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轉)如果菲爾茨獎得主陶哲軒在國內求學


陶哲軒教授的學術網站
陶哲軒教授的部落格


2006-08-25 毛建國 來源:人民網

  8月22日,在馬德里開幕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當天宣佈,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其中包括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31歲的陶哲軒,也成為繼1982年首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獲菲爾茨獎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東方早報》8月23日)

  天下華人一條心,在高興之餘,就想,如果陶哲軒在國內求學,他會獲得如此巨大成就嗎?

  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自小就被人稱為神童,他8歲上中學,12歲已讀大學三年級。這樣的經歷對我們並不陌生,在國內一些神童身上常常可見。更讓我們熟悉的是,陶哲軒也曾參加過奧數,1986年、1987年和1988年,陶哲軒三次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最年輕的參賽者,分別贏得銅牌、銀牌和金牌。奧數神童陶哲軒成了菲爾茨獎的得主,而我們那麼多星光閃耀的神童、奧數金牌得主呢?

  筆者注意到陶哲軒的幾句話,「我想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能力和自由跟數學一起玩——給自己找些小挑戰,設計一些小遊戲」。陶哲軒鼓勵人們「跟數學一起玩」,他自己也是如此。可是國內的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嗎?很多人學習奧數是被逼的,是帶有極強功利性的,如此沉重壓力下,他能享受到數學中的樂趣,能做到「跟數學一起玩」嗎?

  如果陶哲軒在國內上學,他能「有能力和自由跟數學一起玩」嗎?我想,很難。環境能改變人,很多東西不是由他、由他父母所能決定的。可環境對人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正如「溫水煮青蛙」一樣,在點滴之中,即使勇士也未必能倖免。

  筆者還注意陶哲軒的一個經歷,他24歲就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數學教授。在國內大學圈子裡,能夠容忍一個24歲的年輕人,成為終身數學教授嗎?「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當人才到來時,我們的勇氣、魄力卻常常缺失。

  歷史不可假設,我們也不能判斷陶哲軒如果在國內求學,是否會取得今日之成就。我們只知道,陶哲軒不是在國內求學的,丘成桐也不是在國內求學的;我們還知道,我們擁有若干的神童,曾經有很多人奪得過奧賽金牌,可是在科學最高峰,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

-----------------------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18/content_5862410.htm
2007年03月18日 13:38:15  來源:新聞晚報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之父:這個天才沒被"拔苗助長"


去年夏天,澳大利亞華裔天才陶哲軒獲得菲爾茨獎後,媒體曾經一擁而上。後來,他的生活漸漸歸於平靜,陶哲軒說自己很高興又能再度將精力投入到數學上來。不過最近,媒體又將目光投向了他的父母,揭示他之所以能夠年少成才,多虧他父親不願「拔苗助長」。

1 如今就像搖滾歌星

一個原本關於素數研究的幾乎無人問津的公開講座,因為主講人的不同而改變了「命運」。那一天,400多人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會堂擠得水洩不通,有35人在隔壁一間教室通過視頻聆聽講座,還有80人因為實在沒有地方安置,被打發走了。

那天的演講人就是該校數學教授陶哲軒。他溫文爾雅,說話帶點澳大利亞口音。他說,儘管素數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現在仍然有許多的事情要做。這仍然是個激動人心的領域。」

這場1小時的演講同時還在網上直播。演講結束後,幾名學生走到講台前,請求陶哲軒簽名。同事們逗笑說,陶哲軒相當於一名搖滾巨星,還稱他是「數學界的莫扎特。」

  2 辦公室裡貼著日本漫畫

陶哲軒一直因其聰穎的天資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好奇。2歲時,他已經學會閱讀,9歲就上大學數學課程,20歲時獲得博士學位。現年31歲的他已經從一名天才少年成長為世界頂尖的數學家之一。去年夏天,他贏得了被視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茨獎,還獲得了用於獎勵「天才」的麥克阿瑟獎,獎金50萬美元。

