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美國評價中國人: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做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係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祉,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漠視它的存在。

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的惡性循環中,人人都將他人看成不如自己的人。然而,這種自私的心態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中國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法制社會,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為格格不入。中國人老想走捷徑。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成就來自於與努力工作和犧牲

中國人傾向於索取而不給予。他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生活的真諦不在於你你索取多少而在於你能給予社會和你的人類同胞多少。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

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祉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裡,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這樣微不足道慾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並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

這個應受譴責的習性使得中國人生來就具有無情和自私的特點,它已成為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沒有勇氣追求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首先,他們沒有從錯誤中篩選正確事物的能力,因為他們的思想被貪婪所佔據。再有,就算他們有能力篩選出正確的事情,他們也缺乏勇氣把真理化為實踐。

中國人習慣接受廉價和免費的事物,他們總是夢想奇蹟或者好運,因為他們不願意付出努力,他們總想不勞而獲。很少有中國人明白一個事實,就是聲望和成就是通過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犧牲實現的,不付出就沒有所得。簡單來說,如果是為了謀生,那一個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必須要去奉獻。

由於在貧窮的環境下生長並且缺少應有的教育,大多數中國人不懂得優雅的舉止和基本的禮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穿裝邋遢粗俗卻不感到絲毫羞恥。

他們在青少年時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說謊並從別人那裡索取,而不是去與別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國大規模生產的便宜產品降低了輸入這些產品的地區的商業信用度。由於技術落後,管理失敗,中國製造的單位能耗要比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高出很多。

因此,隨著出口額的增加,中國在擴大生產的同時喪失著寶貴的能源。同時,這種行為也嚴重的污染了環境,使中國變為全世界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之一。

中國人對西方的技術與產品狂熱追求;卻對西方管理文化所強調的坦率、直接和誠實這些道德上的美玉漠不關心。

由於中國文化不鼓勵-敢於冒險-這種優良品質,所以中國人極力避免冒險,他們也不想尋求機會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專注於動物本能對性和食物那點貪婪可憐的慾望上。

在中國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品質,而只是身份和顯赫地位的象徵和標誌。中國的知識分子從別人那裡得到尊敬並不是因為他們為了別人的幸福做過什麼,而只是因為他們獲得佔有了相當的知識。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只不過是一群僅僅通曉考試卻從不關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國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失敗和恥辱。它已經不能夠服務於教育本應所服務的對象:社會。這個教育體系不能提供給社會許多有用的個體。它只是製造出一群投機分子,他們渴望能夠受益於社會所提供的好處卻毫不關心回報。

中國可以培養出大批的高級能人才,但卻很少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可以獨立主持的管理級專家。服務於一個公司或者社會,光有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勇氣,膽量,正直和誠實的領導才能,這恰恰是大多數中國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亞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傳教士一個世紀前所指出的,中國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氣 和正直的純正品性。這個評價,雖然歷經百年,如今依舊準確診斷出中國綜合症的病因。

大多數中國畢業生對選擇出國並為外國工作不會感到內疚,事實上他們首先欠下了中國人民在教育上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隨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破壞和逐步衰弱,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受過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羔羊一樣不知何去何從。


---------------------------------------

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我猜大概是中國人

大約25-30歲之間寫下的

內容發人省思

不過負面的評論還真是針針見血


我覺得兩岸間的教育都欠缺對人自身啟發的教育

學校跟父母大都重視在課業上的表現

而我認為那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