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道還】2008.12.30 02:53 am
國人論科研成就,動輒以諾貝爾獎為最高判準,卻忽略了:任何科學突破都是承先啟後的一環,絕非無中生有。得到諾貝爾獎的成果,像是冒出海面的冰山;前人與同儕的研究業績,猶如沒入水下的冰山本體,肉眼看不見,卻碩大無朋。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雖然比擬不倫,意思到了。
過去,識字、受教育的人不多,從事科研的人更少,知識要累積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可能到達突破的臨界點。即使四百年前,在西方的科學革命時代,刻卜勒提出了行星三定律,近八十年後,才成為牛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關鍵靈感。
到了廿世紀初,現代型教育體系成立,科研的基礎建設完備。知識累積的速度因而大幅提升。在同一領域中,許多組人馬同時在做研究,成為常態。在知識生產上,他們都有貢獻。但是世人論功行賞,偏好「第一」,使他們的互補關係非轉變為成王敗寇不可。只可惜成敗之機,有時連後見之明都難以洞悉緣由。而先馳者未必得點;個人條件如天賦、勤勞,以及經費,未必就是勝券,都是科學史常識。今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兩位法國得獎人,是現成的例子。
發現愛滋病毒的故事
今年是發現愛滋病毒(HIV)廿五周年。諾貝爾基金會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生醫獎的一半獎金,頒給了當年發現愛滋病毒的團隊———法國病毒學家蒙坦耶與巴瑞—西諾希。
話說一九八一年,愛滋病驚動了美國疾病管制局,立即成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蓋羅(R. Gallo)的首要研究問題。蓋羅在前一年發現了第一個由反轉錄病毒導致的人類疾病(一種罕見的血癌),後來因此得到美國生醫界的最高榮譽拉斯卡獎。誰知福兮禍之所伏。他的成功反而成為他邁向諾貝爾獎的絆腳石———他一直相信,愛滋病毒與他發現的血癌病毒有親緣關係。
反觀蒙坦耶,當年已五十一歲,比蓋羅大五歲,名氣卻不相當,擔任巴斯德研究院一個病毒實驗室的主管,手下人少錢也少;巴瑞—西諾希只是他實驗室裡的助理。憑資歷,兩人不太可能申請到「攻頂」經費。然而巴黎幾家醫院裡的年輕醫師與研究人員,自行組成了一個研究群,想揪出導致愛滋病的病原。他們只缺有經驗的病毒學家,找上了蒙坦耶。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位卅三歲的男同志因為淋巴腫大與身體倦怠而求診。他承認一年的性伴侶在五十名以上,到過北非、希臘與印度;最近一次到紐約,是三年前。研究群的醫師很機警,在他腋下、股溝採集了腫大的淋巴結檢體,過完新年就送到了蒙坦耶的實驗室。
蒙坦耶等人從檢體中找到一種從未發現過的人類反轉錄病毒,即HIV,與蓋羅的血癌病毒不同。他們的論文在五月廿日出版。不到一年,其他實驗室證實他們的發現。
追本溯源,若不是巴黎那個由年輕朋友組成的研究群,蒙坦耶怎麼可能得到關鍵檢體,而有領先群倫的發現?
資源不應集中少數大學
現代科學的基地在大學,因為科研無必勝之道,需要更多參與者,以分散風險。研究者從事教學,是義務也是責任;整理既有知識、訓練後起之秀,承先啟後,教學相長。參與科研的人多了,科學界對相關問題、資訊的敏感程度自然提升,突破的契機隨之增加。這是大數法則。我國科研人口有限,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實驗室,甚至少數大學,無異豪賭;社會獲益的機率不高。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國人論科研成就,動輒以諾貝爾獎為最高判準,卻忽略了:任何科學突破都是承先啟後的一環,絕非無中生有。得到諾貝爾獎的成果,像是冒出海面的冰山;前人與同儕的研究業績,猶如沒入水下的冰山本體,肉眼看不見,卻碩大無朋。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雖然比擬不倫,意思到了。
過去,識字、受教育的人不多,從事科研的人更少,知識要累積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可能到達突破的臨界點。即使四百年前,在西方的科學革命時代,刻卜勒提出了行星三定律,近八十年後,才成為牛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關鍵靈感。
到了廿世紀初,現代型教育體系成立,科研的基礎建設完備。知識累積的速度因而大幅提升。在同一領域中,許多組人馬同時在做研究,成為常態。在知識生產上,他們都有貢獻。但是世人論功行賞,偏好「第一」,使他們的互補關係非轉變為成王敗寇不可。只可惜成敗之機,有時連後見之明都難以洞悉緣由。而先馳者未必得點;個人條件如天賦、勤勞,以及經費,未必就是勝券,都是科學史常識。今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兩位法國得獎人,是現成的例子。
發現愛滋病毒的故事
今年是發現愛滋病毒(HIV)廿五周年。諾貝爾基金會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生醫獎的一半獎金,頒給了當年發現愛滋病毒的團隊———法國病毒學家蒙坦耶與巴瑞—西諾希。
話說一九八一年,愛滋病驚動了美國疾病管制局,立即成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蓋羅(R. Gallo)的首要研究問題。蓋羅在前一年發現了第一個由反轉錄病毒導致的人類疾病(一種罕見的血癌),後來因此得到美國生醫界的最高榮譽拉斯卡獎。誰知福兮禍之所伏。他的成功反而成為他邁向諾貝爾獎的絆腳石———他一直相信,愛滋病毒與他發現的血癌病毒有親緣關係。
反觀蒙坦耶,當年已五十一歲,比蓋羅大五歲,名氣卻不相當,擔任巴斯德研究院一個病毒實驗室的主管,手下人少錢也少;巴瑞—西諾希只是他實驗室裡的助理。憑資歷,兩人不太可能申請到「攻頂」經費。然而巴黎幾家醫院裡的年輕醫師與研究人員,自行組成了一個研究群,想揪出導致愛滋病的病原。他們只缺有經驗的病毒學家,找上了蒙坦耶。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位卅三歲的男同志因為淋巴腫大與身體倦怠而求診。他承認一年的性伴侶在五十名以上,到過北非、希臘與印度;最近一次到紐約,是三年前。研究群的醫師很機警,在他腋下、股溝採集了腫大的淋巴結檢體,過完新年就送到了蒙坦耶的實驗室。
蒙坦耶等人從檢體中找到一種從未發現過的人類反轉錄病毒,即HIV,與蓋羅的血癌病毒不同。他們的論文在五月廿日出版。不到一年,其他實驗室證實他們的發現。
追本溯源,若不是巴黎那個由年輕朋友組成的研究群,蒙坦耶怎麼可能得到關鍵檢體,而有領先群倫的發現?
資源不應集中少數大學
現代科學的基地在大學,因為科研無必勝之道,需要更多參與者,以分散風險。研究者從事教學,是義務也是責任;整理既有知識、訓練後起之秀,承先啟後,教學相長。參與科研的人多了,科學界對相關問題、資訊的敏感程度自然提升,突破的契機隨之增加。這是大數法則。我國科研人口有限,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實驗室,甚至少數大學,無異豪賭;社會獲益的機率不高。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