他薪資。
第五,根據所提出的結論重點,逐點說明這些結論的內容意涵,以及自己是如何推論出這些結論:不要擔心用「第一點」、「第二點」的逐點說明方法看起來很死板,這種方法可以讓大家很快抓到報告的組織與條理。事實上,除非我們已經把要說明的內容清楚想過一次,否則就會發現根本沒辦法使用這種看起來最為素樸簡單的格式。
在逐點說明的時候,要注意聽眾或讀者主要想知道的包括:「是什麼」(例如,如果報告說「這一項產品獲利前景可觀」,那麼「前景」是多久?「可觀」是多 少?)、「為什麼」(例如,如果報告說「我們這一項服務需要改變」,原因是因為獲利下降?銷售減少?新服務類型的競爭?還是顧客反應?)、以及「會怎 樣」(例如,如果報告主張「我們應該改變某種流程」,那麼不改變會有什麼影響?改變又有什麼好處?)。
第六,主要以事實與邏輯來說服他人:在報告中,我們必須讓聽者或讀者清楚知道三個重點:「報告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報告的結論是什 麼」、以及「到底是根據哪些事實與證據,推論出這些結論」。記住,在瞭解報告的結論之後,聽者或讀者一定等著報告者如何提出足以讓他們接受這些結論的理 由,而事實與證據是最具有正當性,也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當然,在遵守專業報告結構的前提下,適當運用故事與比喻,可以提高聽眾或讀者的興趣,某種程度也可以加強說服力。但是不應該讓片面、個案性質的故事取代一 般性的事實,或者讓比喻與聯想取代嚴謹的邏輯分析。沒有公司應當根據「我鄰居的小孩最近開始喜歡某一種產品」或「這一項產品市場的春天已經來了」這樣的說 法來進行決策。
人間異語:老婆有男人 我也不離婚
人間異語
居爾特 業務
Q:為何認為聖嚴法師的遺言,講中你的婚姻要害?
A:我欣賞他的遺言:「無事忙中老,空中有生死。」婚姻也是這回事,別太計較,看不開的人最後也是死!
我很晚熟,學生時代只要有女生看我,我都會害羞頭低低,那時還以為自己有病,是不是同性戀?退伍後初戀,交往8個月,女友就提議結婚,我覺得她職業不錯,而且早點生小孩較不會累,就答應。
沒徵兆突然提離婚
我老婆是很強勢的獨生女,我是秀氣溫柔的好好先生,喜歡以和為貴,所以婚後我們就水火不容。她佔有慾很強,管我太多,規定我下班後要準時回家,連跟男性朋友出去也不行;只要我出去,她就生氣,好像我完全屬於她,很自私。
我不愛被管,但不曾跟她發脾氣,她反而說我太軟,她喜歡強勢的男人。可是夫妻就像球,妳愈用力管他,他反彈愈高,長年下來我們感情就變生疏。
幾年前,我兒子去當兵,我老婆突然說要離婚,事前沒徵兆也沒吵架;我聽了也沒驚訝或難過,就笑一笑說:「天下沒那麼好的事!結婚是妳提的,妳沒資格講離婚。」我很堅持我的座右銘:男女之間只有一次選擇權,提結婚的人就不能提離婚,這樣才公平。
沒多久她就搬出去,都不跟我聯絡,偶爾假日一起到我媽那邊吃飯,也沒講什麼話,互相看一下就擦身而過。每次吃完都我先走,因為我不走她就會走,我想製造機會讓她和小孩、我媽多聊天。
Q:她為何要離?
A:我不曉得。她只說她忍耐我很久,沒說到底忍受我什麼,也沒問我是不是也忍耐她很久。可能她有男朋友,想嫁別人或怎樣,我不想過問也不恨她。既然我們沒吵架就分居,表示時間到了,就隨緣吧,我給她自由、她也給我自由就好。
Q:為何不放她走?
A:真正要離婚的人會想盡千方百計,但這兩年她都沒吵。她要走就走啊,婚我是絕不可能離。
下一個不一定更好
我很多朋友屢結不爽,結了又離,都因為不懂珍惜;你不能忍受另一半的缺點,以為下一個會更好,但有優必有缺,你跟新人相處久了,或許會發現他的缺點比舊人更恐怖。婚姻中該迷糊時就要迷糊,珍惜他的優點,迷糊他的缺點,不然沒完沒了。
婚姻都是昏了頭的原因嘛,沒考慮清楚就結,沒魚蝦也好。既然我已害了一個女生,幹嘛離婚再去害另一個女生?不結婚的人較聰明,但損失的是自己,因為你的抗壓性會沒那麼強;你父母可承受婚姻壓力,你為何不能?
Q:你寧可有名無實也堅持要有婚姻?
A:沒錯。堅持有時是對的,我相信最後她能體會我的堅持。你去急診室住一星期,包你看破紅塵,但出來一個月你就忘了,人就是這麼賤。聰明人光讀書就明白這點,我們笨的人要身歷其境才明白,但也有人都身歷其境了還不明白。人都要經過磨難才會悟道,相信聖嚴法師也不是出家後就立刻變很厲害。
愛到深處無怨尤,她人沒回來沒關係,心有回來較重要,只要哪天她覺得我講的某句話有道理,我就知足。反正本來沒有我,都生死皆可拋了,還恨什麼?
記者李宥樓採訪整理
辣蘋果專欄:馬政府最大危機(余艾苔)
辣蘋果專欄
金融海嘯宛如世界大戰,各國動用手邊一切武器對抗,再也不拘泥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人民也不計較政府救市方案亂槍打鳥,只希望亂槍趕快打到鳥,至於過程中浪費的子彈,就算是不得不的代價吧。
政府這時候能用的資源最多,所受的監督卻最少。人民只怕政府現在做得太少,不是債留子孫的未來危機。反對黨天經地義的制衡功能,此刻卻很容易被認為是扯後腿,遭人嫌惡。
得抓住老鼠展能力
因此,中央與地方政府明明財務已是一塌糊塗,卻推出形形色色濟助失業的政策紅包;教育部手裡突然多出的鈔票,竟然讓部長鄭瑞城「煩惱」不知要怎樣花掉;行政院通過的擴大公共建設計劃,只要求國會盡快撥給預算,卻沒有詳細計劃內容。種種現象都顯示,讓人民水深火熱的經濟衰退黑暗年代,已經成了政客大膽或胡亂決策,乃至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免責假期。
馬政府上台面臨全球經濟危機,民意支持度固然崩跌,卻也獲得動用與預支各種資源的特權。馬政府放出了一堆黑貓白貓花貓,如果不趕快抓到幾隻老鼠,這個肥貓政府不但失去價值,可以預期,更將滅頂在因缺乏監督而必然形成的大量貪腐醜聞中。
余艾苔
---------
預算案有這樣審的嗎?
沒有馬英九的金溥聰(呂一銘)
論壇
金溥聰將出任壹傳媒籌劃中的電視台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此無論在台北政壇和傳媒界,確是一顆震撼彈,衝擊當前的媒體生態,各方的議論紛紛,自不在話下。而黎智英居然能說服kingmaker的金溥聰,亦確予人另眼相看,因為這個大算盤怎麼打(即便金半途退出),都是賺到!
光是掀起這場台灣前所未見的政媒大戲碼,便已是達到未映先轟動的聲光效果了,何況又在全球金融風暴時刻,拋出如此大手筆的投資電視,以跨越報紙、雜誌擴大傳媒版圖,在在大開國人的眼界!
我在去年9月15日於《蘋果日報》發表一篇「沒有金溥聰的馬英九」,大意是指馬陷於內外交困窘之際,金雖「不入府、不入閣」,跑到香港教書,但他依然會隨時待命,就像過去在北市府危機處理,發揮救火隊的功能一樣,亦一定是馬「詢問」的對象;像他們這種類似哥兒們交情(非從屬、近臣或分身),除了周美青外,亦可說彼此不必懷疑什麼陰謀和動機的。唯因如此,更使得金溥聰重出江湖,格外受到各方矚目。
可做自己優游山林
簡而言之,沒有金溥聰的馬英九,往往容易左支右絀,事倍功半;而沒有馬英九的金溥聰,卻可以做自己,優游山林。這就是金溥聰比當國君的馬英九,較有屬於自己揮灑的空間,譬如他此次接受壹傳媒電視台執行長(CEO)職務的挑戰,「就是希望建立一個既叫好又叫座,有社會定位的電視台」,
當他接受記者訪問時亦說:「動作不大不足以明志,這是事實。政治圈或相關的人,很難相信像我這樣的背景,沒有政治野心,其實我真的沒有政治興趣,我是一個講求自然、希望簡單的人,我喜歡接受挑戰,可以開創新的局面,我回去政壇頂多只是重複人家的刻板印象,對馬先生不公平,對我更不公平。」
金溥聰可以說他想圓電視夢,但社會並非如他說了就算,大家還是會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來觀察他的「大動作」;因為他和馬的關係太密切了,到了讓人眼紅的程度,連蕭萬長都不禁說「總統府有夾層」,再者檯面上的泛藍政客,更是褒貶不一,不少人言必稱「金老師」,阿諛逢迎,然大老級人士如王作榮者,或黨國袞袞諸公(包括連吳王等),則未必如馬般的器賞,至於同儕相忌,亦復如此,誰教金溥聰那麼紅,正應了「人紅是非多」的老話。
政治立場備受矚目
偏偏黎智英的擴張事業版圖,復與同業利益衝突,自對金溥聰的空降投入媒體戰場,不免排斥和嫉妒,傳媒中人亦多非省油的燈,大家擔憂的是馬、金的人脈綿密,和無與倫比的黨政、政商關係影響力,很難不起作用,猶易產生骨牌效應,造成「壹集團獨霸」局面。故黎智英強調:「歡迎大家監督。」還得以觀後效。
其實在野黨對此事的敏感度更高,認為金溥聰在馬英九心中和實際運作中是非常核心的人物,若說他不是政治人物,很難說服大眾,況且馬民調低迷,政績不彰,今年底又有縣市長的選舉,接著是馬2012年的連任,尚有兩岸問題等等,金溥聰的加入壹傳媒陣容,無疑替馬英九扮演政媒平台,嚴重影響媒體的自主和獨立性,諸如此類的「陰謀論」甚囂塵上,自須適切去除疑慮,亦足見好事多磨。
儘管台灣已是一個民主自由多元社會,而金溥聰亦期待新聞團隊是公正客觀、超越黨派色彩,以台灣為座標軸心,象限涵蓋全球。
但問題不在金溥聰的操守及聰明才智,而是在他和馬英九至少在現階段是難以切割的,即便此電視與馬英九毫無關係,一旦問世,不論黨政商必然趨之若鶩,乃無庸贅言。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吾人只有祝福,餘皆視其造化如何矣。
作者為前《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呂一銘
司馬觀點:超級監委(江春男)
司馬觀點
監委李復甸兩度出招,都備受非議。第一次約詢特偵組檢察官為何未羈押陳水扁和逮捕陳致中,這一次進一步直接要求檢察總長把兩位檢察官調離特偵組,他原本要調查陳聰明有無干預辦案,結果他自己跳進去介入的程度更深。
陣前換將,把朱朝亮和吳文忠調離特偵組,對阿扁有利,至為明顯,難怪扁系立委高度肯定這個遲來的正義。不過,監委干預辦案,三權分立的憲政原則形同崩解。
竟要求調離兩檢察官
朱吳兩位檢察官如涉及違法失職,監委可予以彈劾。但監委的糾正對象應該是政府機關,而非個人。李復甸具體要求檢察總長調整特偵組的任務分配,他哪來的權力呢?
特偵組不斷洩密,而且大量洩密,使偵查不公開原則形同具文,對我們的司法公信力造成重大傷害,法部務放任特偵組洩密,該負最大責任。
特偵組不到十人,要查洩密並不困難,法務部對此沒有交代,監委如對法務部提出糾正,還有道理可講,但針對進行中的實務,監委沒有講話的餘地。
李復甸上次親自約談檢察官,調查為何沒有在機場逮捕返國的陳致中夫婦,這種赤裸裸的干預,在特偵組反彈和輿論批評中不了了之,想不到他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次出手更重,干預更明顯,範圍更廣大。這位勇往直前,不計政治後果的超級監委,成就不了什麼好事,只會傷到監委形象。
江春男
---------
唉,五權分立。
根本就是一權獨大。
蘋論:警察侵權
蘋論
警察頻頻臨檢合法電玩店,引起侵犯人身自由權的爭議。
總統權力大,就玩大的,動輒數十億往家裡搬;警察權力小,就玩小的,找小百姓麻煩尋開心。權力之腥臭噁心,由此可見。
北縣板橋警察卯起來猛抄合法電玩業,一天臨檢至少四次;不但強迫消費者按指紋,還故意把臨檢拖到一小時以上,不准擅自離開,限制人身自由。更離譜的是警察還根據臨檢的個人資料,打電話給消費者家人告狀,造成夫妻反目,父子失和。
猛臨檢合法店家
關鍵是那些電玩店都是合法營業,也都沒發現賭博情事,警察根據什麼騷擾店家和消費者?有沒有一點人權和法律的觀念?是大陸派來的武警公安嗎?懂不懂什麼叫人身自由權?隱私權?警察仗著點屁大的公權力,見風就長,領納稅人薪水還找納稅人麻煩,良心餵狗了嗎?
以前警察若拿不到打點錢,或金額不足,就會猛臨檢店家,讓你生意做不成,簡直就是掛牌的制服流氓。現在是否仍然如此不得而知,業界和警方心裡有數。就算沒有,警察有什麼權力打電話到人家家裡告狀?是極端伊斯蘭國家派來的道德警察嗎?警察有道德管轄權嗎?警方先照照道德的鏡子,看看自己是什麼嘴臉好嗎?什麼時代了,還有這種猴年馬月的警察,莫名其妙!
-------
似乎是當地警局要求電玩業者交出規費的動作。
像這種臨檢情事,常常是上級指示,下級辦事。
小說:宗教裁判所之作者的遊戲
宗教裁判所 小說作者:八部浮屠
作者有話
搗亂者,拖進異端裁決所。
讓傲慢者、饕餮者、憤怒者一一感到失望,這就是我寫書的最大樂趣了。^_^
-------------
看到有人寫小說的最大樂趣是在
玩弄讀者的情緒,讓他們失望。
感覺這世界真是太奇妙太無恥了...。
不過分析下來,發現
作者的精采的句子很多是借用跟變化自歷史名言佳句。
還有借用西方歷史重要人物的名字作為人物角色的形象朔造。
跟看似複雜的句子鋪述,及映襯主角的人物描寫。
加上他先前作品打出的口碑跟愛好的讀者。
這或許是他成功的地方吧。
也大概是他失敗的所在吧。
正因為要寫出帶有上述描述的小說
想當然爾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完成
而這樣是無法適合發佈做為網路小說的
較適合先完成一定數量後刊登網路吸引目光
再配合出版實體書打響名號
都比作者一開始一日兩回再來是一日一回
最後變成無預警式停刊的模式來交付讀者
的局面來的好... ...
