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23日蘋果日報
論壇
中共2008年《國防白皮書》拖到與奧巴馬就職同日出爐,頗有弦外之音,雖承認兩岸關係改善,卻仍將台獨、藏獨等「分裂勢力」並列,對法理台獨的戒備毫未鬆懈。反觀台灣,明明面對台海軍力嚴重失衡,卻仍傳出進一步裁軍計劃,準備將國軍由27萬人減為18萬人。
這是標準的「弱化國防」行動,與馬英九1月17日在宇宙和平聯合會中宣告「東亞有兩個引爆點,一個在朝鮮半島,一個在台灣海峽」,完全自相矛盾。
台灣海峽當然是戰爭的引爆點,因為中共從未放棄統一(奪取)台灣,九二共識只是一個權宜的暫時共識,相當脆弱,台灣內部的法理台獨又從未放棄活動,加上中共的《反分裂法》非常明確,除非兩岸「兩願統一」,就中共戰略擴張藍圖而言,台灣首當其衝,統一戰爭幾乎難以避免。
毫無性格必遭唾棄
國民黨執政是否就能走向「兩願統一」,避免一戰?未必。國家行為常是實力與意志的對決,屈膝求饒未必有用。李光耀就曾評論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一次出光所有好牌,且過早亮出底牌,犯了兵家大忌。談判策略上有多重目標,如最佳期待目標、實際需求目標、可接受目標、最低目標,沒有人一次就讓對方看清所有底細,更沒有人讓對方看清底細後,又表示我方決定弱化國防,不以國防做為外交後盾。一個國家沒有足夠國防做為外交(及談判)後盾,其下場就會如納粹德國之與奧地利。
德奧的例子與兩岸非常相像。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時代,長期與普魯士爭奪日耳曼宗主權及統一權,最後哈布斯堡王朝被俾斯麥逐出日耳曼(如同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喪失中國代表權)。
一次大戰末期,哈布斯堡王朝崩潰,屬國紛紛獨立,留下了國防空虛的奧地利本土。希特勒崛起後,向外擴張的目標,第一個就看準了奧地利。這與中共相同,中共要向外擴張,走向太平洋,第一個目標也必是台灣。
馬英九等人也許會說,胡錦濤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國家是有基本尊嚴及國格的,領導人軟到毫無性格,必遭國民唾棄。
馬英九一再辯稱兩岸緩和為台灣增加了利基,我方並沒有讓步什麼,「台灣有被大陸統治嗎?沒有嘛!」問題是,有比統治更高明的統治,如英國透過當地土邦,長期對印度「分而治之」,而一旦英國決定將印度收為「女王皇冠上的寶石」,各邦酋馬上遭到替換。
同時「軟的更軟」並不表示統派就永保安康,「硬的更硬」也不是只針對獨派,那得看形勢如何推移。獨派收拾完後,接替就是統派。中共的軟與硬其實就像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胡蘿蔔與大棒,老羅斯福說:「一個家喻戶曉的格言是如此說的,講話和氣,手裡卻持著大棒,你就會成功。」
希特勒強取奧地利,有一個著名故事。奧地利總理被叫去邊界,強迫同意投降,他迫於無奈,簽了份有三天緩衝的協定,趕回維也納,立刻舉行全民自決公投,結果早已待命的納粹軍隊從天而降。奧國總理會面時告訴希特勒的話「到此為止,別走得太遠」,也成為世界笑柄。
實力是外交的後盾
進犯者是不會「到此為止」的。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評論該一事件時說:「弱者劃下底線來為自己解決,殊不知強者若有意走得更遠,他為什麼要到此為止?科學和歷史的發展顯示,一次成功的嘗試總是會導致下一次的嘗試。」
密特朗的話代表了戰爭時代的智慧。和平是對的,兩岸和解尤其正確。但國家實力是外交的後盾,「弱國無外交」。弱化國防之後,還奢求對手給予慈悲,這是愚人的想法。
作者為資深政論家
孫慶餘
------------------------
中肯
總統的算盤大概是聯邦制下的台灣
或者是地方自治特區與香港的模式類似
以求化解兩岸的戰爭危機
跟提高中國國民黨在台灣跟大陸的政治資本
照這戰略基礎來看
軍事武力就不是發展的重點項目
甚至有必要削減弱化降低不必要的開支
將總預算消化在重大工程上以利選舉的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