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媒體看到總統就腿軟(梁文傑)

媒體看到總統就腿軟(梁文傑)
2009年03月10日蘋果日報
論壇

西恩潘以《自由大道》的同性戀角色成為本屆奧斯卡影帝,但許多人認為在《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中飾演尼克森的法蘭克.藍吉拉才是真正的影帝。藍吉拉演尼克森,80%都是近距離受訪的臉部特寫。光靠臉部表情、手勢和聲音,就把尼克森這個大政治家(或大政客?)的智慧、狡猾、驕傲、輕蔑、憤怒、沮喪和懊悔,表現得暢快淋漓。藍吉拉沒得獎不是敗給西恩潘,而是敗給同性戀這個「話題」而已。

專訪必須見招拆招

《請問總統先生》的劇情很簡單。尼克森因為水門案在1974年辭職,但他從未認罪,也沒承認錯誤。一名脫口秀主持人大衛.福斯特自掏腰包60萬美元訪問尼克森,談述自己在水門案中的角色。全片就是兩人你來我往的對話過程。最後,福斯特拿出獨家搜集的證據,終於把老奸巨滑的尼克森逼到牆角,不但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更透露他內心最深刻的信仰:「凡是總統做的事,都不違法」(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 that means it’s not illegal),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這部電影好看在政治人物與記者的「當面對決」。尼克森把專訪當成是個人政治秀,除了60萬美元入袋之外,還為自己的形象擦脂抹粉。福斯特則試圖讓尼克森吐露實情,最好能道歉認錯。尼克森對福斯特說,「到了最後,鎂光燈只會照在你和我其中一人身上」,大有「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的意味,而福斯特也確實反過來把他壓倒了。

我不知道台灣的新聞科班是怎麼教「專訪」的,但從英文interview一詞來說,顯然就蘊含了詰問、質疑、挑戰的意思。你到一家公司去做 interview,就表示你要接受面試者質問你的履歷和能力。你不會知道面試者要問的問題,也不知道面試者的態度是和善還是吹毛吹庛。你能做的就是充分準備,見招拆招。

反觀台灣記者對政治人物做的專訪,千篇一律都是在配合政治人物的宣傳而已。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記者先提出專訪要求,政治人物衡量這個記者或這家報紙和電視台的態度「友不友善」後,請記者把要問的問題列出來,再由政治人物刪去不喜歡的題目和增加喜歡的題目。

專訪開始後,政治人物只講他要講的,記者也只問他該問的,就這麼一搭一唱。如果是「友善」的媒體,雙方配合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是「不友善」的媒體,要不就拒絕專訪以逃避挑戰,要不就用專訪給別家的方式要脅配合,更惡劣者甚至會威脅要抽掉政府廣告預算。反正不論如何,只要政治人物願意接受專訪,那肯定是配合的條件已經談妥。就算是政治人物出了事,而主動想接受專訪「以釋群疑」,也只是找友善的媒體合作。

不應該搭舞台撒謊

於是阿扁可以無數次在專訪中說他絕對清廉,馬英九也可以千篇一律把所有責任推給別人或國際環境不佳,而沒有一個專訪者敢問一句:「總統先生,你雖然這麼說,但是……」此時的專訪不過是搭個舞台再撒一次謊。(編按:你敢拿自己的工作當賭注嗎?)

是台灣的媒體太沒骨氣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管是鄭鴻儀專訪陳水扁或李四端專訪馬英九,我都不想看。總統先生該如何請問,如果台灣新聞科班沒教或不會教,我希望大家能看看這部電影。我也希望教新聞學的金溥聰在換跑道之後,也能這樣請問總統先生。


作者為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
梁文傑
--------------
要是有這樣有種的記者,我相信已經被高層辭掉。
而那段對話紀錄也被冷藏或者刪除剪掉,不見天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