這本作品的架構有點過於龐大
極不容易收尾善後
也看不出整體故事的發展軌跡
究竟要體現怎樣的價值作為主軸
或許也困擾著作者的下筆吧
-------------------------------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加入壹傳媒 金溥聰受訪證實
加入壹傳媒 金溥聰受訪證實〔記者田世昊、林毅璋、趙靜瑜、王寓中/台北報導〕
被視為馬總統頭號智囊的金溥聰接受最新一期壹週刊專訪時,證實將出任壹傳媒集團旗下電視公司行政總裁。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強調,找金溥聰是因為金瞭解傳媒,工作和管理能力也強,且工作很投入,應會為台灣電視界帶進新氣氛。
金溥聰相繼接受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專訪後,昨天並未公開露面受訪,本報記者昨也分別致電金溥聰秘書和家中,想要約訪,都未獲回音;相關議題向壹傳媒集團旗下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人員查證,壹週刊社長裴偉表示,層級不同,無法回應;蘋果日報則沒有回應。
昨天出版的壹週刊刊出金溥聰的專訪文章,金在文中證實將加入壹傳媒集團。外界質疑金溥聰會讓電視台傾向馬總統,金則說,他是角色理論實踐者,演甚麼就好好演,不會干預新聞執行面,媒體的角色當然是監督政府。(編按:與目前多家電視台的報導方向不同 )
黎智英也在該文受訪指出,目前尚未決定買下哪家電視台,現在台灣電視台相當多,做得好的太貴,他不會想買。他並透露,將來「可能只買兩家,希望今年底或明年元旦可以上線播出」。
壹傳媒台灣主席葉一堅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表示,壹傳媒已與台灣多家電視台洽談購買事宜,如果價錢談不攏,壹傳媒就自己成立一個電視台。
對於籌劃經營電視,黎智英表示,如果找已在電視界的人會有包袱,找金是因為他懂傳媒也教傳媒,工作和管理能力都很強,若能力不強,怎能幫馬英九選上總統。最重要的是,金是實際做事的人,相信金能為台灣電視界帶來新鮮的氣氛。
---------------
金溥聰入媒體 傳替馬提前佈局2012
記者鄒景雯/特稿
馬英九的重要策士金溥聰將任壹傳媒電視公司行政總裁,消息傳出不僅在野黨抨擊,國民黨內部也為之譁然。國民黨內傳出,這個安排與馬英九二○一二年爭取連任的提前佈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事前馬金二人曾經過詳細的沙盤推演,甚至係由金溥聰構思後,主動與壹傳媒老闆黎智英試探,並一拍即合。
馬金研商後 主動找上黎智英
因金溥聰的黨政關係背景極其特殊,其是否運用個人人脈以特權打通申辦關節、進而介入並破壞媒體生態?已經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國民黨昨日表面雖不多所置喙,但私下議論紛紛,知情消息透露,由於國政處理左支右絀、陷入困頓,馬陣營核心已經意識到二○一二的下次大選將面對的考驗非常嚴峻,甚或連國民黨內部的情勢都難以掌握;最近,馬核心與電視名嘴們吃飯,言談間發現一些被歸類為「藍嘴」者並不全然「友善」,面對政府施政亦毫不忌諱的迭有批評,這讓馬團隊出現了強烈的危機感。
消息分析,現在幾家電子媒體儘管藍綠壁壘分明,綠媒砲轟馬政策不在話下,藍媒雖緊盯著扁家弊案不放,但不時仍對馬政府丟出砲火,若未來扁案逐漸辦到尾聲,難保藍媒不會回過頭來對著當政者,不可能再一面倒護衛,馬團隊從而出現「有個自己的電子媒體比什麼都重要」的思考結論。
結盟壹傳媒 盼主導媒體議題
黎智英欲經營電視台在圈內喧騰早不是秘密,稍早購買中時集團的計畫已經箭在弦上,無奈為旺旺蔡衍明中途翻盤、鎩羽而歸,蔡的出現,除了傳出對岸當局有所角色 外,同時另一說是「政府有關方面」對黎智英的形象「有意見」,一方面是顧慮黎與中國曾有過節的背景,二是黎傳出在股市投入太多資金被套牢,因而懷疑黎要全盤吃下中時中視中天的資金調度可能有問題,蔡衍明故而「得助」順利入主。
之後,馬核心體察到電子媒體在選舉中的關鍵地位,又改弦易轍、重新 思考與黎智英結合的可能性。其內部評估,第一,馬英九老是被政敵指為「親中」,與黎智英合作,可以「緩和」馬的色彩。其次,如果與黎智英在經營電視台上合 作,不僅可以直接管理這家電視台,還可以進一步「修善」與蘋果日報、壹週刊的關係,結成策略聯盟,則「台灣跨媒體的江山就取得一半」,「甚至可以發揮主導 整個媒體議題的效果」。
馬核心集團經過討論達成共識,即與黎智英接頭,雙方互有需要迅速拍板,圈內表示,黎智英目前資金已經到位,正四方搜索購買標的,也不排除自設,而金溥聰在馬英九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已經被視為協助黎智英排除一切阻力的敲門磚。然而這種明目張膽、全然無所避諱的行動,國民黨人說,「金溥聰雖無名卻有實,這不能開玩笑,NCC必須做最嚴格的審查」。
金重掌操盤 藍營權力起漣漪
金溥聰回台重掌操盤的震撼,也意外激起國民黨另一番權力漣漪,馬英九曾向親近人士抱怨「兩大父子檔都反我」的說法,開始在黨內盛傳,聽聞者莫不搖頭。非馬派認為,金溥聰在各種大小人事案中的身影,並且與諸多媒體「消息」有關,大家不是不知道,例如朱立倫原本是馬屬意接掌黨中央的「奇兵」,但在吳伯雄廣設副主 席「回敬」後,「朱立倫本人應該也理解到情況不是這麼容易」。
國民黨昨日就有挺朱派私下直言,「朱立倫若等待二○一六,這長達六年的時間, 若去當部長或組閣,很容易被折損,上面要換掉就換掉;若去當黨主席,得罪黨內不說,萬一民調高於總統時,其與馬的矛盾如何化解?不如提早佈局二○一二」。 顯示在馬政績不佳下,國民黨為此已暗潮洶湧。
--------------押寶馬上好 黎智英慘賠
〔記者/台北報導〕香港傳媒大亨黎智英的財務問題,一直受到各方關注,香港媒體就曾以「黎智英財陷台灣」為焦點當封面主題,認為黎大舉投資台灣將讓他陷入龐大的財務危機,去年黎智英又因押寶馬英九與看好選後的台股表現,更讓他損失相當慘重。
台灣平面媒體去年七月曾報導,黎智英因押寶馬英九而大虧,當時喊台股「上看兩萬點」的他,早早進場加碼台股,其中以金融股為主,像是玉山金與永豐金等個股,黎智英甚至表示就算台股上萬點也不賣!
誰知道馬五二○就職以後台股暴跌,七月份股市跌到七千點,黎的帳上至少虧掉兩成、縮水幾億元,去年全球爆發的金融危機,更讓金融股成為殺盤重心,目前台股跌到五千點以下,市場更謠傳他的損失高達數十億元。
選前黎智英就看好兩岸三通題材,國內週刊也曾以「肥佬黎:我賭台灣大好」、「三通之後,台灣一定大好」來報導黎智英百億身家押寶買地、投資台灣,只是目前房地產景氣下滑,股市又疲弱不振,更讓黎智英財務黑洞越來越大的傳言甚囂塵上。
在香港掛牌上市的壹傳媒,於二○○四年開始轉虧為盈,二○○八年全年營收為三十四.八三億港幣(約新台幣一五二.五九億元),較前年略微成長七.四%,稅前盈餘為六.一八億港幣(約新台幣廿七.○六億元),每股盈餘為○.二二港幣。
不過,壹傳媒的股價從去年十二月就跌破一港幣、目前僅剩○.八七港幣(約新台幣三.八元)。
---------------永遠的金核心 馬團隊如何切割?
記者王寓中/特稿
馬團隊第一戰將金溥聰,和馬英九有二十餘年交情,由下屬、長官、同在政大任教到打天下,兩人關係早已濃得化不開。過去不少人試圖挑戰馬「最親近核心」稱號,最後無一例外全都出局,因馬只有「一個永遠的金核心」。
從手握馬的尚方寶劍,掌征戰生殺大權,如今換跑道追電視夢,且是極具爭議的港資集團,包括馬及執政團隊和金的互動,公私怎麼分?又分得開嗎?
從北市長、國民黨主席到總統大選,歷經大小選戰,「馬英九」這個產品是金一手塑造出來,金的能耐或許沒有外界傳的那麼神,但在馬團隊,與文宣、媒體有關的部門一直就是金的獨門禁地,無人可過問。
不僅如此,馬英九的選戰重要策略決定、人事佈局、危機管控,幾乎都會向金溥聰請益,金也幾乎掌握一人之下的主導權。
遠的不提,去年三二二勝選後,黨主席吳伯雄的安排、詹啟賢的退出,都與金有絕對關係;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人事確定後,還是金先通知詹,馬再打電話;內閣人事佈局,新聞局長不用講,陸委會主委、教育部長、環保署長、主計長、財政部長等閣員的任命,都有金的影子。
在公營媒體,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總台長、副總台長,中央社董事長、社長、副社長、總編輯,乃至公共電視改組佈局,沒有金的點頭,人選不可能過關。
馬在大選期間的年輕發言人團隊,是金一手打造,羅智強、蘇俊賓在馬挑定副手蕭萬長後親赴蕭家為蕭打造文宣,新聞操作從定裝照、媒體特稿、專訪吹捧,都是依金的指示執行。執政後羅智強出任中央社副社長,蘇俊賓接任新聞局長,王郁琦任總統府發言人,做不好的史亞平與內閣改組切割,高升外放新加坡,全都創下紀錄,金挺手下霸氣十足。
金護馬不留情,樹敵當然不少,但有了馬核心的金牌護身,馬團隊至今沒人敢得罪他,如今金追起電視夢,當他去找人時,有誰能擋?壞他的好夢?
對馬團隊而言,或已不存在公、私的問題,但對整個媒體專業和社會公平而言,卻是最大的諷刺與傷害。
-------------------
商人有跟權力者親近發展的習性,
權力者亦有跟商人結交示好的必要。
一個能給錢,一個能給後門。
有時候兩者的角色會重疊或是
發展成家族中的政商網絡。
一切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財富跟權力。
但這樣的過程,
是否造成一般百姓的利益受損?
是否會導致產業競爭力的衰退?
是否會導致行政系統的腐敗貪污?
因此,一個進步的國家必須發展出
相互制衡的三權,即行政、立法、司法系統。
和能相互競爭的政黨團體,至少兩個。
當一個執政時,另一個在野黨能發揮監督的作用。
其次,是媒體新聞報導的自由。
應當嚴防政府插手進入媒體事業,
避免其掩蓋過錯,誇大功勞,捏造新聞,操控議題。
再來,是政府的資訊透明化。跟陽光法案的落實。
(轉)中國政府蛻變成自利型政治集團
何清漣
我曾用"權力市場化"一詞概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改革,如今這個詞匯已經成為中國民眾心目中改革的同義詞。
我也一直在思考:應該用什麼詞匯來概括本世紀零年代以來的重大"改革成果"?一個詞匯逐漸在我頭腦中成型,即自利型政治集團的形成。
這一結論應該說比較形像準確,說明中國政府已經蛻變為一個自我服務型的自利型政治集團,至少有下列論據:
一、社會分配與社會福利向政府公務員嚴重傾斜
從2003年直至2008年,政府財政收入從佔GDP總量的五分之一增至四分之一。這一龐大財政收入當中的58%用於供養黨政事業機關工作人員約7,000萬人。在工資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GDP增長速度的同時,自2001年以來給公職人員全國性加薪(不含地區性的加薪)的次數共計3次, 每增幅都不低於15%。
至今在中國享有制度保證的養老、醫療等社會福利群體主要覆蓋黨政事業機關工作人員。以醫療衛生資源為例,就具有向幹部群體過度傾斜的特點,比如給藥的"分級制度",就是對參加醫療保險的人群,按照他們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劃分等級,級別越高的,得到的醫療服務質量越高,藥品供應也越好。
據中國官方提供的數據,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了850萬以黨政幹部(高級)為主的群體服務的。
數量龐大的底層勞動者群體的工資卻增長緩慢,甚至未增長﹔構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幾大社會福利如醫療、養老等保險幾乎與這一龐大的社會底層無緣。
二、巨額財富集中於少數權貴家庭
中國那有限度的反腐敗主要集中於中低級官員,政治高層似乎與腐敗絕緣。高乾子女的登龍術,雖然一直流傳於坊間及海外,但卻無法得到權威資料證實,胡潤的富豪榜也從未將這類人列入。不過,現在有兩組資料足可證明這些紅色貴族如何在短短30年間,從"無產階級"成員迅速躋身於超級富豪之列。
一條資料說明中國財富集中的驚人程度。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發佈的"2006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的150萬個家庭(約佔全國家庭總數的0.4%)佔有中國財富總量的70%求求這還只計算了存款、股票等公開的金融資產,未計算灰色收入求求而在發達國家,一般情況下是5%的家庭佔有50%至60%的財富。
另一條資料則說明財富集中在什麼人手中。據國務院研究室、中央黨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國社科院等部門一份聯合調查報告的數據,截至2008年3月底,中國內地私人擁有財產(不包括在境外、外國的財產)超過 5,000萬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過1億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過1億元以上的富豪當中,有2,932人是高幹子女,他們擁有資產2 0,450餘億元。而考證其資產來源,主要是依靠父輩的權力資本所獲。
三、政治權力的分配與社會地位的傳承呈自利化趨勢
在中國的政治市場上,權力這一"稀缺物品"的授受過程從來就是暗箱操作。現實表明,高官子弟在權力上具有優先繼承權。即使因能力或者其他原因未擔任要職,至少也享有全國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等政治榮銜。中國官場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使幹部子女在權力繼承上有明顯優勢,官方研究亦表明,幹部子女當幹部的機會比常人高2.1倍。
幹部子女對社會地位的傳承優勢還體現在就業問題上。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畢業生就業"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家長們可以直接通過關係和權力決定子女的就業,家庭背景越好,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額越高,這不僅說明不同階層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後的結果不均等,更重要的是說明中國的階層流動呈前現代社會的封閉性世襲狀態,這無異於阻塞了社會底層精英的上升渠道,既使統治精英集團的素質弱化,對於社會穩定亦有極大害處。
從本質上看,所謂"改革"就是利益與資源的再分配過程。鄧小平當年用來賦予改革合法性的"先富帶後富"許諾實現了一半,即通過權力市場化讓少數權貴與官僚集團先富起來,並通過一系列政策與法律使政治精英蛻變為一個個自利型政治集團。在這種既成事實下,今後撬動社會分配的杠桿只有"權力"與"資本"。當局提倡的"不折騰"與"維持穩定",其要義均在於保證自利型政治集團能夠安享攫取到手的利益。
(完)
-----------------------------------------
何清漣(1956年-),女,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經濟學家。
文化大革命中在湖南從事鐵路建設。1979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年畢業後在湖南財經學院工作。1985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1988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在廣州暨南大學任教,後在《深圳法制報》社任編輯,業餘從事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迫於國內壓力,2001年6月14日從深圳家中隻身出逃,先經由北京前往新加坡,後取道日本到美國。目前旅居美國。
何清漣至海外後,撰寫了《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秘》,這是目前唯一一本專門研究中國政府控制媒體的專著。美國《商業周刊》于1999年6月14日「亞洲之星」專號曾將何清漣評為「亞洲之星」(50 Leaders at The Forefront of Change,THE STARS OF ASIA)。
主要著作有《現代化的陷阱》、《經濟學與人類關懷》、《我們依然在仰望星空》。
1999年《三聯生活周刊》將她列為25位時代人物之一,稱她「代表了中國改革的良心」。
何清漣文集
http://www.boxun.com/hero/heql/
個人網站
http://www.danke4china.net/
---------------------------------------
我很佩服那些敢揭發政府內幕的人,尤其是在集權統治下的國家。
因為,他們的行動,帶來給他們的不是榮耀,而是一連串的災難。
為了救一整個國家社會,而犧牲掉自己的幸福跟人生。這是英雄。
蘋論:垂簾處處密遮燈
蘋論
彭芸反對廣告內容採分級制,認為政府不應以法律介入。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 NCC)新版的《衛星廣播電視法草案》已經通過提出,讓人以為回到戒嚴時期的警總時代,或是新聞局主導的時代。這樣一項落伍的草案,難怪主委彭芸無力回天之際要發表不同意見書。
媒體亂象帶來活力
NCC要立此法的發想與動機本身就錯誤,就算法的內容很合理,也沒有成立的正當性,何況內容表現的國家道德主義荒謬性。易言之,我們質疑NCC根本沒有訂定這項草案的憲法權力與責任。
美國和西歐許多國家根本沒有對新聞本身的立法,新聞的品質由民間新聞界來自律,並由學術界和社會來他律,而最重要的是由市場收視率來制約。如果涉及誹謗,則由司法途徑判決。美國包括《紐約時報》等大報和電視台,都曾因報導事實錯誤而被判罰巨款給受害人。所以由政府機關立法管制新聞是個可悲的笑話,因為政府本身就是媒體監督的對象,怎能由它主管媒體?
