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6日蘋果日報
論壇
台灣的「生活格調」,成進軍中國市場的優勢。圖為在上海設店的85度C。
前些時候,一群學者和社運工作者齊聚一堂,討論野草莓學運以來的台灣政局,也探求壯大公民社會守護民主具體可行的作法。同時,長期關心教改的黃武雄教授提出一份五十年維和方案在網路上尋求連署。
守護民主與維持和平這兩個訴求在台灣陷入經濟衰退之際,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仔細思索,這和台灣如何脫離當今經濟困境大有關係,關鍵在於台灣的比較利益繫於何處。不少國民黨人錯誤理解台灣過去二十年來的政經發展為「輝扁亂政」,新政府上台只需要「撥亂反正」,台灣就可以長治久安。在經濟上這種想法具現在全面對中國開放的「一中就靈」的政策上,寄望中國成為台灣經濟的救星。
將中國市場當仙丹
中國政府宣布投入四兆人民幣全力發展內需市場引起全球矚目,經歷出口大幅衰退失業數字飆高的台灣政府和台商更把中國市場當成是續命仙丹,望能藉此走出蕭條。問題是,就算中國內需市場具有龐大的潛力,台商仍受到兩面夾擊,一邊是擅長鑽空子受地方政府保護的中國內資,另一邊是具有品牌優勢的歐美日韓等外資。台商憑什麼在這個競爭中勝出?中國各級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弄潮十數年,已非天安門事件後受國際打壓又無海外市場知識管道的吳下阿蒙,難道他們還會敲鑼打鼓公安開道一路為台商進軍國內市場開綠燈?我們的比較優勢何在?台灣╱台商憑什麼?
相對於中國,什麼是人無我有的優勢?當然不是勞力或土地,也不見得是資本和技術;相對於中國,或更宏觀來看,相對於整個華人世界而言,台灣最重要的資產在於其生活格調,一種充滿「小資情調」,但又具有「文明性」底蘊,足讓中國中產階級嚮往的生活方式。
敏感的中國旅行者,對台灣留下最強烈的印象,不是遠遜於上海北京的城市天際線、也不是壯闊不足的阿里山日月潭,而是人際相處中的平和和文明,這不是在餵食狼奶的黨國教化下成長,復又在權錢交換中競爭的中國精英所具有,但又正是他們所希冀的和諧社會。這種生活格調,是台灣二十年來民主實踐的結果,一種非由黨國由外強加的和諧秩序,而是在尊重人權的民主體制下,平等的公民在自由意志下,由下而上逐漸締結出來的社會契約。
台灣格調就是民主
我們的音樂出版、會展廣告、公關活動、旅遊休閒、咖啡餐飲甚至是殯葬禮俗等產業特色,憑藉的正是這種文明性,這種由民主和和平的宏觀體制所支持而具現在微觀行為上的生活格調。台灣的生活格調是台商服務業進軍中國市場或全球華人市場和中國本地服務差異的重要基礎,甚至是台商製造業擺脫代工生產,以體現生活格調的產品行銷中國的附加價值,就像自行車的附加價值在於一種崇尚環保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
近來許多政府作為引來民主倒退的疑慮,後果不單是政治的,也會是經濟的。沒有了民主,台灣只是一個生產成本昂貴的中國。守護民主,才能救台灣經濟。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
陳明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