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27日蘋果日報
司馬觀點
兩岸經貿合作協定不僅著眼於大陸市場,更要融入東協經濟體,方向上是正確的,不過,要應付這種艱鉅的任務,我們在談判人才、經驗和資訊各方面都有極大的困難。
國際談判經驗太少
美國的貿易代表署擁有上千位學者專家,從事研究分析和整合各種談判資料,來應付與各國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貿易談判和戰爭一樣,關係到國家安全,貿易代表在美國政府中的地位高於其他部門。中國的外經貿部負責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貿組織)、FTA和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和所有對外的經貿事務,他們人才濟濟,組織龐大,其地位隨著經濟力而水漲船高。
我們在國貿局下設立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由經濟部次長鄧振中負責,各部會派代表參加,屬於臨時編組性質,有國際談判經驗者少得可憐,想像他們有一天與北京的外經貿官員坐上談判桌,真令人捏一把冷汗。
知己知彼是談判成敗的關鍵,對中國經濟和大陸市場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擬定我方的談判策略。此外,中國與東協FTA的執行成果,我方應該有比較全面性的掌控,才能評估兩岸協定的風險。政府各駐外單位應該加緊趕工,建立這方面的資訊庫,這是談判的彈藥庫。
中國對東協實施「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的優惠,曾獲得各國的感激,台灣急著想要嘗到這個甜頭,其實,這個措施,口惠而實不至。大陸的民生用品大量流入東南亞,而菲律賓和泰國只能賣一些芒果和椰子,經濟效益無法相提並論。
未必能當東協跳板
馬政府把CEC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未來鎖定東協,但這根本是兩回事,東協有自己的利益要考慮,把它當作東協的跳板,恐怕太一廂情願了。
日本長期援助東協,不僅積極加入東協,且與各國簽署雙邊協議,東協也想藉日本沖淡中國影響力,日本與東協經濟有互補性,它對東協的經營遠非南韓可比,台灣把南韓當作東協的潛在對手,顯然是搞錯對象。
江春男
-----------
一廂情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