那些國家道德主義者動輒以道德巨人的姿態自居,批評媒體亂象,卻沒看到媒體「亂象」帶來的民主自由活力和多元文化價值,對政府監督的好處,以及激發社會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功能。台灣已經有了《廣電法》、《通訊傳播基本法》、《刑法》誹謗罪和《民法》侵權行為,對於不實報導和誹謗早已編好法網,有什麼必要再立法去限制言論自由?要回到垂簾處處密遮燈的時代嗎?
與警總扣雜誌何異
草案規定主管機關有權將廣播節目和廣告分級,使政府可藉此箝制言論自由,並如彭芸所擔憂的傷害廣告創意。草案又規定廣播節目所涉及的當事人,可請求停播或更正,並可向法院聲請假處分,迫使保障言論自由的法院變成限制言論自由的機器。
此外,主管機關可對違反查證原則的媒體處以高額罰款,絕對會造成寒蟬效應;其實,由當事人向法院控告媒體即可,就像現在的情形,何須煩勞主管機關多管閒事?更過分的是,草案竟然授權主管機關檢查所有節目內容並為扣押,與當年警總滿街查扣雜誌何異?
值得擔憂的是,馬政府上台後傾向於管制心態,對人民的自由和人權不甚重視。NCC委員由行政院任命,表面上雖是獨立機關,事實上與政府理念同質性高,會提出這樣的草案,正是什麼土壤長什麼植物。
----------------------------------
露出馬腳了......
其實,要是我是集權政府的掌控者
尤其,是在現今危機四伏,紛擾不斷的台灣
要繼續維持政府的正當性及權力者的地位,
勢必要對資訊管道進行控制的。
這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
而不是為了管理媒體造福人民的善意。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轉)降低失業率?--全面光纖化通訊正是時候
政府最近一連串的政策希望失業率力保6%,但大部分都是短期工甚至是無中生有的閒差,官方的美意及努力被一些反對人士批評的一無是處,但政府的方向確實是有些問題,問題的來源是:大環境不景氣〝需求〞減少,相對人力需求就一定會減少,無論政府再怎麼創造職缺都會被批急就章,花錢沒花在刀口上等。
其實解決的方式很簡單:創造職缺,增加市場人力需求→鼓勵企業徵才或不裁員,但企業實際營運狀況政府很難強勢介入→創造新產業,鼓勵民間投資,鼓勵創立新產業→由政策面著手,提供新創產業零息貸款、輔導民眾創業(新興產業),規劃國土形成產業群聚,由新科技、新產品及新法令(註1.安全帽效應)創造新需求。
在下對於創造產業有些淺見,請各位賜教:台灣的硬體製造全球聞名,但軟體及網路通訊卻奇弱,在下以為政府長期以來對智慧財產權的漠視以及中華電信的獨佔事業,使得此兩項產業在台發展及市場供應與世界各國比起極其落後,尤其是網路的頻寬問題。
根據2007年OECD會員國寬頻市場調查資料顯示,瑞典、南韓、芬蘭與日本的光纖連網頻寬高達100Mbps,比OECD會員國平均值高出十倍;光纖用戶享有等速的資料上傳與下載服務,這是相較於一般ADSL與大部分纜線用戶的主要優勢之一。至於連網費用,日本的每秒頻寬費用為OECD會員國中最低,1Mbps的最低價為22美分,土耳其的每秒頻寬費用最高 , 1Mbps 的最低價為81.13美元。
反觀台灣,我們現在一般家用網路的頻寬還停留在10Mbps以下(頻寬不穩定,10Mbps只是業者宣稱最高時的頻寬),而費用卻不便宜,政府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一個國家接收資訊進展的速度過於緩慢,意味著政府(企業)正背負著不必要的龐大成本,白白錯失重要的成長良機,迅速接納資訊科技應列為全國發展要務。
政府應立即設立「光纖局」(似前電信局),主導全台網路通訊光纖化,由政府出資35%,相關電信公司出資40%(每家公司持股不得高於 9%),其餘25%由創投公司、銀行或各公司法人出資;政府目前已負債累累,為降低提供資金壓力並鼓勵民間投資及因應未來完全民營化做準備,部分持股(65%)由國內民間企業法人出資,政府提供既有設備、土地及人力資源,以物資、土地價值認列方式持股。
第二年開始每年釋股5%予公司法人至第六年全面民營化全民釋股10%,「光纖局」自成立起至完全民營化後「台灣光纖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每季(或每月)皆需支付地方政府〝光纖纜線使用管道(註2)租用費〞,增加地方政府收入。
所有須長期任用之技術人員(技術員、工程師)及初階主管以公務員身份任用(註3),中高階主管由政府主導董事會指派任免,第六年全面民營化後,中高階主管由董事會指派(使用一般企業人事升遷方式),原技術人員(公務人員)可選擇放棄或保有公務人員資格或轉調其他公部門,選擇保持公務員身分者以地方政府派駐技術人員身分執勤,享公務員權益及福利但不得參與公司分紅及各式獎金;選擇放棄公務員身分者,可由自由意願選擇未來出路。
發展全面光纖化通訊短期內可有效創造就業機會,全台應可創造約5萬名長期聘用職缺,短期施工部份(3年內) 應可創造約10萬名以上短期聘用職缺(註4),長期來看光纖通訊可使資訊流通快速,提升教學、商務、行政等效率及促進科技加速發展並直接或間接促進相關產業及週邊服務發展。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大時代裡,我們要把〝先進〞的基礎建設做好(註5),未來的十年我們的發展將可以領先其他國家,甚至遙遙領先!
以上為小弟的一點點想法,若有拙劣、錯誤之處請各位多見諒,也歡迎各位專家、前輩、讀者朋友批評指教,感謝!我的E-mail:eclipse690430@yahoo.com.tw,感謝大家!
註1. 台灣自民國八十六年實施騎乘機車須戴安全帽,從當年鮮少看見騎士戴安全帽至今普及率有目共睹,期間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企業、就業人口、刺激消費及有效降低車禍死亡率,不是現在的政府憑灑錢就可以達到的效果,良好的政策不需花費人民的公帑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的!
註2. 「光纖纜線使用管道」,政府在鋪設全台光纖纜線之前,絕對需要重整(整治)全台地下管道(全台電線桿地下化),開闢一個乾淨可隨時保養、修護且不必挖掘破壞路面的地下管道,整合水(自來水加強淨化成自來飲用水)、電(電力傳輸線及電信線路)、瓦斯(天然氣管路預留給地區業者)、網路(光纖及ADSL線路)、第四台(預留給地區業者)以及另一個排放居家污水的管路和回收廚餘的管路(養豬、推肥、沼氣能源等),這些管路一次規劃一次施工(一個期間中間不停斷),減少地面挖挖補捕的次數,雖然施工期間會有很長的交通黑暗期,但完工後的成果絕對是值得的。完工後水、電、瓦斯、網路、第四台、廚餘回收等業者須支付管路租用費予地方政府,為地方政府提供長期財源收入!
註3.一般技術員可設定報考資格為國中以上,工程師報考資格為大專以上,初階主管報考資格為碩士以上,可有效消化各階層學歷之民眾,薪資待遇於錄取受訓期間以最低薪資標準發放,經專業訓練及部門分發後再享公務人員薪資及福利獎懲方式,可有效降低「光纖局」經常性開銷之人事成本。
註4.在下非專業精算人員,所預估「光纖局」創造之長期就業機會來源於前「電信局」(現中華電信)之員工數概算,短期就業機會為長期之2倍,若有不精準之處請多包涵!
註5.蔣經國時期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創造台灣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雖然現在政府力推「愛台12項建設」,但若建設的內容項目還停留在簡單的造橋鋪路,沒有開創性、沒有能促進爆炸性發展的過氣建設,不如直接退稅給民眾,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大膽、具開創性、前瞻性並能夠應付未來50年甚至是 100年發展的〝基礎〞建設。(在下很擔心台灣政府監製大型建設的品質,我們的一般平面道路真的壓得很爛,要說台灣的技術不好,但我們的國道道路品質就還算不錯,官商勾結、圖利廠商的情形及行政效率真的要大大的改善)
-----------------------------------
關於台灣的網路頻寬心中只有一個鳥字...
