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不完美,要用法律制度來防止它走向墮落。
制度的不透明,會是腐敗貪污犯罪,最佳的溫床。

許一份承諾,背負一世枷鎖,以悲歌落幕,這是英雄。
扯一個彌天大謊,讓整個世界隨之起舞,自己卻冷眼旁觀,這就是梟雄。
(一世梟雄之烽火戲諸侯)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
在金融市場混亂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又撈又騙,這樣的人被稱為大師。
(金融物語總幹事黃國華)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轉)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太監

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太監

天人合一:精神病患者檔案 作者第一哲學



今天看了《南方週末》上一篇紀念陳樂民的文章,對解釋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有力,而且本人的觀點和他的非常一致。陳樂民認為,唯有歐洲文明代表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只有西方才有思想體系。中國要想完成現代化,就只能將西方文明直接拿來。陳樂民還引用譚其驤的觀點說: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無關。而且,陳樂民還認為,在世界上無論建立多少孔子學院,鼓吹儒學,只能害人害己。


今天還看了張鳴博客上的文章,他認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應該覺醒,否則,中國社會就沒有多大希望。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我認為,靠中國知識分子的覺悟,似乎不可能了。中國社會唯一的一點希望在於3億網民的覺醒。當然,只能是理性的覺醒。而理性離不開知識。其實,所謂的「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偽命題。譚其驤的話就是回答。中國之不興,最關鍵的是知識的不興。中國沒有知識傳統。一個沒有哲學思維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遺憾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幾乎沒有多少知識含量的「國學」正在熱火朝天,而且,現有的許多政策阻止著知識的生產!這讓中國社會雪上加霜!


前幾天在書店裡翻閱了一本《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產生知識》的書。書中介紹,早在1973年,人們還不知網絡為何物時,哈耶克就寫道:「每一個社會成員只能掌握人類全部知識中的一小部分,文明須依賴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都能獲益於自己未掌握的知識。」書的作者卡斯•桑斯坦教授,是奧巴馬的總統競選的法律顧問。他在書中寫道,哈耶克關於市場精神的精闢見解同樣適用於互聯網。每個個體對於重要事物都只擁有不完全的知識,但如果我們聯合起來,共享知識,就可以解決問題,不論這意味著定價,還是基於數量巨大、傳播面廣的信息,想出其他解決方案。所有這些不僅對立法機構如何制定法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美國國會關於寬帶管制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博客的推動),而且對美國法律中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也有啟示作用。


不要以為「烏托邦」是個貶義的詞彙。其實,人類就是朝著烏托邦的夢想前進的。西方哲學鼻祖柏拉圖的《理想國》描述的就是一個烏托邦。當西方走出中世紀的時候,大量的類似於《烏托邦》的著作問世了。這些烏托邦的學說和理想直接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繼承和吸收了。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50年後,甚至更早,西方國家已經實現了烏托邦的夢想。鑑古知今。現在《信息烏托邦》這個標語的出現,決非一個新的夢囈。歷史告訴我們:西方在向更高層次的烏托邦社會前進!而中國人似乎想倒退回去。實在難以理解!


令人震驚的是,我在百度搜索「太監」詞條時,找到了一個描繪中國知識分子的精準術語:「太監化」。這個詞條的有關內容對中國的知識難以興起的原因做了很好的、非常準確的闡釋。在向此詞條的貢獻者致敬的同時,特將有關內容輯錄如下:


「太監化」是中國的知識者最大的特點。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確實是力量,知識如槍炮,關鍵槍炮口對準誰。中國溫文爾雅的士人們槍炮口對準他們腳下如汪洋的人群。用文化為帝制大廈添磚加瓦,這神聖的工作他們幹得津津有味。多勞者必多得,他們獲得了如桃花般燦爛的封誥,例如張居正為「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謚文史,贈上柱國」,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知識太監」建構了東方專制主義大廈的牢固根基。高蹈如李白,卻汲汲於功業,自以為「我輩豈是蓬蒿人」,在玄宗眼裡,他卻是個連高力士也比不上的玩物。學術大師王國維,當過幾天「南書房行走」,便被帝王師的身份壓死在昆明湖底。當不當太監,與道德的優劣、人格的高低無關,一種體制的向心力、一種文化的慣性、並不是哪一個人所能抗拒的。艾森斯塔德在《知識分子──開創性、改革性及其衝擊》中指出:「中國知識分子缺乏自己的組織,因而他們的組織架構幾乎等同國家官僚體系。在行政上,愈是接近權力核心,則用以反抗皇帝的自主的權力基礎與資源就愈少。當教育愈趨專精時,教育的具體活動往往是朝政治──行政制度設計而行。」看來,從教育到行政的設置不過是「淨身房」的延伸、變形與擴大。孜孜不倦地註釋古書、考證典故,研究音韻、填寫駢文,這一切不過是被閹割了的「知識太監」們的拙劣的射精行為。讀書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發財;做不了官便隱逸,隱逸是為了成名──無論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士人都以現存體制為價值參照系,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反體制」的力量。


「知識太監」所創造的知識便只能是「太監知識」。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無不是圍繞皇權作向心運動,僅僅是有的軌道離中心近、有的略遠些罷了,沒有質的區別。無論學術內容怎麼變,士人的終極理想仍未超越陞官發財、為帝王師的模式。「史」的目的是「資治」,「文」的目的是「助興」,兩千年的人文傳統是畸形的、單一的、片面的。所謂學富五車、德行高尚者,「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谷,亦懵然惘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這種毫無用處的「學」,不是「太監知識」又是什麼?