「他令人驚嘆,」普林斯頓大學的查爾斯·費弗曼說,「每一代人當中會出現那麼幾個天才,他就是那幾個當中的一個。」費弗曼本人也曾是一位少年天才,同樣獲得過菲爾茨獎。

澳大利亞兩家博物館已經索取了陶哲軒的照片,以供永久展覽。他還曾進入「澳大利亞年度人物」最終候選人名單。

「你因為著名而更為出名,」陶哲軒說,「就和帕麗斯·希爾頓(紐約豪門豔女)效應一樣。」

這些盛名顯然並未影響到他。在他位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辦公室裡,貼著一張日本漫畫《亂馬1/2》的海報。出入數學樓的大廳時,他就身著阿迪達斯運動衫、牛仔褲和破舊的運動鞋,看起來就像他帶的研究生。

他說他不知道如何去花掉那筆「麥克阿瑟獎」獎金,不過他提到了和妻子勞拉去年購買的那棟房子的抵押款問題。勞拉現在是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動力推進實驗室的一名工程師。

3 寫作文時手忙腳亂

陶哲軒在數學方面的天資早早就表現出來了。他說:「我一直喜歡數字。」他2歲時就常常教年長的孩子們數數。學習語言也很快,常用積木來拼寫「狗」、「貓」之類的單詞。

「他很可能是從看《芝麻街》(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出近30年而歷久不衰的幼兒節目)的過程中,悄悄學習這些東西的,」陶哲軒的父親、1972年從香港移民澳大利亞的兒科醫生陶象國說,「我們基本上是用《芝麻街》來當孩子看護人。」這些積木原本是作為玩具而不是學習工具買來的。

陶哲軒3歲時,父母將他送進了一座私立學校。但6個星期後他們就讓他退學了,因為他還不習慣於在教室裡度過那麼長的時間,而那位老師也沒有教育像他這樣的學生的經驗。

5歲時,陶哲軒上了一座公立學校,父母、校長和老師了為他制定了個人輔導計劃,每門學科都按他自己的步伐學習。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迅速跳了好幾個年級,而其它課程則與同齡人更為接近。比如英文課上要寫作文時,他就手忙腳亂了。

「在那方面我當時從來沒有真正掌握到訣竅,」他說,「這些東西都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界定的。我以前總是喜歡對付那種有明確規律可循的東西。」在老師吩咐他寫一篇關於家庭情況的作文時,陶哲軒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將房間的東西開了個清單。

4 神童腳步慢了好幾年

7歲半時,陶哲軒開始在當地高中上數學課。對一些少年天才的成長軌跡,陶父有一定的瞭解,包括12歲就拿到美國伯依斯州立大學的數學學位的羅傑伊,但此後這位「神童」便銷聲匿跡了。

陶父說:「我起初以為陶哲軒會像這些人一樣,應當儘早畢業。」但在與天才兒童教育專家們交談後,他改變了主意。「早早拿到學位,打破紀錄,沒有任何意義,」他說,「我構建的知識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底部很寬闊,這樣金字塔就能建得高。如果像個圓柱體一樣迅速上升,那麼到達頂部後就可能搖晃,然後倒塌。」

陶父還請了數學教授輔導陶哲軒。兩三年後,陶哲軒就上了相當於大學水平的數學與物理課程,並在多項國際數學競賽中表現優異。但父母並於急於推他去讀全日制大學,因此,他一面讀高中,一面在當地的福林得斯大學學習。

14歲那年,他終於作為一名全日制學生進入該大學。而當初如果父母單純憑他的學習成績催促他去上大學,他這時應當已經畢業兩年了。

5 數學成了場「馬拉松」

陶哲軒兩年就完成了本科課程,一年後拿到碩士學位,然後前往普林斯頓攻讀博士學位。他年齡仍然要比同班同學小得多,但從來沒落後於那些比他年長得多的同學,他也終於覺得自己是在與一些旗鼓相當的人在一起學習了。