你不比較其他國家的情況,你會以為這就是最好的情況。
但是,一比較才知道,我們原來好不到哪裡。
比較帶來快樂,也帶來痛苦,卻也帶來成長的動機。
(轉)丁磊:我為什麼能成為「首富」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更新時間:2006-7-20 20:38:08
美國《財富》雜誌推出的2003年全球40歲以下40位富豪的排行榜,中國內地有6位榜上有名,網易創始人丁磊位居第14位。在今年的《福布斯》「中國百富榜」中,丁磊以持有網易公司58.5%的股份(當前市值約合人民幣76億元),位居「200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一名。但丁磊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據說,他一個月的生活開支很少超過4000元。
丁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讓我們探尋他成功背後的故事,他的經歷經驗,相信對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種借鑑和無形的力量。
敢於挑戰的創業時代
大學畢業後,丁磊回到家鄉,在寧波市電信局工作。電信局旱澇保收,待遇很不錯,但丁磊覺得那兩年工作非常地辛苦,同時也感到一種難盡其才的苦惱。1995年,他從電信局辭職,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闖一闖。
他這樣描述自己的行為:「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很多機遇,但機遇是有代價的。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嶺。」
他選擇了廣州。後來,有朋友問他為什麼去廣州,不去北京和上海?他講了一個笑話:廣州人和上海人,其實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較,如果廣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裡各有一百塊錢,然後去做生意,那上海人會用50塊錢作家用,另外50塊錢去開公司;而廣東人會再向同學借100塊錢去開公司。
初到廣州,走在陌生的城市,面對如織的行人和車流,丁磊越發感到財富的重要性。最現實的是一日三餐總得花錢吧?也不可能睡在大街上成為盲流吧?那時,丁磊身上帶的錢不多,他得省著花,因為他當初執意要打破「鐵飯碗」,現在根本不容許自己混到走投無路的時候還要靠父母接濟。那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錢少一點,但總比漂泊著強。
不知道去多少公司面試過,不知道費過多少口舌,憑著自己的耐心和實力,丁磊終於在廣州安定下來。1995年5月,他進入外企sebyse工作。
最初的日子是艱難的,後來,一位熟知丁磊的女性朋友說,他後來精湛的「廚藝」和「古箏」彈奏,從某種程度說,就是那段日子 「苦中作樂」的明證,也可以說是這種樂觀和勤勞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這位「首富」。
丁磊喜歡吃上海菜,但那時收入不高,不可能每天都能到館子裡去瀟灑,而且很多廣州做的上海菜都不是原汁原味,於是他親自到市場去買菜,親自下廚。平時工作很忙,他就利用週末時間,給自己做個「醉雞」或者清蒸鯽魚,算是犒勞自己。
在sebyse廣州分公司工作一年後,丁磊又一次萌發離開那裡和別人一起創立一家與internet相關的公司的念頭。在當時他可以熟練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上網用戶。
離開sybase也是丁磊的一個重要選擇,因為當時他要去的是一家原先並不存在、小得可憐的公司。支撐他的唯一信心就是,他相信它將來對國內的 internet會產生影響,他滿懷著熱情。當時,除了投資方外,公司的技術都是他在做。也許是在1996年他還只有技術背景,缺乏足夠的商業經驗,最後發現這家公司與他當初的許多想法發生了背離,他只能再次選擇離開。
1997年5月,丁磊決定創辦網易公司。此後,在中國IT業,丁磊成了足以濃墨重彩的一筆。出名後的丁磊對於金錢的要求,還保持著當初到廣州時的艱苦作風。他說年輕人少花點錢,也許就少了一樣誘惑,但老人不同,他現在琢磨的是怎麼找個放心的人,教會父母花錢——因為他每次匯給家裡的錢,父母都給他存著,他們認為孩子在外面掙錢不容易,攥著的話,還能在他需要的時候排上用場。到現在,老家的電話還是個無繩的,煲水的壺用了七八年還沒換成熱水器。
網易移居北京後,在公司隊伍建設方面有了很大改進。沒有很多股東在背後指手畫腳,也不存在歷史積澱或創業者本身帶來的消極因素,公司發展很快。在公司經理層會議上,ceo丁磊經常受到批評,說他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對,他總是能謙虛的接受,「有人批評,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一舉成名的財富時代
2001年初的丁磊最迫切的願望就是想把網易賣掉,但沒人敢買。到了9月,想賣也賣不掉了,網易因涉嫌財務欺詐,停牌長達4個月。
丁磊下定決心將網易的三大業務重點鎖定為在線廣告、無線互聯和在線娛樂。由此可見,網絡遊戲在丁磊的戰規劃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從2001年底推出《大話西遊》以來,網易已經從網絡遊戲領域的「小人物」變成該領的巨頭之一。事實證明,儘管網絡遊戲市場競爭激烈,網易投入還是獲得了很好的回報。
網易成功了,2002年是中國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佈中國的網吧裡,年輕人正尖叫著大把花錢。2002年8月後,這家公司變成暴利企業。隨後是網股價連續暴漲,當年逃離網易的老員工現在動輒唉聲嘆氣。
現在看來,停牌事件是網易業務的轉折點。2002年1月1日凌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市場管委員會發佈消息稱,納斯達克計劃於2002年1月2日上午10點恢復網易公司的股票交易。懸空多時的「網易事件」突然峰迴路轉,網易歷經財務風波安然無恙。
經歷了如此變故的網易現在對於財務問題更加謹慎。財富的聚集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相對來說,互聯網與其他的新經濟企業有一個共同的背景:他們所創辦的企業的運營環境無論是從其內部的管理機制來看,還是外部的市場環境來看,都要比中國多數的傳統行業更為規範。更關鍵的是,這些人的財富來的極端透明、清楚,誰都能看得見,說得明白。當網易在近3個月內從不到10美元一路撐桿跳到36美元的時候,誰都能看得見丁磊那張笑臉,也就是說,財富暴長的過程就發生在每個人的眼皮底下。
丁磊的個人財富在與網易股價一起飆升,丁磊的紙面財富也躍上了50億人民幣的台階。他的創富速度在中國史無前例,網易剛滿6歲,而他自己也還不過32歲。
許多人都還記得,1999年初,當時的網易已經創立兩年有餘,正在向門戶網站邁進,與新浪、搜狐相比還是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小網站。那時丁磊奔走於京粵之間,為互聯網、為網易搖旗吶喊,儼然一個互聯網旗手。那時,《互聯網週刊》還收到了一篇題為《我和網易》的投稿,作者丁磊細心的附上了標準照和詳細的個人檔案,如今,想採訪丁磊絕對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時過境遷。丁磊已厭倦拿股價去計算財富,「我又不能一股腦兒把股票都賣掉,首富頭銜毫無意義」。
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某電視台的幾個記者去網易採訪,想找一間靠窗有陽光的辦公室架機位,網易的接待人員就推薦了丁磊的辦公室。扛著機器的攝像師說,好呀,順便可以參觀一下中國互聯網行業最豪華的辦公室了。但故事的結局使攝像師大跌眼鏡:那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三角形空間,和所有員工一樣的桌椅,一些唱片,一台普通的桌面音響。如此而已。
一位熟悉丁磊的人說,丁磊不善於理財。更有意思的是,丁磊有時會向一起出去的人借錢,因為他根本沒有在身上裝錢的概念。自從福布斯和胡潤的兩張富豪榜都把丁磊評為「中國大陸首富」,丁磊恨不得所有人都忘記丁磊的存在。
懷抱理想,不言放棄
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除勤奮外,就是要積極進取和創新。從創業到現在,丁磊每天都在關心新的技術,密切跟蹤internet新的發展,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其中有10個小時是在網上,他的郵箱有數十個,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電子郵件。
他認為,雖然每個人的天賦有差別,但作為一個年輕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標。尤其是年輕人,無論工作單位怎麼變動,重要的是要懷抱理想,而且決不放棄努力。
丁磊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四五歲的時候,也很淘氣,但不是像別的孩子一樣整天在外面調皮搗蛋,而是喜歡呆在家裡擺弄他的小玩意:一些電子管件、半導體之類的東西——丁磊的父親是寧波一個科研機構的工程師,後來丁磊迷上無線電,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初一的時候,他組裝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機,在當時,那是一種最複雜的收音機,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這項發明,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都說丁家出了個「神童」,長大以後一定是當科學家的料子。
丁磊現在沒有成為科學家,他成了富有的企業家。但他本人還是在技術方面動腦筋,他所在這方面有一點聰明之處,但如果沒有積極進取,沒有在技術方面不停地摸索,也不會有熟能生巧的本領和一些創新。
丁磊的大學時期,用傳統眼光看,他並不是一個好學生。除了第一個學期他每天按時作息之外,其他三年多時間,第一節課他是從來不去上的,因為他很困惑,難道書本上的知識一定要老師教才會嗎?同時,他覺得眼睛還沒睜開就去聽課效率一定不好。
丁磊說,大學四年,他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思考。而思考這種意識形態的東西,是任何人都無法強灌輸進去的。
因為沒有聽第一堂課,又不得不做作業,所以他會很努力的去看老師上一堂講的東西,會很努力的去想老師想傳達什麼樣的消息。在這個過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種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
後來在接觸到internet的時候,他才知道這種技巧對他是多麼的重要,因為internet在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也沒有一本書很系統的告訴你internet的整個結構,裡面的軟件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走這樣一條路,丁磊經歷了比別人更多的困難。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這一天,網易終因誤報2000年收入,違反美國證券法而涉嫌財務欺詐,被納斯達克股市宣佈從即時起暫停交易。隨後又出現人事震盪。丁磊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他也曾心灰意冷過,但家人的鼓勵起了很大的作用。父親說: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過去了,大不了從頭再來,你還年輕,有點失敗的經驗未必是壞事。苦難終於沒有把他壓倒,直到2003年6月6日,網易再創歷史新高:每股34.90美元。
從垃圾股到今日的中國概念「明星」,網易的轉變讓人覺得像個神話。對此,丁磊說:「我已經32歲了,從意氣風發的時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階段。因此我的心情不會隨股價的漲跌而變化,特別是我個人不會因為財富的多少影響到我的未來生活、工作及思考問題的方式。」而對於有網站評選「金牌王老五」把他名列第三,他則一笑了之。
----------------------------------
多看別人成功的例子,多少會有激勵跟借鏡的地方。
但事實上,在創業這領域上,能真正在市場上生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好像是頭一年的生存率是1~5/100,再過2年是1~5/1000的樣子。
人間異語:男人只有一招半式 女人性冷感
人間異語
楊坤池
高雄市性教育促進協會常務監事
Q:你研究性健康,教導許多中年夫妻增進做愛能力,對台灣男女的性有何看法?
A:台灣男人對性能力喜歡膨風,有10分鐘,會說20或30分;女人則是很悶,很爽也不敢講。其實性愛主要功能就是愉悅,人的生育機率 3%,100次有3次會生小孩,假使1禮拜做愛1次,50年做愛2600次,扣掉生3個小孩100次,2500次在幹麼?性愉悅啊,所以結婚都在性愉悅,可是大家都不敢講,偏偏說是為了生小孩。
當大家以生育為藉口,性就變成例行義務與公式化,台灣男人對性又不學習,一招半式用終身,結果還沒出招,太太已經知道下一招,她當然沒性趣,慢慢就變成性冷感或沒有性意識。最常見的就是女人剛溫車要起跑,男人就沒了,這樣幾次,女人覺得沒意思就不想做了,只剩先生單獨在那邊喘。現在女性意識抬頭,女人需求高,當男性性能力隨著年紀往下墜,她得不到滿足,再加上夫妻感情不佳,婚姻自然出問題。
學習做愛共享愉悅
其實女人是男人訓練出來的,她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只要好好訓練,她一次享受1、2小時沒問題。尤其女人喜歡有變化,有surprise最好。
Q:不是越來越多得不到滿足的人妻透過網路,往外尋找?
A:這種人很少,就像示威遊行,在那邊喊最大聲的永遠不到1%。其實網路一夜情除了好奇、找刺激,都是達不到滿足的人,吃袂飽,才會不停去找。
男人別相信採陰補陽那套無稽說法,性能力要進步要學習。據美國研究,1950年,美國男人2分鐘出來,到1975年可以達到6、7分鐘,75%的女性可以達到性高潮;到2005年,美國男人可達到13.6分鐘,你說台灣人要不要學?
女人性強度最大的是自慰,第二是男性撫慰,第三才是性交,當你給對女人一切都好辦,像我拿學來的知識慢慢碰性伴侶,我摸她摳她,她剛開始不要,可是等她high起來就忘了。
我還訓練她會DIY,自己按摩;偶爾來個69式,男人省力,女人更賣力,我就不用這麼拼,做愛是兩人享受,不是一人獨享,所以她後來功力也不錯。有男人抱怨老婆做愛會嫌累,那是因她沒嘗過甜頭,若她嘗過絕對比牛還猛。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卡納曼就做過實驗,發現性比錢更能讓人快樂,是最平民化的快樂處方箋。
男人要常跟女人溫存,女人則要常讚美老公,男人越讚美越有能力,男人行不行,全靠女人一張嘴,若妳常嫌棄他,1個月下來,他馬上倒陽。
女人才是男人春藥
女人是無底深坑,性能力無可限量,就等待男人開發,尤其女人能生出小孩,在性上面就沒有辦不到的事。若男人做愛做得好,她還會迫不及待等待呢!還需往外跑嗎?所以今年初,我們在高雄成立性健康協會,想教育男人。性還是要以感情為主,女人要的其實不多,只要呵護跟關愛,男人了解這些,無往不利。女人才是男人的春藥,男人別靠威而鋼,那藥就像糖尿病、高血壓藥,有吃才有效,不吃就辦不了事,若你剛好碰到辣妹,還說:「等一下,我要吃藥。」那就沒戲唱了。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熊出沒注意:爾愛其羊-小評NCC小風波(熊秉元)
熊出沒注意
我曾審查過很多論文,常見的通病,是作者荷爾蒙大量分泌,認為自己發現了或掌握了不世出的真理。因此,前人見解譬如糟糠垃圾,自己觀點有如稀世珍寶。可惜的是,很多論文敝帚自珍得離譜,無論是批評別人或彰顯自己,都語焉不詳。我常引用台大法律系黃茂榮的一句話:「獨門武功,不是武功!」一味的自說自話,不站在讀者的角度描述,平白喪失了讓文章露面的機會。
犯了未審先判謬誤
抽象來看,文章的敘述是「程序問題」,文章的內容是「實質問題」;程序問題處理不佳,根本不會有處理實質問題的機會!有趣的是,在台灣這個新興社會,程序和實質問題混淆不清的現象,所在多有。對於公共政策而言,當然影響深遠。兩樁近事,可以佐證。
首先,陳水扁的弊案,由周占春法官手中,併案由蔡守訓法官審理;邱毅旁徵博引,論證蔡守訓是陳水扁所提拔,立場必然偏頗,判決必然不符社會大眾的期望。可是,無論蔡守訓的立場背景如何,陳水扁涉及的弊案,金額和罪名都很可觀,必然會經過三審才定讞。因此,即使蔡守訓有心護航,二三審的法官難道也依然偏頗嗎?何況,海內外有多少人關注官司的進展,法學界又有多少人正以放大鏡檢視法院的一舉一動。
邱毅的批評,不僅反映他對司法體系信心不足(一朝被蛇咬的心理,也令人同情),而且犯了未審先判的謬誤;不僅有損個人摘奸發伏的初衷,更傷害司法體系超然行使職權的機會。
其次,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NCC)成立時,立法院的多數是國民黨,而行政院是由民進黨執政。因此,雖然法案通過,行政院和總統府卻都拒絕提名委員。
而且,行政院長蘇貞昌聲請釋憲,認定NCC違憲。然後,大法官會議(果然)決議,NCC違憲。這麼一來,第一屆NCC委員會的公信力和正當性,想當然耳立刻大打折扣。這個重要的委員會,在還沒有發揮功能大展身手之前,就被「程序問題」綁住手腳。
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口口聲聲要尊重體制,不逾越法治。然而,西諺云:「行為比話語更大聲!」(Deeds are louder then words)NCC第二屆委員會成立,新人新政新氣象,各方都寄予厚望,希望這個重要的委員會,能通過各項相關的法規,揭櫫公平合理的遊戲規則。
主委忘記角色本分
然而,禍起蕭牆之內,麻煩無庸外而求也!NCC第二屆委員會通過的第一個法案「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在公開宣布的記者會上,主委竟然缺席;而且,事後表示將發表萬言書,表達不同意其他六位委員的立場。NCC不是首長制,而是委員制,重要議案由委員會議決。
在事前擬訂草案時,主委有充分的時間,以委員的身分說服其他委員;一旦議決通過,主委自然要放下個人的意見,支持委員會的決議。並且,對外以主委的身分,宣揚NCC的立場。可惜的是,主委荷爾蒙大量分泌,忘了我是誰,丟下了自己的角色不管。結果是,好端端一個重新開始的契機,變成大家都是輸家的局面:主委、其他委員、NCC、業者、社會大眾,有誰是贏家呢?
孔子(外國人)曾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犧牲幾頭羊事小,維持禮儀體制重要。羊是實質,禮是程序。典章制度所發揮的作用是實質,但是必須透過程序來展現。對程序不尊重,就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享受實質的好處。也就是,沒有程序正義,就不可能有實質正義。NCC,最好不要變成「國家諧星委員會」(National Comedian Commission)的簡稱!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暨研究所教授
熊秉元
----------------------------------------
今天在新聞看到馬政府的四大文宣....
