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06日蘋果日報
司馬觀點
聖嚴法師走了,留下「寂滅為樂」四個大字,台灣社會少了一位備受敬愛的活菩薩,留下世人無盡的感懷。然而,法鼓山是頗具規模的佛教事業,其傳承問題也和大企業一樣,眾所矚目。
台灣佛教有五大宗派,除法鼓山之外,還有慈濟、佛光山、靈鷲山和中台禪寺,各擁數十萬至數百萬信徒,布道弘法和慈善活動遍及海內外。依台灣的人口和面積,擁有如此規模宏大的佛教企業,歷史上少見。
各山頭有不同訴求
有趣的是,除了證嚴法師是台灣人之外,其他四位都出身軍旅,隨著國民黨軍隊來台。但是省籍和語言問題並未成為真正的障礙。每一個人的修行和創業過程,和王永慶的傳奇比起來,毫不遜色。
他們經營大學、醫院、電視台和各種教育、慈善機關,組織龐大,活動極多,土地和資產更是驚人。他們在禪修弘法之餘,必須花很多時間看報表和預算計劃。他們不只是宗教家,也是企業家。如果他們沒有企業精神,光是弘法和向政客開示,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
事實上,他們和企業界一樣,也有市場區隔和激烈的競爭關係,每一個山頭都發展出不同的策略訴求,爭取更多的資源。
魅力型的領袖是爭取認同和支持的基本條件,結果自然形成人治色彩濃厚的山頭,甚至出現神格化的儀式,與佛教文化極不搭調。
台灣佛教事業鼎盛,有特殊的文化背景,這是台灣社會力的展現,也是珍貴資產,他們的成功故事,可列入經營管理的教材。但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五大山門的傳承和大企業的傳承一樣,都是無法逃避的問題。
江春男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