這時,他對數學的興趣也成熟了。此前,數學對他來說就是競賽、解題和考試。「那更像是一場短跑。」他說。

他回憶小時候的情形說,「我記得我當時有一個模糊的想法,以為數學家們做的事情,無非就是某個權威的人給他們一些題目,而他們就將題目做出來。」現在,在真正的學術世界裡的陶哲軒說,「數學研究更像是一場馬拉松」。

6 從餅乾裡開始的「研究」

作為一位父親和教授,陶哲軒現在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不得不思考如何教數學。4歲的兒子晚上臨睡前要吃點零食,這為他提供了考考兒子的機會:如果有10塊餅乾,客廳裡的5個人每人能分到幾塊?兒子威廉要爸爸告訴他。「我不知道是多少,」陶哲軒說,「你告訴我。」在又鼓動了一下後,威廉將餅乾分成了5份,每份兩塊。

陶哲軒說,他未來的一項計劃,就是設法教更多非數學專業的人瞭解如何以數學的方式思考問題,讓這種技巧在比較貸款抵押方式利弊之類的日常事務中發揮作用。

但目前,研究工作仍然是他關注的焦點。「從許多方面看,我的工作就像是一項嗜好,」他說,「我曾經老想去再學一門語言,但一時半刻是學不成了。那些事情可以等等。」

7 父母強調學習的樂趣

在養育家中的另外兩個兒子方面,陶象國夫婦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儘管兒子們在數學方面都很優異。陶哲淵比陶哲軒小兩歲,有著頂尖的棋藝和非凡的音樂天資———一個完整的管絃樂隊演奏的樂章,他只要聽一遍就能在鋼琴上彈奏出來。他也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現在在澳大利亞國防科技局工作。

最小的兒子陶哲仁也對父親說,他不想做「另一個陶哲軒」,父母就讓他的學習步伐更平緩一些。他擁有經濟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多個學位,現在是谷歌澳大利亞分公司的計算機工程師。

「我們一直傾向於強調學習的樂趣,」陶象國說,「樂趣就在做事情本身,而不是去贏得什麼。」

  ■相關鏈接

陶哲軒家庭小資料

1975年7月15日,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長子。他的父親陶象國(BillyTao)和母親梁蕙蘭(GraceTao)均畢業於香港大學。陶象國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才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1972年,夫婦倆從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亞。(□周飛飛/國際週刊專稿)


--------------------------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8/23/content_4995683.htm
2006年08月23日 09:07:52  來源:新華網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2歲就教小朋友數數的數學神童

新華網馬德里8月22日電(記者方長平)在22日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式上,當國際數學聯盟主席約翰·鮑爾宣佈本屆菲爾茨獎得主名單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張清秀的華人面孔,他就是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因為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獲此殊榮。

陶哲軒1975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很小就顯示出極強的數學天賦,11歲至13歲,先後獲得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銅牌、銀牌和金牌。他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2000年獲塞勒姆獎,2003年獲克雷基金會獎。

在接受國際數學家大會新聞機構的專訪時,陶哲軒說在得知獲得菲爾茨獎後感到驚喜,甚至一直不敢相信,「這個獎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當被問及何時開始對數學發生興趣時,陶哲軒稱自己聽父母說,他2歲時就對數字著了迷,教小朋友們數數。他記得自己很小就喜歡玩數字遊戲,但直到上了大學,才真正理解了數學的意義和目的,開始能夠將數學與現實世界以及自己的直覺相結合

陶哲軒說,如果有課堂上沒弄明白的東西,不搞清楚他是不會罷休的,這種固執對他很有幫助。他經常花大量時間去反覆思考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直到徹底理解為止,這有助於他對課題的深入研究。

至於如何尋找新課題,他表示自己很幸運,因為他所研究的調和分析與很多其他領域有聯繫,因此他從來不缺乏課題。

在領獎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陶哲軒說,數學界裡女性不少,但最高層次學者中女性就很稀少了,他認為應當使數學家的性別結構更加合理。他相信,不久後就會有女性數學家獲得數學界最高獎。(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