心得是,要掌控政權,也要能掌控媒體。
感覺上,總統府的發言人由蘇俊賓來做會比較上相也比較得體。
音樂:Colbie Caillat
歌手 : Colbie Caillat
介紹︰
如果不是這個年頭有個東西叫做部落格,今年21歲住在加州馬里布的女孩Colbie Caillat
蔻比,應該早就放棄當創作歌手的夢想,改行當個攝影師、搬到夏威夷去。嗯,還好美
國部落格Myspace的力量還算大,讓蔻比的音樂,先被6240個創作歌手部落格串聯推薦
,之後如滾雪球般的變成13萬個網友加入好友名單,讓蔻比的單曲《Bubbly》前後共被
點播超過2000萬次,看來蔻比來去夏威夷這件事,可有得等了。
「一個不知名的歌手,帶給整個樂壇希望。」滾石雜誌在蔻比第4個月蟬聯網路點播第一
名的時候,發表了這個標題。同時8家唱片公司展開簽約大戰,「大部份唱片公司都說要
重新包裝;只有環球給我所有的自由。」嗯、聽起來蔻比對唱片業還頂瞭解的,可能是因
為他的父親Ken Caillat,也是傳奇樂團Fleetwood Mac的製作人,「我父親本來還想請Mik Fleetwood擔任專輯的鼓手,但是我不希望藉助大明星的加持。」難怪唱片公司大老闆,接
受告示牌雜誌訪問時說:「我們什麼都沒做,蔻比就把一切都做好了。」
從小接受古典鋼琴訓練、19歲時學習吉他,才結束第一堂課程就用吉他寫下第一首歌曲。2006年9月在網路上發表《Bubbly》以及《The Little Things》單曲,一年不到發行首張創
作專輯【Coco】(蔻比的小名)。在美國發行當天,只用了幾個小時就登上iTune專輯榜冠軍
,告示牌樂評稱她為:「女生版的傑克強森」、專業音樂網站AMG給予四顆星高評價,還
盛讚:「這是一個比Norah Jones更輕盈明亮的悅耳作品。」在這個商業行銷手法淩駕音樂
本質,以及詞曲創作被所謂的芭樂公式限制住的現在,蔻比的出現為當代流行樂壇注入無比
清新的氧氣。從如陽光般溫暖的《Bubbly》和《Oxygen》、愜意的中板R&B曲《The Little Things》、帶點輕快雷鬼感受的《Tied Down》、到流暢民謠風的《Tailor Made》…12首歌
曲緊密構成概唸完整的舒適聽覺系情緒佳釀,嗯,誠如歌詞所說:「It starts in my toes,
And I crinkle my nose, Where ever it goes I always know」絕對堪稱是今年不容錯過的好聲音!
(轉)對權力懷有戒心是一個民族政治成熟的標誌
對權力懷有戒心是一個民族政治成熟的標誌
作者:橄欖油
基督教認為:人人皆有原罪。罪性暗示人不可靠,權力在人手中很容易「氾濫成災」;這就意味著必須用制度來制約權力、防止濫用權力,也意味著人不可能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
1992 年1月美國副總統奎爾說:「世界歷史上的專制暴政,並非人類不幸的根本原因。專制暴政有人類靈性上的根源,這就是不承認人的有限性,不承認人人都有原罪。哪裡的人們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完全建立在對人的信賴之上,而沒有超越個人、政黨及其『主義』之上的信仰作為文化的、心理的基礎,哪裡就難免滋生專制暴政。」
因為:「罪人」若是擁有絕對的立法權,他的私慾就會上升為法律;「罪人」若是擁有絕對的司法權,他會判決世界都歸他所有;「罪人」若是擁有絕對的行政權,他就會把全世界踩在腳下。
政治學裡有個「無賴假定」。西方人認為「人性是惡的,掌權者是惡的立方」。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匹夫一怒,伏屍二人。可見掌權者的惡是普通人的50萬倍。休謨認為,「政治家們已確定了這樣一條準則,即在設計任何政府制度和確定幾種憲法的制約和控制時,應把每個人視為無賴——在他的全部行動中,除了謀求一己的私利外,別無其它目的」。
近代自由主義者相信:「信任為專制之母」,「自由政府不是建立在信任而是懷疑的基礎之上的」。英國歷史學家、天主教徒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1834~1902)1887年4月5日給蒙代尓.克里埃頓主教(Bishop Mendell Creighton)的一封信裡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大人物通常總是壞人(Power tends to corrup,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s absolutely.Great ma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an)」因為權力本身就是個大染缸,故掌權者比平民更易敗壞。這是自由主義對政治的一個基本估價。
清教徒、美國憲法之父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曾說:「(在考慮聯邦憲法的權力配置時)我們應該假定每個人都是會拆爛污的癟三,他的每一個行為,除了私利,別無目的」。他指出:「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於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制其它部門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權力只有通過權力才能控制。……用這種種方法來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對人性的一種恥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對人性的最大恥辱,又是什麼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
麥迪遜說過:「人類某種程度的墮落值得我們謹慎和防範」;「凡政府中的實際權力所在之處;就存在壓迫人的可能。」美國法官兼歷史學家艾茲摩爾(John Eidsmoe)在其《基督教和憲法》一書中說:「基於人皆有罪的觀點,清教徒拒絕給予個人過多的權力。權力有腐敗趨勢,並且可以被用來打壓別人。因此,統治者的權力必須予以妥善地監督」。
對由一群「罪人」建立的政府一定嚴加防範,不能信任;必須像防強盜一樣的防範他們,把他們關在籠子裡。正是基於對國家權力上述壞的認識,所以,美國的建國者們才提出了「三權分立」和「權力制約」的政治制度設計,並提醒人們,「要是三權合一,那就一切都完了」。
政府必須由人民選舉產生,做到三權分立,保護人民的自由。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提出要「正確估計支配人類心靈的對權力的迷戀及濫用權力的癖好」,「行使政治權時,必須把權力分開並分配給各個不同的受託人以便互相制約,並指定受託人為公眾福利的保護人以防他人侵犯。這種相互制約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現代的試驗中顯示出來」。
傑斐遜堅信,任何一個人權力大了後都會有打壓言論的傾向,所以一定要將言論自由寫進憲法。他說:「信賴在任何場所都是專制之父;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賴而是以猜疑為基礎建立的。我們用制約性的憲法約束掌權者,這不是出自信賴,而是來自猜疑。……在權力問題上,不要再侈談對人的信賴,而是要用憲法的鎖鏈來約束他們不做壞事。我們的制度設計,就是為了這樣一個目的,即即使不幸碰到一個壞蛋作我們的領袖,我們一樣會過得好。」
即使像傑斐遜這樣的自由先驅者,當總統後就不那麼值得尊敬了。LeonardLevy揭露:傑斐遜曾許可拘押政治嫌疑,曾起草一個無需審判就可判罪的法案,曾敦促對煽動謠言罪的公訴,曾違反(關於限制政府抄家搜身的)憲法第四修正案,曾審查讀物,曾根據政治觀點挑選教授,還曾贊同只要目的不錯就可以不擇手段的觀點。
所幸,他被自己編制的籠子所制衡。沒有權力的制衡,任何掌權者都會走向專制。傑斐遜的蛻變是自然的和意料之中的。所以,對任何掌權者都不能委以信任,都不能指望他來保護百姓的個人自由;指望掌權者的自我約束只能是幻想。權力,無論出於多麼良好的願望,無論怎樣自稱忠實於自由,只能靠法律來約束。Levy的結論是:自由意味著「國家機器這條野獸,必須用一個《民權法案》來套上鐐銬和韁繩。對自由的保護絕對不能依靠暫時的多數票或某個當權者」。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人都具有普遍人性。能夠區別高下的只有制度:是約束人性的惡,還是放縱人性的惡?可以選擇、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選擇、不可改造的是人性。
1770 年J.庫克船長帶領船隊來到了澳洲,隨即英國政府宣佈澳洲為它的領地。當地的土著居民人數不多,且尚未開化,只有靠移民。於是政府就把判了刑的罪犯向澳洲運送,既解決了英國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又給澳洲送去了豐富的勞動力。運送罪犯的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起初,英國私人船主向澳洲運送罪犯的條件和美國從非洲運送黑人差不多。船上擁擠不堪,條件極差,平均死亡率為12%。其中一艘名為海神號(The Neptune)的船,424個犯人死了158個,死亡率高達37%。這引起社會強烈的譴責。
經濟學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生物學家已從基因複製的過程證明了這一點)。從利己出發,人可以做出善事——歷史進步正是利己心推動的;也可以做出惡事——罪惡都來自利己。
人性需用制度引導,而不能靠說教改變。私人船主敢於乘風破浪、冒死亡的風險把罪犯送往澳洲是為了暴利。他們儘量多裝人,給最壞的飲食條件,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而且,私人船主之間也存在競爭,大家都在拚命壓低成本,誰要大發善心,恐怕在激烈的競爭中無法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要把死亡率的下降寄望於人的善良是毫無用處的。
假如由政府進行干預,政府以法律規定最低飲食和醫療標準,並由官員到船上監督實施這些規定。但政府的干預不是萬能的。派官員到運送罪犯的船上去執法是一件苦差事,不給高薪沒人肯幹。面對貪婪成性又有點海盜作風的船主,官員面臨兩種選擇。一是與船主同流合污,分享利潤;一種是堅決執法,自己或親人的生命受威脅。在無法無天的海上把那些不識相的官員干掉,扔到海裡,詭稱他們暴病而亡,對船主不是什麼難事。面對船主的利誘和威迫,官員的最優選擇只能是與船主合作。當貓與鼠合作時,鼠們更膽大妄為了。
當時既沒乞求船主們發善心,也沒派什麼官員,而是找到一種簡單的制度:政府不按上船時運送的人數付費,而按下船時實際到達的人數付費。當按上船時人數付費時,船主拚命多裝人,而且不給罪犯吃飽,把省下來的食物在澳洲賣掉再賺一筆,至於多少人能活著到澳洲與船主無關。當按實際到達的人數付費時,裝多少人無關緊要,能到多少人才至關重要。這時船主就要多給每個人一點生存空間,要保證他們在長時間海上航行後仍能活下來,要讓他們吃飽,還配備醫生,帶點常用藥。
罪犯是船主的財源,當然不能虐待了。這種按到達人數的制度實施後,效果立竿見影。1793年三艘船到達澳洲,這是第一次按從船上走下來的人數支付運費。在422個犯人中,只有一個死於途中。以後這種制度普遍實施,按到達人數及其健康狀況支付費用,甚至還有獎金。這樣,運往澳洲罪犯的死亡率下降到1%~1.5%。
哈耶克說過,一種壞的制度會使好人做壞事,而一種好的制度會使壞人也做好事。制度並不要改變人利己的本性,而是要利用人的利己心去引導他做好事。制度的設計要順從人的本性,而不是力圖改變這種本性。每個人有他自己的利益偏好,而這種偏好正是此人之為此人的規定,容不得其它人來「改造」他,除非他自己要「改造」自己。「改造人」實際上使人變成奴隸。如果只有人斗人才能利己,人就比野獸還要壞。如果只有人為人、人幫人,才能利己,人就比天使還好。要建立一個好的社會,只能靠把利己心變為有利於社會的制度。
哈耶克認為:制度設計關鍵在於假定,從「好人」的假定出發,必定設計出壞制度,導致壞結果;從「壞人」的假定出發,則能設計出好制度,得到好結果。
民主社會的法律對人的假定是「壞人」。霍布斯說:「如果你要瞭解法律,一定要從壞人的角度去看待法律,而不要從好人的角度去看待法律」。契約的前提就是先小人後君子:首先假定你會犯罪,所以用一定的條條框框來約束你。正是因為人性惡,會做壞事,為了禁止壞人做壞事、讓壞人做不成壞事,所以才需要制定各種法律規則。如人會背信棄義,所以要規定誠實信用;會出爾反爾,所以要簽訂合同;會損人利己,所以要規定損害賠償;會殺人越貨,所以要罰當其罪……。從這個角度看,人性惡是法律的基礎,也是法律的淵源,有壞人才有法律;從根本上說,法律就是一套對付壞人的制度。法律是克服人性惡、催人向善的工具,正是因為有了法律,人們才成為好人。
如果法律把人性假定為善,把人看作好人,不會背信棄義,那就用不著簽訂合同了;不會損人利己,那就談不上損害賠償;不會殺人越貨,那還規定刑法幹什麼?總之,如果人是好人,就不需要法律了。好人也會有矛盾糾紛,但只是小打小鬧,嚴重不到法律來管;好人不需要法律,法律是對好人的不敬。從這個角度看,人性善的假定,好人理論,往往會導致法律虛無主義。中國人講君子風度,相信人會按照約言去做,結果到對方違約時官司都沒處打;結果人們棄善從惡,好人變壞人。建立在「人性善」上的規範約束極其蒼白,而實踐中則往往導致專制與暴政。這正是所謂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實踐證明,正是因為對國家權力必然敗壞的認識,才導致了西方國家的憲政法治以及民主自由。這是壞的出發點導致好的結果,可謂忠言逆耳利於行,置之死地而後生。沿用至今的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防惡的目的:公法之設在於防範公共權力的濫用,私法之設在於抵禦公共權力對社會個體權利的侵犯。對人性的不信任,依靠理性、科學的制度約束權力貫穿了法治的始終。大多數國家都意識到,不能把人民的福祉寄託在統治者的善意和保證上,而必須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相反,如果以為國家超凡至聖、全知全能、大公無私,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權力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因而用不著權力制約和權力監督。結果高度集權、獨斷專行、貪污腐化,國家真的成了「利維坦」,權力走向異化,侵犯公民權利破壞社會自由。這是好的出發點導致壞的結果,歷史反覆證明,通向地獄的道路常常是善良願望鋪成。
對權力懷有戒心是一個民族在政治成熟的標誌!羅素說:「在現代世界裡,由於國家權力過大所造成的罪惡很大,但卻很少被人認識到」。美國信上帝的人遠遠多於信政府的人。在美國人的觀念裡,誰是自由的敵人?誰最可能剝奪人民的自由?不是鄰居的手槍,不是宣揚不同觀念的「邪教」,而是政府權力。一個有組織的、掌握了權力和武裝的政府,遠遠強大於一個小民百姓,是對於公民自由的最大威脅。美國人對政府滿懷戒心。美國人說總統是靠不住的,說政府是必要的惡。政府是必要的惡,就含有政府是人民潛敵的意思。聖經說,愛你的敵人,對這敵人似的政府也要愛。愛的方式就是反對、批評、監督和罷免。
對政府不信任的另一面是對一般人的信任。自由主義把人視為有理性的成熟的人,相信個人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能力。這種信任帶來個人生活的自主(人權)和集體生活的自治(民主)。對個人的信任勝於對政府的信任,或者說,既然政府不值得信任,那就不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種觀念也源於基督教。很多美國人相信教堂和猶太會堂更有能力處理城市和社區面臨的各種問題。根據蓋洛普的調查,57%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堂在解決社會問題時優於其它機構,只有不到1/3的人認為地方商業企業、政府、政治黨派是社會問題的「富有同情心和公正的」解決者。1964年民調顯示有3/4的美國公眾信任美國聯邦政府,而1995年同樣民調顯示只有1/4美國公眾信任美國聯邦政府。
公信力的下降不僅存在於聯邦政府,更普遍存在其他公眾部門。民主的精神體現在永遠把政府視作惡體,永遠不信任政府、永遠不信任黨!美國人最後只能信任一個最沒有權力的最高法院;但現代人又覺得,最高法院的權越來越大,因此也不能信任。
是良劑還是毒藥?角色曖昧的政論節目 (台灣光華雜誌)
提及《2100全民開講》、《大話新聞》、《文茜小妹大》、《頭家來開講》等政論節目,相信你應該不陌生。這類由固定面孔的主持人和名嘴,夜以繼日地評析、譏諷、指責、揣測、爆料政治人物、新聞事件,並且創造討論議題的節目,堪稱是台灣特產。收看政論節目,甚至成為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時,最感興趣的休閒活動之一。
台灣的政論節目深受觀眾歡迎,除了是藍綠對立、壁壘分明的特殊政治環境使然,部分學者分析,另一個讓政論節目流行十餘年而熱潮不減的可能答案,是它具備相濡以沫、深化認同的功能,才會讓人上癮似地想在固定時段打開電視收看;而且在世局愈紛亂、人心愈不安的時代,這類節目反而有機會更受歡迎。
由台北市政府和聯合報系舉辦的「台灣2008年代表字」票選活動,於去年年底揭曉,結果在超過6萬1,000通的電話票選中,選出了「亂」字為代表。參與評析的學者專家認為,2008年歷經第二次政黨輪替、馬政府施政評價分歧、全球金融風暴、二次江陳會和兩岸開放三通,以及前總統陳水扁被收押、起訴而造成藍綠兩極分化等事,讓台灣社會的民心觀感「亂上加亂」,才會選出「亂」為年度代表字。
@政論節目收視率飆高
有趣的是,民眾對政治、經濟情勢越感不安,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反而往上飆升。以2008年11月為例,月初及月中分別發生了中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引發綠營民眾「圍城」抗議,以及前總統陳水扁遭檢方聲押等新聞事件,台灣兩大藍綠立場鮮明的政論節目──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與TVBS《2100全民開講》,收視率也隨之跳升兩成。
在11月3日至7日的陳雲林訪台期間,《大話》及《2100》的平均收視率分別為1.46%及1.28%(1個百分點代表20萬人);11日陳水扁遭收押當晚,《大話》與《2100》更升至1.76%及1.62%;對照一個月前無風無雨的10月14日,兩節目的平均收視率僅為1.28%及1.21%,政論節目受惠於民心動盪不安的趨勢相當明顯,因此也有人認為它必然具備某種「安神」療癒的功能。
@取暖、發洩、強化認同
「什麼!政論節目是療癒系商品?怎麼可能!它不是製造對立的台灣亂源嗎?」聽到政論節目具備療癒功能,不少人的心中可能會浮起這樣的疑問。台灣少數對「療癒經濟」頗有研究的學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黃振家解釋,政論節目的主持人和名嘴,除了提供新聞事件的意見評析和觀察,也「代替」觀眾抒發對政局及政治人物的不滿和失落感,因此才會讓人看得心有戚戚、欲罷不能。
他分析,檯面上比較走紅的名嘴,上電視時常都是手舞足蹈、咬牙切齒的激情演出,再配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就算觀眾不見得全然認同這些說法,起碼他『演』得很認真,你也看得很過癮,」黃振家說。
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也認為,「call-in」型態的政論節目,具備「集體心理治療」的效果應是肯定的,因為台灣政論節目藍綠分眾的態勢相當明顯,挺藍的民眾看《大話新聞》或綠選民看《2100》,可能看沒幾分鐘就會想反駁痛罵或自覺無趣而轉台,但若是看到與自己立場接近、在「修理」敵營的節目,就會因同仇敵慨而覺得特別好看。「政治生活是台灣民眾很重要的一部分,收看這些節目,會讓人覺得自己對政治的看法並不是少數,亦有強化認同的效果,」羅致政分析。
@抒解不滿或更焦慮?