許多人都讀過《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一個個被閹割的讀書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不知是哀其不爭好,還是憐其不幸好。龔自珍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五》中憤怒地譴責統治者對士人的無形殺戮:「戮之非刀、非鋸、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聲音笑貌亦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那時整個中國,就是一個病梅館,就是一個畸人館。


然而,龔自珍深味了外在暴力的閹割的可怕,而忽視了更為可怕的內在化的自我閹割。無數讀書人羨慕的狀元郎,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呢?我在《狀元圖考》中看到明朝狀元丁士美所撰的謝恩表。由華美的文辭可想見其才情,由古雅的典故可想見其淵博。而當時的皇帝是誰呢?是以荒淫昏庸著稱的明世宗,即嘉靖帝。狀元郎卻不管三七二十一,馬屁拍得震天響,簡直就像一隻哈巴狗向它主人撒嬌。如果說閹割陽具是太監入官的通行證,那麼閹割精神則是士人入仕的通行證。《明史》中記載,丁士美為廩生時,年齡尚小。依據當時規定,凡為廩生者,官府皆每月供給廩米六斗。一些年齡較大的廩生欺丁年少,把他的廩米全部分掉。他依然和顏悅色,沒有一絲不樂意。《明史》據此稱讚丁士美為人「縝密端重,以道義自持」。我弄不清楚他持的是什麼樣的「道義」──一個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利的人,必不會保護他人的權利一個以忍辱來獲取令名的人,必不知人格尊嚴的可貴;一個對黑暗安之若素甚至與之共謀的人,必不會期望光明的到來。


「太監知識」是沒有生命力的,「太監人格」是沒有感召力的。當「太監知識」被頂禮膜拜,「太監人格」內化為民族集體無意識時,就更可怕了──穿皮袍的人、穿絲綢的人、穿麻布的人以及沒有東西可以穿的人,他們的生存狀態千差萬別,卻有一點是相同的:全是半人半鬼、半陰半陽、半截子在地上半截子已經入土的太監。自我閹割與被閹割是一枚金幣的兩面,中國人只有這兩種選擇之一,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文豪大師。


沒有純粹的知識,便沒有純粹的知識者的人格。中國哲學玄之又玄,歸結到一點都是自閹與自慰之術而已,無論是讀《老子》還是《論語》,都讓我覺得陰風慘慘、透體生涼。


記得父親講過一個小故事,文革開始的時候,父親還是一名大學生。午膳時,十幾個同學圍著一張大桌子進餐。值日生端來一盤白菜湯,同學們都注意到湯裡例外地漂著一片肥豬肉。儘管人人都直嚥唾沫,但在瓢湯的當兒,大家都格外小心,提防著不要瓢上那片肉。一個同學一不留神,把豬肉片盛到自己的碗裡了。就在他把肉片倒進碗裡的一剎那,他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他兩眼瞪著那塊小肉片,臉色頓時蒼白無人色。當天下午,團支部書記找他談話,他痛心疾首地檢討了自己貪吃豬肉的資產階級思想。這個同學本來是班上的積極分子,黨組織發展的對象,因為錯瓢了一片肉,往後每次積極分子的活動都沒了他的份。他自己則沉溺於貪吃豬肉的深刻內疚中,鬱鬱寡歡,一蹶不振,性情大變。一個一片豬肉便可以改變一個人性格的環境,是過分控制的環境,按照弗洛姆在《當代人的困境》中的說法,這樣的環境「削弱臣服者的獨立性、人格的完整性,批判性的思想和創造生產性。這並不是說它不會供給人們種種娛樂與刺激,而是以限制人格發展的那些娛樂與刺激為限,它儘量少提供有助於人格發展的東西」。文革中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瘋狂的虐待行為?根本原因在於,精神的極度貧乏產生致命的無能感,而無能感卻是虐待狂症發生的一個主要來源。喪失了性慾的太監便發展其攻擊性的性慾,而喪失了精神愉悅的大眾往往把恐怖的懲罰作為快樂。


整個民族的內傾性、自虐性的病態人格,主體性與獨立精神的空缺,與千百年來以性壓抑為根基的倫理機制緊緊相連。傑出的生理學家賴希認為,性壓抑產生僵化的性格,導致病態的榮譽、義務和自制的觀念,磨滅了人因經濟壓迫而產生的造反慾望。賴希研究的對象是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但他的理論同樣適應於東方專制主義。就整個人類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機械發展過程,機械的生活觀已經一代接一代地在人的生物系統中越來越根深蒂固。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的職能實際上已按一種機械的方式改變。人在扼殺自己的生殖職能的過程中已在血漿上僵化了。」賴希的觀點可以用一句粗俗的話來概括:生殖器就是自由的源泉,這一真理,中國的皇帝們再昏庸也明白,再不懂得治國也會抓住這一法寶。最後,層層積澱下來的中國文化便成為了一種強大的障礙,即「個人和社會中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力量的自發作用的障礙」。人人都太監化之後,也就沒有人覺察到障礙的存融端。


——————————————

看了上面的內容,我再次說服了自己:只有全面引進西方文化,中國才有向好的希望,而且不能再以種種藉口推遲這個進程了,必須馬上見諸行動了!中國人並不比別的民族聰明,當然也不比其他民族弱智。但是,如果長期抱殘守缺,我們就會形成一個真正弱智的民族。心智一日不開,社會就無一日安寧。


--------------------

心有戚戚焉

請參考台灣著名的搶救國文聯盟的相關網路評論
學習那些古文能提升人的什麼??
學生不就是為了能考試順利過關嗎??
耗費了如此多的時間去記憶古文國學
可是換來的是僵硬呆板的思維邏輯

多些邏輯學的教育
多些經濟學的啟發
多些思想史的介紹
多些批判性文章的討論

我想會對學子以後的人有更大的助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