對部分觀眾來說,政論節目或許可以具備心理治療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原本就已經對政治過度熱中的深藍或深綠選民,每天收看這些主持人、名嘴在政論節目中真假參半的激情演出,卻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焦慮。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就指出,臨床上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的病人,常會不自覺地去「尋找」讓自己煩惱的來源,結果反而讓自己更不安。他表示,焦慮就是一種過度思考,常感焦慮的人,習慣去過度在乎不必要的細節瑣事,因此對政治有焦慮感的民眾,特別愛看政論節目,希望能藉此「掌握所有資訊」。
只是當他們看完這些灑狗血、爆八卦,把台灣現況講得很糟的節目,心情往往變得更差,反而更加焦慮。「所以每逢大選或重要新聞事件發生時,精神科的病患就會變多。很多焦慮症、憂鬱症的患者在看完節目後,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以精神科醫師的立場,我反倒覺得,政論節目是『反療癒』的,」潘建志說。
@塑造議題的經濟效益
收看政論節目究竟是飲鴆止渴的毒藥,還是抒解負面情緒的良劑?這或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尚無標準答案。不過曾擔任過民視《頭家來開講》政論節目主持人的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卻指出,政論節目對一般人的影響力其實有限,因為多數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及收視人口都不算太高。
即使像《大話》及《2100》兩大最受歡迎的節目,收視率在平常時期僅約1%左右,換算成收視人口僅20萬人,只有在選前或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收視率才會攀高至2%上下,仍遠低於目前最紅的民視連續劇《娘家》動輒8%、9%以上的收視率。
「由此數據可以發現,不管是看了以後心情變好或變差,真的會受政論節目影響的觀眾,其實仍在少數,」羅致政說。他透露,電視台願意砸錢製播政論節目,最大的考量並不是收視率帶來的廣告量,而是著眼於它們塑造議題的能力。這些主持人、名嘴及政治人物在節目上的評析、指控、爆料,常會成為隔日報紙、新聞台,甚至立院質詢的焦點,在滾雪球的效應醱酵下,往往對執政者和被批判的對象形成巨大的壓力。
「這種無形的影響力,為電視台經營者帶來的效益 ,遠比表面收視數字的獲利率重要許多,」羅致政說。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歷史脈絡,造成了今日台灣政論節目的百花齊放,不管是抒解不滿、尋求溫暖、鞏固認同,或者單純的資訊需求,每個人收看政論節目的目的各有不同,得到的滿足也有千百種。只是,當打開電視、鎖定收看的那一霎那,你我可能都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電視台及有心人士利用的籌碼,這或許才是台灣政論節目最該被檢討之處。
【文/林欣靜, 本文出自《台灣光華雜誌》二月號】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美國與世界:兩周半就露餡(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
美國與世界
奧巴馬火速推動振興案救經濟。
大災難,注意一下。這個兩周前發表就職演說時宣稱「我們選擇希望而非恐懼」的總統是如此地了不起。直到事實擺明,你需要恐懼才能通過一個法案。
誓言趕走華爾街銀行家,從基層感化小販,這也實在很了不起。先來一道禁止說客的炫耀式行政命令,旋即提名至少一打現任或前任說客出任高官。接著來了一位財政部長,宣稱不知道報稅1040表格的薪資稅規定。再來就是衛生部長人選達許爾,根據沒有內閣成員能欠稅超過一筆的華府新規定,放棄任命。
達許爾事件比較嚴重,因為他違法的不只是稅。沒有繳稅是一回事,但讓人無法原諒的是達許爾透過完美的法律程序,光在兩年就撈了520萬美元。
他每年從一間法律事務所拿100萬美元。但他不是律師,也不是登記有案的說客。你不會因為指點合夥人參院審核法案程序,就拿到這樣的酬勞。你是因為打電話,玩弄權勢才拿到這筆錢。
蓋瑟納這位因稅務遭到質疑的財政部長,至少曾多年擔任謙卑的國際公僕,賺取一般水準的薪資。但是達許爾,靠著為一位好友的私人證券公司提供解釋不清的服務,一年就額外賺入整整100萬美元,這就是奧巴馬說他要顛覆華府的一切。(金權遊戲阿~。)
人民從幻想中甦醒
然而,比起任命過程的偽善,奧巴馬署名的經濟振興方案,更有損他的形象。他令人不解地將法案撰寫交給眾院議長裴洛西和眾院大老們。最後法案上當然有奧巴馬的名字,那不只糟糕,不只有錯,更是令人厭惡的立法行徑。
這不只是逐頁的特別利益所得稅寬減額、無償讓與和保護政策,其中一項還可能引發毀滅性的《斯穆特-霍雷關稅法》貿易戰爭。這不只是浪費,就如花8860萬美元新建密爾瓦基公立學校,根據《密爾瓦基新聞衛報》,入學人數已縮減,15間學校空置,按照邏輯,不需新建計劃。
這根本是個騙局,以國家緊急狀況急需一個立即創造就業刺激方案為由,匆忙透過一個捨棄正規(委員會聽證會、尋找稅收支付計劃所需)的法案,把數千億美元花在與經濟振興無關的事情上,國會預算辦公室自稱2011年以前不會用到這筆錢,這比起奧巴馬說要來華府掃除的互牟其利、特殊利益、遊說驅策的狹隘偏執,也好不到哪去。這話可是他說的。
他不但沒有除舊,反而還創新,創造一種新的政治,讓過去的金錢政治分贓和貪污護航變成一種由下而上、草根性的參與民主。這就是奧巴馬如此令人迷惑又新奇的原因。結果就是「目前的超級緊急狀況」,其中包括1億5千萬美元的家畜保險費。
奧巴馬年代一開始,就伴隨著也許是華府有史以來最狂熱的老派政治勢力操弄。根據《華爾街日報》,當經濟振興方案送到參院時,藥商和高科技公司已瘋狂遊說一個新方案,將海外利潤轉移回國,藉此省下大筆稅金。加州酒農和佛羅里達州橙農全力爭論改變某一條文中的一個詞彙。將「已栽培」改為「準備上市」,意味著從新的「紅利折舊」獎勵機制中獲得意外之財。
在奧巴馬2008年奇蹟性的總統大選之後,很顯然地,在某些點上,迷人的神秘之旅已走到盡頭。人民會揉揉眼睛,開始從幻想中甦醒。令人迷幻的奧巴馬淪為血肉之軀。之前承諾的偉大道德改革不過是一則所有總統都會說的神話─只不過這位總統比任何人都說得好。
我先前以為人們需要半年才能甦醒,現在看來只花了兩周半。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
----------------
通常,沒有所謂的聖人。
(轉) 中國人為什么變得如此愚蠢?
中國人為什么變得如此愚蠢?
2009年02月0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11北京時間 19:11發表
點評中國
李大同
2009年是中國的牛年
牛年春節照例在驚天動地的煙花爆竹聲中過去了,也不知人們是喜是憂。
兩三天後,才在網上看了一下春晚最叫座的趙本山的小品。這個小品可以廉價地讓人一笑,但實在沒有任何藝術可言,甚至趙本山剛出道時流淌在一顰一笑中的底層風趣也消失殆盡。晚會給人的感覺是,從導演到演員到主持人似乎一年比一年愚蠢。這是怎麼回事?
層層審查
這兩天有媒體採訪了春晚的總導演,披露出來的內幕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是審查給搞的。總導演說,節目能否上春晚要過六道關:有藝術標準、宣傳口徑標準、政治標準、社會標準等等,最搞笑的竟然還有"可持續發展標準"--你就是把全世界頂級的藝術大師都請過來,恐怕也沒人能搞明白。審查機構也有一個新詞兒,叫"立體化的領導小組",央視領導、廣電總局領導、中宣部領導,最後是政治局常委。這些人究竟根據什麼來確定什麼是好節目,什麼是不好的節目呢?很明顯,那就是揣摩"上意",每一層級的把關者都會琢磨他的上級會喜歡什麼反感什麼,他得把工作做到前面。可以想像,即便原來是一隻羽毛斑斕的鳳凰,被層層審查官員按自己的標準東拔一根毛、西拔一根毛,總導演說,"某一句台詞不合適,領導層都會把它修改掉",最後呈現給觀眾的,變成了一隻裸雞。
這就是最為豐富的文化藝術在一個專制社會裡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要墮向愚蠢、無聊和平庸。中國的相聲已經被消滅了,因為不允許諷刺,導演說,"越強的喜劇效果,它的負面效應就越大,比如說諷刺醫生、諷刺教師、或者諷刺公安,對某個行業有巨大的傷害,就不能播出。"這是什麼邏輯呀,諷刺貪官污吏豈不就是"反黨"啦!逼得相聲、小品演員們除了自輕自賤就不知如何讓觀眾會心地發笑了。
30年過去了,中國儼然成了經濟大國,可中國的小說、詩歌、戲劇、電影乃至建築等等藝術領域,能在世界面前拿得出手的有幾部?專制社會裡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官員的口味。有時候也真為這些藝術家難受,譬如在一個關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紀錄片裡,張藝謀的方案曾被一個政治局高官批評為"沒有突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我估計聽了這話張藝謀上吊的心都會有,可他敢不聽嗎?
中國的教育也同樣,最近看了一部央視的節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請來大學者梁啟超的小兒子"說事",主題是"素質教育"。這位梁公子好生了得,乃是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如今八十歲有餘,是中國的"兩彈"元勛,年輕時在美國留學8年。在談到中國怎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時,梁公子斬釘截鐵地說,中國這套教育,"根本不可能培養出這樣的人"。事說到這個地方,主持人有點難辦了,不知是否應該刨根問底。梁公子也深知國情,嘿然一笑,不再說什麼。節目草草了之,崔永元拿手的插科打諢也救不了場。答案明擺著:沒有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官辦教育,行政主導,能培養出什麼高素質人才?
春節結束了,突然又爆出一條大新聞,溫家寶總理出訪中,在劍橋大學演講時被一個德國留學生扔了鞋子。不久前美國總統布什在伊拉克出席記者招待會時被扔了鞋子,中國媒體大肆渲染,意思是美國在伊拉克多麼地不受歡迎。這構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
看到溫家寶總理義正詞嚴地說"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筆者不禁嘆了一口氣。他的應對過分嚴厲,太"中國"了。相比之下,布什總統的應對要高明得多,他說"看見了伊拉克的民主",還說"鞋子是10號的"。這並不是由於布什總統的智商比溫家寶總理高,而是布什習慣於不同意見的當面表達,認為這是民主社會的常態。而中國領導人,大概從來沒有見過有人當面批評他,總是被前呼後擁,被人群夾道歡迎、熱烈鼓掌。
其實這才是不正常的,官員是為民眾服務的,當然應當時常面對公眾的質詢、批評甚至抗議,任何政府官員甚至國家最高官員都不是用來被民眾"熱愛"的。可惜,在中國,官員常常處在被營造出的肉麻氛圍裡,對異國他鄉人們的正常表達要麼手足無措,要麼惱羞成怒。在專制社會裡浸淫久了,像溫家寶這樣頗具民主意識的官員也喪失了大國總理的風度,制度使然呀!
-------------------------
讓我想起柏楊有本書叫醜陋的中國人
跟一篇在講鞋子攻擊的網誌。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轉)北京四位大學生講述就業的艱難
北京四位大學生講述就業的艱難
2009年02月0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49北京時間 18:49發表
BBC中文網
牛年到了,新的一年,新的企盼,新的計劃,新的展望。對於即將畢業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來說,他們最關心的莫 過於自己的就業前景。目前,中國正在經受著就業問題的嚴峻考驗,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各方關注。BBC中文網在北京邀請到了四位大學生,聊一聊他 們的就業故事。
因為他們不希望在網上用真名,所以在這裡用學生A, B, C 和 D 來代替。
學生A,09級本科畢業生。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我學的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09年馬上就要畢業了,我現在一邊做畢業設計一邊找工作。大大小小的 公司我投了100多份簡歷了,基本都石沉大海。因為是北京人嗎,一開始我就想留在北京,但是現在就業壓力比較大,北京外地我都投了。不久前,西安一個大公 司給我發了份面試通知,我也沒多想,買了火車票就過去了,還住了兩個晚上。這一回來我一細算,這趟行程再加上我的著裝費,將近2000多塊錢。這樣外地的 面試我要參加個四五次,我這還沒工作呢,大半年的工資可就花出去了。
問:說到找工作的花銷,除了交通,食宿,著裝的費用,還有沒有其它的花費呢?
答:就比如招聘會的門票,由10塊錢,15塊錢變成了20塊錢,甚至是25塊錢。而且我們的簡歷也需要包裝,等等一系列的 費用。再有就是,你知道,中國,找工作有時候,靠這些東西也是不管用的,還要靠就是人脈,就是人際關係。疏通人際關係我們也需要一定的費用,而且這筆費用 是一種隱形的費用,看不見,而且數目也是很大的。
問: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面對這樣的異常,你的心態是怎麼樣的呢?
答:我們特別著急。在學校同學們都著急,回到家吧,家裡人也特別著急,就連媒體電視也都在渲染這種就業的緊張形勢。
往屆畢業生
除了即將加入就業大軍的611萬應屆大學畢業生,截至08年底,還有100萬往屆高校畢業生未能實現就業。
學生B,07級本科畢業生。
我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學的是工商管理,從07年畢業到現在,一年半了,經歷了從就業到失業的起起伏伏。感受最深的呢,就是自己心態的變化。
問:可以具體談一下心態是如何變化的嗎?
答:剛畢業的時候,我挺順利地就找到了一份總經理助理的工作,他們當時到學校招人,是一家挺知名的餐飲公司。上班第一天我 就接到了副總的電話,讓我去總經理家裡。到了他那兒,他直接遞給了我一瓶寫著英文說明書的藥,讓我翻譯什麼意思。我英語比較差,但我也硬著頭皮上了。
剛翻 譯完藥,他就馬上讓我去那個小屋,我一問他去小屋做什麼,他說給他9歲的女兒補習英文。就這樣,我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他的女兒,甚至周末還要充當保姆的角 色,但工資只有那麼一份,沒有加班費。
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每天都特別委屈,心想,我一個大學生,不是來給你看孩子的。另外,就是我在工作之中,遇到自己的想 法和領導不一樣的時候,我挺執拗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以致於後來那個領導一直很針對我,讓我吃了不少苦頭。
現在想想,作為職場新人,我應該懂得妥協。其實那 不叫沒有主見,也不叫沒有原則,而是一種中國職場生存下去的一種必備的公關技巧。這些當時都想不通,幾個月後,我離開了那家公司。如果有我現在的心態,我 覺得不會放棄那家公司,我會一直做下去。
問:離開那裡之後,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答:沒有,只是偶爾有去朋友介紹的公司幫忙。到現在還一直處於一種很茫然的狀態。畢業這麼久了,我手上還是沒有一份代表著穩定的合同,沒有地方讓我上保險,更別說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了。想過考研,可現在考研的競爭也太激烈了﹔出國吧,我又不想讓父母的經濟壓力過大。
海龜的命運
金融風暴席捲之下,形成了巨大的海龜潮。當年懷著英美夢出去,現在揣著中國夢回來。然而,各位海龜的命運如何,國內真的會是他們圓夢的樂園嗎?
學生C,08級英國碩士生。
2007年9月份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我的專業是金融數學。那麼在畢業之後我很快就找到了工作,這是因為英國的畢業生 招聘系統相對比較完善。那麼由於金融危機的衝擊,首當其沖最先倒霉的就是我們這些學金融的嘛。
整個公司倒閉了,我們也都被裁員了。那麼在裁員之後我就想也 許國內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小,於是抱著這種僥幸心理,我回到了我的祖國。但很不幸的是,通過4個月的時間,我才在一個小公司找到了工作。
那麼這四個月的找工 作時間,給我的感覺就是走投無路。因為首先在國內的跨國企業,它們因為受到的衝擊比較大,那麼它們已經停止了招工。那麼對於中國企業,他們沒有一個完善和 社會性的招聘渠道。所以我只能在智聯招聘這樣的小網站找到一些小公司的信息。
那麼工作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又是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對金融這個行業衝擊很 大,我又再一次被裁員了,很不幸。在被公司裁員之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考取CFA金融分析師認證。考試之後,經過朋友介紹,我現在在一家人壽保險公司實 習。而且由於這家壽險公司也已經停止了招聘計劃,我現在只能以實習生的身份領取每月800塊錢的工資。
問:你提到"考證",這也該算是一項不小的求職成本吧,大概的花費是多少呢?
答:當然這是非常昂貴的。這個考試分為三級,每一級的報名費就是1000美元,這還不包括書本費和培訓費。
問:在英國讀完本科和碩士,至少要花費百萬元以上,你覺得這個洋碩士物有所值嗎?
當然所有人都告訴我說我的專業背景會使我前途無量,但是目前為止,我所能看到的只是800塊錢的月薪和一些瑣碎的工作。
考研
就業危機使考研再次升溫,有125萬人參加了0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然而,考研是否真的是規避就業壓力的最佳辦法呢?
學生D,08級碩士畢業生。
我來自北大。本科讀的是德語,研究生讀的是新聞。從08年畢業到現在,在職場上沉沉浮浮有半年時間了。三個月之前,終於找到了一份稍微穩定一點的工作。但是呢,這個工作和我的專業沒有任何的關係。我是在一個IT公司做數據收集員。
問:學的是德語和新聞,是怎麼最終卻做起了IT呢?
答:這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我畢業之後在中新社和北京電視台都有實習過。幾個月的時間,第一,我沒有拿到一分錢,完全是無薪實習。第二呢,我並沒有做到任何實質性的工資,一直在跑龍套,幫人提提三角架,遞遞話筒什麼的。第三呢,我看到有很多先我去的一些廣院的畢業生,在那邊呆了一年,兩年的樣子,一直也是無薪實習。還有就是,09年的畢業生馬上就要畢業了,又有一大批新人要進入這個就業市場和我們進行競爭了。所以說我就想 要在他們之前能先找到一份工作。
問:你說當初選擇讀研是為了暫時性逃避找工作的壓力,那麼現在看來,這個碩士學位是不是增加了你在職場的競爭力呢?
答:多少還是有一點幫助的。因為我曾經經歷過一次職場屠殺。就在我剛剛進這個公司一個月的時間,有一天,部門領導把我們叫 到辦公室說,今天我們公司決定這個部門全體被裁,已經不需要了。
因為我做的數據收集,是軟件開發的前期的階段性的工作,所以說這種風險是很大的。但是就在 我收拾東西準備要走的時候,我們主管告訴我說,因為你是名校畢業的,然後加上又是研究生的學歷,我們決定就留下你一個人。
問:能給如今這些還在就業市場上打拼的畢業生們什麼建議嗎?
我建議09級的畢業生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在學校裡面繼續深造,如果沒有條件或者已經錯過了這個考研的時機,也沒有必要過分的悲觀,就業的寒冬總會過去的。先就業再擇業。
---------------------
供需嚴重失衡。
(轉)柏拉圖怎樣改變你的生活
柏拉圖怎樣改變你的生活——
《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偉大哲學家提出的23個問題》簡評
埃裡克·奧姆斯比 著
吳萬偉 譯
西方哲學史可以被看作對現實的艱苦探索的紀錄,其中尋找答案的每一次嘗試都成為提出更多問題的契機。在他的《為什麼有些東西而不是什麼也沒有?偉大哲學家提出的23個問題》(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ing? 23 Questions From Great Philosophers)(Basic Books, 234 pages, $20)中,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萊謝克·科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用這些問題為讀者提供了用簡潔和充滿智慧地方式瞭解哲學這門神秘學科的途徑,其中每個問題都是根本問題,都和具體的哲學家有關。
科拉柯夫斯基警告說他的小書不是要作為「哲學藥丸」,實際上,雖然他絕對地明白易懂,但從來沒有過分簡單化。他的技巧是通過討論讓本書讀起來引人入勝、趣味盎然。從阿格涅斯卡·克拉考斯卡(Agnieszka Kolakowska)最初寫的波蘭文翻譯成清楚和優雅的英文。因為他的每一章的開頭都是一個問題,用自己的問題(有些問題非常非常尖刻鋒利)作為結束,本書包含辯證法的緊張關係,任何一個思想家,不管多麼受人敬重,沒有不被挑戰的。結果,即便是最乏味的觀點,比如柏拉圖怪異的形式理論、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的激進唯名論(nominalism)突然之間就像演員在泛光燈照明的思想劇院中而生機勃發。
科拉柯夫斯基先生以公元五世紀雅典的蘇格拉底開始,以戰前弗萊堡的德國現象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結束。他談論的每個哲學家的具體問題眾多,比如蘇格拉底的「我們為什麼做惡?」,邁蒙尼德(Parmenides)的「真實是什麼?」,坎特伯雷的安瑟莫(St.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的「上帝能不存在嗎?」,叔本華(1788-1860)的「我們應該自殺嗎?」換句話說,它們是真正的問題,對於我們每個人至關重要。當然,不管多麼敏銳深刻,沒有一個問題能夠說明柏拉圖、笛卡兒或者萊布尼茨(Leibniz)完整的、複雜的思想。即便如此,科拉柯夫斯基先生把像這些挑選的問題當作楔子一樣使用,成功地切開最糾纏不清的體系。
在簡要解釋尼采的「權力意志」理論時,他說「尼采告訴我們使用權力意志,為我們自己創造生命的意義,不管傳統的道德法律和繼承下來的善惡觀念。」接著他問「按照這個觀點,我們怎麼區分一個偉大藝術家和一個江洋大盜的差別呢。」我們應該同樣讚美他們嗎,因為兩者都創造了所希望的生活的意義?新鮮的是,他有時候舉手投降。叔本華反對自殺不是因為它是錯誤的,而是因為它沒有意義。他宣稱,「誰能從這些論述中發現意義?它們讓人難以理解。」
科拉柯夫斯基先生精彩展現了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創造性演化」(包括他有先見之明的攻擊智慧設計),稱讚這個偉大的法國哲學家,特別的直覺的觀念。他注意到對於柏格森來說,直覺「能夠本能地、直接地把握精神並進入精神意識的深處,抓住其獨特性。」 柏格森相信「真實的東西在世界上總是獨特的。」
我不知道科拉柯夫斯基先生本人是否伯格森信徒,讓人羨慕的是,他的討論沒有黨派偏見。不錯,他確實「特別的自信」而取笑尼采,他調皮地注意到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故意用雜亂無章的方式寫作,只是為了惹惱「在他看來最惹人討厭的人,也就是大學教授。」但是他仍然使用伯格森的直覺理論解釋自己的思想,他的每個哲學家都被看作獨特的,他「從內部」抓住他們的思想,不管這些思想多麼希奇古怪。
科拉柯夫斯基先生也善於顯示他的二十三個思想家以及他們的難題是如何重疊交叉在一起的。公元四世紀的奧古斯丁提出的耶穌為人類贖罪而殉難的宿命(divine predestination)的問題後來重新出現在帕斯卡(Pascal)的激烈論點中。奧卡姆的威廉(公元1285-1347年)以及最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告訴我們抽象的類別,比如人性或者善並沒有獨立存在的內涵。這種唯名論以新面貌重新浮現在伯格森對於個人獨特性的堅持上。在科拉柯夫斯基先生的敘述中,只有斯賓諾莎是獨特的,正如他所說的,「在整個哲學史上,沒有哪個哲學家像斯賓諾莎這樣孤獨。」
哲學問題可能是古老的,但是它們旺盛的生命力仍然讓人吃驚,這並不是說問題無法回答。正如科拉柯夫斯基先生顯示的,答案比問題多,有時候甚至把問題全部淹沒了。這些問題頑強地生存下來,繼續困擾著我們,因為它們產生於好奇,而好奇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譯自:「How Plato Can Change Your Life」 By Eric Ormsby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23 Questions From Great Philosophers
http://www.nysun.com/article/71951)
-------------------------------
中國文化號稱五千年,但有無建立思想體系,啟發後人?
沒有
但為什麼沒有思想體系?又如何在當代中國建立?我們應當學習到哪裡?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法務部的人權水準(林峯正)
論壇
「未經審訊的囚犯為了準備辯護,而社會上又有義務法律援助,應准申請此項援助,並准會見律師,以便商討辯護,寫出機密指示,交給律師。為此,囚犯如需文具,應照數供應,警察或監所官員對於囚犯和律師間的會談,可用目光監視,但不得在可以聽見談話的距離以內。」
此外,「本規則稱『未經審訊的囚犯』,指受刑事控告而被逮捕或監禁、由警察居留或監禁但尚未經審訊和判刑的人。」以上所引用的兩段文字出自於1955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一屆聯合國防止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所通過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84條及93條的規定。
回頭看看我國在1946年公布施行迄今的《羈押法》如何規範以上問題,該法第23條(立法至今未曾修正)第3項規定,律師接見被告時,亦有同條第2項「看守所長官於准許接見時,應監視之」的適用。
若再觀察同法第28條規定「被告在所之言語、行狀、發受書信之內容,可供偵查或審判上之參考者,應呈報檢察官或法院」,又同法施行細則第83條復規定,「律師接見被告時,其談話內容,應以有關被告訴訟進行事項為限,並不得有不正當之言行」。
會見律師應予保密
綜合以上數則法規可知,律師與被告間的談話內容,監所人員不僅只是在場而已,其等勢必聽聞內容,否則何能判斷是否「有關被告訴訟進行事項」,或有無「不正當之言行」。
進一步言之,除了聽聞以外,應有記錄或錄音,否則又如何能呈報檢察官或法院,作為偵查或審判上的參考。不幸的是,以上並非推論所得的結果,也是我國現行羈押實務的執行方式。甚至有法官就是引用監聽所得資料作為證據,判決被告有罪。質言之,在場、記錄、錄音,樣樣都來。
在 2009年的現在,應該沒有人會否定一個被指為犯罪嫌疑人的被告,應有律師協助的權利,這也正是前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所揭櫫的人權標準。然而,律師要為被告提供法律意見的前提應為被告在他人無從知悉,完全私密的狀況下,將案件事實全部告知律師,此時受任的律師才能根據事實提供最有利於當事人的法律上意見。以上對於律師辯護制度的基本假設,在我國現行「全都露」的羈押制度下,已注定英雄無用武之地,難怪有人戲稱,如果制度不改,乾脆廢除台灣的律師制度算了。
好在,農曆新年前上班的最後一天,大法官會議送給大家最好的新年禮物,那就是第654號解釋,正式宣告《羈押法》第23條第3項及第28條規定,因違反《憲法》第23條及第16條,自2009年5月1日起失效。
落後國際超過50年
1946年公布施行的法律,直到超過60年後的今天才被宣告違憲失效,也正式宣告台灣人民開始有機會可以享受1955年的聯合國人權標準。可以這麼說,我國與國際人權標準的距離超過50年。
可笑的是,法務部近幾個月來不斷的對外宣稱,會對於飽受外界抨擊的《羈押法》進行調整。適巧在釋字第654號解釋出爐的前夕,法務部公布《羈押法》修正草案,仍未將律師與被告間會面的限制移除,反而更形明確地規定得由法官、檢察官指揮看守所人員,應在「眼能見且耳能聞的位置監看」,並於接見後方「記錄」其談話內容,並得「錄音或錄影」。
另又將同法施行細則第83條有關辯護人與被告接見及通信之內容,應以有關訴訟進行事項為限,並不得有不正當之言行等規定,移置於草案第65條。法務部此舉無異公開違背大法官解釋意旨,更是開人權倒車的惡劣行為。
法務部長期以來對於國際人權標準及我國《憲法》的規定視而不見是鐵一般的事實,這次又要選擇無視於大法官會議解釋意旨恣意而行嗎?
作者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律師
林峯正
------------------
法律是權威政府的最好工具之一。
我的陳文茜:金融海嘯 改革最佳時機(陳文茜)
我的陳文茜
金融海嘯當頭,裕隆集團總經理陳國榮反而看見改革契機。
1918年,一次大戰停火。大戰死了一百萬人,創下人類史上戰爭死亡人數高峰;但不過四年後,福特T型車,神話般落實了一輛只要價275美元的國民車。1928年,大戰僅十年後,百萬車輛取代了百萬亡魂,奔馳美國平坦公路。
2008年,年份尾數也同是個「8」字,汽車神話結束了。美國三大汽車廠,包括生產275美元之國民車的福特,皆面臨倒閉命運。福特執行長(CEO)至美國國會要求紓困,姿態之低有若行乞。
提醒創業者速改革
訪問同屬汽車產業的台灣裕隆總經理陳國榮談2008危機,本以為他會抱怨一堆,沒想他卻直言創業最大的陷阱即不知改革,金融海嘯正好提醒創業經營者,加快改革步伐。每個創業者甫創業時,往往膽顫心驚,但一旦成功,即固執托大;最後碰到危機時被對手以後起之秀大幅超越。這是大企業經常有的命定循環,聽起來有點像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
2009 年全球各大產業皆面臨衝擊,我好奇地想訪問首當其衝的裕隆汽車如何脫困?陳國榮總經理走入我的錄音室,一字一句地細述裕隆未來的夢想,自創品牌,生產世界上最聰明的汽車,八隻眼裝在車上,為每位平民駕駛生產如007般的智慧車輛……,郊遊時,還可望見四面八方的田野風貌。
他的聲音很平穩,但滔滔不絕;這與我期待的對話大不相同,我以為他會面容憔悴,就算偽裝得體,也應略顯急躁。陳國榮這麼回答我,面對危機,「每天關在辦公室看報表擔憂恐懼,不是辦法。脫離一下,冷靜且有創意地思考下一步,再回來面對問題。」
推動內部改造良機
裕隆高層主管每隔一段時間,總在陳國榮帶領下,穿越雪山隧道,聚集礁溪,密謀裕隆的下一步。這一段路程花費很少,時間也很短。事實上如非假日,從台大過辛亥隧道、北二高至雪隧抵礁溪,僅三十分鐘車程。
但這「百哩路」(Hundreds Miles),卻幫忙裕隆看見了未來,包括智慧車、電動車、組織改革、自創品牌,打入中東俄羅斯市場等定位。我曾在陳國榮總經理礁溪會議室裡,偷偷瞧見他們會後留下的白板。室外溫泉游泳池,窗外青山藍天,樓上各自擁有私人溫泉住宅。主管們泡完了湯,「文」思泉湧,一個看起來快沒頂的產業,卻看見未來,在困境中找出定位,尋求解決之道。
裕隆成立於1953年,1986年曾嘗試推出自創品牌「飛羚101」,摔了一大跤、虧損連連;陳國榮已是第N代總經理。一家近六十年高齡的老公司,組織免不了老舊,金融海嘯當頭,陳國榮反而看見了改革的機會。他以美國三大車廠為警惕,不改革創新,什麼車廠都無法生存。陳國榮說:「改革免不了有阻力,金融海嘯使人人有危機感,反而是內部推動組織改造最好的時機。」這句話我特別於此專欄引述,轉贈所有的創業家們。
無論帶領何種產業,規模大小,那怕只想改變櫃檯及客服的工作流程,員工們平時慣性已成,往往阻力不少。但現今失業率如此之高,街上無薪假者擦肩而過,除了少數極不負責任的工作人員外,多數有薪者均相當惜福。一個懂得帶隊的領導人,應抓住這個時機,進行下一個十年的企業改造計畫。
走在海嘯的最前端,陳國榮身上嗅不出驚恐落慌而逃的味道;他顯然是嚴凱泰最聰明的選擇。過去業界談起他人人稱道,今日危機之刻,真看出他臨危不亂的風格。事實上2008年,對汽車業是最難忘的一年,上半年油價漲至一桶147美元,下半年金融大海嘯;能熬得過,精神沒崩潰,就很了不起了。
陳國榮居然還會做夢,預見組織改革;並且勇敢地在裕隆二十年前摔跤的自創品牌路上,再邁出一步。陳國榮幾年前接受《Cheers》雜誌訪問時曾說,「有好的習慣,要失敗很難。」「人生任何時刻,學習,是唯一可以掌握的事情。」
他從第一線車輛測試工程師,爬到裕隆總經理,靠的就是不斷的學習、思考、與突破。
為下一個十年準備
金融海嘯像巨浪襲來,等它退去之刻,大地必將重新洗牌。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產業、公司、與個人,無一倖免。經濟學家的字眼會這麼敘述2008,「這是一場大規模的財富重新分配。」社會學家會說:「它是無情的淘汰與物競天擇。」訪問陳國榮,他最終送給我的節目聽眾一句話,「2009年,為你人生下一個十年做準備。」
陳國榮找到了他下一個十年,你找到了嗎?
陳文茜
-------------------
嘴砲無敵,殺人無形。
司馬觀點:宗教企業家(江春男)
司馬觀點
聖嚴法師走了,留下「寂滅為樂」四個大字,台灣社會少了一位備受敬愛的活菩薩,留下世人無盡的感懷。然而,法鼓山是頗具規模的佛教事業,其傳承問題也和大企業一樣,眾所矚目。
台灣佛教有五大宗派,除法鼓山之外,還有慈濟、佛光山、靈鷲山和中台禪寺,各擁數十萬至數百萬信徒,布道弘法和慈善活動遍及海內外。依台灣的人口和面積,擁有如此規模宏大的佛教企業,歷史上少見。
各山頭有不同訴求
有趣的是,除了證嚴法師是台灣人之外,其他四位都出身軍旅,隨著國民黨軍隊來台。但是省籍和語言問題並未成為真正的障礙。每一個人的修行和創業過程,和王永慶的傳奇比起來,毫不遜色。
他們經營大學、醫院、電視台和各種教育、慈善機關,組織龐大,活動極多,土地和資產更是驚人。他們在禪修弘法之餘,必須花很多時間看報表和預算計劃。他們不只是宗教家,也是企業家。如果他們沒有企業精神,光是弘法和向政客開示,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
事實上,他們和企業界一樣,也有市場區隔和激烈的競爭關係,每一個山頭都發展出不同的策略訴求,爭取更多的資源。
魅力型的領袖是爭取認同和支持的基本條件,結果自然形成人治色彩濃厚的山頭,甚至出現神格化的儀式,與佛教文化極不搭調。
台灣佛教事業鼎盛,有特殊的文化背景,這是台灣社會力的展現,也是珍貴資產,他們的成功故事,可列入經營管理的教材。但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五大山門的傳承和大企業的傳承一樣,都是無法逃避的問題。
江春男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年輕律師葬身金融海嘯(楊茹惠)
論壇
德國億萬富豪默克勒因投資失利而臥軌自殺身亡。
今天,我想說個故事。一個居住在德國南方,美麗淳樸小鎮的年輕律師的故事。
律師出身從事藥品生意的家庭。1970年代,一趟美國之旅,讓這位德裔年輕律師大開眼界,得到相當的鼓舞和啓發。他返鄉後,將祖父遺留下的小生意,轉變成全歐洲第二大的藥品批發商Phoenix。而他所成立的製藥公司Ratiopharm,也成為德國製藥產業的龍頭。
豪賭竟成人生終局
律師隻手撑起了自己的藥品王國,卻也早在他崛起的過程中,埋下了失敗隕落的種子。律師熱愛冒險,他常用他在某一公司的持股,作為擔保抵押品,來購買另一間公司。複雜的交叉持股,在他旗下的公司之間相當常見。倘若資金流動性沒出問題,一切似乎就能粉飾太平。他也利用律師的專業背景,精通稅法,搬移挪動旗下公司,為自己的事業王國,打造了外人無法輕易窺探釐清的架構。
當2008年信貸泡沫破滅,律師親手打造的王國,開始出現嚴重的流動性風險危機。旗下眾多資產,卻短缺現金流。當股市遽跌,他給銀行作擔保抵押品的價值也驟降,這時銀行不斷向他施壓,要求更多擔保。但旗下公司間,原本就交叉持股嚴重,相互纏綁,且高度借貸,年輕律師此時能做的,實在有限。
困窘的他,决定再豪賭一把:大舉看空德製汽車VW的股價。諷刺的是,德國知名跑車製造商——保時捷——當時擁有約1/3的VW股權,而年輕律師長年來是保時捷最忠實的股東之一;據聞,保時捷不願對外公開季度報表,曾令他印象深刻。
但這回,年輕律師和兒子聯手,與他向來欣賞的跑車公司,對賭上了。聯合其他的基金,年輕律師看空的曝險部位高達12%的VW股權。這段時間,保時捷靜悄悄地四處收購VW的股票,而「和善」的德國法律也未規定保時捷,需要對外披露大量增加的持股。
2008年11月,保時捷驟然發布了持有近75% VW股權的消息。消息一出,造成恐慌,因為扣除第二大股東的持股,市場上僅剩不到6%的VW股票流通,對賭看空的12% VW股權要如何兌現?於是空方在市場上瘋狂搶購VW股票,兩天內,VW的股價從每股210歐元,翻漲近5倍,高達每股1000歐元!看空VW股價的一方承擔巨額虧損。這次,年輕律師的豪賭,也成了他人生最後的一局賭盤。
2009年1月初,年輕律師與銀行團達成決議,他終其一生所打造的核心事業,具產業領導地位的藥品批發及製藥王國,Phoenix和 Ratiopharm必須出售;同時,他的兒子將不能再繼續掌管集團投資公司VEM。面對敗局、急迫困窘的事業王國,年輕律師卻再也無能為力。懊惱、悔恨、痛苦,徹底擊垮了年輕律師。
曾為全球百大富豪
當然,這時年輕律師也早已不再年輕,他已是74歲滿頭白髮的老人。2009年1月5日,德國南方Blaubeuren一個美麗小鎮,凜冽寒冷的周一夜晚,在簽下一紙過渡性借貸合約——一紙可能瓦解他一手創造的王國的合約——他從家中出發,步行數百尺,等待下班列車奔馳來臨,帶他向死亡。如同他極其冒險的性格,以極端的方式,結束戲劇性的一生。
這位居住德國南方淳樸小鎮的故事主角,叫作默克勒(Adolf Merckle)。根據《富比士》統計,默克勒名列全球百大富豪之一。2008年,身價高達92億美金。默克勒用40年的光陰,建立了一個擁有120間公司的龐大事業王國,年營收380億歐元,然而公司間交叉持股,高度借貸。
曾經的呼風喚雨,曾幾何時的風光,最終悲劇落幕,更顯諷刺,更顯淒凉。這是你我身處的現在,發生的故事。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蓋茲基金會學者
楊茹惠
----------------------
人生是一場冒險。
蘋論:七大金控涉扁案的根源
蘋論
台灣七大金控公司加上元大的馬氏兄弟全被捲入扁案,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權力的腐化和裙帶資本主義赤裸裸的貪婪嘴臉。
金融改革原來的目的是改革落伍過時的金融體系,使銀行體系彈性化,透明化,國際化,使能跟先進國家的金融市場一較長短,也幫助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達到相乘的經濟效應。
夫人大開賄賂後門
然而,若由政府主導,就給權力者貪污的機會;而足以操控此事的人是總統,而總統唯夫人之命是從,於是夫人開放的鈔票後花園,就等著金控主來栽滿金錢之花。凡是讓夫人滿意的紅包達人,必能獲得合併其他銀行的特權。於是夫人後門就成為賄賂公行之門。結果不但敗壞政風,也傷害金融市場。
金融機構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效能十足的金融體系對經濟產生卓著的貢獻,能明顯帶來成長和宏觀經濟的穩定,同時減少貧窮。所以,現代金融體系必須有效執行 4項最基本的功能:使儲蓄充分流通、合理分配資本、監督接受貸款的企業主管以及轉嫁風險(藉由風險的共同承擔或把風險分配給最有能力忍受的人)。
如果金控集團的規模是經由大量賄賂得來的,它必先以自己獲利來回補賄賂成本為優先,而把上述功能置於次要地位。這又稱為市場經濟的不道德行為。
這些金控的不道德行為,是來自政治權力決定財富如何分配的錯誤機制。一個指揮經濟運作的政府,會無可避免地支配政治,若給了政府這種左右一切的權力,就會扭曲或摧毀經濟,也腐化或壓制政治的發展。台灣可悲之處,還不是政府在分配財富或左右一切,而竟是個人(或一對夫婦)主宰一切。
政府與企業須分家
先進國家的做法是鼓勵並監督銀行合併或改革,政府並不干預,更不插手人事。台灣過去的公營銀行留下的官股尾巴,給了扁珍介入金控人事的機會與權力,因而可以上下其手。政府與企業、銀行必須分家,使獨立的法律規範得以落實;而民營的銀行企業也才會關心自己的聲譽,保護自己的清白。
我們不能盼望每一個總統夫婦都是聖人,所以要立法減少政府干預經濟部門的範圍和程度。政府的經濟權力越小,貪污的機會越少。扁珍的貪腐是為了牟取個人利益而濫用了大眾的信任;是我們半自由市場的制度,提供了他們貪腐的誘惑與空隙。
-------------------------------
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